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有哪些胡同名人館
擴展閱讀
北京大型烘箱哪裡有賣的 2025-02-07 09:43:26
杭州景瑞悅西台怎麼樣 2025-02-07 09:29:17

北京有哪些胡同名人館

發布時間: 2023-06-26 16:16:15

1. 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

1.老舍故居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65142612
門票價格:門票免費,(語音導覽10元,押金100元)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00(15:40停止發票)
交通路線:公交車:103、104、108、111、803路燈市西口站下車十字路口向西行;
地鐵:5號線燈市口站下車沿燈市口大街向西行約800米;
自駕線路:王府井大街向西轉入燈市口西街或南河沿大街向東轉入燈市口西街。
故居看點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內容豐富多彩的《老舍的生活與創作》展覽,形成老舍紀念館自有的顯著特色。老舍紀念館的大門坐西朝東,一進大門有一座灰色磚影壁和兩間南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院中的西房和東房現為第一、二展廳,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手稿、圖書、照片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與創作歷程。老舍紀念館以保護故居和藏品為基本工作任務,緊緊圍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寫了一輩子北京。」這個主題,推出適合中小學生的臨時展覽,以豐富展覽內容。
2.曹雪芹紀念館
北京海淀香山正白旗39號 62591561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 08:00-16:00
票價格:免票
交通線路:地鐵蘋果園站乘運通112,北京植物園下車。地鐵古城站乘318路,北京植物園下車。地鐵北宮門站乘563、696卧佛寺站下車。
特別提示:紀念館屬於園中園,紀念館免費,北京植物園票價5元
故居看點
題壁詩、書箱及曹雪芹生活場景、建館由來、家世淵源、雪芹一生、千古風流。
3.宋慶齡故居
北京市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010-64044205轉800
門票價格:成人20元,大學生10元,中小學生5元,70歲以上憑證件免票
交通路線:乘坐44、5、635、55、919、909、27、380、949、625、914、344、315、305路到德勝門下。
故居看點
院落建築分前廳「濠梁樂趣」,後廳「暢襟齋」,東廂「觀花室」,西廂與新建主樓相連。園內引自什剎海活水繞園而行,湖面上建有長廊、恩波亭,西山腳下立有歲歲平安太湖石,山上建有箑亭、聽雨屋、瑰寶亭。
4.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西城護國寺街9號 66014344
門票價格:成人10元,老年人、學生、軍人、殘疾人持相關證件半價
開放時間:9:00--16:00。
交通路線::乘22、38、47、409、709、726、806、810、826路公交車護國寺站下車,走護國寺街;或13、42、55、107、111、118、701、823、850路公交車廠橋站下車,向北進護國寺街。
故居看點
梅蘭芳紀念館現有兩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卧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外院展覽室,以大量珍貴圖片資料,介紹了梅蘭芳一生的藝術生活和社會活動。另兩展覽室用作專題展覽,定期更換內容。
5.茅盾故居
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後國恩寺13號 62252042
