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王家大院什麼來頭
擴展閱讀
廈門到餘姚北多久 2024-11-15 01:51:47
廈門金旅大巴車怎麼樣 2024-11-15 01:47:37

北京王家大院什麼來頭

發布時間: 2022-02-26 02:40:06

『壹』 王家大院面積有多大面積比北京故宮還大么

中國「第一」民宅:建造時間跨域300年,面積比北京故宮大兩倍

現在很多人喜歡全國各地到處走走,這樣就能夠散散心,讓壓抑的心情也得到了全面的釋放。對我們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所以這也就是喜歡人們旅遊的主要原因。而且,現在很多人不喜歡鬧事,主要是我們常年都生活在鬧市當中,早已經是沒有了新鮮感。所以很多人會將旅遊視野放入一些有名氣的地方。

經過時間的洗禮,王家大院屋內的傢具早已經被原主人給搬空了。但是,這里的磚雕、石雕、木雕這些依然還在,而且每件都是精品,期間都有一些歷史故事。在遊玩王家大院的時候,有時候有很多物品自己都看不明白,而且因為停留參觀的時間太短了,往往有很多的建築看不懂。這時候,如果有講解員一起陪著,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建築都是有其中奧妙的。

旅遊地點: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

中國「最窮」的家族:以豆腐白手起家,結果建造的院子比故宮還大

『貳』 王氏大宗祠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王家大院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幾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台山歸來不看廟」、「王家歸來不看院」的說法。且流傳甚廣,近乎約定俗成,可見王家大院的地位之重。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叄』 喬家大院與王家大院哪個更值得一看

王家大院好。

王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人們稱譽為「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 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

它的每一個院落都是獨立封閉的,所以每一個院落都有著可以供人觀賞的景色。這樣的想法實在是非常周到了,不但體現了這種官宦門第本身有的嚴肅和注重禮法的思想,還讓人覺得觀賞性極強。

『肆』 為啥吳三桂的家叫王家大院

A首先要說明的是,山海關王家大院並非吳三桂的家,只是他在山海關的住所而已,吳三桂的家在北京。 山海關王家大院
始建於明代,鼎盛於清晚期,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築群。佔地10畝,內設18個展廳,上萬種展品,大到床鋪傢具,小到針頭線腦,從金銀首飾到衣裳布匹、燭台燈火、床櫥櫃桌、枕箱被帳、冠巾鞋襪、銅盆器皿、瓷漆杯盤、梳洗用具到珠玉珍玩、文房四寶……內容豐富。是山海關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用品,展示明清生活用具,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傳統文化的專題型博物館。「清磚鋪地疊瓦房,花格窗戶映迴廊,翠竹搖曳青草綠,燕語蝶舞花凝香。」方春凳、八仙桌、呷老酒、品新茗、啖名吃、聆絲竹、人生悠哉盡在百年王家大院。

『伍』 北京王家大院房地產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王家大院房地產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4年03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從事房地產經紀業務等。
法定代表人:鄭淑艷
成立時間:2004-03-23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160067787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懷柔區迎賓中路甲42號樓1層4-101

『陸』 王家大院在什麼地方了比喬家大院怎麼樣

談到山西的景點,很多人腦海當中,不由自主的就會想起,雲岡石窟、五台山、平遙、或者是喬家大院,等這些被大家所熟稔的景點。但是,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則是被大家忽略的,一個較為小眾,卻又很氣勢恢宏的景點。

第三:王家大院的氣派,前面我們說了它的細節,最該欣賞的就是王家大院的整體規模了。王家最早就是耕種的老百姓,後來以豆腐發夾,再之後發展成了當地非常有名望的晉商大家族,正是因為之後崛起富裕的原因,王家開始修建自己的宅院。幾乎經過近百年的修建,王家大院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終於修建了如今“五巷五堡五祠堂”這么強大的規模,這些分別寓意著,龍、虎、鳳、龜、也或者是麒麟。王家大院如此氣勢恢宏,你確認不來看?

