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黑塔寺在北京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廈門如何養米蘭花 2025-02-07 12:27:33
福州康復中心哪裡比較好 2025-02-07 12:09:59
福州二手市場哪裡最好 2025-02-07 12:09:14

黑塔寺在北京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3-06-19 11:06:29

⑴ 阜外有窮神廟、燈市口有狗神廟……京城寺廟趣事多

老北京的寺廟與牌樓、城牆、城門一樣,不僅是北京的「名片」,而且也是 歷史 、文化和民俗的承載體或磚砌的《史記》和《資治通鑒》,留下了很大的影響。古都的老百姓並非都是香客信眾,但他們在宗教信仰之外,關注寺廟的文化、 歷史 、典故和興衰,而這些是老北京文化的組成部分。

就寺廟數量而言,北京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僅乾隆時期繪制的《京師全圖》就標出內城、外城寺廟1207處。1930年,北京市區、近郊區登記造冊的寺廟有1734處,而1936年還有1135處,到了1941年則僅存783處。

作為古都的京城,明清兩朝所建寺廟往往與太監、王爺有些關系,是很特殊的現象。東四法華寺是明景泰年間太監劉通及其弟劉順「舍宅為寺」;智化寺是太監王振家廟改建的;北京目前唯一的尼姑廟通教寺就是明朝一些太監集資而建;石景山法海寺是明英宗近侍太監李童所建;海淀大慧寺,又稱大佛寺,系明正德年間太監張雄等創建。

雍和宮是由雍親王府「升格」而建;賢良寺是怡親王允祥「舍宅為寺」;南池子的普度寺,又稱瑪哈噶喇廟,則是在睿親王多爾袞的王府所建。如此多的寺廟,自然少不了故事、軼事、逸聞或其他一些有趣的 歷史 。

智化寺 供圖:TAKEFOTO

小廟用上黃琉璃瓦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些不起眼的小廟很出名,並非是「廟小妖風大」,而是有 歷史 故事和有趣傳說。其中,黃瓦財神廟便是一例。

歷朝歷代對寺廟建築的規模、等級是有嚴格的界限的,除皇家寺廟如雍和宮、太廟等外,大小寺廟是不可濫用黃瓦的。而在鼓樓東大街有一座不大的財神廟卻用上了黃琉璃瓦。據1935年出版,由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行指南》對黃瓦財神廟的來歷有所記述:「相傳清聖祖(康熙)駕崩後,世宗(雍正)由府入宮行經該廟,遂入廟休息,並探消息,曾向神像禱祝:如能登極即重修廟宇。後即如約撥帑興修,並易以黃琉璃瓦」。

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與 歷史 相符,而且雍正當年的雍親王府在北新橋北,他上朝入宮必經此廟前過。故事合乎 歷史 邏輯,並非子虛烏有。此財神廟雖小,但當年正殿三間還供奉財神、葯王和魯班等道家神靈,在1937年時,廟內還有一個叫隆修的老道主持香火。近年正殿有所修葺,從南鑼鼓巷遊逛的人,都會望上幾眼。

黃瓦財神廟

全國各地的寺廟中,往往土地廟是最小的,北京也如此。當年在朝外東大橋附近的「雙夫人土地廟」就很有趣。一般土地廟只供奉土地爺和土地奶奶,而東大橋這座小廟則供奉兩個土地奶奶,故稱為「雙夫人土地廟」。顯然,這里有故事。民間戲傳,有一年東大橋的土地爺與關東店的土地廟的土地爺打牌贏了他,關東店土地爺只好將自家的土地奶奶當做質品輸給了東大橋這位土地爺,於是有了「雙夫人土地廟」。故事畢竟是故事,但「雙夫人土地廟」確實存在,在1928年的《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中有所記載,記載稱此廟「坐落於東郊一區東大橋一號,建於同治三年五月,屬募建。本廟面積約二畝,房六間。」而且「廟內法物有泥土地神像三尊」,坐實了雙夫人土地廟內有兩個土地奶奶。

雙夫人土地廟的民間傳說可能是一些人惡作劇的產物。但人們從這種故事中引申出厭惡賭博的思想內容,是雙夫人土地廟存在的意義所在。日偽佔領北平時期,日寇在此建了「日本墳地」和火化場,才將其拆毀,廟不在,故事留了下來。

