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哪些地方曾叫北京
擴展閱讀
深圳限行怎麼處罰 2025-02-12 05:34:29
結婚多久北京戶口 2025-02-12 05:01:20
從天津到淅川怎麼走方便 2025-02-12 05:01:16

哪些地方曾叫北京

發布時間: 2023-05-30 16:06:54

Ⅰ 北京以前都有過什麼名稱

北京以前都有過什麼名稱?

北京以前都有的名稱: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永安、聖都、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黃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京師、宛平、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等。

  •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經濟的決策和管理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 *** 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

  • 北京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

  • 北京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專案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著三千餘年建城歷史、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北京歷史上都有過什麼名稱?

名稱先後稱為:
薊城(周王朝)、
燕都(南北朝後期)、
燕京(北京歷史上有四個時期稱為燕京:唐乾元二年,遼會同元年,金天會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

涿郡(漢高祖六年)、
PS: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涿郡鍵前改稱垣翰郡。後在東漢時又復稱涿郡。
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陽郡,治所仍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涿郡數易其名,其所轄區域也屢次變動。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簡地方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撤涿郡,所轄區域並入幽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
幽州(隋開皇三年)、
南京(遼朝)、
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
大都(元朝都城,元物信大都)、
京師(明朝永樂帝起為都城,當時被稱為京師)、
順天府(明清朝兩代,乾隆八年固定下來)、
北平(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
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名稱問題。北京以前在歷史上都有過什麼名求大神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薊。 遼代為陪都,稱燕京。 金朝(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為中都。 元朝為大都。 明朝自永樂帝起為首都,稱為京師。 清朝入主中原後亦把北京作國都。 中華民國北洋 *** 時期,當時稱北平。

北京在歷史上都有過哪些名稱?

北京是聞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在歷史上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可謂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地名最多的一個。她的歷史名稱有二十七個薊、燕、廣陽、廣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陽、幽都、薊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順天府、行在、京師、京兆。此外,還有三十多個別稱,如薊門、薊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華、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等。

北京都有什麼區名稱叫什麼?

北京市共有14個市轄區,分別為: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房山區、大興區、昌平區、懷柔區、平谷區、門頭溝區。給分!給分!

北京一共有過多少個名稱?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前11世紀)、幽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上海申花以前都有過哪些外援啊?

94:柯茨、瓦洛佳、沙沙
95:瓦稿螞清西里、高佳、瓦洛佳、沙沙
96:加西亞、拉德、佈雷、高佳、佩雷斯
97:丹尼斯、斯坦契夫、瓦謝夫、法德恰、佩雷斯、瓦列里
98:莫拉、貝克、桑德瓦爾、奧斯瓦爾多、馬賽羅、艾迪松、弗拉維奧
99:朱里奧、莫萊諾、恩貝、馬賽羅
00:拉薩、蘭科維奇、莎沙、薩里奇
01:拉薩、蘭科維奇、托米奇、米洛瓦諾維奇、巴亞諾
02:湯姆、羅德里格斯、索薩、奧蘭多、馬丁內斯
03:托馬斯、阿爾貝茨、馬丁內斯、佩特科維奇
04:阿爾貝茨、馬丁內斯、彼特維拉
05:馬丁內斯、戈蘭
06:路易斯、尤萬諾維奇、楊克爾
07:科雷亞、阿隆索、布蘭科
08:馬丁內斯、斯科特、梅薩

東城衛以前都有過哪些名字?如題 謝謝了

第一代團名【Karma】 第二代團名【DJ-WIS】 第三代團名【火紋】 第四代團名【東城衛】

以前都有什麼妃

庄妃、元妃、靜妃、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德妃、貞妃、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定妃、敦怡皇貴妃、愨惠皇貴妃、順懿密妃、純裕勤妃、惠妃、溫僖貴妃、宜妃、榮妃、成妃、良妃、平妃、熹貴妃、敦肅皇貴妃、裕妃、嫻妃、令妃、純妃、慶妃、嘉妃、婉妃、忻貴妃、愉貴妃、敦妃、容妃、如妃、諴妃、華妃、信妃、全貴妃、靜妃、琳貴妃、彤妃、和妃、祥妃、佳妃、成妃、常妃、貞貴妃、懿貴妃、慧妃、珣妃、瑾妃、珍妃、淑妃

