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具有京味的胡同
在北京的胡同有不少,但也有不少已經變了個樣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了不少在北京仍然具有京味的胡同地,是周末閑逛的好去處,也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詳情見下文。
1、府學胡同
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有條府學胡同,看著不顯眼,可是細逛起來,這條胡同卻有著沉甸甸的歷史。明朝時這里是順天府學,大成門以東,可以看到掛著「府學」牌匾的朱紅大門。
如今這里是府學胡同小學,六百四十年的歷史,在北京現有的各類學校中堪稱第一。文丞相祠所在的地方,就是當年元滅南宋之後,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元大都後被囚禁的地方。忽必烈因為欣賞文天祥的才華,希望他歸順元朝,但是文天祥一心向宋,元朝朝廷見歸順無望,將文天祥押送至刑場。明朝時修建祠堂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2、祿米倉胡同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陽門南小街,祿米倉是明、清兩朝存儲京官俸米的地方。今胡同東口北側有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保存完好,196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祿米倉為代表的糧倉建築體系,實際也是南北大運河運輸的終點所在,而這對研究我國的運河史則有著巨大的價值。
3、楊梅竹斜街
楊梅竹斜街位於前門外西南,在大柵欄街西口往西大約半公里處。楊梅竹以前是一條文化街,清乾隆年間的東閣大學士梁詩正和現代文學家沈從文都曾經住在這條街上。楊梅竹斜街在明朝時稱為斜街,後來,據說這胡同里有一個楊姓的媒婆,在清朝時便改稱為楊媒斜街,到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
這條胡同大約是被走出來的。形成於元代,確切地說應該是明朝,當時元朝定都北京後,廢棄金中都不用,而重新營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業並沒有發展起來,那時候,虎坊橋西側至菜市口附近是個很繁華的市場,因而老百姓還是到老城中都購買所需物品,人們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橋這段路逐漸被走了出來。
4、五道營胡同
五道營舊稱武德衛營,營是一種軍事單位,駐軍之地一般也稱為營。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小頭條、小二條並入,改稱五道營胡同。
現在的五道營已經是北京最新興的小資文藝聚集地,一些在南鑼鼓巷、鼓樓開店的老闆也聞風而至,在五道營開設了分店或新店,各種咖啡館、書吧、精品小店比比皆是,是文青們的新寵之地。
胡同里的磚瓦相對都比較新,畢竟功能上是以民居而不是觀光為主,不過夕陽照進來的時候,還是會讓人有一瞬間的恍惚。臨近傍晚的時候行人會越來越多,年青人紛紛來到酒吧,言歡,談心,吃下午茶,很多都持續散脊到天亮。
5、錢糧胡同
錢糧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東街,呈東西走向,基本與北邊的育群胡同平行。胡同形成於元朝,到明朝的時候屬於仁壽坊,稱「錢堂胡同」;清朝戶部在這里設有管鑄錢的寶泉局南廠,就是發薪水的地方,清代管薪餉又叫錢糧,因此這里得名錢糧胡同。
胡同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居住過許多歷史名人,例如大學士耆英、章太炎、劉伯承;而胡同東邊拐個彎是轎子胡同,那裡有孟小冬的故居。老北京的老胡同,周邊吃喝玩樂各種小店都很多,來來往往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其實還是比較推薦的。雖然沒有鑼鼓巷那麼繁華,但是也還有點小趣味。
6、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位於北京東城區北部,雍和宮大街西側,呈東西走向。東起段彎雍和宮大街,西止安定門內大街,南有支巷通交道口北三條,北與公益巷、青炭局胡同、馬園胡同相通。