老北京的寺廟中,有一些小廟是民間信仰、祭祀的對象,不佛不神很奇怪。當年阜成門外有一座小廟,人稱「窮神廟」,廟高不過十尺,進深三尺,小得很可憐。廟里的神是「窮神」,即老北京專司紅白事的杠夫所供奉的偶像。舊日的杠夫被雇出殯抬棺時,大多戴一頂清式的破氈帽,一身花衣裳,氈帽上有一烏翎,翎毛朝上,與大清官員的「頂戴花翎」不大一樣。如果替人家辦婚事,則換穿綠色的。據民俗專家王永斌回憶,杠夫的衣裳「既不是織花,也不是印花,而是拿塗料抹上的花,地兒多半是綠的」,看起來十分滑稽,但是這個行業的「行業神」。

窮神廟里就是一個杠夫扮的泥像,泥像手拿酒壺,醉眼乜斜,笑眯眯的,像是杠夫的自畫像。

廟雖小,也是有香火的,據老人們回憶,京城裡出殯撒紙錢的「一撮毛」,每年都會帶領窮哥們杠夫去小廟祭掃。「一撮毛」撒紙錢技術高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收入比一般杠夫多,據說每年去窮神廟祭掃時,香燭都是他花錢買的。

寵物迷炒作狗神廟

古人尊重和推崇自己的神靈由來已久,北京除有杠夫的「窮神廟」外,還有歌頌建都江堰有功的李冰父子的「李二郎廟」。清人吳長元《宸垣識略》有所載,李二郎廟在今天的燈市口大街東,清代屬黃華坊,廟不大,但 歷史 悠久,「僅一小殿,康熙間重修。」「唐貞觀三年創廟於此,宋元佑二年重修」。據吳長元按語雲:「二郎視為秦蜀將李冰之子,鑿離堆江,有功於民,蜀人祀之。本朝雍正五年,詔封李冰為敷澤興通佑王,李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王。」死後千餘年成了王,自然就該有個廟祭祀,「李二郎廟」應運而生。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範,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人民紀念李冰父子理所當然。清末後,「李二郎廟」衰敗成民居,已不為人所知,但它旁邊的那個祭祀楊二郎楊戩的「狗神廟」的名氣大了起來,許多人將「狗神廟」與「李二郎廟」混為一談,大概是「李二郎廟」被埋沒的原因吧!但在四川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廟則規模大得多,今天依然香火旺盛。

「狗神廟」之稱,則是來源於上世紀初一個美國人,他當然不知楊戩是哪路神仙,他見到燈市口二郎廟門口有一石雕,其實是來歷不明的石獅,這個美國人誤以為是狗,就起名狗神廟。此人在1936年繪制的北京地圖上首次標出狗神廟之稱。國人沒有稱狗為神的習俗,老北京有牛王廟、馬神廟,就是沒有專門祀狗的廟。況且楊戩的狗稱「哮天犬」,咬傷過大鬧天宮的孫猴子,自然是條惡犬,老北京人怎麼會朝它跪拜呢?筆者兒時在廟後的史家小學上學,放學後時常到楊二郎廟門口玩。廟不大,只有一間,廟旁似乎還有一座石碑,廟里住著一個白白凈凈的還俗道人,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中。至於那個「石狗」一直沒有什麼印象,好像最近一二十年被「寵物迷」炒作捧出來的。

京城還有許多真正的「小廟」,小得出奇。昔日廣安門外的「槐樹廟」就很有趣。據史料記載,此廟「重樓疊閣,狀頗美觀,廟內正殿五楹,梁、棟、檁、欞,歷歷可數」,居然修在一個古槐的樹洞里,故人稱「槐樹廟」。

《北京晚報》曾介紹過東華門外「橋上有廟,廟下有橋」的典故,殊不知,將廟建在交通要道並非僅此一處,昔日西四北大街的「當街廟」亦是一例。清《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便有記載,稱當街廟在「西四牌樓北,當年在甬路中間有一廟宇,座南向北,名當街廟。其址在石老娘胡同東口,廟供額森牌位。據聞明英宗北狩,後為額森放還朝,感其義,為之立廟,故北面」。當街廟亦是小廟,「內殿宇不廣,當年車馬皆由內廟之兩旁繞行」。廟中供奉的不是神佛,而是一個蒙古首領額森,當年明英宗率兵掃盪元朝殘余勢力時被俘,額森將英宗偷偷放歸。英宗回到北京後「為之立廟」,將廟修在了西四北大街上了,而且「故北面」,朝著漠北蒙古方向。

