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9例本土感染者感染鏈條查清了,當地採取了怎樣的防疫措施
北京9例陽性本土感染者病例的傳播鏈條已經查清,當地已經採取了什麼樣的防疫措施?
導語:新冠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也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而雖然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我們雖然已經暫時性的能夠控制住,但是還是在很多時候還是會冒出那麼一兩個本土病例。
2. 北京疫情防控措施最新調整,調整後的防控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部分靜態封控區進行解封,嚴格落實公眾場合掃碼,進出入公眾場合需要出示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餐飲單位仍舊暫停堂食,購物商場適度控制客流。
3. 北京西城區有疫情嗎
11月13日15時至14日15時,西城區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4例,其中社會面篩查人員3例,其餘均為隔離觀察人員。目前均已轉運至定點醫院進行治療。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重點病例情況
感染者1:通過社會面核酸篩查發現。現住西城區西絛胡同48號。11月13日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
感染者2:通過社會面核酸篩查發現。現住西城區人定湖西神如里16號樓。11月14日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
感染者3:通過社會面核酸篩查發現。現住西城區百萬庄大街18號樓。11月14日診斷為確診病例。
二、主要風險點位
11月9日
7:10,北汽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經開區東環中路5號);
8:00,朝陽區麗都酒店外核酸采樣點、朝陽區北京香江花園別墅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朝陽區京密路香江北路1號);
8:30,天成科技大廈附近核酸采樣點;
8:40,鼓樓西大街果子市核酸采樣點;
9:10-10:00,物美超市地下一層(新街口北大街店);
9:19,北京金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核酸采樣點(金獅麟宋宴旁邊);
10:08-10:15,亮百家生鮮超市(裕民東路甲2號);
10:54,同濟中路2號獅島索龍大廈東北門核酸采樣點;
11:30,人定湖核酸采樣點;
11:44,西部蘭香清真美食(畢仿雙旗桿東里小區東門南側);
19:36,芳鄰家美百姓生活服務中心(百萬庄南街10號院)。
11月10日
8:00,朝陽區麗都酒店外核酸采樣點;
9:07,北三環倫洋大廈北側核酸采樣點;
9:24,北京金域醫學檢驗實驗室核酸采樣點(金獅麟宋宴旁邊);
10:12,尤禧-北濱河公園核酸采樣點;
11:00,北三環倫洋大廈北側核酸采樣點;
13:10,亮百家生鮮超市(裕民東路甲2號);
13:31,天福號熟食店(裕民路2號樓);
14:15-14:30,朝陽區麗都酒店;
14:30,北京銀行北三環支行(北三環中路6號);
15:54,裕民中路與北三環交匯處核酸采樣點;
16:09-16:34,好鄰居連鎖便利店(裕中東里2號樓)。
11月11日
6:15,地鐵6號線(車公庄西站-金台路站),地鐵14號線(金台路站-東風北橋站)、朝陽區愛康國賓體檢中心(北京酒仙橋分院);
10:00,朝陽區京密路香江北路1號園區內核酸采樣點。
11月12日
14:00,百萬庄大街26號院北門東側核酸采樣點。
請與上述風險點位有時空交集或接到健康寶彈窗提示的人員,立即主動向居住地所在社區、工作單位、居住酒店報告,配合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三、疫情處置情況
西城區持續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要求,緊抓各項防疫措施不放鬆,加強流調溯源,加快風險點位及風險人員排查。目前,已對高風險人員全部落實管控,對風險點位及游數啟感染者所涉及的外環境已全面消殺,對涉外區的風險點位和風險人員已第一時間橫傳。
請廣大市民朋友理解、支持、配合各項疫情防控措施,提高自我防護意識,不扎堆、不聚集,堅持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常態化防疫措施。
4. 當前新冠疫情防控「總策略」「總方針」和「總要求」是什麼
當前新冠疫情防控「總策略」「總方針」和「總要求」:總策略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方針是動態清零。總要求是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
管 理 篇
一、什麼是「四早」措施?
「四早」措施是指: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二、什麼是「四集中」?
「四集中」是指: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
三、「四方責任」指哪些?
「四方責任」是指屬地、部滑好門、單位和個人。
四、居家隔離和居家健康監測的區別是什麼?
居家醫學觀察簡稱居家隔離,指對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中風險區域返回人群、出院後的患者和解除隔離後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其他經專業人員評估無法進行集中醫學觀察的人員所實施的醫學健康管理。居家隔離對環境與設施有一定要求,現場綜合評估達不到條件的,可轉為集中醫學觀察。居家隔離要求在社區醫務人員指導下,單獨居住,不能外出。
居家健康監測指在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的監督指導下進行一種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報備健康監測。居家健康監測的核心是非必要不外出,確需外出,從對本人、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出發,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出行,同時避免乘用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與避免進入公共場所等人群聚集或空間密閉場所。
五、集中醫學觀察場所的「三區兩通道」是指什麼?