門票價格:5元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交通路線:乘104、108、753、113、803等在交道口南站下車往西即到。
故居看點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進院落,共有大小房間22間。建館後,故居內的書房、卧室、會客廳等處陳設嚴格按照茅盾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前院西廂房是會客廳,室內的沙發、案頭的花瓶、壁上的對聯都是舊有之物。北房的陳列介紹了茅盾先生及其文學創作的道路。東廂房以圖片和實物展示了茅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為祖國文化建設和世界和平所做不懈努力。展品中包括委任狀、代表證、創作原稿、記錄手札以及他使用過的鋼筆、錄音機、印章等。後院是茅盾先生的書房和卧室,這里四壁皆書,經史子集、中外名著無所不有,多年的藏書連同他自己的著作,已集中建成「茅盾文庫」。
6.詹天佑紀念館故居
北京八達嶺特區 65634104
門票價格:20元
開放時間:每天8:30-16:30
交通路線:公交車:乘919到八達嶺下車即到。
自駕線路:沿八達嶺高速公路由18號出口下,至八達嶺景區即到。
故居看點
詹天佑紀念館坐落在京張鐵路沿線八達嶺長城風景區,是為紀念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所建的一座專題紀念館。詹天佑紀念館依山勢而建,造型簡朴,與位於長城內側青龍橋火車站的詹天佑銅像和墓地遙相呼應。陳列展覽共分四個展區,按照歷史年代布展,館藏2000餘件實物、圖片、圖表、沙盤、模型,翔實生動地展現了詹天佑幼年留美、留學回國、投身國家建設的歷程
7.徐悲鴻故居
北京西城新街口北大街53號 62252042
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30-17:00(16:00停止入館)。
交通路線:乘公交車22、38、47、626、726、409、810、826、新街口豁谷口站下車,積水潭橋南行200米,路西即到;或乘地鐵至積水潭站下車即到。
故居看點
紀念館分為序幕廳和7個展室。序幕廳陳列著徐悲鴻自畫像,各展室分別陳列著畫家的國畫、油畫、素描作品和介紹畫家生平的照片、實物等史料。
8.李大釗故居
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文華胡同24號
門票價格:10元
開放時間:周三到周日9點-16點。
交通路線:7、10、38、626、395、477路新文化街西口站;7、15、37、10、626路民族文化宮站;地鐵1號線復興門站、西單站、地鐵2號線復興門站、長椿街站。
故居看點
這是一套三合院,正房三間做卧室,西廂房三間做書房和客廳,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北房東間是卧室,中間餐室,西間為子女讀書處。
9.郭沫若故居
北京前海後街18號 66034681
門票價格:13
開放時間: 9:00-16:30周一閉館
交通線路:地鐵6號線(海淀五路居方向)在北海北站下車
故居看點
銀杏樹:郭沫若親手種的「媽媽樹」與主人心有靈犀 郭沫若喜歡這座院子,直到現在,我們走在裡面仍然能感覺到他的喜歡。進了院門往左一拐,首先就能看見一株漂亮的銀杏樹,這是郭先生的「媽媽樹」。
「滄海遺粟」木匣:他在日本期間的大量珍貴手稿都留在了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直到1957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邊。郭沫若對此感慨許久,題寫了「滄海遺粟」四個大字,並寫下幾行小字記述了木匣的輾轉經歷。
10.魯迅故居
北京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66156549
門票價格:5元
開放時間: 周二 - 周日 (09:00 - 16:00)
交通線路:地鐵2號線(外環)在阜成門站下車(B東北口出)

