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城在元朝時被稱為什麼
大都 沒有 元大都 ,就沒有今天的北京城 13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元大都城,奠定了今天北京的規模。明清兩代在元大都基礎上發展變化,基本上未超出元代的規模。可以說,元代的大都是非常關鍵的,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北京城。 遼朝 的 南京 城和 金朝 的中都城范圍主要在今天北京城區的西南、宣武區一帶,忽必烈籌備造新城,選址在舊城區的東北方。為什麼選這里呢?主要是考慮到水利問題,新城基本上以高梁河水系為中心。原來的老城被稱作南城,新城被稱作北城,在居民陸陸續續遷到北城之後,南城就荒廢了。 郭守敬 的貢獻很大,他解決了水利問題,從昌平把水引到 玉泉山 一帶,再由玉泉山腳經高梁河進入城內,解決了大都的用水困難。可以說,解決了用 水問 題,大都城才建立起來,比原來的舊城大了許多。 大都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是罕見的。原來這一帶比較荒涼,只有一座金代的離宮大寧宮,在今天 北海 的瓊華島周圍,元大都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經過周密的勘察設計而建造起來的。 元大都的主要設計者不是過去常說的 色目人 也黑迭兒,而是漢人 劉秉忠 大都城的確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的。過去有人常說大都的主要設計者是色目人也黑迭兒,其實主要設計者是漢人劉秉忠。劉秉忠的學問很淵博,他的身份是個和尚,但對儒學、 道教 、 陰陽五行 都感興趣,大都城的建造就反映了他的思想。 具體負責領導修建工程的包括漢、蒙、女真、色目等族官員。其中,行工部尚書段楨(段天礻右)所起作用比較大,他不僅自始至終參與了修建工作,後來又長期擔任大都留守,都城建成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城牆、宮殿、官署、河道的維修和增設,也是他負責經營的。 大都基本上按照我國傳統建築格局建造,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特點。比如傳統的建築都是講究對稱的,前後左右對稱,可以說是個極其重要的特點。但是,在劉秉忠主持下建造的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門」,東南西三面均是三座門,只有北面二門。元代官 方文 獻對此無說明。但一些元 代筆 記詩文中講到這個問題,說是十一座門象徵哪吒三頭六臂兩足。元代甚至更早就已經盛行哪吒故事。原本從印度傳來,後來中國化了,佛教道教都把哪吒當成保護神。劉秉忠對於 天文地理 律歷三式 六壬 遁甲 之類都很通曉,大都城設計的這種神話色彩完全合乎他的特點。
記得採納啊
㈡ 元朝時期,對北京的稱呼是什麼
元朝時期的北京被稱呼為「元大都」,因為這一時期它的名字叫做大都路,與此同時它又是元朝的都城所在。
攻佔北京五代時期的石敬瑭將包括燕京(今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金朝,以此換得金朝的助力,從而得以建立後晉。而此次割讓之後,燕雲十六州便一直掌控在金人手中,宋王朝終其一朝都未能將這片區域收回。被劃入金國疆域的燕京後來於1153年被定為金國新都城,且還被改為中都,府曰大興。後來金國日漸衰敗,而身為其臣屬的蒙古卻日漸崛起。
此次遷都之後,北京便一直都是都城所在。而待元朝被滅之後,將之取代的明朝則定都於南京,喪失都城地位的大都路則更名為北平府。如此過了五十餘年後,明成祖朱棣復又在1421年將都城轉移至北平,並改稱呼為北京。
㈢ 北京在民國時叫做北平,在元朝時它叫什麼
北京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稱謂,唐代稱為幽州。北京不同時期的稱謂如下:燕都。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召公被封於延鋒。幽州曾經在漢、魏、金、唐時期建立,今天由北京統治。首都北京,一般指首都。北京成為首都後,也被稱為首都。在南京,遼太宗會師元年(938年),原幽州升格為幽都府,名南京,又名燕京,為遼國都城。元代的大都,重建了以北海公園為中心的新城。從元世祖到元朝第九年(1272年),改名為大都,俗稱元大都。
五棵松在清朝時期,這里有應劭總督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樹。當時,人們去北京西部非常不方便,土匪經常搶劫。於是,行人在五棵松樹下相遇,攜手同行。五棵松這個名字從此被叫走了。後來國家在1965年修建地鐵的時候,五棵松的樹木因為技術問題相繼死亡。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五棵松的樹木被重新種植在這里。清朝乾隆皇帝喜歡出去蘇州街巡邏。有一次他帶著他的母親。這一趟是去蘇州,也是太後第一次來江南,讓人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我仍然記得江南的美景,但由於年老,我不能經常旅行。乾隆皇帝對母親極其孝順,於是決定從滿居集到海淀鎮修建一條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不僅建得像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雙方都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市挑選的,可謂正宗。不幸的是,這條街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時被燒毀,從此名存實亡。參考來源:網路-北京參考來源:人民日報在線-北京部分地名由來:南里石路原名「時宇路」
㈣ 元朝的北京話是什麼
官話是蒙古話,那個時候北京漢語是最下等的語言。
元朝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中西亞的各民族的統稱,廣義上一切除蒙古、漢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
第三等,漢人(又叫漢兒):原金朝統治下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人,較晚為蒙古征服的四川漢族。還有高麗人。
第四等,南人(又叫蠻子):絕大部分是宋朝漢族。
㈤ 北京在元朝時叫『』大都『』還是『』元大都『』。。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㈥ 誰知道北京在元朝時叫什麼
大都
希望採納
㈦ 清朝明朝元朝時的北京叫什麼
元朝叫大都 明朝北平 北京 一直到現在
㈧ 北京在宋代 清朝 元朝叫什麼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