旅遊地點: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

『柒』 靈石王家大院王氏始祖王實是不是屬於元末明初大槐樹移民過來的

對頭,洪洞移民過來的

『捌』 喬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有必要都去嗎

喬家大院與王家大院不是一回事。喬家是商家大院,與曹家、常家、渠家格局一樣。王家大院是官家大院,素有「王家歸來不看院」、「民間故宮」的說法。
我這里有一個介紹王家大院的文章,你看看;
解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山西晉商大院群體的傑出代表,也是晉中盆地諸大院中惟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群,素有「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之美譽。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坐落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歷史文化名鎮。是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留於當今的超大型民居群落。20世紀90年代後期,這方民居群落伴隨其中兩座城堡式建築群的修復開放,作為總稱號的王家大院,很快在海內外聲名鵲起,贏得四面八方旅遊者形形色色的喝彩之聲;贏得國家文物旅遊界令人矚目的最高桂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成為國內外遊人心目中最具魅力的旅遊勝地之一。正因為如此,筆者很願意與廣大旅遊愛好者共勉,掀開王家大院這部歷史長河中的鴻篇巨著,就其建築文化門類及其家族的興衰變故作一番粗淺的解讀,權當拋磚引玉。
建築規模
到王家大院游覽過的人,都認為王家大院很大,很氣派。其實現在向遊人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築群,尚不足王家大院總佔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據王家史料和現存的實物考證,明萬曆年間至清嘉慶十六年,靜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隨其族業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了總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築群體,遠比佔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宮龐大。在靜升村「五里長街」和「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版圖里,王家至少佔據了五溝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盤規模之體內,更張顯出其磅礴的氣勢。據王家史料記載,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即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堡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三者橫卧高坡,一線排開,態勢威壯,盛氣十足。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穩家固業傳世之喻意。今天人們所參觀游覽的紅門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為「龍鳳呈祥」或「龍游鳳翔」。此二堡及同時修復開放的王氏宗祠(即孝義祠)均為清康乾嘉年間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佔地面積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之精華。僅此而言,雖沒有恢復到王家當年五種瑞獸雄踞的氣勢,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國內也該稱為奇跡了。正像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參觀後所感嘆的那樣:「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建築藝術
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徵。且凝結著自然質朴、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在古建范疇,它的藝術內涵可謂貫穿種種,無所不包。
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選址。一是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占據靜升村北山坡黃土高地,背陰可以阻擋北風,向陽能使陽光照射充足;二是憑借坡間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溝於左右,可保證宅居地「高無近旱而水用足」,既無水災之患,亦無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遠。前覽俯視,田園漫漫,河水潺潺;環顧四周,群山連綿,氣象萬千。夏日層巒疊翠,冬來銀裝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畫盡收眼底,堪稱理想之宅居寶地。其建築結構,融歷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多採用前院為木構架形制,後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檐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樑柱式木結構房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樑柱式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窯洞式建築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且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緻。如穿廊結構上的斗拱、額坊、雀替、坊頭等處的木刻件及柱礎石、牆基石等石刻裝飾件,形式多樣,做工極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特點。其院落布局,雖大都為多進式院落,但樣式多變,組合得體。整個建築設制,集官、商、民、儒四位於一體,既遵循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同時還在建築的局部和細微之處,汲取了南方園林建築的設計風格,將造院技巧與造園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王家大院建築藝術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種種,將大院縫合為多元文化體的藝術大殿堂。外觀,堡牆高築,順物應勢,形神俱立,氣宇非凡。入堡觀覽,庭院深巷,曲幽多變,巧連妙綴,有如迷宮。真是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和地利。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不愧為我國民居建築藝術之精品。
