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有哪些名人是北京石景山區的
擴展閱讀
結婚多久北京戶口 2025-02-12 05:01:20
從天津到淅川怎麼走方便 2025-02-12 05:01:16

有哪些名人是北京石景山區的

發布時間: 2023-05-30 17:13:05

Ⅰ 北京名人有哪些

北京名人有:

1、劉寶瑞: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Ⅱ 北京名人故居有哪些

北京名人故居有: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魯迅故居、毛澤東故居、李大冊散釗故居等。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東城、西城和宣武三個城區。

一、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同志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坐落在北京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北胡姿族沿。門前水天相映、碧波漣漪,堤岸楊柳輕揚,院內曲徑迴廊,樓堂亭榭;湖水環繞,山石嶙峋;綠樹濃蔭,花褲弊香四溢。是一處雍容典雅、幽靜別致的庭園。故居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原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也稱西花園。

故居里的主要建築是清一色的灰筒瓦卷棚式頂,大部分保留著原 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格。其中有:前廳「濠梁樂趣」(這里原名」益壽堂」,對面是座戲台,「濠梁樂趣」匾原掛在戲台後台的南面,前臨南湖,故借用莊子《秋水》篇里知魚之樂的典故而名。在改建宋慶齡寓所時,拆除了戲台等建築,將此匾換在「益壽堂」上。)後廳「暢襟齋」,東廂「觀花室」,西廂「聽鸝軒」(因原「聽鸝軒」接建主樓,而將此匾移到「暢襟齋」的東耳房上。)與新建的主樓相接。這一組前廳七間,後廳五間兩進,兩廂各三間的 四合院,由一條蜿蜓的游廊與隔湖對立的「南樓」相連。南樓兩側的假山上,東有扇面形的「箑亭」,西有角形的「聽雨屋」,左右呼應。

二、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在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䜣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葯鋪作宅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5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卧室,東西廂房各3間。四周迴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另外還有一東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院內有郭沫若夫婦親手栽種的銀杏和牡丹,其中「媽媽樹」最具特色。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銅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過垂花門,是由東西廂房和兩排正房組成的二進四合院,迴廊、暖廊將其連為一體,迎面五間正房是郭先生的卧室、寫字間和客廳,均按原狀陳設展覽。

三、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魯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現已成為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於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魯迅的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竭盡心力,輾轉流離,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斷變換。魯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個:北京魯迅故居,上海魯迅故居,紹興魯迅故居,廣州魯迅故居。

Ⅲ 在北京八寶山墓地都埋葬著哪些名人

一、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

二、任弼時

任弼時(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國,湖南汨羅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三、陳毅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



四、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1892年—1950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奧斯古德,著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一個傑出的與眾不同的女性。早年當過侍女、煙廠工人和書刊推銷員,曾在《紐約呼聲報》任職。1918年因聲援印度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6個月。

1919年起,僑居柏林8年,積極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曾在柏林會見尼赫魯。史沫特萊於1928年底來華,在中國一呆就是12年。抗戰初、中期,她親眼目睹日本對中國侵略,向世界發出了正義的聲音。1950年逝世。

五、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Anna Louise Strong,1885.11.24——1970.3.29),女,美國人,是美國進步女記者與作家。她年輕時就積極參加進步的社會活動,致力於兒童福利事業和工人運動。她積極反對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她與艾格尼絲·史沫特萊(1892~1950)、埃德加·斯諾被中國人親切的稱為「3S」。斯特朗1885年11月24日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費倫德城出生。早年就學於奧伯林學院。190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5次至中國訪問。72歲時,沖破重重阻力於中國定居。

Ⅳ 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懷揣著偉大的理想,曾經兩次來到過北京,在北京也有很多處居所,但如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兩處。

1918年8月,毛澤東帶著自己的革命理想首次離開湖南來到了北京。到京後,毛澤東和幾位朋友住在了位於東城區鼓樓大街豆腐池胡同15號的楊開慧家裡。他與楊開慧美好的初戀業績在這里發生的。