2. 北京都有哪些著名的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命名名稱,作為事物的代號是必須要有的,胡同自然也不能例外。人們對胡同的最初命名,是根據其某一方面的特徵,經過流傳,最終被大家所接受並確定下來。胡同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如:金魚池、龍須溝、北河沿等,又如崇文區的三里河大街,是以明代開鑿於此的三里河命名的。廣安門外元代以前有蓮花水域,因而留下了蓮花池胡同、蓮花池東路、蓮花池西里等地名。什剎海一帶的銀錠橋,風景優美。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即是至2013年為止仍尚存的銀錠橋胡同,是直接由銀錠橋命名的。以建築或遺址命名;如:東城區交道口的府學胡同,因明、清兩代的順天府學坐落在其中而得名。建國門內有貢院頭條、二條胡同。是因明、清兩代的貢院設在此地而得名。其他如黃寺大街、東廠胡同、祿米倉胡同、西什庫胡同、國子監街等都屬於此類。以人物姓氏命名東城文丞相胡同以南宋丞相文天祥姓氏命名。西城李閣老胡同,是因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曾住在這里。西城祖家街,因為這里是明末戰將祖大壽宅院所在地。像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石附馬大街、張皇親胡同、方家胡同、史家 胡同、蔡家胡同、蔣家胡同等等,皆屬此類。以商業故地和商業名稱命名崇文的花市地區,自清代中期便有人家以種植,製作並銷售真假花為業,留下的西花市大街、東花市大街、花市上頭條、花市下頭條等街巷胡同,都與花市有關。東四以南的燈市口大街,從明朝起就是有名的燈市,因此留下了燈市口這個地名。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曾是蔬菜交易市場。西城區有條斜街,名為煙袋斜街,這條街上,從清代至民國,直至解放,有許多商店賣煙袋,還在店門前懸掛一根大木製煙袋為幌子,這樣就自然地定名為煙袋斜街。其他,如曉市大院、牛街、珠寶市、果子巷、乾麵胡同、錢糧胡同、磁器口等,皆屬此類。
下面介紹北京十大著名胡同:
1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著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胡同,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從南至北,東側的八條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後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西側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並,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為「靈椿坊」與「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為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於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鑼鼓巷內的10多條胡同中由滿族鑲黃旗戶逐漸發展而成。既有大戶世家,也有不少小戶市民,居民逐漸稠密。南鑼鼓巷內的小商號也發展起來,有糧店、菜店、油鹽店、豬肉鋪、羊肉鋪、切面鋪、蒸鍋鋪、炸貨屋子(製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鋪、餑餑鋪、豆腐房、煤鋪、井窩子、磚瓦麻刀鋪、席箔鋪、棚鋪、黑白鐵鋪、喜轎鋪、杠房、醫館、葯鋪、裱糊鋪、理發鋪、成衣鋪、緔鞋鋪、絨線鋪、文具店、茶館、當鋪等。雖然規模都不很大,但近30種行業也比較齊全了。至於大的商號如綢緞店、茶店、大飯店、金店、銀號等,則雲集在地安門外大街、鼓樓。
2.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被列為2007年重點建設的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毗鄰後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
但後來為何取名煙袋斜街了呢?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煙的嗜好,北京城裡的煙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抽煙講究用煙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煙袋鋪。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煙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3.帽兒胡同
帽兒胡同屬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胡同,因有文昌宮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胡同。帽兒胡同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後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帽兒胡同現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兒胡同5號、帽兒胡同9號(可園)、帽兒胡同11號(文煜宅)、帽兒胡同13號(馮國璋故居)、帽兒胡同21號(梓潼廟文昌宮遺址)、帽兒胡同37號(婉容故居)、帽兒胡同45號(清提督衙門、民國保安隊部)等。
在帽兒胡同的開頭,還和有名的南鑼鼓巷相交,過去一點還有著名的菊兒胡同,當年的軍機首輔,大學士榮祿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邊有出名的煙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來此游覽,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種氣息,帽兒胡同是不錯的選擇哦。
4.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東西向,位於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形成於元朝初年,明時,國子監街無稱,只叫「國子監孔廟」。清乾隆時稱國子監,至今未變。雖然街兩端的牌樓額坊題曰「成賢街」,卻始終不能作為正式地名傳播,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成賢街就是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國子監街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國子監街是京城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聳立的牌樓,夾道的古槐,和兩旁的大小宅院、廟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靜,古城韻味十足。
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樓,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街上還有祀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的火神廟、祀灶王爺的灶君廟。
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元代的著名學者許衡便做過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樹存活了好幾個世紀。
孔廟,元大德六年(1302)開始營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在舊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為黃色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內有進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餘人的姓名,袁崇煥、曾國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廟內也有不少柏樹。有一株位於大成殿西側,相傳明時的奸相嚴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樹下,被樹枝掀掉了帽子。於是相傳柏樹有知,稱此樹為「除奸柏」。
