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
擴展閱讀
廈門考研英語班哪個好 2024-09-20 08:42:38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05 20:24:11

㈠ 北大的前身是什麼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並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近年來,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將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的北京大學已經成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窗口。

http://www.pku.e.cn/about/index.htm

㈡ 北大的前身是什麼京師同文館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屬於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

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來它並入了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

(2)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於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400多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並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㈢ 北京大學以前叫什麼名字

北京大學以前的名字有京師大學堂、國立北京大學、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3)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㈣ 北大的前身叫什麼

北大的前身是清政府(清朝!)的「京師大學堂」,腐敗無能的朝廷下的一家學術教育機構。辛亥一役,「京師大學堂」搖身一變而為北京大學(待查?),五四一變,北大聲名鵲起,吃喝嫖賭的大學堂有了可以寄託民族的希望之資本和時機。——政治飯碗開始端上北大的宴席——盡管,一般而言,學術不管哪朝哪代都可以做的,與政治應該無涉。再到後來,北大出了大字報,紅小鬼也就鬧騰了整邊天……就像當年的「紅頂子商人胡雪岩」,北大也就儼然「紅頂子的大學堂」,也有西門慶的大太太的架子……這個邪門,幾乎不好說,馮芝生要投靠文革中的「李進」,如今連耄耋之年的季羨林也只好將文革的受辱美化為「老子錯打了兒子」……此地無銀三百兩啊。當然,我們不能以為黑時盡黑,光明盡白,辯證法還是有的,也要的。蔡孑民、陳獨秀、胡適之、周啟明、周樹人、劉師培……功在千秋啊,燭照萬代呢。 最近的北大,又不好過了,養尊處優慣了的北大人,居然受到來海內外的指摘和社會各方的壓力,很有被淪為二流大學的危險。危難之際,又有人出來指責北大浪得虛名,有騙吃騙喝之嫌疑雲雲。 從前,恩來總理在回答中國有沒有妓女的提問的時候,說「有啊,——在台灣。」妙不可言。——這叫「轉移視線」,或者「偷換概念」。 今天,北大的教授和院士們噩夢般看到身居北美的老丘的提問,結果呢,人家耍了那位南京抑或別的什麼地方的女經理的妙法,——顧客說這菜里邊有蒼蠅,經理說這哪裡是蒼蠅,一口吞下,面不改色,牛啊!中國人。——你還鬧呢個惡心不成?!——這也簡單得很,趙高的把戲,「指鹿為馬」。 鬧騰之下,名聲自然不好連續下去了的,須知諺雲「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你想,諾大個國際知名學者,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華人有幾個?你大陸有幾個?人家吃飽了撐的?要來「霸主」一下你們的數學界,不惜「無中生有」「空穴來風」地「誹謗」「中傷」盛名之下的「北京大學」?——說來說去,北大這回,「不打自招」,「此地無銀三百兩」,中國人都會一點邏輯思維啊:這好大一個「北大」,「白玉為堂金作馬」,拿著「朝庭的俸祿」,都幹些啥子勾當呢?——不言而喻!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於是乎,北京大學有一兩個「跳樑小丑」的副教授,什麼「阿憶」,什麼「孔慶東」,北大的小蘿卜頭兒,出來作「哀哀相告」狀,說些什麼「一個月只有那麼四千七百八十六元(4786元)」,哭窮啊!大觀園里的王熙鳳也曾經跟劉姥姥這么來著呢,哈哈。——當然,作為高校教師,工資低是不爭的事實,但北大的問題不在此,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 ——觀眾,不明眼的,都在指責這兩個小蘿卜頭兒的「窮哭」之可恨,以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般見識。 其實啊,這叫混淆視聽呢,讓你們這般沒有頭腦的市民,「知道分子」們,社會輿論們,關注北大教授的日常工資了,別的真正的問題,你們擱一邊去啦!——「聲東擊西」就是三十六計之一,好用得很。 這么老的北大,當年幾個小青年的大字報迷糊了多少人的眼睛,今天這么個北大中文系(現如今叫什麼「文學院」?)的什麼「阿憶」什麼「孔慶東」再來個什麼的北大阿貓阿狗裝腔作勢的哭叫幾聲「我們窮啊,打發點啰」。若是你們就此還真動了真情,真可憐見了北大這幫人,那就叫「傻逼」呢。東郭先生,你還記得么?你們的爺爺告訴過你們的那麼可笑的傻老頭子,狼要吃你的肉了…… 所以啊,我終有點懷疑,這什麼「阿憶」什麼「孔慶東」之流讓人覺得可怕,隱隱覺得,也感到—— 北大乃至於北大人:有點子或甚於充滿陰謀!? ——也許這陰謀不過是算計一類的把戲? ——不過,靠吃皇糧,靠那「朝廷俸祿」過日子的北大和類似北大們,這點子陰謀也許是必須的。 而且,——也許是他娘老子教的。 ——似乎魯迅說過這話。