毛澤東的第二處住所是在東城區吉安所左巷8號。當時院子內的每間房子僅有10平方米。毛澤東和蔡和森、蕭子升、陳紹林、羅章龍、歐陽玉山等人救租住在這樣的小房子里。毛澤東對這里的生活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說:「8個人居3間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北京之行對他以後的人生影響深遠。這兩處故居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後海一帶,和珅故宅恭王府的旁邊,與馬屁貪官鄰居和珅的恭王府遊人如織的景象相比,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居門前稍嫌冷落,反差有些強烈。

順城郡王府,後來改為大帥府,少帥張學良最早來北京時跟隨父親張作霖一直居住於此,1984年設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後因城市規劃,整體搬遷至朝陽公園東側。

張學良在北京居住過的另外一個住所,西城區翠花街五號,現今早已成為居民的大雜院。

馮玉祥在北京期間一直居住在北京石景山的慈善寺,至今室內仍保留有馮玉祥將軍的紀念堂。

康有為故居,戊戌變法失敗後,七君子慷慨赴死,在清兵重重包圍了這處房屋准備抓捕康有為時,康有為早已聽到風聲,逃離了此處。

老舍故居,位於王府井旁邊的豐富胡同19號,老舍建國初時買下這所院子花費了一百匹布,並在此長早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

楊昌濟故居,位於豆腐池胡同15號,楊昌濟來北大執教之後,與女兒楊開慧一直居住於此。

田漢故居,位於東四北大街旁邊的細管胡同,在田漢和妻子相繼去世後,這里改為了中國戲劇家協會的職工宿舍。

明末清初祖大壽的北京故居,位於富國街三號,老舍也曾經居住於此。現在早已經成為了書聲琅琅的學校——北京市第三中學的所在地。

西城區有魯迅、郭沫若、郭守敬、梅蘭芳、宋慶齡、邵飄萍,李漁,沈家本,龔自珍和譚嗣同故居。東城區有婉容,齊白石,老舍,蔡元培和茅盾故居。

北京的名人故居有很多,這里僅介紹幾個文學家住過的地方。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宮門口西邊的一個極普通的小四合院,西山條21號,過去,這里是北京比較貧苦的居民區,居住的都是一些拉人力車趕騾車的貧苦老百姓,雨天道路泥濘,夜間胡同里很黑。魯迅先生居住的地方是個小四合院,南房三間,北房四間,東西各一間廂房,後面還有一個小院。

魯迅在《秋夜》一文中描繪這樣的景色:在我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的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先生在這里完成了《彷徨》、《朝花夕拾》、《墳》以及一些翻譯的作品。今天,北京西三條胡同完好的保存下來,魯迅先生的故居不算大,分為小型紀念館和生活區,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

老舍是老北京人,解放前曾在北京住過的地方有九處,解放後有一處。

1949年底,老舍先生從美國回來,回到故鄉北京,成為新中國自己掏錢買房的第一位作家,這里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乃知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先生在這里生活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作品十分豐富。

每逢深秋時節,院中的柿子樹上綴滿紅色的柿子,為此,老舍夫人稱其為丹柿小院。

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清代詩人,是近代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他不辭辛勞、上下求索救國之路,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強烈渴望。

龔自珍故居在北京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曾在此處居住5年,庭院中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書房裡曾出現紅袖添香誦讀詩文的朗朗書聲,他的作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影響著後人。宅院的大部分已不存在,現僅剩西廂房,和兩間北房,改為民居,現在成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只能說我家附近了,北京後海周邊,宋慶齡故居、郭沬若故居、梅蘭芳故居、馬海德故居、溥傑故居、張伯駒故居;離我家最近的一位,走路不足十分鍾便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特赦後住過的故居,現已變成環衛師付們的辦公及休息處。

北京的名人故居太多了,如果一處一處的來參觀的話,估計要游覽幾個月都未必看的完,但是作為文史愛好者來說,我覺得北京的魯迅先生的故居,如果有機會去北京的話,還是抽空去看看蠻不錯的。

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位於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21號,是三開間小四合院。魯迅作為中國著名文學家,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曾住在這里,房間內的陳設現在還是維持原樣的,故居東側是魯迅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魯迅生前文稿和遺物。

魯迅的故居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現在還一直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未曾做過任何改動,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書房,陳設也十分簡朴。

來到北京,閑暇時間去探訪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的地方,既可以探尋隱藏在這喧囂城市深處的 歷史 ,還可以與他們來段穿越時空的「親密接觸」。 推薦7個北京的名人故居,感受老北京的故居文化。

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1893-1981),1963-1981年在此處生活,今為宋慶齡故居的宅子顯得幽靜大方,遊客也較少,參觀不禁為宋慶齡先生的生平感嘆。宋慶齡是 民族的瑰寶,中國女性的極大驕傲!

