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成祖為什麼遷都北京
擴展閱讀
天津哪個飯店可以充會員 2025-01-16 03:27:10
廈門大學大多數是哪裡人 2025-01-16 03:24:58

明成祖為什麼遷都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2-04 23:59:27

『壹』 為什麼明成祖朱棣要從南京遷都北京

01、想要完成父親的遺願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大部分都是由北至南,而朱元璋則是從南方開始的,是由南向北打了天下,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非常少見的,雖然說打下了基業,在南京定都了,當朱元璋知道南京並不是最好的定都選擇。在洪武24年,朱元璋也是讓朱彪到關中和洛陽兩個地方進行考察,目的就是想要把國都遷到這兩個地方,不過後來朱標回到南京之後就生了一場大病,37歲的朱標在這場大病當中死去了。後來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後之所以選擇遷都,其實也是有完成父親遺願的成分在裡面。

04、北京的地理位置更有優勢

朱棣是非常有才華的,他自然是可以看出南京“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 南京其實比較依靠長江的,這也算是南京的一個弱點,未來一旦長江失守,那麼整個南京就無險可守了,所以此時選擇遷都是很明智的。

『貳』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呢

大明王朝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結束,一共延續了276年,算是國祚比較長的朝代了。從明朝建立一直到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結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國都,而北京則做了明朝223年的國都,占據80%的大明國祚。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次遷都是比較成功的。

『叄』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個人認為明成祖朱棣把首都遷到北京是因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皇帝保衛國家、鞏固王位、北京比南京更有優勢。

1、 實現父親的遺願

中國的統一王朝大多是由北向南形成的。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方發展,從南到北征服了世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成功案例。雖然他成功地奠定了基礎,並建立了南京的首都,朱元璋很清楚,南京不是最好的選擇。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還派長子朱彪太子視察關中、洛陽。目的是准備遷都西安或洛陽。然而,遺憾的是,朱彪在調查結束後回到南京不久就病重了。1392年,年僅37歲的朱彪去世。

4、 北京比南京更有優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朱棣和朱元璋都很有才華。朱元璋可以看出,南京“只有故宮城在鞍鋼前蕭條後,形勢不平衡”,朱棣不能不看到。如果你不得不選擇南方的一個地方作為首都,那麼以長江為主要屏障的南京和它周圍的一些山丘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從地理優勢來看,南京在北方仍不及洛陽、長安、北京。

山川屏障的優勢遠遠大於江河。如果仔細觀察南京的地形,就會發現過於依賴長江的南京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一旦長江失守,南京就沒有保衛的危險。南京雖然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但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朝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時期、五代南唐、南宋、南明,南京之所以如此,有很多原因不利於防禦。

『肆』 明朝永樂皇帝為何要遷都北京

遷都北平,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同時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

永樂遷都又稱明成祖遷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平,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

(4)明成祖為什麼遷都北京擴展閱讀

影響

明朝初期,華北相對於江南的貧困相當明顯。北平的營建使北方的生產和人口迅速恢復。但是,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城市,京師對物資的大量需求無法就近解決,必須依賴於大運河從江南轉輸。因此在明清兩朝,漕運均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漕運的繁盛帶動了運河沿線市鎮的發展,如揚州、臨清和滄州等,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

而反對者一般認為,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過分遠離為明朝和繼之的清朝經濟增添了巨大的、不必要的負擔 。另一方面,由於大運河關乎京師命脈,漕運從純粹的經濟行為上升為帶有明顯政治意義的行為。在運河沿線發生水患時,公家卻只會優先保護漕運的利益,而往往忽視周邊百姓的安全。

參考資料網路-永樂遷都

『伍』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遷都北京既是朱棣的個人夙願,也是國防的需要。綜合起來有這么幾個原因:

1、朱元璋認為,凡以應天為都的歷朝,氣數都不長。作為他的兒子,朱棣顯然理解這一點--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終;太平天國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在軍事防禦上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後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武漢發兵,順長江直抵金陵,一戰而勝。這也驗證了明帝的擔心。

3、當時北方的蒙元殘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於國防考慮,朱棣決定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進行集中--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呀。

4、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他曾長期生活在北平,對北平感情很深,視那裡為龍興之地。

5、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就為了這個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窮極一生尋找事實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南洋去探訪……

『陸』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執意要遷都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的唯一目的就是:穩固自身權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思考古代的事情,並不以當時的情況為依據,而是用後世的近現代內容去反補當年問題。所以,要理解古人的視角,就不能將今人的需求,強加進去。

這樣一來,便可以看出很多牽強附會的依據:

什麼天子守國門

什麼北京自古有王氣

等等等等......

