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元明清為什麼都是北京的
擴展閱讀
申通深圳到北京快遞多久 2025-02-08 14:30:54
上海多久能全面復工 2025-02-08 14:25:08
天津冰刀鞋哪裡買 2025-02-08 14:21:12

元明清為什麼都是北京的

發布時間: 2023-06-11 15:06:06

Ⅰ 在眾多的首都備選城市中,為什麼會選擇定都北京

王朝首都一般而言,都是軍事的核心區,以及為了軍事所需要的大量物資供應。秦漢唐大敵來自西北,都城也就在西北。所謂天子守國門,漢代就做了,處於中國東部中心,東部為國家發展主要地區,掌握得天獨厚的資源,也就是地利握在手,自然有利於發展。

北京這塊地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門戶,歷朝歷代都很重視,但是如果把都城直接放在這里,一但前線軍隊戰敗了,都城馬上被包圍,容錯率太小,北京周邊並非產量區,所以所需要的糧食一直要從江南轉運,也就是漕運。至於為什麼明朝要定都北京,主要原因是出於朱棣。

Ⅱ 元明清為何會定都北京,而不是古都長安和洛陽

清朝地圖

等到了清朝時期,那就更不用說了。除了蒙古和中原之外,北京這座城市,又成為了可以連接東北之間的樞紐,它的首都地位變得更加牢不可破,所以你看,短短一篇的都城變遷史,卻完美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格局變遷。

Ⅲ 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先看一下最後的五個朝代就能明白了,唐宋元明清。元朝之前是宋朝,而宋朝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北京這個軍事樞紐啊,導致很多的山關都失去了。所以蒙古、金才能長驅直入,能夠屢次的騷擾宋朝,最終滅亡了宋朝。

元朝當然也不傻啊,而且元朝肯定是不能太往南方的,因為他們的起源地還是蒙古,還是大草原,所以北京這個地方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明朝之所以定都北京,還是因為朱棣的功勞。朱元璋是把首都定在了南京,但是南京靠南方,不利於北方的統治,而且最大的威脅也是來自北方。

在朱棣即位時,才會選擇把首都遷到了北京,稱為歷史上首位天子戍邊的榜樣。而且當時還設置了四個軍事重鎮,宣府、大同、薊門、遼寧,簡稱為宣大、薊遼,來防禦當時殘余的北元勢力。而從東北起源的清朝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北京的獨特位置。

Ⅳ 元明清三朝的統治者 為何都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春秋公羊傳》曰,「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這天子住的地方,是國家的樞要命脈之地,它的起名,也必須高端、大氣、上檔次。地盤要廣,用「京」形容其大;人口要多,以「師」描繪其眾。後來京師也稱作國都、都城、首都,雖名稱不同,但其作為一國核心的地位沒有變。

韓愈說,「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孫中山說,「都城者,木之根本,而人之頭目也。」自古至今,那些具有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們,無不將都城視為關乎國家安定的根本,亦無不把國都的選址和布局,看作牽系著天下氣運的關鍵。

在古時候,由於國家的疆域相對較小,不用考慮太多復雜的因素,古人一般會把都城建立在居中的位置,一來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二來可以遠離前線戰場。《呂氏春秋》中就有提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但隨著王國版圖的不斷擴張,統治者們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形勢和環境。在國都的選址問題上,需要考慮的重點變成了如何把握國家的「重心」,而非簡單地尋找地圖上的「中心」。

比如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曾想在洛陽建都,並就此詢問婁敬的意見。婁敬認為,洛陽為周朝舊都,雖是「天下之中」,但其作為四戰之地,已經不再適應漢朝初年的形勢。要想國祚長久,不如選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威懾天下的關中之地。他建議道,「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最終在張良的附議下,劉邦決計放棄洛陽的選項,定都長安。而且從此以後,婁敬的「拊背?~亢(按住脊背,掐住咽喉)」理論,也成為了後來大一統王朝國都選址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

自漢唐以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北方邊疆地帶民族融合,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重心也持續北遷和東移。當大一統王朝建立之時,統治者必須把更多的著眼點放在北部和東部地區,來維護天下的安定。

在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名學者叫做劉侗。據說他就曾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洛陽)中宅天下,不若(長安)虎?天下,虎?天下,不若(薊城)擎天下為瓶,而身坻其口。」

這里提到的薊城,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的稱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劉侗把中國地圖形象地比作一個瓶子,長安倚仗天險,就像瓶腹中隨時出擊的猛虎,能夠震懾天下。

而北京,則是抵住了瓶口,以此為國都,對內,能俯察天下,對外,能抵禦外敵。也正因如此,劉侗得出了「洛不如關,關不如薊,守洛以天下,守關以關,守天下必以薊」的結論。這實際上也是他對明朝皇室「天子守國門」的一種認同和褒揚。

在元明清三代中,1267年,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地區建立國都,稱「元大都」;1420年,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北遷;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從盛京南遷。

三朝的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決定定鼎北京。雖然在當時,各自所面臨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定都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但他們最終作出這樣的共同選擇,已足以充分體現在那段特定歷史時期里,北京對全國和全民族而言所具有的極為特殊和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