地址 :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參觀時間 :4月-10月 9:00-17:30 11月-3月9:00-16:30

票價 :成人20元/人

交通 :5、44、55、635路等

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1889-1927),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主義的先驅。 故居位於 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一個古樸、尋常的院落。李大釗在這里生活了四年之久。

地址 :西城區文化胡同24號院

參觀時間 :9:00-16:30 (周一、周二閉館)

票價 :10元/人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8),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䜣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葯鋪作宅園。 1963年10——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票價:20/人

參觀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魯迅故居

魯迅(1881-1936),北京魯迅故居現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建於1924年,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魯迅先生曾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為魯迅1924年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解放後由其親屬捐獻給國家。這里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魯迅在北京的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建魯迅博物館,1956年對外開放。迄今為止,博物館收藏魯迅及相關文物3萬余件。

地址 :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票價 :免費

參觀時間 :9:00-16:00(周一閉館)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世稱「梅派」被譽為「四大名旦」之首。自1951年,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在此處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 梅蘭芳故居也是霸王別姬拍攝地之一, 《霸王別姬》中蝶衣的家,一個清幽、安適的四合院,蝶衣跟小四鬧掰以及蝶衣燒戲服的片段均在此地拍攝。

地址:西城區護國寺9號

票價:10元/人

參觀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紀曉嵐故居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主持所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是清代目錄學巨著。清官紀曉嵐故居!確實很清貧,不過充滿了文化氣息。

地址:北京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票價:免費

參觀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6:00 (周一閉館)

老舍故居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故居。1950年4月,老舍從美國講學回國,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豐富胡同19號)的這所四合院,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1966年8月,老舍自沉於北京舊城牆外西北角的太平湖。有很多事情都是很難用是非對錯來簡單評價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只可惜 歷史 沒有如果。

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9:00-16:30(周一閉館)

魯迅故居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的魯迅故居,是魯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1924年春自己設計改建的,同年5月搬來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離開北京,去到南方。

魯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從建築到空間陳設,都是比較簡朴的。

在這里,魯迅完成了許多戰斗作品,《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這里寫的。

茅盾故居

茅盾原名沈德鴻,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 社會 活動家。

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1972年後居住的地方,1985年3月27日正式開放。

故居為二進四合院。門內影壁上鑲有鄧穎超題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入門,有茅盾半身漢白玉塑像,像高83厘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東廂房為飯廳,其餘為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後院有北房六間和西廂房兩間,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

陳列室有茅盾從青少 年時代至逝世時期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以及兩冊小學時的作文(是茅盾留存於世的最早墨跡)。

老舍故居

老舍原名舒慶春,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 , 其中解放前九處 , 解放後一處。乃茲府豐盛胡同 10 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 19 號)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里住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

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

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實秋故居位於內務部街39號北京故居,梁實秋在這前後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從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從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從1946年住到1948年。

內務部街39號,舊時的門牌是內務部街20號,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門是被稱作「如意門」的屋宇式街門,院門外原有三步台階,由於胡同內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階了。

梁實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他曾寫道:「想起這棟舊家宅,順便想起若干兒時事。如今隔了半個多世紀,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實人也不復是當年的模樣,縱使我能回去探視舊居,恐怕我將認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認不得我了。」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現代文學家、 歷史 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故居位於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5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卧室,東西廂房各3間。四周迴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

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院內有郭沫若夫婦親手栽種的銀杏和牡丹,其中「媽媽樹」最具特色。

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

北京曹雪芹紀念館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開館,傅傑題寫匾額「曹雪芹紀念館」。

陳列的展品中有再現曹雪芹時代民風民俗的八仙桌、躺櫃墩箱、青花瓷器,以及《紅樓夢》中提到的一些民俗器物,如滿族薩滿教的全套祭器、銀鎖、手爐、拂塵等。

館藏主要有與曹雪芹身世相關的文物,曹雪芹一家與正白旗村有關的文物,以及名著《紅樓夢》所描述的實物仿製品等。

據我所知,北京的名人故居還是不少的,找了一些資料僅供參考。

1、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1893-1981),1963-1981年在此處生活,今為宋慶齡故居的宅子顯得幽靜大方,遊客也較少,參觀不禁為宋慶齡先生的生平感嘆。宋慶齡是民族的瑰寶,中國女性的極大驕傲!