「三區兩通道」是指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內部根據需要合理分區和設置通道。
三區就是生活區、醫學觀察區和物資保障供應區,不同區域之間應有嚴格分界,需要採取物理隔斷方式進行隔離,並設置明顯標識。
兩通道則是指工作人員通道和隔離人員通道。兩通道不能交叉,盡量分布在場所兩端,並設置明顯標識。具備條件的觀察點,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垃圾清運通道與隔離人員進出的通道分開。
六、流行病學調查涉及的部分人群定義是什麼?
1.境外輸入病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定義。病例發病前或無症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前14天內有境外疫情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且排除中國境內感染。
2.輸入繼發病例(輸入繼發無症狀感染者)定義。病例發病前或無症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前14天內與境外輸入病例有明確接觸史而感染。其判定原則符合以下三個條件:①病例發病前或無症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前14天內僅與境外輸入病例有過接觸史;②未曾到過或居住在境內有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報告的社區,或境外有疫情的國家或地區;③無醫院就診等其他可疑暴露史,或所在地區未發生社區傳播。該類病例應當按照本土病例在網路直報系統中報告。
3.密切接觸者定義。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症狀出現前2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2天開始,與其有近距離接觸但未採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4.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簡稱「密接的密接」)定義。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的首次接觸(病例發病前2天或無症狀感染者談伏標本採信侍鉛樣前2天至被隔離管理前這段時間內,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觸)至該密切接觸者被隔離管理前,與密切接觸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但未採取有效防護的人員,調查中要以與密切接觸者接觸頻繁的家屬和同事等人群為重點。
5.一般接觸者定義。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在乘坐飛機、火車和輪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學習、工作以及診療過程中有過接觸,以及共同暴露於商場、農貿(集貿)市場、公交車站、地鐵內等公共場所的人員,但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原則的人員。
七、什麼叫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定義是14天內在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小范圍內發現5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
八、疫苗接種對象?
疫苗接種對象為全省范圍內,3歲以上除接種禁忌症外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
九、「無症狀感染者」指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徵者。
十、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應如何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時,應當於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在病例類型處選擇「陽性檢測」,臨床嚴重程度中只能選擇「無症狀感染者」。發病日期為陽性標本採集時間,診斷時間為陽性檢出時間。如後續出現相關症狀或體征,需在24小時內訂正為確診病例,其發病日期訂正為臨床症狀或體征出現的時間。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後,醫療衛生機構需於24小時內在網路直報系統傳染病報告卡中填寫解除醫學觀察日期。解除隔離後的無症狀感染者,出現「復陽」情況,可在個案的傳染病報告卡中進行備注說明,無需進行重復報告。
十一、發熱門診如何設置?
各有關醫療機構要規范設置預檢分診點,選取相對獨立區域設置發熱門診。發熱門診基礎設施和硬體條件原則上須符合傳染病診療要求,規范設置「三區兩通道」和相對寬敞的診療空間,具有良好通風條件。
十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場所指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場所指人員密集且流動性大、容易暴發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如棋牌室、車站、機場、碼頭、公共交通工具、健身娛樂場所、理發洗浴場所、農貿(集貿)市場、商場超市、影劇院、體育場館、會議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場館,商品展銷與售後服務場所,宗教活動場所等。
十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機構指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機構指容易暴發聚集性疫情的機構,包括醫療機構、兒童福利院、養老院、護理院、監管場所、學校、托幼機構、培訓機構等。
十四、不同風險區域重點場所的防控要求是什麼?
(一)低風險地區。在採取人員健康監測、清潔消毒、通風換氣、個人防護等防控措施前提下,開展疫苗預防接種,各類重點場所正常營業或開放。
(二)中風險地區。除上述防控措施外,還應採取以下措施:
1.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控機構的指導下,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和清洗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2.加強人員健康監測,查驗健康碼。
3.辦公場所應嚴格控制進入人員數量,安排工作人員隔位、分散就坐,有條件的應採取居家辦公、分散辦公等措施。
4.商場和超市、銀行、農集貿市場等營業場所應縮短營業時間,限制人員數量,停止促銷等人員聚集活動,啟動應急處置措施。
5.公共交通工具應採取控制乘客數量、分散就坐等措施。
6.人員密集、空間又相對密閉的場所,如宗教活動場所、洗浴場所和商品展銷場所等應關門歇業。
(三)高風險地區。各類重點場所應停止營業或開放。
十五、不同風險區域重點機構的防控要求是什麼?