「狩」字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含義,並非只是狩獵,「明英宗北狩」其實是讓北人俘虜,慈禧「西狩」是往西逃跑。為表示額森不殺之恩,自然要為「恩人」修個廟祭祀,但為了臉面,此廟又不可修得太大,畢竟被俘不是光彩奪目的事,只能是個小廟意思意思了。在清末「修馬路時始拆卻」。石老娘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五條。當街廟一度還當街巷地名,大致范圍從報子胡同(西四北三條)到魏兒胡同(西四北六條)都稱「當街廟」。當街廟,在清代改為了私塾,稱「會輔堂」,培育小孩子。

寺廟普遍有別稱

寺廟有「小名」,也就是俗名、俗稱,這種現象在老北京很普遍。如眾所周知的妙應寺稱白塔寺,隆福寺稱東廟,護國寺稱西廟,覺生寺稱大鍾寺,岫雲寺稱潭柘寺等等。

妙應寺稱為白塔寺

慈慧寺在阜成門外,是座大廟、古廟,建於明代,因為廟中毗盧殿的殿門有「小孔成像」現象,故被人們視為神秘,稱之為「倒影廟」。幾百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慈慧寺,但周邊的人都知道「倒影廟」,俗稱、小名比正名名氣大得多。有趣的是,民俗學家金受申特別關注「倒影廟」的來歷,新中國成立初他在《北京民間故事》一書中,就搜羅了三條與之有關的資料。慈慧寺又有「新妃寺」之說,廟後有明清兩朝埋葬宮女的地方,稱靜樂堂,而靜樂堂又稱「宮人斜」,這樣與「倒影廟」組成了完整的故事鏈,讓人們知道了慈慧寺故事多多。為此,留下了「蜘蛛塔繞虎皮牆,老樹山門盡白楊。夜半宮人斜上月,冷隨環佩禮空王」的詩句。

當年在西長安街上有慶壽寺,是金代始創的古剎,明清兩朝多次修葺,因廟中有海雲、可庵的舍利塔,京人稱之為「雙塔寺」;戒台寺是萬壽禪寺的俗稱,五塔寺是真覺寺的小名,而俗名白塔寺的除妙應寺外,龍潭湖畔的法藏寺也稱白塔寺,北海內的永安寺也有白塔寺之稱。東直門外的延壽寺因廟中有鐵塔,俗稱「鐵塔寺」,而西直門內的弘慶寺,因寺中佛塔用黑磚所砌,稱為「黑塔寺」。阜成門內的永福寺內有用青石建造的塔,故稱為「青塔寺」,至今此地還有青塔胡同地名。至於什麼「三塔寺」、「高廟」、「雙廟」、「紅廟」、「黃寺」、「黑寺」等,都是俗稱。

新街口附近的「曹老公觀」,正名是「崇元觀」,因傳說它是明代太監曹化淳捐資興建的。西山卧佛寺很有名,但它的正名是十方普覺寺,西城的鷲峰寺、崇外東花市的雲蓋寺皆因廟中有卧佛像,也稱「卧佛寺」。

美術館後街有一公交站稱大佛寺,大佛寺是普德寺之俗稱,當年頗有規模,一度是清善撲營的壯士練摜跤的地方。俗稱大佛寺的寺廟不少,海淀區的大慧寺、豐台區的延壽寺都曾有大佛寺的俗稱。

老北京有風雲雨雷四廟,均在紫禁城旁。風神廟是宣仁廟,雲神廟是凝和廟,雷神廟是昭顯廟,雨神廟是福佑寺。至於關帝廟、火神廟、娘娘廟、灶王廟、葯王廟等等,都有正式的廟名,但很少有人會提及,把俗稱當成了正名。

寺廟在命名時都會用佛經、道經中的典故,來顯示寺廟的莊重,故而京城有許多寺廟名稱「重名重姓」,如法華寺至少有三個,而且廟都很大,且有故事;延壽寺至少有兩個,一個在城裡,一個在城外。普度寺、真武廟、土地廟重名也很多。由於 歷史 久遠,許多寺廟會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名稱,在《北京伽藍記》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像天寧寺北魏時稱「光林寺」,隋代稱宏業寺,唐代稱天王寺,金代稱大萬安寺,明代稱天寧寺。而且在明代還叫過「廣善戒壇」。城南法源寺曾有憫忠寺、順天寺、崇福寺等名,但人們只記得法源寺了。

