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小吃咯吱盒能放多久
擴展閱讀
北京郊區哪裡房價便宜 2025-02-08 16:34:15

北京小吃咯吱盒能放多久

發布時間: 2023-06-11 07:30:10

A. 北京人過年吃什麼餡餃子

過年肯定少不了酒。

酒滿茶半,酒講究倒滿了,茶別倒滿了。喝酒的人都知道,燙滿了。過去講究,吃年夜飯的時候喝酒燙酒,燙酒叫篩酒。

北京人喜歡喝二鍋頭。在過去,過年喝酒還有一個講究,家裡的要滿,過年了,喝酒要開整瓶,平時打一點酒喝,過年就弄整瓶的,高檔一點。老百姓就覺得很高興。現在不一樣。現在隨便挑。

B. 咯吱盒兒怎麼做最好吃 圖解咯吱盒兒的做法

用料

主料

  • 綠豆粉300克

  • 輔料

  • 胡蘿卜

    2根

  • 香菜

    1大把

  • 雞蛋

    1個

  • 調料

  • 色拉油

    適量

  • 食鹽

    適量

  • 生抽

    適量

  • 適量

  • 白鬍椒

    適量

  • 芝麻油

    適量

  • 五香粉

    適量

  • 咯吱盒的做法

    原料:綠豆粉或黃豆粉、中筋麵粉、胡蘿卜2根,香菜一大把,雞蛋一個,溫水,鹽,生抽,白鬍椒粉,芝麻油,五香粉。

    做法:

    1.綠豆粉和中筋面的對比為3:1,攪拌均勻

    2.打進一個雞蛋,攪拌均勻,加入雞蛋的面在攤餅的時候邊上會微微翹起,好翻面

    3.用溫水稀釋麵粉,水邊倒邊攪拌看狀態,能在鍋中攤成餅,流動狀態最佳

    4.鍋中倒入一點點炒菜油,潤一下鍋,油不要太多

    5.倒入適量的麵糊,混開,攤成煎餅皮

    *以上這是攤煎餅的步驟,因為我買的是做好的現成的綠豆煎餅,所以這個步驟就省略了

    6.胡蘿卜擦成絲,香菜洗凈切成末,加入鹽、生抽、白鬍椒粉、五香粉拌勻,最後點一點點芝麻油

    7.把煎餅平鋪在案板上,在上面碼好餡料,在上面蓋上一張煎餅,麵皮邊抹上麵粉糊(麵粉+水=稀釋粘稠的糊)粘緊

    8.然後切成等寬的長條,不用切成小個的菱形塊,那樣炸的時候容易散

    9.炒鍋倒油,6成熱時下入切好的咯吱盒,炸製表面稍硬即可

    烹飪技巧

    1、餡料可以嘗試很多種,不過一般流傳的都是胡蘿卜、香菜這2種的搭配。

    2、炸出來後可以放冰箱冷藏,吃的時候取出幾條煎後食用。

    3、建議炸完食用時再切菱形塊,如果先切菱形塊再炸,容易漏餡,會散的可能。

    飲食小常識

    炸好的嘎吱合稍涼一會即可食用,可作為佐餐,也可作為主食。每次可多做些,剩下放冰箱里,再吃時用餅鐺或鍋稍加熱,使之變焦脆即可再次食用,與新炸出的味道一樣。

    特色及口感:此小吃原料皆為常見易購之鄉土產物,做法簡單。外焦里嫩,食後余香饒舌。至今在其產地仍是過年才製作的必備特色小吃,平時沒有。

    菜品特色

    咯吱盒是婆家過去過年的時候必做的食品,在二三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每到過年家家開始炸咯吱盒,燉肉。用過去的鐵鍋(柴鍋)一次就能炸出好多來,吃一冬天。我第一次吃的時候覺得特別好吃,後來得知裡面其實就是胡蘿卜和香菜餡,怎麼吃起來那麼香,所以我才覺得胡蘿卜和香菜是很好的搭配夥伴,即使這兩種餡炸成素丸子也非常的好吃。

    咯吱盒解釋

    又名咯吱盒、咯吱合、咯炸盒。

    它是一種比老北京城還老的北京特色食品。它伴隨京杭大運河之生而生於運河源頭之通州,歷經人們千百年品味推敲,此味視運河漸衰而不顧至今留存於京東民間,且有日益蔓延之勢。京杭大運河通航後,大批京東百姓操起漕運營生。船工們從山東帶回酥脆的煎餅,日久受潮,煎餅變的皮軟,入口不爽。有心得人將煎餅捲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之久不變質。咯吱盒很快成為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運河碼頭張家灣己方圓數十里的京東一帶民間傳開。

    舊時每逢春節過大年,京東通州乃至運河兩岸百姓將所余雜糧細作,油炸咯吱盒便是其中之一。它可做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亦可做湯、做餡、焦溜、爆炒,也可葷可素,為節日的餐桌添彩。

    咯吱盒的製作原料非常廣泛,麥、米、豆、谷,甚至高粱玉米均可入選。碾磨成粉,調水成漿,上爐火攤成薄如蟬翼形如滿月的煎餅;再均勻灑上少許香菜末和椒鹽,捲成卷切成寸段,滾油炸之,即成咯吱盒。顏色如淡黃,入口酥脆,五穀香沁人肺腑。而咯吱盒最講究的用料是綠豆,對綠豆的食性多見於中醫典籍。《本草綱目》「綠豆解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且益氣,厚腸胃,通經絡,無久服枯人之忌」。用綠豆製作的咯吱盒,口感酥脆厚味綿延。如上五香粉,芝麻乃至孜然,咖喱,辣椒等為輔料,也不改綠豆之原香。

    來歷:

    傳說一日慈禧太後到香山遊玩,在山腳下一個民間餐廳(現在香山腳下還有這個餐館),廚師做了這道小吃(當時還沒有名字),太後吃了兩口,太監按規矩要把菜端走,太後卻因其美味說道:「擱著。」,廚師立馬下跪:「謝太後賜名!」。於是,這道小吃被命名為咯吱,在民間流傳。

    以上所說咯吱盒名稱來源於慈禧太後,未免牽強附會。本人居京東天津武清,當地也有類似小吃,製作方法大概相同,但原料口感有區別,別有名稱來源。本人以為北京的咯吱盒實為京東天津武清縣北部小吃嘎吱合的口音演變。北京人吃咯吱盒而不知何為咯吱,故出現西太後命名論,實為不考。

    嘎吱合名稱來源:武清人從不知鄉土人從不知煎餅為何物,而管煎餅叫嘎吱(音gā),管做攤煎餅叫攤嘎吱,天津市內則演變為嘎巴。武清當地還有幾樣以嘎吱為主要材料的美味,例如焦熘嘎吱、燴嘎吱、炒嘎吱等,味道極美。從前及現在,每逢年根臘月總有人逐村走街串巷叫賣嘎吱,供家家戶戶製作過年的重要美食——嘎吱合。此小吃為兩層煎餅中間夾餡合到一起,故名嘎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