5.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北京琉璃廠位於西城區。距天安門廣場1公里。琉璃廠西起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全長800米。遼金名為海王村,元、明時這里開設官窯燒制修建皇宮用的琉璃瓦件,故稱為「琉璃廠」。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間停止燒窯,「琉璃廠」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處著名的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清朝,漢族的官員大多居住在琉璃廠以西的宣武門外,各地趕考舉子居住的會館也都在附近。他們對書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廠也就成為了當時京城最大的書市。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各地書賈更是紛紛在此設攤、建店,出售大量藏書,促進了琉璃廠文化街的發展。到光緒二年(1876)時,書店發展到270多家。民國初年,經營文化商品的店鋪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一條文化街。
1980年,國家對古老陳舊的六里長街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擴建,於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樸典雅,富有民族傳統風格的店鋪,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融圖書、玉石、陶瓷、雕刻、銅器、字畫、文房四寶為一體的高品位文化藝術品集散地和古都風貌游覽區。
琉璃廠與新華街交界處為「廠甸」,是二百年來京城最盛大的春節廟會所在地。清人馬炯章的《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道。」據有關資料記載,1963年的春節,廠甸的遊客就達400萬人次。文革後廠甸中斷。自2002年起,每年農歷春節初一至初六,又恢復了「廠甸民俗文化廟會」。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溫百姓樂事,展現時代風采,再現古都神韻。廟會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以開放式的「趕大集」為特色,由文藝演出、花會遊行、工藝展示、餐飲服務、觀光購物、娛樂游藝等形式組成,成為京城春節期間最為熱鬧、火爆的去處。
6.金魚胡同
金魚胡同位於燈市口大街南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胡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胡同。全長567米,西口寬12米(東口寬44米),瀝青路面。
金魚胡同,明朝屬澄清坊。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九條,後恢復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熱鬧繁華,東安市場在胡同里也開有北大門。著名的吉祥戲院和東來順飯庄都設在這里。胡同內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1988年,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擴建,將半條金魚胡同拆去,那家花園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賢良寺,為清北京內八剎之一。賢良寺創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為怡親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將寺移建於此。山門開在帥府胡同,約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的東面。因該寺離皇城較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清末,李鴻章曾在這里居住和辦公。現寺原建築多不存。今日金魚胡同,道路寬敞,街道兩旁是高大的台灣飯庄、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已不存。
7.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里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里居住四十天。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8.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於西城區南部。東起天安門廣場,西至北新華街,中與羊毛胡同、前細瓦廠胡同、輦兒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會堂西路、兵部窪胡同相交。全長約1080米。明代時稱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中央機構。清代時取其諧音改稱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銀行街之稱。民國時期,北鄰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後遷南京)、高等審判廳。街內有張廷閣宅(雙合盛酒廠老闆宅院)、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舊址、中國農工銀行舊址,以及大陸銀行舊址、北洋保商銀行舊址(二者於2002年改建為中國錢幣博物館新館)等文物保護單位。
9.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胡同,北與壽比胡同相通,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
菊兒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局兒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桔兒胡同。桔,兩音。一讀「潔」;一讀「橘」。桔是橘的俗寫。此處當以後者為是,宣統時稱菊兒胡同。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二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八條,後恢復原名。1979年將小菊兒胡同並入,復稱菊兒胡同。
必賞景觀:菊兒胡同內3號院,5號院,7號院是清直隸總督大學士榮祿府邸。3號院是祠堂,5號院是住宅,7號院是花園。榮祿後遷至東廠胡同。7號院曾作過阿富汗大使館。41號院原為寺廟。據傳,廟里的開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10.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稱,位於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以西。「八大」是虛指,該地區至少有十五條胡同屬於老北京的「紅燈區」。公認的八大胡同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現名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名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從來就不是一個法定地名。過去男人說去八大胡同,意識是告訴你他要「做什麼」而不是「去哪裡」。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兩個概念,從隘義上說,所謂八大胡同,並非某一條胡同的名稱,而是由八條胡同組成的。因為中國人愛將同類事物歸類然後說個大概數,如天橋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其實,「八」字在這里是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這八條胡同位於前門外大柵欄附近,因妓館密集而成一大銷金窟。