以前都有被孤立過么

我就是被孤立那一個,大學四年,孤立三年。但我很幸運我被孤立了,我活生生體驗了下把什麼叫社會。大學是在雲南讀的,警校這種封閉的日子,江湖義氣挺重要的,所以總會有幾個出來帶頭的。也不是黑南方人,親身經歷告訴我,北方人確實想的少,無所顧忌,南方人隨時都在想,不會和你表現出來。言歸正傳,全宿舍一個哈爾濱人,兩個內蒙古人,一個四川人,一個廣西人,一個雲南人,准確的說,不是一個宿舍,而是一個人,有關系有背景的,一個四川人,後來別人告訴我,就是因為我不服他吧,我長這么大真服的人沒幾個,宿舍的人都稱他*爺,只有我最多稱呼他一個*哥,然後就針對我,打回來的飯放桌子上回來飯里就有菸頭,那時候宿舍只有他抽菸,那時候是舍長,幫著收錢給上邊交,他不交上邊還催,好吧,我給墊上,天天別人都睡了,他肯定在床上一根菸,把別人薰醒……真正的分歧在一件事,警校嘛,大家都懂,電腦不怎麼讓玩,平時不怎麼讓回宿舍,這個大哥有背景啊,帶了電腦,只有他有電腦啊,鼓動全宿舍拉網線……可是,全宿舍只有我拒絕了,其他人最後不敢吱聲或者不好意思,然後從他拉網的第一天,我們就掰了,大二開學沒幾天的事兒。我無所謂了,可是這個人還四處游說其他人孤立我,那個雲南人有心眼,家裡還有警察背景,在警校也用的上,所以倆官二代一拍即合,整整三年吧,也就是一個宿舍的,在學校我的朋友兄弟還是多的,所以沒什麼影響,但畢竟一個宿舍,多少有些不爽,天天刻意出去聚餐不喊我,有什麼訊息也不會告訴你,但是我還是以德報怨的,點名集合會喊大家,有什麼訊息通知大家,幫忙取快遞……最後哈爾濱那個有一次告訴我「*爺說,我們只能在你和他之間選一個關系,你也懂的,他那個人……」我說我理解。區隊長是我們宿舍的,最後不出意外的畢業聚會也沒喊我,最後要單獨請我吃飯,我拒絕了。但是這幾年我也把重心放在學習上了,每天能不回宿舍就去圖書館,他們天天在官二代的帶領下醉生夢死。畢業前,我考上研究生,考上了公務員,過了司法考試和會計,那幾個人,除了官二代,貌似種地的種地,待業的待業,打工的打工。所以我慶幸被孤立,真正強大的人,會充實自己,讓別人仰望

Ⅱ 北京的古稱有哪些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古稱有以下稱號: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5、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2)哪些地方曾叫北京擴展閱讀:

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平,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平津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Ⅲ 北京在歷史上曾經叫過的名字

北京在歷史上叫過: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見脊叢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

」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

當時遼的首型野碼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3)哪些地方曾叫北京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西周: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

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

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明清: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由皇家普魯士軍火協會制圖部門繪制的詳細北京地圖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

洪武卜哪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 *** 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 *** 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 *** 下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Ⅳ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個「北京」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個「北京」?

「北京」一詞,似乎總是和庄嚴的紫禁城、天安門掛鉤,每每讓人聯想起明、清兩朝國都,或是喚醒對奧運、閱兵等盛事的回憶。

中國的歷史綿遠流長,中原王朝以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多不勝數。只要是在北邊的都城,往往會被冠以「北京」、「北都」之名。


Ⅳ 我國歷史上有幾座城市曾經都被稱為北京

我國歷史上一共有四座城市曾經被稱為北京。

在宋朝年間,大名府被稱為北京。大名府擁有悠久的歷史,其舊址位於河北省大名縣東河南郊。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東南西北四京均在,分別是東京開封、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和北京應天府,對於大名府被稱為北京這件事,很少有知道了,只能通過一些史料可以查詢得到,再後來,由於天災導致大名府被洪水淹沒,就更不為人知了。