㈤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

最早是京師大學堂,後面改過多次名字

㈥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還是燕京大學

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後又合並了燕京大學的部分院系形成現在的北大~

㈦ 北京大學的來歷

北京大學的來歷:

京師大學堂

光緒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提出要興辦京師大學堂。同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馬神廟)和沙灘(故宮的東北)紅樓(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904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

自國子監和科舉制度取消、京師大學堂成立以後,京師大學堂即成為中國惟一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加上各方最優秀之士子大部分均投身京師大學堂,從職能、學統等方面均顯示出京師大學堂與國子監之間的傳承。因此,很多學者如胡適、季羨林、馮友蘭、周培源、任繼愈、蕭超然等都認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是中國自漢代太學以來國家最高學府的唯一正統繼承者,甚至北大的歷史可以因此上溯到兩千多年前漢武帝設立太學之時。

國立北京大學(蔡元培時期)

民國元年(1912) 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民國六年(1917),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長期作為中共實際的領袖人物。

民國八年(1919)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平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蔣夢麟時期)

民國十九年(1930),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蔣夢麟先生在胡適、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對北京大學的行政和教學制度作了很大變更,擬定了北大長期發展計劃,明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基本方針,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學校設文、理、法三學院,下設14個學系;蔣校長此次革新的重點在於教師的挑選,其基本想法是對教師只看學術上的貢獻,以期將最理想的陣容擺在北大,從而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實行教授專任制,聘請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設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別是理學院延攬了一大批一流科學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較快發展; 制定《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明確辦學宗旨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對舊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學分制,要求畢業生撰寫論文並授予學位。改組北大研究院,設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推進高等教育的正規化。蔣夢麟注重校舍的建設與擴充,將漢花園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買下,多方籌集資金,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動工興建新圖書館、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等三大建築,修建了大操場;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葯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 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蔣夢麟掌校期間,正是民族危亡內憂外患之時,而經過亡校風波的北大卻在教學與科研水平穩步上升,被譽為「北大中興時期」。「那個時候,大家自然感覺出一種新的興奮,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顧一切,要努力把這個學校辦好,努力給北大打好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從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時間里內,蔣夢麟先生一直把握著北大之舟的航向,竭盡智能,總希望把這個學問之舟平穩度過中日沖突的驚濤駭浪。北大得以平穩前進,僅偶爾調整一下帆篷而已。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以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9月,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令南遷至長沙,與清華大學、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臨時大學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全校設文、理、法商、工、師范五個學院,26個系,由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和秘書主任楊振聲組成常務委員會作為全校行政領導機構。民國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聯大正式上課,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復並開始招生,研究生學籍分屬三校。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其陣容在全國首屈一指,可謂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聯大師生和衷共濟,弦歌不輟,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堅持教學和科學研究。「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以及90位兩院院士,北大研究院畢業生中也走出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黃昆、國學大師任繼愈等傑出學者。「神京復,還燕碣」,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聯大三校準備復員北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聯大舉行結業典禮,光榮地完成了戰時大學的歷史使命,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一個奇跡。

國立北京大學(胡適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夢麟先生辭去北大校長改任行政院秘書長,國民政府任命胡適出任校長。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這位五四運動的健將、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對北大充滿真摯感情,長期以來為北大出謀劃策,關懷備至。擔任史學系教授,民國二十八年(1939)起還親自擔任久負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傅先生此來主要處理偽北大的遺留問題及北大的復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據時期扶植的偽北京大學,日聘教師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辦事能力和宏大氣魄,盡瘁為北大工作,廣延教授,增加數倍之校舍。除把北大遷往南方的圖書資料和其它設施運回外,還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東廠胡同黎元洪舊居、舊國會大廈數處力爭為北大校產。將原來的文、理、法三院擴充為文、理、法、工、農、醫六個學院,使北大成為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為胡適返國擔任校長掃除障礙,奠定基礎。