大廟奇人軼事多

有些寺廟為示顯赫,往往在寺名前加「大」字,如大隆福寺等,也有些加上「勅修」,證明自己是皇家寺院或皇家撥款建的寺院。像花市的「勅修火德真君廟」,就是皇家撥款建的而不是民間籌款或私建的火神廟。

此外,有些稱「寺」的並非是寺廟而是衙門。如大理寺是類似於「最高法院」的衙門,「大理」最早見於夏,周稱「大理」為大司寇,北齊時始設大理寺卿,唐代置大理寺。自明代始設立「三法司」會辦司法制度,凡重大案件,由刑部(司法部)審明,都察院(最高檢察院)參核,大理寺平允。清代的太常寺是掌管壇廟祭祀的衙門;光祿寺是掌管大型典禮預備筵席的衙門,還負責給大臣官員供應食物。鴻臚寺也與吃有關,是掌管朝會與國宴贊寺禮儀的衙門。太僕寺是清初所設,隸屬兵部,主要負責養馬、馴馬。這些「寺」有些留在地名中,不少人將其與寺廟混為一談,殊不知是個誤解。

京城小廟有故事,而大廟也不少,不只有些軼事舊聞,而且還有奇人奇事。像民國期間白雲觀火燒老道,解放初期雍和宮喇嘛大盜等,因多次見諸於報端,無須再說了。

北京的寺廟有些與 歷史 事件、 歷史 人物有關,可謂是一大特色。民國初期,鬥士章太炎因「反袁」曾被囚禁在陶然亭西的龍泉寺。晚清大臣張之洞也把此廟當做別墅,時常來此「靜憩」,因為「龍泉寺地勢平曠,每風月晴霽,望西山諸峰蒼翠郁然」是很幽靜,便於沉思的地方。

革命先輩李大釗在1927年就義後,他的遺體一直停厝在長椿寺附近的浙寺中,據史料載,李大釗的靈柩在長椿寺只停了6天,後來移於浙寺南院,1933年安葬在萬安公墓。長椿寺是明代古剎,很有盛名,而浙寺較小,名氣不大,不少 歷史 學者將其與長椿寺混為一談,以為李大釗一直是在長椿寺停厝。

柏林寺為「八大廟」之一,曾有我國唯一倖存的「龍藏經版」。佛教「龍藏經版」刻了六年之久,有了萬余塊,刻經書7000餘卷,一直在廟中保存。「七七事變」後,抗日英雄佟麟閣在南苑英勇犧牲,他的遺體曾隱名安葬在柏林寺中,抗戰勝利後方移葬香山。在日偽時期,柏林寺的和尚們為保護佟麟閣的遺體棺木貢獻了力量,並為後人所稱贊。

戊戌變法與法華寺有關,在譚、袁密會時,康有為和梁啟超則在法華寺附近一個小廟「等待消息」。這個小廟據稱是「金頂廟」,康有為曾住在這里。廟在韶九胡同(舊稱燒酒胡同),這個道家廟很小,民國之後就改了民居。至於「公車上書」的集合地在菜市口松筠庵,松筠庵也是個廟,還是明代忠臣楊椒山故居和祠堂。

東城有兩座法華寺,一個在東四報房胡同,一個在崇文門法華寺街。有些人將這兩座法華寺所發生的 歷史 事件混為一談,如台灣女僧釋永芸和大陸學者岳紅在《北京伽藍記》中稱,1898年戊戌變法時「袁世凱清末曾經住在法華寺內」,「維新派譚嗣同奉光緒皇帝密旨,深夜到法華寺與袁世凱密議」的 歷史 事件,誤以為在崇外法華寺。其實,此事發生在東四法華寺,袁世凱所住的法華寺也不是崇外法華寺。

法華寺內發生的 歷史 事件並非此一件,早在1860年(咸豐十年),這里曾是清廷與英法聯軍簽署《北京條約》的地方,史載:「和議既定,諸大臣於此延見洋人,是為京師交涉之始」。東四法華寺「其巨為東城諸剎冠」,在咸豐年間,法華寺主持僧德沄「主持此寺,能作大字,頗通文墨,喜交文士」。不過,據《嘯亭雜錄》記載:「乾隆中,法和尚居城東某寺,交結王公,淫縱不法。為果毅公阿里袞所擒,立杖殺之」,指的也是東四法華寺。

