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哪個皇陵可以參觀
擴展閱讀
結婚多久北京戶口 2025-02-12 05:01:20
從天津到淅川怎麼走方便 2025-02-12 05:01:16

北京哪個皇陵可以參觀

發布時間: 2023-05-30 13:16:35

㈠ 北京有哪些皇陵

秦始皇陵、漢文帝景帝高陵、枝襪漢武猛攔激帝茂陵、唐太宗昭陵衡碧、唐高宗武則天乾陵、隋楊陵、明十三陵、明孝陵、清東、西陵

㈡ 除了明十三陵之外,你知道北京還有一處皇陵區嗎

很多朋友都知道,除了明輪滲芹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孫子建文帝外,明朝的十三個皇帝都埋葬在北京昌平的天壽山,稱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外地朋友來北京的必選 旅遊 景點之一。可是,您知道嗎?在北京南部的房山區九龍山,還有另外一座皇陵區,埋葬著17個皇帝,建造年代比十三陵還早260餘年。

這座皇陵區就是金陵,埋葬著金國立國前被追封的十個皇帝和立國以後的七個皇帝。金陵修建於公元1155年,相當於南宋高宗年間,此時距金國正式遷都北京剛兩年。當時,遷都的決定遭到女真勛貴的強烈反對。為了讓這些勛貴死了這條心,金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下令拆毀了上京(今哈爾濱阿城區)的宮殿和貴戚住宅,並把祖墳一股腦的遷到北京房山金陵。後來,完顏亮被兄弟完顏雍奪取了皇位,死後被貶為海陵王,墓地遷出金陵。自己修建的皇陵不能享用,完顏亮替別人忙活了一場。

明朝天啟年間,女真後裔滿族人開始崛起,明朝統治受到嚴重威脅。明政府出於憤怒,對金陵進行了毀滅性破壞。明亡後,入主中原的清政府對金陵進行了一定的修繕和保護。然而,隨著清朝的滅亡,金陵又一次遭到滅頂之臘畢災,後來就慢慢湮沒於茫茫群山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偶然發現,金陵再次走入公眾視野喊罩。2002年,完顏阿骨打的睿陵得到搶救性發掘,出土了精美石槨(讀作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現保存在首都博物館。在睿陵的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金世宗的興陵,由於國家不主動發掘帝陵的政策,興陵墓地被回填,保存原狀。2006年,金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北京明十三陵幾點能進去

明十三陵的營業時間一般是旺冊散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3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如果要一天遊玩多個景點,請合理安排時間,才能玩的開心。

簡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位於北京西北郊,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帝後胡姿族陵寢最多皇陵建築群之一。陵區群山環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景殊勝。來此可以參觀建築、風景,也褲弊能了解古代皇帝的喪葬規格。

明十三陵是個統一的整體,而各陵又自成一體,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距離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各陵均呈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僅開放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位於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區的通道,總長約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築。

石像生位於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整齊地排列著,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點。

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點之一。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其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修葺復原的陵園。

明十三陵位於昌平,這周邊還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景點

神路公園 與明十三陵距離0.58km

北山公園 與明十三陵距離2.19km

十三陵水庫 與明十三陵距離3.07km。

㈣ 比南宋還慘!遼、金兩代的皇陵現狀,可以免費游覽

一般的士人,不大願意提及遼朝、金朝兩個異族建立的朝代。

然而,東夷、北狄、西戎、南越一直都是中國 歷史 的一部分,這無法迴避。而兩個朝代的統治者,已經漢化也是事實。

那麼,遼、金兩朝的皇陵現在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可以去游覽嗎?

本文將會給你一個詳細的答案。

遼朝由契丹族建立,共傳九帝,享國218年。

至於遼朝滅亡後,又建立起來的北遼、西遼、東遼、後遼等小朝廷,這里不著筆墨。

如果你記得金朝在滅掉北宋後,是如何對待鞏義宋陵的,那麼你就不難想到:金滅遼之後,也一定會把遼朝陵墓徹底破壞的。

事實也是如此。

遼朝的龍興之地,是現在的遼寧省遼河流域。遼代帝王的陵墓,也大都在這一地區。金朝佔領了這里後,就對這里的遼朝宗廟、陵墓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

此後,金朝、蒙古、元朝都在不約而同地做著同一件事:毀滅契丹人的文化,手段包括破壞文化遺存、人口遷徙、更改地名等。經過漫長的「努力」,契丹族被同化到漢、女真、蒙古、高麗等民族裡面,最終消失不見。

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契丹遺民對遼代帝陵進行了整理和遷葬。客觀來說,這一活動也破壞了遼朝皇陵。