民國三十五年(1946)7月胡適先生由美返國,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長,致力於北大之全面復興,「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是年雙十節在國會街北大第四院禮堂隆重舉行復校開學典禮。胡適先生以其絕高的威望,延攬名師,可謂濟濟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秘書長,設33個學系(其中醫學系下設18科)、兩個專修科及獨立的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3400多人,恢復了比過去更大的光榮。尤其新組建的工學院,在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畫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先後組建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工五學系,並已開出航空系課程,短期目標是再建立航空系、礦冶系,達到七個學系的建制規模。這對於未來國家工業化建設何其重要,惜時局變更,慘遭中輟耳,但是為後來北大恢復工學院、建築學院等保留了火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適校長擬提議在北大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並親自聯系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袁家騮、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來北大」,後因時局變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發展計劃」,集中國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績最好的大學。民國三十七年(1948)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選舉,北大10位教授入選,位居全國各高校之首。胡適校長為北大殫精竭慮,短短幾年之間,原有的文、理、法三學院均得到加強,增設的農、醫學院躍居全國頂尖,工學院也具備了相當實力。此時的北京大學學科設置齊備,實力盛極一時。 然而時局突變,民國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適校長離平南遷,由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但表示「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胡適在北大校長任上一心一意致力於把中國的高等教育與大學的現代化建設全力推進到一個可與歐美先進國家接軌的高度。竭力維護教育獨立、學術自由和發展高等學問、提高科研水平,為北大及中國的大學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在台灣去世,遺體覆蓋北京大學校旗下葬,遺囑「遺留在北京的102箱書籍、手稿、文件,捐贈北京大學」。

建國後的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地質系、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授予權的大學。1984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具體負責全校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兩校的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百餘年來,北大校園中人文淵藪,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據統計,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徐光憲、王忠誠等八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共14人),12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近1000人當選院士,北大的畢業生和教師為中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北京大學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哈佛。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亦稱:「哈佛大學是美國的北大」。據不完全統計,北大的校友和教師有近100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然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醫學界等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出自北大,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國高校十大科學進展中,北大均有1到2項成果入選,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官方排名中,穩居全國高校之首。

㈧ Y 北京大學的前身

北京大學是我國早期的高等學府之一,始創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7月4日),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其校址在東城景山東街路東的沙灘後街明代的馬神廟、清乾隆年間乾隆的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閑的府邸。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宮門為五間門楹,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公主府佔地東西寬四十丈,南北長六十丈,用大磚圍成府牆。府內東路為幾進大四合院落,宮殿式的房屋建築,西路則為大花園。

㈨ 北大的前身是什麼學校

前身都是歷史。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戊戌變法,詔書中提出創辦京師大學堂 。隨後,梁啟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並在7月3日得到光緒帝批准。這份章程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制綱要。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統轄各省學堂。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兼為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課程分普通學、專門學。吏部尚書孫家鼐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9月21日,慈禧太後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京師大學堂校址設在景山東街和嘉公主府。大學堂這一時期的辦學情況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此階段的京師大學堂只是一所舊式的書院,以經史教育為主。但也有學者考證出京師大學堂注重西學,並非以經史教育為主,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設立的藏書樓,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圖書館之一。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再次受到毀損。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副總辦。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京師大學堂恢復之後,首先開辦的是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師范館)與預備科。1904年,京師大學堂派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 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開辦[注7],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共十三學門。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於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嚴復成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接手時,學校急缺資金,辦學困難。嚴復多方籌款,使北京大學暫時渡過難關。同年7月教育部下發命令,以「成績未著」、「各方不滿」為由結束北京大學。嚴復作《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並吁請各方支持北大辦學。最終,政府收回了命令。這年的7月29日,英國教育會議宣布承認北京大學及附設譯書館為大學。10月,由於派系斗爭等因素,嚴復辭去校長職務。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清末民初的北京大學仍有不少衙門氣,很多教師原為清朝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學問不多;部分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大多無心學術研究,務在做官發財,多讀法科;有的學生帶著聽差上課;一些師生出入八大胡同等地的妓院。
胡適、馮友蘭、任繼愈、季羨林等學者認為,北京大學傳承了太學或國子監的傳統,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
以上。

㈩ 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前身簡介。

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創辦於1898年,孫家鼐(1898.07-1900.00)是第一任校長。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周自齊(1911.2 - 1912.4)是第一人校長。

一、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為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學科在中國高校中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回歸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二、清華大學,簡稱清華,舊稱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國立清華大學,是一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的公立大學。始建於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華園而得名。初為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留美預備學校「游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於1925年始設大學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與北大、南開南遷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再遷昆明,易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復校,擁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清華大學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

1952年,中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文、法、理、農、航天等院系外遷,吸納外校工科,轉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在土木、水利、計算機、核能等領域貢獻卓越,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後,逐步恢復理科、人文社科、經濟管理類學科。

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成立美術學院。2006年,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辦學,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2012年,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並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學院。

(10)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校園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清華大學校園基本為一個整體,形狀呈長方形,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地鐵13號線,西臨北京大學、圓明園。此外,建築中的光華路校區、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屬醫院以及少量療養所、教工住宅位於校本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