3. 北京最著名的十大胡同有哪些

北京最著名的十大胡同有:八大胡同、菊兒胡同、西交民巷、琉璃廠、東交民巷、金魚胡同、國子監街、帽兒胡同、煙袋斜街、南鑼鼓巷。

1、煙袋斜街

金魚胡同這個名字聽著就特別有意思這里有著名的吉祥戲院和東來順飯庄晚上來這里逛特別好玩,異彩紛呈的夜景走在小巷中感受這些歷史文化氣息然後還可以去附近的王府井、東堂逛一下非常愜意。

4. 北京胡同里有哪些名人故居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齊白石後人居於此,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

地址:西城區劈才胡同內跨車胡同13號

5. 北京有哪些名人的故居

1、固倫和敬公主府

位於張自忠路7號。和敬公主(1731~1792)是乾隆第三女,17歲下嫁輔國公蒙古族科爾沁部的色布騰巴勒珠兒,乾隆賜此宅。此處東面為多羅貝勒裴蘇府,再往東是和親王弘晝府。

2、弘晝府

位於張自忠路3號。原是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1733年雍正帝封第五子弘晝為和親王,賜此宅。

1906年清廷拆除全部原建築,興建了現在還能看到的大樓,歸陸軍部和海軍部使用。袁世凱1912年將總統府和國務院設於此地,1924年作為段祺瑞執政府。

3、竺可楨故居

今為國管局招待所。看了20年門的齊老說,竺老去世後,郁文搬了進來。他指著門前兩棵碗口粗的丁香樹:春天三四月份,一進大院門,你就能聞到從這里飄出去的香味。

為了防潮,一層的地板距底下空著近1米,下面住著老鼠、黃鼠狼、蜈蚣和蠍子,但沒見過蛇。

4、僧格林沁府

位於炒豆胡同73、75、77號。1825年科爾沁索郡王病亡,無子,道光讓僧格林沁做索養子,襲郡王。僧因抗太平天國有功,咸豐五年進封親王,世襲罔替。

1860年,他抗擊英法聯軍,1865年被捻軍圍殲。光緒年間,清廷在今地安門東大街47號為他修祠。

5、歐陽予倩故居

位於張自忠5號。1949年歐陽予倩從香港回到北京,遷居至此直到1962年去世。他擔任首任院長的中央戲劇學院就在附近的南鑼鼓巷,而好友郭沫若、田漢、老舍也住附近,故經常在此聚會。

夏衍說:中國話劇有三位傑出的開山祖,這就是歐陽予倩、洪深和田漢。

6、榮祿府西洋樓

位於菊兒胡同7號。1836年榮祿出生於菊兒胡同,當時他們家很大,3號院是祠堂,5號院是住宅,7號院是花園。

後來榮祿遷至東廠胡同居住,此宅被分割出售,現已面目全非。西洋樓是榮祿府主要建築之一,曾作過阿富汗大使館,現在出租給了童趣出版社。

7、寧郡王府

位於東單北大街北極閣三條。允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電影《雍正王朝》中俠肝義膽的「十三爺」,他也是雍正最為親任的兄弟。

雍正八年,允祥病故,皇帝封允祥的第四子弘皎為寧郡王,建府於此。現為國家話劇院、話劇藝術研究會等單位使用。

8、吳佩孚故居

位於什錦花園胡同23號。此宅原為北洋政府行政長官薛之珩的公館,經張學良出資修葺後,吳佩孚於1932年入住,在此辦公會客,直到1939年去世。

當時門牌號為11號,後人稱之為「吳公館」。現為東城區城市管理監督中心辦公用房,廣亮大門已被磚石水泥填實。

6. 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懷揣著偉大的理想,曾經兩次來到過北京,在北京也有很多處居所,但如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兩處。

1918年8月,毛澤東帶著自己的革命理想首次離開湖南來到了北京。到京後,毛澤東和幾位朋友住在了位於東城區鼓樓大街豆腐池胡同15號的楊開慧家裡。他與楊開慧美好的初戀業績在這里發生的。

毛澤東的第二處住所是在東城區吉安所左巷8號。當時院子內的每間房子僅有10平方米。毛澤東和蔡和森、蕭子升、陳紹林、羅章龍、歐陽玉山等人救租住在這樣的小房子里。毛澤東對這里的生活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說:「8個人居3間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北京之行對他以後的人生影響深遠。這兩處故居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後海一帶,和珅故宅恭王府的旁邊,與馬屁貪官鄰居和珅的恭王府遊人如織的景象相比,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居門前稍嫌冷落,反差有些強烈。