內蒙古的巴林左旗林東鎮也有過短暫的一段時間叫做北京,一開始它叫作上京,在遼國統治時期,金熙宗天眷元年將上京改為了北京,金熙宗將其作為後花園經常在此避暑乘涼。

Ⅵ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六座城市被稱為北京,你知道嗎

北京作為首都,是從金朝開始的,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不過那個時候還不叫北京,叫中都。元朝時,都城也在現北京,但元朝時也不叫北京,叫大都。而「北京「這個名字來自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南京,而現在的北京在朱元璋時期叫北平,朱元璋死後傳位給長孫建文帝朱允炆,結果燕王朱棣起兵,奪了建文帝的皇位,遷都現北京,將北平改名字為「北京「,這就是北京作為首都第一次使用北京的名字,之後的清朝也是定都北京,雖然在民國時期改過名字,將北京改為北平,不過民國時期又改了回來,所以北京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清朝建立後,仍定都北京。民國建立後,先定都南京,後改為北京,蔣介石北伐時期,定都南京,將北京改名為北平,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正式定都北平,並且將北平改為北京,一直沿用至今。北京在明朝、清朝、民國初年、新中國時期,作為中國的首都,一直到現在。

Ⅶ 北京的舊稱有哪些

北京是歷史古都,有許多稱謂,人們比較認可的北京歷史上的稱謂有下面一些。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薊。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人於薊,封召公爽於燕。另一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國並入薊國,薊國以薊城為國都,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是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

日下。日下是國都的代稱。《晉書》就稱晉都洛陽為日下。後來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詩句。後來日下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清人朱彝尊乾隆年間著有《日下舊聞考》一書。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代曾設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取消燕京。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變動,可燕京這個名稱廣泛使用。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春明。此名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一書。

京城。長安成為國都後,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後來國都就指京城。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稱京城。

南京。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幽都府即現在的北京地區,因而又稱南京。

北京不僅叫北平,歷史上還曾有十五個名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歸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蒙語稱大都為汗八里,意思為「汗城」,可汗所住之處。元朝定都北京後,北京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元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Ⅷ 北京在歷史上曾有過哪些稱呼

幽州、大都、北平、析津府、燕都等。

1、幽州

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2、大都

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

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代京師。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3、北平

北平是北京在歷史特殊時期曾經使用的城市名稱。最早出現於隋朝。後於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北平早於北京近60年。

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4、析津府

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定為「幽都府」,遼開泰元年(1012),改南京幽都府為燕京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直轄11縣並統6州。

5、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Ⅸ 北京在歷史上曾有過哪些稱呼

薊、燕、廣茄汪陽、幽州、范陽、幽都、析津、薊北、南京、燕京、燕山、永安、大興、大都、北平、順天、宛平。

「燕國」,其實在先秦時期一直被寫作「型沒妟」(yàn)或「匽」,直到秦漢時期才被改寫作「燕」。

所以,不僅西周燕都所在地在商代與西周時期會被寫作「妟」,東周時的薊城也會因為燕都的關系而被稱為「妟」。

所以說,在先秦時期,北京地區有兩個曾用名「薊」與「妟(匽)」,這兩個曾用名只是在後代史書上被寫成了「薊」與「燕」。

秦朝的薊縣為廣陽郡治所在,兩漢魏晉時期則先後是廣陽郡治、廣陽國都、燕國國都。

廣陽郡轄下還有一個廣陽縣,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廣陽村,北齊以後這處廣陽縣整體並入了薊縣,所以漢魏時人往往稱呼廣陽縣為「小廣陽」,那麼「大廣陽」自然便是郡治所在的薊縣城了。

另外,兩漢時人有用郡名稱呼郡治顫租仔所在城池的習慣,因此薊縣也被稱為「廣陽」。

所以,廣陽便是北京地區在「薊」、「燕」之後的第三個曾用名。

隋唐時期,「幽州」便完全成為一個以今日北京市區為州城所在的地名。

而且,由於隋唐時期對於地名與行政區劃經常在「州」與「郡」之間搖擺,所以幽州也偶爾會被改稱為「范陽郡」,「安史之亂」發動者安祿山曾經擔任過的「范陽節度使」便是幽州被叫做「范陽郡」時所授予的使職。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唐朝比較忌憚「范陽」這個名號,便再也沒有使用「范陽郡」與「范陽節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了。

所以,「幽州」與「范陽」便分別是北京城的第四、第五個曾用名。

(9)哪些地方曾叫北京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 *** 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 *** 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

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 *** 北洋 *** 。

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 *** 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

偽中華民國臨時 *** 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