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京城大學是如何認識的
擴展閱讀
深圳發貨物流到哪裡 2025-02-12 21:27:15
特別國債北京哪些銀行 2025-02-12 21:11:44

北京京城大學是如何認識的

發布時間: 2023-05-27 12:34:50

㈠ 京城四大名校

京城四大名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大學一直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一直在國際上被看做中國大學的代表。北大出國人數也是中國大學中最多的。北大的理科生一直是出國的主信搭體,北大的理科是中國最強的,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

㈡ 北京大學是誰建立的

鄭祖軍|北京大學校園的歷史由來

(北京大學學報:鄭祖軍1986年9月4日寫於臨湖軒)

北京大學之所以被稱為燕園,是因為北京大學的核心區域;未名湖與博雅塔,以及周邊美輪美奐的近代建築,都是當年燕京大學的舊址。

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學校長。當時,燕大實行男女分校制度:男校在崇文門內盔甲廠,女校在燈市口同福夾道。擔心狹窄的校舍會阻礙學校的發展,司徒雷登決定另尋校址。

這位中國出生中國長大的美國人,或步行,或蹬自行車,或騎毛驢,走遍了北京近郊,看了不計其數的荒墳野嶺,最終選中了清華大學堂對面的一塊地皮。為買下此地,司徒雷登不辭辛勞,先乘李世兩天火車,再由督軍衛兵護衛,騎馬一周,穿過土匪出沒的險惡地帶,親赴西安,與這塊地皮的主人,陝西督軍陳樹藩當面談妥了土地交易。他以高超的口才,成功說服這個封建舊軍閥以六萬大洋的價格將這塊風水寶地「半賣半送」給了燕大。

燕京大學就在這塊老校長歷盡周折辛苦置得的土地上建造起來了。這片佔地380畝土地,實際上是兩座古園林的遺址:一座是明朝著名畫家米萬鍾的勺園;另一座,就是和珅的別墅「淑春園」——燕京大學的主體建築,就是在這個園子的遺址上建造起來的。

冠絕京師的和家花園

淑春園最早是在稿擾亮什麼時候開辟的,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清《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 「乾隆二十八年奏准,圓明園所交淑春園並北樓門外等處水田一頃二十三畝六分三厘,歲征租銀三十九兩一錢九分五厘有奇」和「 北樓門外水田一畝七分九厘」的記載,可見,至晚在乾隆中葉以前,這個園子就已經存在了。然而,此時的淑春園,基本算不上是個「園林」,僅僅是個大水田。淑春園的美麗時刻,直到和珅成為它的新主人才真正開始。

和珅的府第是今天恭王府的前身,而淑春園是他的別墅。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出任大學士後,乾隆將圓明園附近的淑春園賜予和珅。因乾隆皇帝常在圓明園臨朝聽政,為隨時應付皇帝的召見,和珅便經常居住在淑春園中,並將這個曾經是稻田的園子建設得富麗堂皇,花團錦簇,成為當時冠絕京城的私人園林。清末曾有人填詞回顧它當年繁盛時的情景:

「一徑四山合,上相舊園庭,繞山十二里,煙草為誰青。昔日花堆錦綉,今日龕余香火,懺悔付園丁。綠野一彈指,賓客久飄零。壞牆下是綺閣,是雲屏,朱樓半卸,曉鍾催不起娉婷。誰弄扁舟一笛,斗把卅余年外,綺夢總吹醒。悟徹人間世,漁唱合長聽。」

從這首詞中,可以大致了解出當時園子的規模與布置:被四面小山包圍的淑春園,周長十二、三里。園內芳草依依,柳枝飄搖,一派北國江南景色。園中有一大湖,湖畔是一座當時可被視為稀世珍寶的自鳴鍾。世所流傳的查抄和珅家產的清單中記載:淑春園中共有樓台64座,四角樓更樓12座,更夫120名。還有奉命查抄和珅家的奏摺稱:全園房屋1003間,游廊樓亭357間。可見淑春園規模之大。