(一)低風險地區。在採取加強內部管控、清潔消毒、通風換氣和個人防護等衛生防護措施前提下,各類重點機構保持正常運轉。
(二)中風險地區。除上述防控措施外,還應採取以下措施:
1.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控機構的指導下,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和清洗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2.加強人員健康監測,查驗健康碼。
3.醫療機構應加強體溫檢測,嚴格預檢分診,控制就診人數,住院區實行封閉管理。
4.養老院、護理院、兒童福利院和監管場所應實行封閉管理、視頻探訪等措施,不舉辦聚集性活動。
5.學校和托幼機構應採取封閉管理,加強各類聚集性活動管理,大型室內聚集性活動非必要不組織。
6.建議培訓機構由線下改為線上授課。
7.建議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採用無紙化辦公,降低接觸傳播風險,不舉辦聚集性活動,採取錯時上下班、彈性工作制或居家辦公方式,不提供堂食等措施。
(三)高風險地區。除上述防控措施外,還應採取以下措施:
1.醫療機構應停止擇期手術,停止口腔、內鏡常規檢查等高風險操作。
2.學校、托幼機構、培訓機構停止線下授課。
3.兒童福利院、養老院、護理院等應避免聚集互訪,不提供堂食。
4.監管場所嚴格控制人員流動。
十六、消毒要遵循「七不」是指什麼?
不對室外環境開展大規模的消毒;不對外環境進行空氣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劑對人員進行消毒;不對水塘、水庫人工湖等環境中投加消毒劑進行消毒;不在有人條件下對空氣使用化學消毒劑消毒;不用戊二醛對環境進行擦拭和噴霧消毒;不使用高濃度的含氯消毒劑做預防性消毒。
十七、消毒的原則是什麼?
1.環境及物品日常以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應避免過度消毒,受到污染時隨時進行清潔消毒。日常預防性消毒時,在無明確污染的情況下(如:肉眼可見的灰塵、食物殘渣等)可採取先消毒後清洗去殘留的程序。
2.日常預防性清潔消毒時應首選物理消毒方法。使用化學方法消毒時,優先選擇刺激性小、環保型消毒劑;發生傳染病時根據病原體抗力和相關方案要求選擇適宜的消毒劑。
3.所使用的消毒葯械應符合國家消毒產品相關規定,按照消毒產品管理的消毒葯械需有有效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及備案,並達到相應的衛生要求;未按消毒產品管理的葯械其消毒效果應達到相應的衛生要求。
4.配置和使用化學清潔消毒劑時,應做好個人防護,穿工作服、戴手套、必要時戴口罩、並確保有足夠的通風;摘除手套和脫卸個人防護用品後應及時徹底清洗雙手。
十八、消毒措施「隨時消毒」是指什麼?
隨時消毒是指對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住院、轉運期間,患者排泄物、嘔吐物、體液及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及時進行隨時消毒。
十九、消毒措施「終末消毒」是指什麼?
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離開有關場所後進行的徹底的消毒處理,應當確保終末消毒後的場所及其中的各種物品不再有病原體的存在。
二十、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標本採集種類有哪些?
每個病例必須採集急性期呼吸道標本(包括上呼吸道標本或下呼吸道標本),重症病例優先採集下呼吸道標本;根據臨床需要可留取便標本、全血標本、血清標本和尿標本。物品和環境標本根據監測需求採集。
二十一、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是指什麼?
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10-in-1test)技術指將採集自10人的10支拭子集合於1個採集管中進行核酸檢測的方法。
二十二、「新冠生物樣本」標本保存有什麼要求?
用於病毒分離和核酸檢測的標本應當盡快進行檢測,可在24小時內檢測的標本可置於4℃保存;24小時內無法檢測的標本則應置於-70℃或以下保存(如-70℃保存條件,則於-20℃冰箱暫存)。血清標本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可長期保存。應當設立專庫或專櫃單獨存放標本。
二十三、「新冠生物樣本」包裝有什麼要求?
1.標本採集後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生物安全櫃內分裝。
2.所有標本應當放在大小適合的帶螺旋蓋內有墊圈、耐冷凍的樣本採集管里,擰緊。容器外註明樣本編號、種類、姓名及采樣日期。
3.將密閉後的標本裝入密封袋,每袋限一份標本。樣本包裝要求要符合《危險品航空安全運輸技術細則》相應的標准。
4.涉及外部標本運輸的,應根據標本類型,按照A類或B類感染性物質進行三層包裝。
二十四、特定人群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如何使用?
接觸或可能接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和無症狀感者、污染物(血液、體液、分泌物、嘔吐物和排泄物等)及其污染的物品或環境表面的所有人員均應當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具體包括:
1.手套。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根據工作內容,佩戴一次性使用橡膠或丁腈手套,在接觸不同患者或手套破損時及時消毒,更換手套並進行手衛生。
2.醫用防護口罩。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應當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每次佩戴前應當做佩戴氣密性檢查,穿戴多個防護用品時,務必確保醫用防護口罩最後摘除。
3.防護面屏或護目鏡。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眼睛、眼結膜及面部有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氣溶膠等污染的風險時,應當佩戴防護面屏或護目鏡,重復使用的護目鏡每次使用後,及時進行消毒乾燥,備用。
4.防護服。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應更換個人衣物並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等),外加防護服。
二十五、防護裝備脫卸應注意哪些?
1.脫卸時盡量少接觸污染面。
2.脫下的防護眼罩、長筒膠鞋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內浸泡;其餘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放入黃色醫療廢物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