「三雕」藝術
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磚雕、木雕、石雕),是整體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謂「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藝術的真實寫照。
王家大院建築裝飾的典範,主要體現在「三雕」藝術的形意及配置之上。它們的應用之廣,隨處可見,無處不有;雕品之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件件都是頂尖上乘之作。其磚雕藝術品,多採用高浮雕、透雕、剔凸雕等表現手法雕制而成。譬如:門前照壁上活靈活現的「獅子滾綉球」,松竹院門楣上玲瓏剔透的「鳳戲牡丹」、「松竹梅蘭」,門額窗下栩栩如生的「八仙」圖案,以及多處鑲嵌的四季花卉等等,都是匠心獨運的精工之作。而且在眾多的題材中,含蓄地寄寓著主人或企盼吉祥如意,或追求功名利祿,或奢望安居樂業的美好意願。其木雕也毫不遜色,大都採用圓雕、浮雕、鏤雕等多種手法,把題材各異的圖案展現於掛落、窗欞、簾架、隔扇、垂花門、梁枋等部件之上。且樣樣雕造自如,寓意深刻。如綠門院通廊掛落木雕《滿床笏》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以唐將郭子儀六十壽辰時七子八婿來賀,朝笏滿床之典,寄託了院主人福祿壽考,子孫世代為官的憧憬。其石雕藝術,更是精美有加。曾有人在文章里贊美:「王家的石頭會唱歌」,說的就是石雕藝術品。雖用了人格化的比擬,但也點出了石雕在王家大院三雕藝術中的特殊比重和不同凡響。在大大小小的庭院里,不論駐腳於何處,那些觸目皆是的石刻製品,都會鎖定你的眼球。或柱礎石、或牆基石、或石門框、或石窗框,還有石刻照壁心,過門石,攔板石,石獅子……它們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或陰或陽,或浮或鏤,集眾家雕技和工藝於一體,不論何種題材表達何種意向,其造型獨特而不怪異,雕工精細而不綺靡,畫圖充盈而不俗濫,意蘊莊重而不蕭殺。其中,竹林書院雕有竹子的石門框,可稱得上是國內石刻藝術的極品。它用四塊大青石構成,底部壽石盤根,兩側竹子節節拔高,頂部枝葉交錯相繞喜鵲報喜,寄予後代深刻的學習道理和美好願望。形象突出,富有哲理。難怪20世紀80年代初一位南方商人願以一輛紅旗小轎車的高價換取它呢!
王家大院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品,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各有典故,且工藝考究,集中體現了清代典型的「纖細繁密」的藝術風格。加之文人、畫工和雕刻藝人的默契配合,相輔相成,將儒家文化的嚴謹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選擇和佛家文化的空靈境界合而為一,融注於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佳作之中,使之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夏古老文明的文化傳承載體。
居所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繼承了我國西周時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院內居所的格局定位,沿襲「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等級制理念而設置。在龐大的建築體內,宅居前低後高的設計思想,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其高家崖敦厚宅和凝瑞居兩主院就是典型的範例,即兩院均為多進式的四合院。前院中軸南北兩廳(單指敦厚宅,凝瑞居無南廳)為會客之所,北為接待貴賓的主客廳,南廳供接待普通客人;東西廂房為賬房先生與管家住所。穿過正廳後的小院入垂花門,便進入主人的後寢院。正北五間窯洞,加以檐廊,形成進深,為長者居處;主窯頂部是祭祖閣,為祭祀祖先之所。東廂和西廂,底層為兒孫住處,樓上為小姐閨房(即綉樓)。主院東側有「內三外四」七門三院,為廚院就餐之所,將院內主僕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不同等級的人走不同等級的門,在不同等級的餐廳就餐。在廚院南面,設有各自獨立的書塾。另外,還有共同的花院、書院、長工院、圍院(護院家丁住所)。兩主院由於主人兄弟倆的官職大小不同,在建築的高矮、裝飾及門庭的設置上雖有些差異,但居所格局基本相同。妙在大大小小的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院內有院,門里套門,院門竟多達65道之多。在如此復雜多變的深宅大院里,主僕起居習俗,多有規矩,不可逾越。充分顯示了封建格局的時代性、社會性和民族性,同時也呈現出它在傳統基礎上的變易性、平衡性與保守性三種態勢。
楹聯匾額
王家大院的楹聯匾額,如同院內卓爾不群、璀璨奪目的「三雕」藝術品一樣,無不貫注著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啟人聯想,為王家大院裝飾藝術的又一大特色。在整個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其質料大多數為木材質,少數是磚石刻成。其詩書氣華,無一雷同,字數寥寥,意境悠遠。不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氣,還賦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韻。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摺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順利,出類拔萃;「觀我」、「視履」,警示個人要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就日瞻雲」誇示謁見帝王之榮耀等等。這些形制不大的裝飾品,彷彿無處不在的精靈,多少年來,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態點綴在這古樸而堂皇的大院,作為文化的象徵,使得以商發家的王家有所品位,並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世代子孫脫胎換骨,識禮守制,謹遵祖訓,引導他們在一條既定的路上有了作為,有所不同於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種士大夫氣質,不斷鑄造著家族的興盛發達。然而,歲月如梭,事與願違,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負已隨世事的變遷而成為歷史。如今,雖人去樓空,但所倖存下來的一副副楹聯,一塊塊匾額,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拋灑著無言而有聲的清輝,「潤物」扣心,成為王家大院歷史文化內涵的一大亮點。