寺廟曾成斷案場所

北京有兩個海會寺,分別在今天的豐台區與朝陽區,因名稱一樣,許多事會混淆。清代的「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在京城「開棺驗屍」地點在海會寺,但在哪個海會寺說法不同。《豐台區志》說是在豐台南苑的海會寺,後來學者王寶升考證,應是朝陽門外神路街的海會寺。海會寺又稱海慧寺、海會禪林,都是明代所建寺廟,而且規模很大,否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不會聯合在此驗屍辦案的。據民國間的北平寺廟登記,朝陽的海會寺還有「房屋九十四間」和十七尊佛像,而豐台海會寺只有房屋二十二間。相比之下,朝外海會寺是「開棺驗屍」的場所可能性最大。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晚清發生在江南的大案,震驚全國,但最終在北京海會寺真相大白,北京寺廟故事多絕非妄言。

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述了另一個寺廟的奇人軼事:「東便門外運河之濱,有靈官廟,實民僧廣真主持,時人呼為廣姑子。於道光中葉,其廟中香火極盛,且地鄰二閘,夏季遊人眾多。廣真又招妓設賭,誘貴族諸子弟入局。歷數年之久,風聲甚大,為御史所參。步軍統領派弁往抄,適值廣真做壽,來賓甚盛,因而俱罹於難。復究出庄親王、喜公爺諸人,皆因之革爵。廣姑子則歸刑部判罪發遣。」這段寺廟奇人軼事一度轟動京城,「好事者編作曲詞,到處唱之」。《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作者崇彝的這部書被譽為「字字珍秘,皆親見親聞」,他所記述的靈官廟廣姑子事,不是八卦傳聞和街談巷議,而是史實。

北京的寺廟住持和居住過的高僧有不少「文化人」,他們除吟詩作畫外,還喜歡養花種草,故而京城一些寺廟的奇花異草成了這個寺廟的名片或代稱。如崇效寺「昔以棗花名,寺中楸樹三株,蒼蔚可喜,花時有如幢蓋,後以牡丹著名,異種甚多。」崇效寺的牡丹是由山東菏澤移植而來,每當牡丹盛開時,寺廟內外,車水馬龍,都是賞花人。乃至崇效寺還有棗花寺別名。法源寺「以丁香花著稱,恢宏為他寺所無」。至今,每年春天丁香盛開時,寺里還舉辦丁香詩會。廣化寺的「西府海棠」、東岳廟的杏花、大覺寺的玉蘭、卧佛寺牡丹、天寧寺的桂花、廣濟寺的臘梅、弘善寺的菊花等等,不勝枚舉,花為寺廟增光添彩。

東岳廟在重陽節立起九花塔 攝影:程功

由於時代變遷和發展,北京沒有那麼多廟了,但是遺留下的,古為今用後,仍發揮著作用,東岳廟成為北京民俗博物館、萬壽寺成為古代藝術博物館、五塔寺成為古代石刻博物館、大鍾寺成了古鍾博物館、長椿寺成為宣南文化博物館……它們依然富有魅力,訴說著北京文化的悠遠。

