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從郯城到杭州喬司怎麼走 2024-09-20 07:53:36
杭州絲綢城怎麼走 2024-09-20 07:52:48
廈門哪裡的路段車最少 2024-09-20 07:28:47

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2-08 18:09:27

① 北京在清朝是叫北平還是北京

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明,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明,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明,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民國,北平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1949年0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將北平更名為北京簡稱「京」,現為中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國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與天津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它薈萃了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每年有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 清朝稱北京 如 晚清時期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等 可以知道其稱北京

② 北京在清朝以前是叫什麼的

北京清朝以前稱呼:薊、幽州、燕都、日下、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師、宛平、京兆、廣陽、涿郡、漁陽、析津和順天府。

資料:http://ke..com/view/2621.html?wtp=tt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③ 清朝時北京的名稱

清朝時北京還叫北京,只不過清朝滅亡後被北洋軍閥統治期間曾改叫成「北平」過,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又改回原來的稱呼「北京」,請參考有關北京的歷史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交往的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它位於中國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城市西邊和北邊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屬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東邊和南邊是緩緩傾向渤海的大平原。

北京全市面積1680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3.5米,人口約1200萬。城市的行政區分為10個區8個縣,其中二環路以內的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和宣武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近年來,內城區的東北部發展較快,西南部保留了較多的舊日風貌。

北京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有時有風沙;夏季潮濕多雨。一月份平均氣溫-4℃,七月份平均氣溫26℃。最好的旅遊季節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

北京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作為城市的經歷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燕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都城,名稱叫「薊」。

秦、漢和三國時期北京地區是中國北方的重鎮。西漢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區建立了大燕國,北京的別稱「燕京」由此而來。南宋時期的遼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金正式建都於北京。

從此以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共有34位皇帝在此發號施令統治全國。

悠久的歷史給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宏偉的萬里長城和規模巨大的紫禁城是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頤和園、北海、香山、天壇等皇家園林的優美景緻和瑰麗建築使遊人流連忘返。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各項事業和城市基礎設施有了長足進展。特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的二十多年裡,北京的面貌一直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現在,各種現代化的建築拔地而起,對外交往不斷擴大。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北京正在大踏步地進入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④ 北京在清朝時叫什麼

北京在清朝時叫京師。

京師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時期的稱呼。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仁宗的部分時期,則因皇帝個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還曾一度由首都,降為君主暫幸之行在,復稱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明英宗正統時才恢復燕京京師的地位。

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管理,而漢族、回族事務則交給順天府衙門管理。

(4)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清朝京師的城防體系:

清朝時期,北京駐軍主力為驍騎營(旗營),分區駐扎於北京內城: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各旗均撥有官廳、營房和堆拔房(哨所)。除驍騎營外,北京城防駐軍還包括前鋒營、護軍營、步軍巡捕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咸豐十一年設)、虎槍營此外,自雍正朝起,在圓明園至香山一帶設有圓明園八旗護軍營,以拱衛御園。

⑤ 清朝時候的北京叫什麼

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在明清時期是成了北京的別稱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⑥ 清朝康熙年間叫京城叫北京

明朝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封地在北平,明太祖死後,他的長孫朱允炆登基,燕王朱棣不服,帶兵打入南京城。登基後,怕南京人民不擁順他,就遷都自己的封地——北平。後發現北平與南京有幾分相似之處,故改名北京、京城。直到現在,北京還是首都。

⑦ 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叫什麼

就叫北京。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7)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從秦朝到五代,北京先後做為前燕、大燕和中燕的都城。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被游牧民族所佔據,建立了很多政權。其中有一個政權叫做前燕,是慕容儁所建,定都於此。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稱帝,也都以此為都,一個叫做大都,一個叫做燕京。五代時期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守光以幽州(今北京)為都城。

到了宋代先是遼佔了此地並以此為陪都改名南京,後長期稱之為燕京,後女真人建金,建都上京(哈爾濱),後遷都於此並改名中都。自此北京開始正式稱為皇都。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遷都於此並開始興建大都。明朝建立的時候最早定都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把首都遷到他的根據地北京,並開始興建北京城。後來一直延續到清朝。

⑧ 北京在清朝的時候叫什麼

北京舊稱薊,春秋周國時期為燕國都城,遼時建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正式建都於此,稱為中都;元時名之曰大都;明清時期又稱為京師,通稱北京

⑨ 清朝時,北京叫什麼

清朝時稱現代的北京為京師。

京師是北京在明朝、清朝時期的稱呼。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管理,而漢族、回族事務則交給順天府衙門管理。

(9)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營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建設大城作為元都,於世祖至元四年(1264年)下詔,在原金中都東北方向營建汗八里,是為元大都。

明清時期皇帝非常重視北京城池的保護和修葺,城牆上不得任意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果發生破損、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時進行維修。

⑩ 清朝北京叫什麼

清朝的時候北京就叫北京,也叫京師。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10)清朝時北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