和珅經營淑春園,不僅求規模,還追求氣勢的恢宏。「寵任冠朝列」的他,竟大膽至仿照圓明園的建築來布置淑春園。後人斌良在《游故相園感題》一詩中,有兩句說:「繽紛珂繖馳中禁,壯麗樓台擬上林」,詩中注曰:「園中樓閣均仿圓明園內規模建造。」而這一明顯逾制的行為,則為和珅的猝然獲罪埋下了伏筆。

仿建石舫孤嶼

石舫送畢業生是每個夏天燕園中都會出現的感人一幕。這條俗稱「不系舟」的永遠不沉之石船,靜默地伏在未名湖湖心島東側,成為北大校園一景。如果石舫會說話,它不僅會講出一屆屆畢業生們或快樂或憂傷的心情故事,還可以告訴我們淑春園這座飽經滄桑的園子的興衰過程。

「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映柳蔭多。夾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這首刻在未名湖北岸石屏上的詩,總會讓人自然地聯想起石舫以及未名湖一帶的美景。事實上,這四條石屏是從附近荒蕪的圓明園中移來的,屏風中的四句詩,也並非特為未名湖與石舫所作。能夠將未名湖景形容的如此貼切,看似是天作之合,其實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北京大學學報:鄭祖軍1986年9月4日寫於臨湖軒)

石舫並非淑春園所特有。在圓明園和頤和園中,都有這樣的石舫。三者雖然身處異地,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命運:1860年英鍵寬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頤和園和淑春園也遭殃及,三處的石舫均被燒得只剩下了基座。

今天,我們能夠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中看到一條經過修繕的石舫——清宴舫。這座以花磚和彩色玻璃裝飾的二層洋樓式船艙,是慈禧太後重修頤和園時的加工之作。通過它,我們可以大致想像出未名湖中的石舫在未被燒毀時的模樣。而這只清宴舫的底座,則是乾隆年間的舊物,也是今日未名湖中石舫的仿造對象。

乾隆皇帝在自己執政的第二十一年,在昆明湖中鑿了一條石舫,並特意賦詩一首:

雪棹煙蓬何礙凍?

春風秋月不驚瀾。

載舟昔喻存深慎,

盤石因思奠永安。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建造這條石舫,是為借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論。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夠像這條風吹不走、浪打不沉的石舫一樣永遠穩固。

和珅在淑春園中安置石舫,或許是希望他寵臣的地位永遠安穩,或許僅僅是為了點綴。但無論原因如何,石舫一類的東西在封建時代是決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的。

淑春園中的逾制建造,不僅僅只有石舫。嘉慶帝下詔處死和珅時,共列下二十條大罪,其中第十三款即為:「將和珅家產查抄,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其大罪十三」。

這個完全仿照圓明園中的「瑤台蓬島」設計的小島,便是今天未名湖中的湖心島。然而,經過了兩百多年,昔日和珅湖心島上的建築已經盪然無存,即使是燕京大學時期建在這個小島上的有地下室的小亭子「島庭」,今日也已經不復存在。歷史留給我們的與湖心島相關的資料,只有光緒帝的生父奕欣游覽淑春園後為它所做的一首詩:

傑閣凌雲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

敝垣騰礎蹤猶識,斬棘披榛興亦狂。

未覿蓬瀛仙萬里,已成縲紲法三章。

從來蜃氣驚濤幻,每斷風帆過客腸。

這首詩大致告訴了我們湖心島當年的模樣。然而,詩的末尾所表現出的悲傷沒落、虛無縹緲的哀愁,卻是今日遊玩於石舫和湖心島上的我們所難以理解的。

臨風待月樓:見證幾世姻緣

在未名湖畔的迤南山巒上,有一座靜謐的三合庭院。院前有兩棵白皮鬆,老乾橫枝,婆娑弄影。這座燕園里現存的最古老建築,就是曾經先 後作為燕大校長司徒雷登和北大老校長馬寅初寓所的臨湖軒。