非常符合喜歡藝術和創意的年輕人去。46號院的文創園,還有各種咖啡館,小館子,以及胡同角落的塗鴉和涉及,是攝影者的天堂。方家胡同緊鄰國子監,是特別好的北京本土旅遊深度挖掘的地方。每走幾步就能見著顏色醒目亦或是設計感十足的店面,結合老北京傳統的青磚灰瓦房屋,沖突卻又十分新穎。接孩子放學的大媽們聚在一塊聊家常,大叔們則窩在一塊兒鬥地主,依舊保持著九零年代鄰里和睦走街串巷的生活握掘悶氣息。
7、大石碑胡同
大石碑胡同和小石碑胡同在清朝乾隆年間,總稱為「石碑胡同」,與銀錠橋相接。
清朝宣統年間才分為了兩支,北部的一支由於既寬且長,遂稱「大石碑胡同」,南部的支巷稱「小石碑胡同」。
這通石碑高約四米、寬約一點五米、厚約三十五厘米。為漢白玉石雕琢而成,上刻八個大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豎立於西長安門之外,明代的錦衣衛,清代改為鑾儀衛,是皇家的禁衛機構。
8、鐵獅子胡同
這里曾經繁華奢靡,曾經熱血激進,曾經潦倒屈辱,曾經懷揣過各種夢想,也曾經孕育過很多陰謀。這里有很多名字:貝子府、和親王府、老恭親王府、清陸軍海軍部、總統府、段祺瑞府、北平衛戍區司令部、老人大校舍??鐵獅子胡同跟北京的很多胡同一樣,都是以胡同中的東西命名的。那對兒鐵獅子也許已經成了誰家中的鍋碗瓢盆了,但是這名兒算了留下了。因為以前這是個『死』胡同,所以很多王公貴戚瞄上了這個鬧中取靜的風水寶地。
鐵獅子胡同可以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有一對鐵獅子而得名,但這對元代鑄造的鐵獅子如今早已經沒了蹤影。它經歷過明朝的兩黨紛爭、清朝和敬公主府里的鶯歌燕舞、民國段祺瑞執政府的一時風光,直至今天,終於在鬱郁的槐蔭中沉澱著屬於它的歷史。
9、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將京華、官學大院並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在東四與東單之間並列著許多條整齊的長胡同,路東有一條叫史家胡同。關於胡同名稱的來歷,一般的說法是,因胡同內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現為史家胡同小學。
史家胡同從明代歷經清、民國直到今天沒有更改過名稱。現在來到這里,還可以參觀史家胡同博物館。
10、北鑼鼓巷
對於北鑼鼓巷來說,可以安靜的感受真正的北京胡同文化,不至於太過嘈雜,北鑼鼓巷嚴格意義上來講,和南鑼鼓巷的差別並不算大,無論是在歷史淵源還是在景觀景色方面。北鑼鼓巷也是傳統的民居,不過和南鑼鼓巷一樣,這些民居其實都不希望被打擾,所以如果去北鑼鼓巷看胡同,對於私人的住宅,我們一定不要貿然闖入,我們應該做的是感受老北京的特色,而不是去打擾人們的正常生活。
北鑼鼓巷也有一些特別有文化的小店,和南鑼鼓巷都相比,北鑼鼓巷更文藝一點,這里沒有多少商家,給人的感覺是頗具文藝范。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要體會老北京的味道,走進胡同是必不可少的。
❷ 住在北京的胡同里是一種什麼體驗
Ruru(好好住 ID : @如森)與雜魚住在胡同的小院老房裡,由東西兩房和中間的一個小院組成。這一片區域,正好滿足兩個人的職住需求—— Ruru 是甜品師,而雜魚則是私廚廚師也是個設計師,他們倆的住家生活、日常工作還有私廚餐廳的每日招待全都在這個院子里有條不紊地進行。
▲ 雜魚廚房中一角。
Q./ 如果一天都待在家裡,那一天從早到晚大概會做些什麼事呢?
A./ 早起做個簡單的早餐,然後給院子的花草澆水,打掃落葉,給貓咪加貓糧,清理房間,再去市場采購食材准備午飯,下午會嘗試烤新的蛋糕,晚飯後看書發呆(都是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
▲ 家裡的貓。
Q./ 家裡 3 個自己最珍藏的東西。
A./ 失物招領的家人食器收納櫃 / Karimoku60 日式雙人沙發 / 井藤昌志的 Shaker box。
▲ 井藤昌志的 Shaker box 和草綠色 Karimoku60。
Ruru 和雜魚當然也對現在的家有不滿意的地方,卻也不強求。他們總能巧妙地「回擊」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事情——不習慣吃北方菜?那就自己做菜結果還開了家口碑極佳的閩南私廚;沒有現成的傢具可以購買?那就自己買木材來製作唄。在日常中真實地去延展對於「理想生活」的期許,讓每個角落都有自己喜歡的物件或是設計,反正,舒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