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1)北京的京味文化有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
2.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再多一點民俗文化會更好的
3.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劇、相聲。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別是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帽兒胡同、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胡同、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起源於華北地區,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3)北京的京味文化有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緻,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佔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4. 老北京的特色是什麼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歷史悠久。時至今日,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特色的,無外乎是著名的長城、故宮、四合院、胡同,以及京劇、烤鴨等
1、長城(民族精神文化符號)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長城一方面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還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地球和平的象徵,全人類都能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長城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之一。
2、故宮(皇家建築文化符號)故宮是最能體現老北京特色的地方之一,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是這樣評價的: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故宮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3、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築文化符號)四合院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全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北京的建築標志之一,它象徵著一種文化,如今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貴」。近些年由於舊城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已經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現存的北京四合院有多種,有制式標準的老四合院,有擁擠但溫情的大雜院,也有現代氣息的新四合院。
4、北京胡同(城市格局文化符號)北京胡同不僅是城市的交通路線、建築發展的脈絡,它還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作為最能體現老北京特色的地方,有些胡同的歷史已經幾百年。胡同這種北京特有的古老小巷,已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里。
5、京劇(戲曲文化符號)
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北京京劇院」成立於1979年,這是經由國家文化部評定的全國京劇重點院團。「國家京劇院」位於西城區平安里西大街22號,成立於1955年,首任院長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京劇不僅是北京特色文化元素,還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名片,肩負著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任務。
6、相聲(曲藝文化符號)
相聲是全國極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東西。MAIGOO小編從「搜狐早晚報」的報道中了解到,成熟的相聲形式產生於清末民初的北京,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相聲在北京城市文化中仍然是余響不絕。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對外公布。第一批市級「非遺」名單,相聲位列其中。
7、北京大學(教育文化符號)
北京大學是中國國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還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學術上看,北大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它對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曾經說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京大學是北京的教育文化符號。
8、老舍(京味文化符號)
老舍是在北京土生土長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價值,其獨特價值表現在對「京味」文化的表現上。老舍的作品特點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話描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北京城,刻畫帶有皇都貴族氣質但又有些迂腐的北京人,還有那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北京市民的口語,是老舍創作語言的主要來源,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到京味的純正、漂亮、活潑、通俗易懂。
9、北京烤鴨(飲食文化符號)
要說中國哪裡的烤鴨最好,大部分人都說是北京,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北京特色美食——北京烤鴨的名聲已經傳遍了全世界,成為了文化的標簽。現階段,北京烤鴨比較著名的有三大品牌——全聚德、便宜坊、大董。全聚德是中華老字型大小,1864年創建,1999年獲評中國馳名商標。便宜坊也是老字型大小,形成了以燜爐烤鴨為龍頭,魯菜為基礎的菜品特色。大董則定位高端,1985年成立。
10、老北京糖葫蘆(小吃文化符號)
北京的糖葫蘆,在城市中的地位大概可以和東北道口的燒烤攤兒、上海街頭的油墩子相當。北京糖葫蘆已成為標志性的北京文化特色。北京的冰糖葫蘆最盛行於民國時期。老北京時期,不同地區糖葫蘆粗細檔次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茶點部或戲院里的,糖葫蘆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里銷售。還有邊推著車邊吆喝的。糖葫蘆製作精緻,品種眾多,有山裡紅、白海棠、荸薺、山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糖葫蘆。
5.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3、北京廟會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北京評書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5、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