2、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1889-1927),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主義的先驅。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一個古樸、尋常的院落。李大釗在這里生活了四年之久。

地址:西城區文化胡同24號院

郭沫若(1892-1978),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葯鋪作宅園。1963年10——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地址 :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4、魯迅故居

魯迅(1881-1936),北京魯迅故居現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建於1924年,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魯迅先生曾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為魯迅1924年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解放後由其親屬捐獻給國家。這里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魯迅在北京的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建魯迅博物館,1956年對外開放。迄今為止,博物館收藏魯迅及相關文物3萬余件。

地址: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5、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世稱「梅派」被譽為「四大名旦」之首。自1951年,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在此處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梅蘭芳故居也是霸王別姬拍攝地之一,《霸王別姬》中蝶衣的家,一個清幽、安適的四合院,蝶衣跟小四鬧掰以及蝶衣燒戲服的片段均在此地拍攝。

地址:西城區護國寺9號


6、紀曉嵐故居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主持所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是清代目錄學巨著。清官紀曉嵐故居!確實很清貧,不過充滿了文化氣息。

地址 :北京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7、老舍故居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故居。1950年4月,老舍從美國講學回國,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豐富胡同19號)的這所四合院,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1966年8月,老舍自沉於北京舊城牆外西北角的太平湖。有很多事情都是很難用是非對錯來簡單評價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只可惜 歷史 沒有如果。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8、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紀念館是國家為紀念清代文學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而興建的主題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北京植物園內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又叫黃葉村。紀念館是一組低矮院牆環繞的長方形院落,前後兩排共18間房舍,仿清代建築。


紀念館門口有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的題匾,展室中除介紹了曹雪芹的生平經歷,還陳列有與曹雪芹和紅樓夢有關的許多實物資料。黃葉村中環境優美而清靜。村內不僅設有河牆煙柳、薜蘿門巷、柴扉晚煙等景點,還有茶館、酒肆、古墩、石磨、水井等,一派悠閑的鄉村田園風光, 北京植物園10元大門票包含此景點。

地址:北京植物園公園內

9、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是我國畫壇極具特色的畫家。他出身農家,中年學藝。雖身為藝術家,卻總有些農民的朴實可愛,甚至頑固可笑的特性。這在他的畫作中有所反映,在他的居所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保護他的故居,有利於後人與白石老人零距離接觸,體會他特有的心境與狀態。


地址:東城區雨兒胡同13號


10、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僅在北京,就搬過三四次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居所,便是東堂子胡同75號。它既見證了蔡元培振興北大時的春風得意,也經歷了蔡校長被迫離職時的傷心落寞,更醞釀了五四運動的起承轉合。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紅色的油漆大門,比起當年還要氣派了幾分。


地址: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


11、邵飄萍故居


故居是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大門口兩側是典型的歐式石柱,門口上方建有觀光陽台,這里既是邵飄萍故居,也是京報館舊址,小樓正門上方「京報館」三個大字就是當年邵飄萍親筆題寫的。傳說邵飄萍當年住在二樓北頭,他把向陽的房間都讓給了普通編輯。正是在這里,邵飄萍立下了「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的誓言,並成為「鐵肩辣手」的著名報人。


地址:西城區東北部的魏染胡同30號


12、李漁故居


芥子園位於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韓家胡同,為李漁在北京居住時所建,與原籍宅院同名。以布局精巧名傳當時,成為京師名士常臨之所。芥子園後來被改為廣州會館,原有的疊石被拆除。


地址:西城區韓家胡同14號


13、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故居像很多散落在老城區的名人故居一樣,小小的長方形門牌跟周邊民宅混在一起。沈家本是著名法學家,精於經學和文字學,繼承了我國學術傳統中寶貴的考據方法和求實精神,著有《諸史瑣言》。他的故居共有三進院落,門前設垂花踏步,對面設影壁,為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是沈家本於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藏書樓,自題名為「枕碧樓」。