「臨湖軒」是這座老建築的新名字:1931年,冰心將這座庭院命名為臨湖軒,後來由當時的北大文科院院長胡適題寫了匾牌。此前的二百多年中,這座位於淑春園中的小院的名字一直是「臨風待月樓」。(北京大學學報:鄭祖軍1986年9月4日寫於臨湖軒)

「不堪一抹頹牆外,偏見臨風待月樓。」
時光荏苒,當燕京大學從陳樹藩手中買下淑春園的地皮時,這座曾經冠絕京師的美麗園子已是一片頹廢景象。在美國人喬治·克里夫婦的捐助下,「臨風待月樓」被修繕一新,成為20年代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住所和接待來賓的地方。

或許是因為「臨風待月樓」這個名字太過浪漫,這座充滿古典氣息的建築,在和珅去世一百多年後,又見證了兩段傳世良緣。1929年6月,熱戀多年的吳文藻和冰心在此舉行了婚禮;六年後,吳文藻的高足費孝通和王同惠又在這里舉行了婚禮。

臨湖軒 :今天,臨湖軒作為北大的貴賓接待室,每年都要接待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幾千名包括國家元首、著名學者在內的外賓。軒外,臨湖軒初建時栽下的一對白皮鬆仍舊安靜地注視中軒中發生的一切。而古香古色的臨湖軒中,卻再也看不到曾經的主人和在此結下良緣的人們的身影。

國學大師錢穆為這個見證百年歷史變遷的湖泊所取的名字「未名」,恰恰與和珅的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名」二字,體現的是知識分子所畢生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寬容無爭。倘若和珅能夠及早悟到這個道理,便不會在元宵佳節的夜裡,於囹圄中寫下「百年原是夢,卅載枉勞神」這樣辛酸無奈的絕句了。(北京大學學報:鄭祖軍1986年9月4日寫於臨湖軒)

㈢ 北京大學的來歷

北京大學的來歷:

京師大學堂

光緒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提出要興辦京師大學堂。同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馬神廟)和沙灘(故宮的東北)紅樓(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904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

自國子監和科舉制度取消、京師大學堂成立以後,京師大學堂即成為中國惟一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加上各方最優秀之士子大部分均投身京師大學堂,從職能、學統等方面均顯示出京師大學堂與國子監之間的傳承。因此,很多學者如胡適、季羨林、馮友蘭、周培源、任繼愈、蕭超然等都認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是中國自漢代太學以來國家最高學府的唯一正統繼承者,甚至北大的歷史可以因此上溯到兩千多年前漢武帝設立太學之時。

國立北京大學(蔡元培時期)

民國元年(1912) 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民國六年(1917),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長期作為中共實際的領袖人物。

民國八年(1919)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平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蔣夢麟時期)

民國十九年(1930),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蔣夢麟先生在胡適、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對北京大學的行政和教學制度作了很大變更,擬定了北大長期發展計劃,明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基本方針,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學校設文、理、法三學院,下設14個學系;蔣校長此次革新的重點在於教師的挑選,其基本想法是對教師只看學術上的貢獻,以期將最理想的陣容擺在北大,從而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實行教授專任制,聘請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設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別是理學院延攬了一大批一流科學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較快發展; 制定《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明確辦學宗旨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對舊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學分制,要求畢業生撰寫論文並授予學位。改組北大研究院,設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推進高等教育的正規化。蔣夢麟注重校舍的建設與擴充,將漢花園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買下,多方籌集資金,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動工興建新圖書館、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等三大建築,修建了大操場;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葯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 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蔣夢麟掌校期間,正是民族危亡內憂外患之時,而經過亡校風波的北大卻在教學與科研水平穩步上升,被譽為「北大中興時期」。「那個時候,大家自然感覺出一種新的興奮,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顧一切,要努力把這個學校辦好,努力給北大打好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從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時間里內,蔣夢麟先生一直把握著北大之舟的航向,竭盡智能,總希望把這個學問之舟平穩度過中日沖突的驚濤駭浪。北大得以平穩前進,僅偶爾調整一下帆篷而已。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以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9月,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令南遷至長沙,與清華大學、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臨時大學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全校設文、理、法商、工、師范五個學院,26個系,由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和秘書主任楊振聲組成常務委員會作為全校行政領導機構。民國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聯大正式上課,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復並開始招生,研究生學籍分屬三校。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其陣容在全國首屈一指,可謂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聯大師生和衷共濟,弦歌不輟,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堅持教學和科學研究。「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以及90位兩院院士,北大研究院畢業生中也走出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黃昆、國學大師任繼愈等傑出學者。「神京復,還燕碣」,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聯大三校準備復員北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聯大舉行結業典禮,光榮地完成了戰時大學的歷史使命,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一個奇跡。