現在,想考證哪裡是遼朝帝王的陵墓,是十分困族戚侍難的。

在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的醫巫閭山腳下,有一個 遼代帝王陵墓群 。人們在該陵墓群里,找到了耶律宗政和耶律宗允(二人為遼聖宗的侄子)的墓,以及一些墓主身份不能確定的遼朝貴族墓葬。

這兩個墓,應該是遼景宗耶律賢與蕭太後的乾陵的陪葬墓,但目前帝、後的陵還沒有得到證實。

雖然沒有找到皇陵,但不妨礙這個地方被稱作「遼代皇陵風景區」,時常有遊客光顧這里。已經發現的四座大墓里,耶律宗政的墓是對遊人開放的,但另幾座則已回填。

金代皇陵也挺亂的。

有一些皇帝,因死後被降級(海陵王、衛紹王),沒有皇陵;有一些人雖然不是皇帝,但他們的兒孫當皇帝後,被追封為皇帝,反而有皇陵。

金代皇陵的數目就不詳細掰扯了,反正現在也沒找到幾個。

金陵兆吵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房山車廠村的雲峰山下。這里共葬有金代始祖至金章宗17個皇帝,以及一些後妃和宗室。

這是北京境內的第一個皇陵。除了金宣宗葬於河南開封、金哀宗死後被分屍以外,其餘的金代帝王都葬在這里。

該陵墓區由海陵王完顏亮奠定,然而諷刺的是他自己卻沒有皇陵。

他把金朝的首都遷到北京,然後在雲峰寺的舊址上建了三個墓穴,用以安葬他之前的三個皇帝。次年,他又將金朝建國之前的10個祖先靈柩遷來,各立稱號。遷葬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北京的國都地位,堵住反對者的嘴。

所以,早期的金代帝王並不葬在這里。以太祖完顏阿骨打為例,原本葬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仔銀郊),後來才改葬到北京金陵的。

由於是在倉促之間興建了這么多皇陵,所以這些皇陵的規模都不會很大。這為後來皇陵的滅失埋下了伏筆。

金陵也命運多舛。金朝滅亡後,經元、明兩代,金陵的地面建築被盡數毀壞。

最大的一次破壞,是明朝天啟皇帝 (就是那個優秀木匠) 乾的。後金起兵後,明軍屢戰屢敗,天啟帝大怒,又惑於一些風水術士之言,於是派遣大批人馬,將金陵所有建築摧毀,斬斷山陵龍脈,並建關帝廟以鎮之。此外,他還在金兀術的墓上修了個牛皋塔。

清朝建立後,重修了金陵中的太祖睿陵、世宗興陵。只修了這兩個的原因是:其它皇陵已經埋沒於荒草之中,無法確證了。

不過好景不長,清末、文革時期,金陵再次被毀。

如今,清代所建的建築、石碑等物也大都消失不見了。興陵的封土也被平掉,睿陵的封土也被嚴重破壞,只剩一部分。

1986年,文物部門對金陵進行了勘察,發現了金睿宗的景陵。

現在的金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景點不收費。現在去游覽金陵,可以看到睿陵的封土、一些建築遺跡、牌坊門(現代修建)等景物。

才薄學淺,友友們如有獨見,歡迎發評論里補充。

㈤ 中國有哪些可以參觀的古墓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古墓數量數不勝數。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秦兵馬俑、三星堆,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一看的古墓,接下來我主要為大家推薦以下5個。

一、黃帝陵

位置:陝西省黃陵縣城北

推薦理由:國家5A級景區傳說是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黃帝陵景區面積333公頃,有古柏超過六萬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萬余株,為中國境內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區和軒轅廟兩部分。早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㈥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北京的景區價值高又受忽視的景點就屬明十三陵了。明十三陵雖然包括十三個皇帝的陵寢,但是對外開放成景點並不是所有都在內,以下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1

明十三陵值得看的陵有:一、長陵;二、定陵;三、昭陵。

長陵:它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帝陵,也是如今地面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定陵: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昭陵:是中國歷代帝 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明十三陵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比較值得去看的陵墓如下:

一、長陵:

它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帝陵,也是如今地面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二、定陵:

位於北京昌平區,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

三、昭陵:

位於陝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 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2

十三陵哪個陵最好玩:長陵

朱元璋兒子朱棣之墓,十三陵之首,規模最大,遊客也最多,只是地下部分不開放參觀。用於祭祀的祾恩殿超級大,能看出昔日的'超豪華程度。殿內還有很多出土文物的展示,一定要看一下金絲翼善冠,超級精緻,光冠上的龍鱗就用了8400片,絕對的國寶級文物。

十三陵哪個陵最好玩:定陵

唯一一個開放地宮的皇陵,地下部分面積非常大,特別深,常年溫度極低,有點陰森。青石地宮、漢白玉石門、長明燈、以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木,遊客都可以親歷觀看。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示在定陵博物館中,其中有四件國寶等待你去發現。