洪武時期的大明世界地圖

這些事情放在當年,都不是核心問題,就算有考慮也要先靠邊站。甚至可以說,無需多慮。

對於朱棣而言,遷都北京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首都改到自己的勢力基本盤上去。相比南方文人集團聚集的前首都南京,北京一直都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放眼全國,就這里對自己最為有利。北京地區對於他的忠誠,在靖難之役中已經通過了重大考驗。

明朝的北京城一角

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後,很快就發現南方的文人集團對自己並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級特務統治,對建文朝的遺老們大殺特殺,還要重新選定各部門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強調中央控制的皇權社會,官員數量損失,很可能意味著皇權政治運作的癱瘓。

同時,朱棣也注意到一個事情。在他起兵謀反的數年裡,在北平和南京之外,還有很多握有兵權的藩王和地方大員。他們沒有幫助建文帝平亂,更多是出於擔憂自身結局的考慮。但他們同樣也沒有想幫助朱棣的靖難軍。在他成為皇帝後,這些人就直接轉化為潛在威脅。在這種形勢下,有什麼比縮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明末荷蘭人筆下的直隸省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也能理解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或者說,為什麼一定要遷都北京,而不是找一個折中地點。

明朝建立初期,就曾經有人建議在依然是中原大城的開封建都。如果建都開封,對南方的控制會更為便捷。但通過靖難之役,大家都明白,北方軍隊與南方軍隊的戰鬥力差距,如此巨大。所以,如果不控制北方的大部分軍隊,朱棣是不可能睡安穩的。

於是遷都北京就順理成章的事情。篡位者回到了自己的基本盤,借機將北方邊境上的絕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權,遷徙到遠離前線的內地。整個北方防線因此需要向後收縮,以便部隊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

明代的北京城平面圖

至於北京是不是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顯然明朝時候的人無此意識,也不看重影響。

在朱棣篡位之前,中原大一統王朝從未以北京為首都。不算建都南京的洪武與建文兩代人,中原王朝實際上更愛關中與中原地區。當前者因過度開發而環境衰敗後,黃河沿線的中原,就是最好的選擇。

相反,倒是在東北方崛起的遼國和金國,對北京格外重視。這些關外強權,都將當地視為自己對中原保持戰略優勢的窗口。

北京從元朝開始才成為大一統帝國的京師

這一軌跡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為明顯。北京本身就處於鏈接中原地區與北方草原地區的樞紐。忽必烈在此建都,無疑是在宣誓自己的游牧-農耕二元帝國權威。這也就怪不得後世很多人,一直將元朝視為不純正的王朝。後來的滿清入駐中原,更是通過北京地區展開的。

何況,為了供養京師的龐大人口與官吏隊伍,明朝就必須不斷用大運河從南方的錢糧稅收中抽血。京杭大運河此前在元朝時,得到了重修與復興。但元朝人從未依靠單一手段來解決京師的給養問題。他們會有發達的海運,幫助分擔壓力。明朝的官府嚴禁海運,自然讓條件有限的大運河,不堪重負。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成本暴漲,效率低下。

京杭大運河走向圖

考慮到這些因素,你還會覺得朱棣的遷都之舉,是要利國利民嗎?

現代很多合理的事情,在古代那真的是不予考慮的非主流啊!

『柒』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及影響是什麼

遷都北京既是朱棣的個人夙願,也是國防的需要。綜合起來有這么幾個原因:

1、朱元璋認為,凡以應天為都的歷朝,氣數都不長。作為他的兒子,朱棣顯然理解這一點--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終;太平天國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在軍事防禦上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後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武漢發兵,順長江直抵金陵,一戰而勝。這也驗證了明帝的擔心。

3、當時北方的蒙元殘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於國防考慮,朱棣決定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進行集中--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呀。

4、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他曾長期生活在北平,對北平感情很深,視那裡為龍興之地。

5、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就為了這個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窮極一生尋找事實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南洋去探訪……

『捌』 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奪取皇位這二十幾年間,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區對於他的忠誠,在靖難之役中已經通過了重大考驗。放眼全國,就這里對自己最為有利,這是其一。
其二是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後,因為建文帝在南方文人中威望極高,他發現南方的文人集團對自己並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級特務統治,對建文朝的遺老們大殺特殺,還要重新選定各部門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強調中央控制的皇權社會,官員數量損失,很可能意味著皇權政治運作的癱瘓。同時,朱棣也注意到在他起兵謀反的數年裡,在北平和南京之外,還有很多握有兵權的藩王和地方大員沒有幫助建文帝平亂,但他們同樣也沒有想幫助朱棣的靖難軍,更多是出於擔憂自身結局的考慮。在他成為皇帝後,這些人就直接轉化為潛在威脅。在這種形勢下,有什麼比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其三是北京作為明朝的國都是遠優於南京的,可以憑其軍事中心的地位,通過大運河等媒介對江南的經濟中心予以有效控制,進而將其政治控制達到全國的范圍。對於清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所考慮的經濟問題,確實是限制北京作為都城的一個關鍵。但是,明朝的統治者與歷代一樣多「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一旦國家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必然經濟掠奪多於經濟建設。北京及其周圍地區完全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君不見燕王朱棣以三府之地力抗天下之師。北京作為首都受到的經濟瓶頸完全是明朝統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這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弊病之一,勞民傷財以至於亡

『玖』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有三個原因,第一當時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邊患最為嚴重,將首都北移,有利於調兵遣將和命令的實行;第二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語;第三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朱棣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打著靖難的名號歷時四年終於奪得了大權,但是南京的官員些根深蒂固,不利於自己的統治,為了削弱這個朝城的勢力,他就打算把都城遷到自己的老家去,到時候想要怎麼炮製他們還不是自己一句話的事。

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時候就被斬斷了龍脈,在南京定都的東吳、宋齊梁陳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這表明南京是不適合建都的,朱棣為了重蹈覆轍,就只好遷都,而此時中原大地上長安破敗、洛陽人口少,開封城無險要可守,綜合以上情況就只有北平城可作為選擇,於是就遷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