⑵ 能請列下北京市內的名人故居、舊宅院、舊府邸、歷史遺跡、原址上建的博物館嗎

請來看看故居——齊白石故居:西城區跨車胡同。 茅盾故居地址:東城區後圓恩寺13號 。 郭沫若故居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老舍故居:位於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譚嗣同故居:北京市宣武區北半截胡同41號。梅蘭芳紀念館於1986年10月建立,坐落在北京西城護國寺街9號。 紀曉嵐故居:又稱閱微草堂,位於北京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晉陽飯莊院內。只是原來閱微草堂的一部分。據史料記載,此宅原為清代威信公大將軍培返清岳鍾琪的舊宅,後為紀曉嵐官邸。榮祿故居:北京市東城區東城區交道口菊兒胡同3號。田漢故居:北京市東城區細管胡同。
再來個鐵帽子王府——禮親王府,東鄰皇城根、西靠西四南大街配前、北頂頒賞胡同、南接大醬坊胡同。
來個郡王府——孚郡王府,自朝陽門內大街向北直至東四三條路南。街門原在朝內北小街。真正的王府大門在臨街大門的後面。
來個宰相府——宰相劉羅鍋故宅:東四南大街路東禮士胡同內。
也來世巧一個公主府——張自忠路的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府在張宗昌宅之後,今為某中央機關接待站,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要說有典故的小地方,幾乎每一個北京胡同都是一個典故。這裡面說些個胡同:戲樓胡同、錢市胡同、大豐胡同 觀音庵胡同、觀音庵 已經是居民小區 照片>>>
馬相胡同 長青胡同 雙寺胡同 水車胡同 水車胡同 水章胡同 水罐胡同 玉芙胡同 玉佛寺(蔡家大門並入)甘露胡同 甘水橋胡同、甘水橋 東光胡同 轎子胡同 東明胡同 觀音寺胡同 四環胡同 永泰胡同 永泰寺 西井胡同 井兒胡同 西章胡同 西絛胡同 西絛兒胡同(北城根、北葯王胡同並入)西魏胡同 西位胡同
有果胡同 油炸鬼湖同(小三條並入)光澤胡同 火葯局、大火葯局(小火葯局並入)後坑胡同 後坑 後章胡同 後張公園、羊房胡同 羊房胡同 陽泉胡同 紅園胡同 官菜園、菜園六條(駱駝胡同並入)壽屏胡同 燒餅胡同 葦坑胡同 葦坑 孝友胡同 葯酒葫蘆胡同 邱家胡同 邱家胡同 辛勤胡同 抄手胡同 羅兒胡同 羅兒胡同 朋獎胡同 彭家樓胡同 鴉兒胡同 鴨兒胡同、廣化寺街(侯位胡同並入)鐵香爐胡同 高井胡同 高井胡同 棠花胡同 糖房胡同(糖房大院並入) 景爾胡同 井兒胡同 黑塔胡同 黑塔寺 闊帶胡同 口袋胡同 鑄鍾胡同 鑄鍾廠 槐樹胡同 槐樹胡同
新開胡同 南新開路(醬房大院並入) 濱海胡同 段家胡同 碧峰胡同 碧峰寺(新開路並入)潛學胡同 前桌子胡同 八步口胡同 八步口 小石橋胡同 小石橋 小半截胡同 小半截胡同 小黑虎胡同 小黑虎胡同 小銅井胡同 小銅井 大石橋胡同 大石橋 大半截胡同 半截胡同 大黑虎胡同 黑虎胡同 大銅井胡同 大銅井 五根檁胡同 五根檁胡同 中教場胡同 中街(洋溢滋、長圖治、剃頭柵並入) 東桃園胡同 東轎桿胡同 東轎桿 東教場胡同 東新開胡同 東新開路、新開路(崇元觀並入) 北草廠胡同 西轎桿胡同 西轎桿 西教場胡同 西教場(綿長胡同、草料鋪並入) 遷善居胡同 。
說些地名的典故:五棵松
原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內有五棵古松樹,周邊荒涼,當地人便以此松樹為地標,稱該地方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線地鐵,原松樹死掉。現在,在五棵松地鐵站西北出口處仍種有五棵松樹,以符其名。
原址的博物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

⑶ 北京寺廟排行是怎樣的

北京寺廟排行是:潭柘寺、法源寺、大覺寺、戒台寺、雲居寺、廣濟寺、廣化寺、紅螺寺、敕賜和平寺、靈光寺。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寺院。

1、戒台寺。

寺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

⑷ 北京最有名的佛寺都有哪些

1、潭柘寺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
2、雍和宮(The Lama Temple)
位於北京市區北二環、清康熙三十三年雍和宮 五大殿(20張)(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樞,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
3、法海寺 ( Dharma-samudra Vihāra) ( Fahai Temple) 法海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明正統四年(1439年)創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本寺的寶貴遺產和主要特色,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
4、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採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布局景露無遺,故而採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5、卧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6、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
7、戒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遼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壇,四方僧眾多來受戒,故又名戒壇寺,寺內因擁有全國最大的佛寺戒壇而久負盛名。
8、隆安寺位於崇文區東北部白橋南里1號。是北京外城著名佛寺。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萬曆三十七(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後堂3楹。現在保存下來的形制,雖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廟的建築風格。
9、紅螺寺始建於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美妙的傳說,俗稱「紅螺寺」)。
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圖澄東來中國傳教,受到後趙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優禮,遂在後趙國境內弘法授徒,廣建寺塔。他是經國家正式 紅螺寺批准在中國授徒(中國人出家為僧)的第一人,後趙石虎建武末年(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於鄴宮寺。據《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在後趙弘法30餘年,先後建寺達893所,紅螺寺即其中之一。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園林,千年來一直是佛教聖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雲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創建紅螺凈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螺寺修學凈土法門,後去普陀創建凈土道場,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