地址:西城區金井胡同


14、龔自珍故居


這里曾是龔氏不辭辛勞、上下求索被後人譽為「龔派」詩歌漫漫途路中的一個驛站。舊宅庭院中,想必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舊宅書房裡,當年或曾出現紅袖添香夜讀文章的求學情景,一首首別具風採的詩歌如涓涓溪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這些影響後人的過去,都藏在這岌岌可危的故居里,等待人們品讀。


地址:西城區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


15、譚嗣同故居


「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故居原是湖南瀏陽會館,這里是1898年譚嗣同在京時的住所。如今紅牆灰檐下堆滿了雜物,門墩上紅漆點染了幾道,彷彿斑斑血跡。整條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這個小院及鄰近的幾間房舍,立在寬闊的馬路邊分外扎眼。


地址:西城區北半截胡同41號


16、婉容故居


婉容故居位於東城區帽兒胡同,宅子現在被分割為35號、37號兩處院落。一半是民居,另一半則用來辦公。宅院本身仍散發著濃濃的皇家味道。

地址:東城區帽兒胡同37號


17、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於後圓恩寺胡同13號院,比起旁邊的深宅大院,這里充其量算是個小門小戶了。四合院大門前有一對長方形門墩,石墩不大,幾個側面都繪有吉祥如意的花卉紋飾,是典型的北京中產之家風格。步入院門,迎面雪白的牆壁上鑲嵌著由鄧穎超親筆題寫的「茅盾故居」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地址: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

Ⅳ 八寶山埋葬哪些明星

八寶山埋葬的是名人、革命領導人、革命先烈、歷史名人等不是明星。詳細如下:周恩來、鄧小平、華國鋒、李宗仁等中共領導人和黨外民主人士均在此火化。

1946年改建為忠烈祠,紀念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官兵,包括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將領。

第一室安放朱德、董必武、錢學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科學家的骨灰。

1950年,任弼時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東部坡頂上--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後來,開國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張瀾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紀念瞿秋白烈士犧牲20周年時,黨又把秋白同志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葬墓左,這就形成了第一墓區。

注意事項——八寶山成為中共領袖的長眠地。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於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5)有哪些名人是北京石景山區的擴展閱讀

八寶山周邊相關介紹

1、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

位於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9號的殯儀館。2019年3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決定,授予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八寶山人民公墓

是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直屬單位,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革命公墓院內。八寶山原名黑山,主要是由東西兩座山峰構成。建國後陸續於山上建八寶山革命公墓、八寶山人民公墓和北京西郊殯儀館。

2019年3月27日下午14點,八寶山人民公墓開展第三屆公眾開放日活動。

Ⅵ 八寶山革命公墓葬有多少歷史名人

有任弼時、瞿秋白、張瀾、彭真、姚依林、陳雲、李先念、林徽因、徐悲鴻、聞一多、史沫特萊等人。

第一墓區的第一位主人,也是八寶山公墓陵寢建成後所入葬的第一位,就是素有「中國人民駱駝」之稱的任弼時同志。他是新中國建立後去世的第一位國家領導人,他的墓佔地三百多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積最大,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

以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民主人士張瀾去世,葬於其墓之西。1955年,紀念原中共領袖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時,將其墓遷到八寶山,置於任弼時墓之東。在此基礎之上,第一墓區逐步形成。

此後,第一墓區不斷擴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並形成了必定的規律。以任弼時墓為基準,平行兩側為政治局常委級別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陳雲、李先念。

再往下第二級台階,有一些四副兩高(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與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人物和部隊高級將領。在自然形成的過程當中坦洞,形成了第一墓區東側首要是黨的領導幹部,西側則多為民主人士的獨特布局。位於西側的第二墓區有林徽因、徐悲鴻、聞一多、史沫特萊等人的墓地。

八寶山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一直用於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讓信如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6)有哪些名人是北京石景山區的擴展閱讀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中國聲名最著,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在北京石景山區八寶山東部,長安街延長線路北,建國後,在明代護國寺基礎上改建。

朱德、瞿秋白、董必武、陳毅、陳雲、彭德懷、任弼時、史坦啟沫特萊、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革命偉人去世後葬此。