珍品收藏
王家的珍藏品,主要有明清時期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的手書楹聯,祁雋藻的門匾,傅山與劉墉(劉羅鍋)的條幅,唐伯虎與文徵明的繪畫,翁方綱的石刻、木匾等。這些名人真跡之所以見之於王家,與其家族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史料中得知,王家在清康、乾嘉鼎盛時期,在外為官者與上流社會及書畫名家多有來往,而且過從甚密。故而,在當時求得幾幅名家墨寶自在情理之中。現在這些藏品,有的木匾、石刻仍在門額上鑲嵌著,有的存放在展櫃里供遊人參觀。難能可貴的是,櫃中那些可移動的木楹聯和古字畫真跡,都是王家後人經過數代保存而自願捐贈的。從價值意義上看,它們雖經歷了二三百年時日的侵蝕,但魅力依然,價值更高。常常吸引著遊人中眾多書畫愛好者駐足品味,久久不肯離去。此外,在王家大院里還珍藏著兩件稀世之寶。一是《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一是清光緒年間慈禧西逃時留在王家的一張組合式紅木雕花「龍鳳床」。據有關專家考證,前者除北京故宮和王家所存之外,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再發現。後者被國家文物部門鑒定為上品級的重點文物,現在已被視為王家大院的鎮宅之寶。
家族史略
通過現存的王家族譜,不難了解靜升王氏家族的發展史。其先祖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元仁宗皇慶年間,被尊為靜升王氏宗祖的太原王氏第六十七世孫王實,離開溝營村定居靜升村,迄今已690餘年,傳28世。靜升王氏從佃農起家,由農及商,家業漸大,家資漸豐,又由商到官,官商並舉,英才輩出,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據《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載,明末天啟年間,王家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可謂在士、農、工、商各界已業績頗豐,並為平穩地繼續發展家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家從13世起進入清朝。鼎盛於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在靜升本土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向外拓展商業外,還經常造福於本族和鄉里,義舉不斷。一則對本族鰥寡孤獨多有賑濟,體貼無微;二則對鄉里村民有難必助,每遇災荒年景還開倉賑糧;三則樂於公益,辦義學、建會館、修橋築路、蓄水開渠,捐修文廟學宮等等。這些善義之舉在當地百姓中世代相傳,有口皆碑。在此期間,王家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異途捐保,或祖德蔭襲,入宦者僅二品至五品官員多達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餘人,還有300餘眾為貢生、監生及生員。
清道光後,王家由於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加之子弟不爭,逐漸衰落。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數百年成就的輝煌,很快變成了過眼煙雲,僅成為一方土地上人們談論的歷史話題了。
新中國成立後,王家後人從業於社會諸界,各有千秋。
結束語
上文對王家大院名為解讀,實則門外之識。所讀,浮淺粗糙,多有忽略;所解,偏頗難免,有誤彼此;所感,或驚或嘆,純屬喜好;所陳,苦於才疏,知之甚少,最終難能為這部建築文化的歷史巨著做出准確而恰當的評價!因此,筆者想借知名學者王魯湘教授參觀王家大院後的點評結束本文。即:
王家大院———
是中國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國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中國家訓文化的絕佳體現
是中國晉派建築的一個標本
是中國封建禮制文化的實踐者和逾越者
是中國耕讀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結合體
關於喬家大院的文章手頭沒有。

『玖』 《喬家大院》與《王家大院》各有什麼特點

1、從建築時間、規模來看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於民國初年建成,總面積8725平方米,有6個大院,內分20個小院,313間房屋。     

王家大院在元、明、清三個朝代,共修建有五巷六堡五祠堂和一條商業街,總面積25萬平方米。目前開放的恆貞堡、視履堡分別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共45000平方米,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

(9)北京王家大院什麼來頭擴展閱讀:

王家大院家族史略

靈石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村後,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築屋舍於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

據《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載,啟年間,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於一官半職,有的安樂於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從十三世進入清朝。鼎盛於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設有義倉,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等,善舉不斷。從十八世以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大院內再無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