國立北京大學(胡適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夢麟先生辭去北大校長改任行政院秘書長,國民政府任命胡適出任校長。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這位五四運動的健將、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對北大充滿真摯感情,長期以來為北大出謀劃策,關懷備至。擔任史學系教授,民國二十八年(1939)起還親自擔任久負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傅先生此來主要處理偽北大的遺留問題及北大的復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據時期扶植的偽北京大學,日聘教師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辦事能力和宏大氣魄,盡瘁為北大工作,廣延教授,增加數倍之校舍。除把北大遷往南方的圖書資料和其它設施運回外,還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東廠胡同黎元洪舊居、舊國會大廈數處力爭為北大校產。將原來的文、理、法三院擴充為文、理、法、工、農、醫六個學院,使北大成為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為胡適返國擔任校長掃除障礙,奠定基礎。

民國三十五年(1946)7月胡適先生由美返國,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長,致力於北大之全面復興,「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是年雙十節在國會街北大第四院禮堂隆重舉行復校開學典禮。胡適先生以其絕高的威望,延攬名師,可謂濟濟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秘書長,設33個學系(其中醫學系下設18科)、兩個專修科及獨立的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3400多人,恢復了比過去更大的光榮。尤其新組建的工學院,在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畫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先後組建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工五學系,並已開出航空系課程,短期目標是再建立航空系、礦冶系,達到七個學系的建制規模。這對於未來國家工業化建設何其重要,惜時局變更,慘遭中輟耳,但是為後來北大恢復工學院、建築學院等保留了火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適校長擬提議在北大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並親自聯系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袁家騮、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來北大」,後因時局變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發展計劃」,集中國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績最好的大學。民國三十七年(1948)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選舉,北大10位教授入選,位居全國各高校之首。胡適校長為北大殫精竭慮,短短幾年之間,原有的文、理、法三學院均得到加強,增設的農、醫學院躍居全國頂尖,工學院也具備了相當實力。此時的北京大學學科設置齊備,實力盛極一時。 然而時局突變,民國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適校長離平南遷,由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但表示「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胡適在北大校長任上一心一意致力於把中國的高等教育與大學的現代化建設全力推進到一個可與歐美先進國家接軌的高度。竭力維護教育獨立、學術自由和發展高等學問、提高科研水平,為北大及中國的大學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在台灣去世,遺體覆蓋北京大學校旗下葬,遺囑「遺留在北京的102箱書籍、手稿、文件,捐贈北京大學」。

建國後的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地質系、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授予權的大學。1984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具體負責全校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兩校的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百餘年來,北大校園中人文淵藪,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據統計,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徐光憲、王忠誠等八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共14人),12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近1000人當選院士,北大的畢業生和教師為中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北京大學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哈佛。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亦稱:「哈佛大學是美國的北大」。據不完全統計,北大的校友和教師有近100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然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醫學界等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出自北大,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國高校十大科學進展中,北大均有1到2項成果入選,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官方排名中,穩居全國高校之首。