1927年被殺於北京安定門外箭樓西邊的烈士王荷波和另外17個烈士,是最先移葬革命公墓者。移葬儀式隆重,周恩來主祭,李立三、彭真等人陪祭。

Ⅶ 名人岳雲鵬的勵志故事

2015年2月,30歲的青年相聲演員岳雲鵬登上央視春晚,與搭檔孫越一起表演了相聲《我忍不了》,其幽默的語言和呆萌的表情,讓億萬觀眾捧腹大笑,岳雲鵬也因此一夜走紅。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岳雲鵬出身貧寒,14歲就輟學打工。為了出人頭地,他當過保安、廁所清潔工、後廚、餐館服務員等,嘗盡人生冷暖和酸苦。那麼,他究竟是怎樣從一個廁所清潔工,成長為一名當紅相聲演員,又一步步走上春晚舞台的呢?

1985年4月,岳雲鵬出生於河南濮陽農村。他在家排行老六,有五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由於家裡孩子多,岳雲鵬13歲之前沒有穿過新衣服。1998年冬日的一天,他在學漏燃校冷得發抖,老師卻又一次催他補交68元學費。當時旁邊有很多同學看熱鬧,岳雲鵬的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

第二天,初中一年級沒讀完的'岳雲鵬就輟學了。1999年3月,岳雲鵬冒著風雪,和大姐踏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一路上,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爭氣,早日掙錢孝敬父母!

岳雲鵬和姐姐到北京一家紡織廠打雜。但他只幹了3個月就被辭退了,因為他沒有身份證,老闆擔心被投訴僱傭童工。之後,岳雲鵬輾轉來到北京石景山區一家電機廠做保安——他雖然年齡小,但身高有一米七,加上有老鄉擔保,工作總算穩定下來,每月有七八百元工資。

一年後,岳雲鵬不甘心一直做保安,覺得自己應該學點東西,掌握一門技術。於是,他經朋友介紹來到一家美食城打工,刷碗切菜、殺雞返薯虛宰鴨,除了炒菜,廚房裡的活都干過,整天累得腰酸背痛。但為了有朝一日能跟大廚學點手藝,他苦苦堅持著。可是,辛辛苦苦幹了半年,他不但沒有機會學到廚藝,反而被老闆無情開除,只因廚師長的弟弟要干他的那份工作。

朋友見岳雲鵬可憐,2001年初,又幫他介紹了一份在酒樓清潔廁所的工作。本來岳雲鵬幹得好好的,但2001年9月的一天晚上,他正在廁所里搞衛生時,喝醉了的酒樓老闆突然闖進來,吐了一地,岳雲鵬身上也沾了不少嘔吐物。他什麼話也沒說,順手擦了擦身上的臟污,然後低頭清潔地上的嘔吐物。可老闆洗漱完後,竟對他說:「你,過來,別幹了,領完錢趕緊走人!」岳雲鵬感到莫名其妙,問他為什麼,老闆說:「你沒見我喝醉了嗎?不先幫我擦,只顧擦自己的衣服。我要出去,你也不幫我開廁所門,這樣沒眼色,我留你干什麼?」

就這樣,岳雲鵬又被炒了魷魚。他感覺很委屈、很迷茫,可他別無選擇。不久,岳雲鵬又在一家炸醬手豎面館找到工作,做前廳服務員。岳雲鵬很勤快,每個月能拿1000多元工資,每次薪水發下來,他就直奔郵局寄回家裡。那年春節前夕,岳雲鵬生病了,身上只剩300元,又不敢告訴父母,只好謊稱面館工作忙,不能回去過年。臘月二十八,他寄了150元回家,祈禱著父母能在除夕之前收到錢過年……

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頭。2002年10月的一天,岳雲鵬把5號桌點的兩瓶啤酒寫給3號桌了,就因為他多算了6元啤酒錢,3號桌的一個中年男子不僅不埋單,還用各種臟話辱罵他。當時,那一桌五六個客人,全聽那名男子罵他,沒有一個人勸。岳雲鵬被罵了整整三個多小時,最後崩潰了,哀求道:「大哥,我給您免單,這錢我掏了!」