順城郡王府,後來改為大帥府,少帥張學良最早來北京時跟隨父親張作霖一直居住於此,1984年設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後因城市規劃,整體搬遷至朝陽公園東側。

張學良在北京居住過的另外一個住所,西城區翠花街五號,現今早已成為居民的大雜院。

馮玉祥在北京期間一直居住在北京石景山的慈善寺,至今室內仍保留有馮玉祥將軍的紀念堂。

康有為故居,戊戌變法失敗後,七君子慷慨赴死,在清兵重重包圍了這處房屋准備抓捕康有為時,康有為早已聽到風聲,逃離了此處。

老舍故居,位於王府井旁邊的豐富胡同19號,老舍建國初時買下這所院子花費了一百匹布,並在此長早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

楊昌濟故居,位於豆腐池胡同15號,楊昌濟來北大執教之後,與女兒楊開慧一直居住於此。

田漢故居,位於東四北大街旁邊的細管胡同,在田漢和妻子相繼去世後,這里改為了中國戲劇家協會的職工宿舍。

明末清初祖大壽的北京故居,位於富國街三號,老舍也曾經居住於此。現在早已經成為了書聲琅琅的學校——北京市第三中學的所在地。

西城區有魯迅、郭沫若、郭守敬、梅蘭芳、宋慶齡、邵飄萍,李漁,沈家本,龔自珍和譚嗣同故居。東城區有婉容,齊白石,老舍,蔡元培和茅盾故居。

北京的名人故居有很多,這里僅介紹幾個文學家住過的地方。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宮門口西邊的一個極普通的小四合院,西山條21號,過去,這里是北京比較貧苦的居民區,居住的都是一些拉人力車趕騾車的貧苦老百姓,雨天道路泥濘,夜間胡同里很黑。魯迅先生居住的地方是個小四合院,南房三間,北房四間,東西各一間廂房,後面還有一個小院。

魯迅在《秋夜》一文中描繪這樣的景色:在我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的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先生在這里完成了《彷徨》、《朝花夕拾》、《墳》以及一些翻譯的作品。今天,北京西三條胡同完好的保存下來,魯迅先生的故居不算大,分為小型紀念館和生活區,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

老舍是老北京人,解放前曾在北京住過的地方有九處,解放後有一處。

1949年底,老舍先生從美國回來,回到故鄉北京,成為新中國自己掏錢買房的第一位作家,這里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乃知府豐盛胡同10號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先生在這里生活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作品十分豐富。

每逢深秋時節,院中的柿子樹上綴滿紅色的柿子,為此,老舍夫人稱其為丹柿小院。

龔自珍故居

龔自珍,清代詩人,是近代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他不辭辛勞、上下求索救國之路,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強烈渴望。

龔自珍故居在北京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曾在此處居住5年,庭院中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書房裡曾出現紅袖添香誦讀詩文的朗朗書聲,他的作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影響著後人。宅院的大部分已不存在,現僅剩西廂房,和兩間北房,改為民居,現在成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只能說我家附近了,北京後海周邊,宋慶齡故居、郭沬若故居、梅蘭芳故居、馬海德故居、溥傑故居、張伯駒故居;離我家最近的一位,走路不足十分鍾便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特赦後住過的故居,現已變成環衛師付們的辦公及休息處。

北京的名人故居太多了,如果一處一處的來參觀的話,估計要游覽幾個月都未必看的完,但是作為文史愛好者來說,我覺得北京的魯迅先生的故居,如果有機會去北京的話,還是抽空去看看蠻不錯的。

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位於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21號,是三開間小四合院。魯迅作為中國著名文學家,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曾住在這里,房間內的陳設現在還是維持原樣的,故居東側是魯迅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魯迅生前文稿和遺物。

魯迅的故居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現在還一直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未曾做過任何改動,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書房,陳設也十分簡朴。

來到北京,閑暇時間去探訪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的地方,既可以探尋隱藏在這喧囂城市深處的 歷史 ,還可以與他們來段穿越時空的「親密接觸」。 推薦7個北京的名人故居,感受老北京的故居文化。

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1893-1981),1963-1981年在此處生活,今為宋慶齡故居的宅子顯得幽靜大方,遊客也較少,參觀不禁為宋慶齡先生的生平感嘆。宋慶齡是 民族的瑰寶,中國女性的極大驕傲!