㈣ 北京京文大學的簡介

學院積極培養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商務運作能力、管理決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開設八大系(行政管理系、國際貿易系棚櫻罩、財務會計系、工商企業管理系、金融系、建築系、藝術設計系、信息工程系),擁有在校生4000餘人,主校區坐落在北京燕郊開發區,獨立校園,分校區坐落在河北廊坊,為讓更多的在職、職業人員接受高等教育,學院面向全國招收業余專科、本科學生。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須走向國際化,通過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的科學整合為實現培養目標的最優化搭建平台。坐落於北京東燕郊的新校區是這一辦學理念的真實體現,風景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便利的新校區不僅為師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且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更為我院建設全英文校園生活提供了保障,新校區將是我院學生學習的理想場所。歡迎祖國優秀青年和莘莘學子步入北京京文國際學院的課堂。
思想引擎,行動之力,辦好一所大學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辦學理念。執行校長提出的「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科技創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全息了當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對素質教育進行了科學地融通、整合,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思想理論,極好地指引著我們的辦學實踐。
思想道德鏈鬧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德育教育的靈魂,學校將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與國家的素質教育思想相吻合,強調的是教學生學會做人,開啟學生的精神動力,將過去單純的思想道德素質轉變為人在生存發展中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以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帶動其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重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學校還積極參與北京市和全國的各項文體賽事,在北京市第四十屆、四十一屆、四十二屆、四十三屆高校運頌高動會上,該校代表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㈤ 北京京城學校怎麼樣

北京京城學校不怎麼樣,北京京城學院是一所位於北京的虛假大學。2018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公布392所「野雞大學」,北京京城學院上榜。

野雞大學也稱「學歷工廠」「虛假大學」,通常採用與知名大學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稱,以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以各種手段鑽相關國家法律漏洞,濫發文憑。野雞大學所涉及的欺騙既有假學校,也有假學歷。

「野雞大學」不僅國外有,國內也有,並且還很多。相對於國外的「野雞大學」來說,應該說,國內「野雞大學」的危害更大。能出國留學的人,畢竟遠比不能出國留學的少很多。

另一方面國外的「野雞大學」不會擾亂我國的高等教育,但國內「野雞大學」的泛濫成災,顯然會對我國的高等教育造成嚴重擾亂——既讓許多學生、家長和正規高校深受其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京城學院

㈥ 北京大學誕生的背景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實際年代比1898年還雹芹源要早,因為當時合並了一些教會源態學校,那些學校建的時間更早,但以京師大學堂成立時間為准。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初首瞎,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返回故園,於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近4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並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北京大學位於京城西郊,佔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畝)。學校現教職工16073人,29617名各類在校學生。現有199個博士點、221個碩士點、100個本科專業,以及覆蓋139個專業的35個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擁有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均居全國高校之首。現任校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校長許智宏院士。

㈦ 京大是北京大學嗎

其他信息:

北大是北京大學。

材料補充: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是基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 太平洋大學 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野鋒襲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 國立清華大學 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現北京)。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沙灘等地遷至現址頌兄。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㈧ 京大是什麼學校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簡稱「京大」。京都大學是世界聞名的頂尖綜合研究型大學,其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日本文部科學省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A類頂尖校和指定國立大學。

京都大學擁有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RIMS數理解析研究所、京都大學生存圈研究所等多個一流的科研機構。作為日本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和東京大學並稱為日本的「清華北大」,更是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

(8)北京京城大學是如何認識的擴展閱讀

在核科學研究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工程運用研究,美國學者也不得不承穗遲族認,京都大學已走在國際的前沿。從組織上,京都大學有工學部的原子核工程系,有理學部猜弊的關於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眾多學科,有原子能研究所,有著一流的研究人員和一流的研究設施。

在螺旋質普儀核聚變研究中心,日本政府耗資80億日元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核聚變反應爐,溫度可達千萬度。連同重質炭同位素資源的轉換工程研究,為日本開發新能源和節能研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參考旦凳資料來源:網路-京都大學

㈨ 北京京城學院怎麼樣

北京差陪京城學院或派

地址:北京市衫慶賀

民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