客人這才走了。岳雲鵬出了352元錢埋單,心中無比郁悶。經理隨即召開員工大會,指著他說:「你們都要記住,他的錯誤大家以後不要犯,否則,就會跟他一樣的下場!」接著,經理又扭頭對岳雲鵬說:「你走吧……」

這件事,岳雲鵬一輩子都無法忘記。後來,他跟同學去了北京延慶縣學電焊,但兩個月後,他發現自己皮膚過敏,接著咳嗽、惡心、干嘔,很快大病了一場,差點客死異鄉……

2003年春節後,經老鄉介紹,岳雲鵬來到北京海淀區一家炸醬面館做服務員。這是一家比較高檔的面館,薪水不錯,他十分珍惜這份工作,而且經過前幾年的種種挫折,他也變得成熟起來。

面館京味十足,服務員都被要求穿對襟衣衫、蹬圓口黑布鞋、戴瓜皮帽、肩搭手巾。經過培訓後的岳雲鵬,每天和另一名「小伙計」孔雲龍站在門口,見到顧客就點頭哈腰,高喊:「來了,您吶,幾位?里邊請——」時間長了,不甘平庸的岳雲鵬又開始琢磨:自己還是得學點什麼,總不能一輩子當「店小二」吧?

2003年12月的一天,有位唱京劇的老熟客在面館就餐時,把岳雲鵬和孔雲龍叫到一邊,說:「我覺得你們兩個小夥子嗓音不錯,表情也豐富,我給你們介紹個人,說相聲的,叫郭德綱,你們跟他學學吧。」

孔雲龍自幼喜愛看相聲,決定去拜見郭德綱。而岳雲鵬雖然從未關注過相聲,但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了。彼時,郭德綱在北京創建相聲團體德雲社不久,主要靠在天橋樂茶園演出為生。由於岳雲鵬和孔雲龍什麼都不會,開始郭德綱沒有答應收他們。在台下看了幾次郭德綱的演出後,他倆都覺得很有意思,每天下班後都去看演出,並帶著炸醬、豆汁等北京小吃「討好」郭德綱……3個月後,郭德綱被岳雲鵬和孔雲龍的執著和憨厚打動,說:「那就跟我干吧!」

2004年3月,岳雲鵬和孔雲龍一起辭掉工作,來到了德雲社。那時郭德綱經濟也不寬裕,但依然給岳雲鵬等學徒提供住宿。岳雲鵬剛開始對相聲一竅不通,連最基礎的《報菜名》功夫活都不知道,被郭德綱安排在小劇場干雜活,「師娘」每星期給他50元生活費。開始,他有過打退堂鼓的念頭,畢竟在面館上班每月有1000多元工資,還能留些錢寄回家,而在這里,幾乎沒什麼收入。

不過,有一次,岳雲鵬看了一些相聲大師的光碟後,突然領悟到:自己如果學相聲,60歲後或許還能成為藝術家,而當服務員卻不可能做到老。堅定信念後,他發奮圖強,每天在小劇場打雜之餘,專心看別人表演,模仿說學逗唱等基本功。半年後,他正式開始學藝。由於文化低,他比別人學得更艱辛,每天要背幾十遍《報菜名》、《地理圖》等相聲貫口。為了練習普通話,他經常在冬日裡站在室外拿著報紙大聲念。

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訓練,岳雲鵬總算能夠像模像樣地說幾段相聲了。2005年6月,他首次在茶館劇場登台,跟別的學徒一起說了一段《雜學唱》,可由於太緊張,經驗不足,他說著說著就亂了,毫無笑點,15分鍾的作品,3分鍾他就被觀眾轟下台。他郁悶不已,一下台就哭了。此後半年多,郭德綱沒讓他上台表演。

Ⅷ 北京是一座擁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那北京出過哪些歷史名人呢

眾所周知,北京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都,多少朝代的都城都設立在北京,在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之下,北京孕育過多少歷史名人,清朝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光緒都是北京這座城赫赫有名的人物。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是清朝末年的著名詞人,他出生於北京,其父親是納蘭明珠。納蘭容若的詞以真實著名,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納蘭詞》、《飲水詞》。他的詩詞多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納蘭性德出生豪門,鍾鳴鼎食之家,一生順遂無憂,是清朝久負盛名的十大詞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