十三陵哪個陵最好玩:昭陵

地面建築已被修復得很完整,一般團隊游會選擇去定陵和長陵,所以這里遊人相對較少,十分安靜,很適合散步懷古。

十三陵哪個陵最好玩:神道

算是十三陵的前導部分,兩旁是各種生動的石像。古帝陵的神道是有建築形式規定的,由石牌坊開始向北走,依次是大紅門、石像生、龍鳳門等,對古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著重研究。神路很長,路兩側大量松柏仍然長勢茂密。還分布著守陵人後人種植的採摘園,秋天來的話,除了探訪帝陵,還可以採摘正碼蘋果。

到達交通:

從北京出發自駕:沿京藏高速公路(原八達嶺高速公路)到昌平西關環島後,向北進入京銀路,500米後紅綠燈向右行駛進入昌赤路,沿途會經過石牌坊、十三陵神道、七孔滲清野橋。到達丁字路口後,直行是長陵、左轉是定陵和昭陵。

公交:德勝門乘872路直達十三陵(從德勝門至定陵全程2小時左右)

地鐵:昌平線到達昌平東關站,A口出,叢喊換成314路

內部交通:這四個開放的景點之間有一些距離,自駕車會比較方便,公交車314路可以連接長陵、定陵和神路。

十三陵哪個陵最值得看3

明十三陵風水之謎

解說1: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坐落著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這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人思陵為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們習慣的稱之為「明十三陵」。來往的遊客往往被這里巨大精美的建築所吸引,但卻並不知道當年所修建時的艱辛與曲折。

串場1:在今年清明節期間,「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為了人們談論的熱點。很多人反映,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是北京陵園價格近年來一再飆高,10年漲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才會選擇去較遠的地方尋找墓地。對此有人回應說,北京其實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據調查顯示,北京風水好的陵園墓地,一平方米幾萬元,有的甚至幾十萬元。

有的網友就調侃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問墓價欲斷魂。」入葬難一時成為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幾百年前也有一個人為自己將來葬在哪裡而費盡心思。不過他可不是因為墓地價格高而葬不起,而是因為他非常篤信風水相術,決定要找到一塊萬年吉壤,好讓自己的後世子孫世世代代長盛不衰。這個人就是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

大家知道,後來朱棣就葬在了北京的昌平地區。那麼永樂皇帝為何最終決定把陵寢建在那裡,陵寢在修建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解說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厚葬傳統,崇信人死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陽間一樣的生活,所以孔子說,事死如事生。因此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統治者一直就對陵寢的修建有著嚴格的要求。做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十三陵長陵的建設成為了朱棣一生當中幾件大事之一

誰知道十三陵哪個墓地風水好

十三陵的墓地合法的也就三家,兩家位於十三陵德陵的西北方,叫做德陵公墓和盤龍台公墓另外一家位於景仰園的北邊,叫做景仰園骨灰林,這三家陵園的風水都是北京市墓地風水中最好的了,三家的環境有些不一樣,具體哪家好建議您自己去看看,對比一下,還是要靠自己的感覺,不過感覺盤龍台的風水更好一些。

十三陵風水導致了明朝的覆亡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風水,在我國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話題。在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後,上自帝王宮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廟和民宅,在選址和營建過程中大多都深受風水理論的影響。

最初,風水只是古人尋找墓地時使用。它的理論大概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明代帝陵的卜選,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進行的。卜選的方針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變化;龍(陵後的山脈)、穴(陵墓中安放棺槨的地方)、砂(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河流)之間的相配關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選最初始於明永樂年間,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墓地。後來他在這一地區找到「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十三陵雖然是風水寶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萬代,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幾乎具有某種神秘的必然性。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

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所以將明朝的滅亡完全歸罪於十三陵的風水也是不恰當的。推薦閱讀:如何看陰宅風水

㈦ 北京明定陵地宮怎樣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飢清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_恩門、_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_恩門、_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陵區的主要建築有石橋、碑亭、陵門、_恩門、_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主體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佔地182000平方米。
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位於爛頃前北京昌平區,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
中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並擺放皇帝和皇後的五供和長明燈。後殿是地宮內最大的一個殿,殿內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棺槨。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
定陵內土夯填密實,又精心做好四周的防排水設施,距今雖已有400年,但無一處塌陷,且很少出現滲漏水現象。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距今300~600多年歷史。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乎納山麓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十三陵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明十三陵目前已開放的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一般意義上的「十三陵旅遊」主要指的是游覽定陵、神路等景點。
定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城北8.2公里處,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後的合葬陵墓。定陵地下玄宮由前、中、後、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室組成,石條起券,總面積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餘件。
更多關於北京明定陵地宮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adc23161573216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㈧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中國古代的建築十分輝煌,至今給後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十三陵就是遺產當中比較知名的陵墓,除了知名度很高,還是少有的保存完整的陵墓,接下來看看北京明十三陵簡介。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1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西北50km處的昌平區境內,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陵區佔地面積80km2,是當今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建築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營建始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止於清朝初年,歷哪桐御時200餘年。依陵寢營建時間的先後順序依次為:長陵(永樂皇帝陵)、獻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統皇帝(即天順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李岩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慶皇帝陵)、定陵(萬曆皇帝陵)、輪野慶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啟皇帝陵)、思陵(崇禎皇帝陵)。

陵區內除葬有13位皇帝外,還葬有23位皇後、1位皇貴妃以及數十名殉葬的宮人。此外,陵區內還建有7座妃墳園寢(東井、西井、萬貴妃墳、悼陵、四妃二太子墳、賢妃墳、鄭貴妃墳及二李、劉、周四妃墳)和1座太監陪葬墓(王承恩墓)

以及為帝後謁陵服務的行宮、苑囿等各式建築。在陵域周圍的10個天然山口(東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勝口、雁子口、錐石口、賢庄口、灰嶺口、老君堂口)處修築了城垣、攔馬牆等防禦設施,以保陵區安全。

明代皇陵的營建分為卜選陵址、擬定規制、備料施工等幾個步驟。卜選陵址是陵寢營建的首要環節。一般先由卜選官員即朝中一、二品官員率風水堪輿人員依據風水理論,「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經實地勘察後,選出一處或數處「風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時還要畫出圖樣,貼上說明,最後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稱帝後即有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打算。明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禮部尚書趙羾帶領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來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昌平境內的黃土山找到了萬年吉壤。朱棣遂封黃土山為天壽山,降旨圈地方圓80里作為陵區禁地。

明十三陵陵寢布局不是按照《周禮》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於主脈,卑者居於從脈(余脈)的布局排列的。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於天壽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十三陵中長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寢建造方式可分為三種: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規模大且裝飾華麗(如長陵、永陵、定陵);

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從儉建陵」的遺詔或受葬期、國力的影響,規模小且比較簡朴(如獻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來得及建陵,改朝換代後由下一朝代營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規模宏偉壯觀、陵園體系完整、布局庄嚴和諧、景色優美靜謐、風格典雅古樸著稱於世。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達嶺作為一個完整的風景名勝區又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經聯合國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2

景點簡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位於北京西北郊,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皇陵建築群之一。陵區群山環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景殊勝。來此可以參觀建築、風景,也能了解古代皇帝的喪葬規格。

明十三陵是個統一的整體,而各陵又自成一體,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距離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各陵均呈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僅開放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

神路位於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區的通道,總長約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築。

石像生位於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整齊地排列著,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點。

長陵

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點之一。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其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昭陵

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修葺復原的陵園。

北京明十三陵簡介3

關於十三陵的簡介。

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十三陵是誰的墓地,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2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

北京昌平十三陵是誰的墓地都有哪些陵園,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約50公里。它們分別是明成祖的長陵、明仁宗的獻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憲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慶陵、明熹宗的德陵、明思宗的思陵,共計十三座。

定陵是唯一發掘的陵墓

十三陵是誰的墓地被挖了,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該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如今,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現在你應該知道十三陵是誰的墓地了,其實就是明朝皇帝皇後們的墓葬群,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雖然是墓地,但是建築非常輝煌,而且給人一種濃重的歷史感,非常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因此,現在被列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也是許多歷史學家想要了解明代的途徑之一。

㈨ 我想問問北京十三陵景區怎麼樣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距離北京約50公里,總面積120餘平方公里.1961年,十三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坐落於十三陵天壽山麓。十三陵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十三陵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十三陵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十三陵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十三陵十三陵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十三陵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長陵
明長陵位於十三陵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十三陵陵區內最主褲粗蠢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2、十三陵·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_恩門、_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3、十三陵·昭陵
明昭陵位於十三陵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載_(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十三陵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4、十三陵·永陵
明永陵位於十三陵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_(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5、十三陵·獻陵
明獻陵,位於十三陵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後張氏的陵寢。
6、十三陵·慶陵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十三陵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7、十三陵·茂陵
明茂陵,位於十三陵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8、十三陵·康陵
明康陵,位於十三陵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9、十三陵·景陵
明景陵,位於十三陵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
10、十三陵·泰陵
明泰陵,位於十三陵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_樘(年號弘治)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11、十三陵·德陵
明德陵,位於十三陵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
12、十三陵·裕陵
明裕陵位於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凳兆周氏的合葬陵寢。
13、十三陵·思陵
明思陵,位於十三陵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後一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更多胡陪關於北京十三陵景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5439e161564588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