地址 :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參觀時間 :4月-10月 9:00-17:30 11月-3月9:00-16:30

票價 :成人20元/人

交通 :5、44、55、635路等

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1889-1927),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主義的先驅。 故居位於 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一個古樸、尋常的院落。李大釗在這里生活了四年之久。

地址 :西城區文化胡同24號院

參觀時間 :9:00-16:30 (周一、周二閉館)

票價 :10元/人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8),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䜣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葯鋪作宅園。 1963年10——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票價:20/人

參觀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魯迅故居

魯迅(1881-1936),北京魯迅故居現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建於1924年,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魯迅先生曾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為魯迅1924年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解放後由其親屬捐獻給國家。這里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魯迅在北京的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建魯迅博物館,1956年對外開放。迄今為止,博物館收藏魯迅及相關文物3萬余件。

地址 :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票價 :免費

參觀時間 :9:00-16:00(周一閉館)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世稱「梅派」被譽為「四大名旦」之首。自1951年,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在此處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 梅蘭芳故居也是霸王別姬拍攝地之一, 《霸王別姬》中蝶衣的家,一個清幽、安適的四合院,蝶衣跟小四鬧掰以及蝶衣燒戲服的片段均在此地拍攝。

地址:西城區護國寺9號

票價:10元/人

參觀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紀曉嵐故居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主持所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是清代目錄學巨著。清官紀曉嵐故居!確實很清貧,不過充滿了文化氣息。

地址:北京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票價:免費

參觀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6:00 (周一閉館)

老舍故居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故居。1950年4月,老舍從美國講學回國,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豐富胡同19號)的這所四合院,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1966年8月,老舍自沉於北京舊城牆外西北角的太平湖。有很多事情都是很難用是非對錯來簡單評價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只可惜 歷史 沒有如果。

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9:00-16:30(周一閉館)

魯迅故居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的魯迅故居,是魯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1924年春自己設計改建的,同年5月搬來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離開北京,去到南方。

魯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從建築到空間陳設,都是比較簡朴的。

在這里,魯迅完成了許多戰斗作品,《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這里寫的。

茅盾故居

茅盾原名沈德鴻,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 社會 活動家。

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1972年後居住的地方,1985年3月27日正式開放。

故居為二進四合院。門內影壁上鑲有鄧穎超題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入門,有茅盾半身漢白玉塑像,像高83厘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東廂房為飯廳,其餘為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後院有北房六間和西廂房兩間,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

陳列室有茅盾從青少 年時代至逝世時期的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跡以及兩冊小學時的作文(是茅盾留存於世的最早墨跡)。

老舍故居

老舍原名舒慶春,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 , 其中解放前九處 , 解放後一處。乃茲府豐盛胡同 10 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 19 號)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里住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

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

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實秋故居位於內務部街39號北京故居,梁實秋在這前後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從1903年住到1919年;第二次,從1934年住到1937年;第三次,從1946年住到1948年。

內務部街39號,舊時的門牌是內務部街20號,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門是被稱作「如意門」的屋宇式街門,院門外原有三步台階,由於胡同內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階了。

梁實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他曾寫道:「想起這棟舊家宅,順便想起若干兒時事。如今隔了半個多世紀,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實人也不復是當年的模樣,縱使我能回去探視舊居,恐怕我將認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認不得我了。」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現代文學家、 歷史 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故居位於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5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卧室,東西廂房各3間。四周迴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

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院內有郭沫若夫婦親手栽種的銀杏和牡丹,其中「媽媽樹」最具特色。

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

北京曹雪芹紀念館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開館,傅傑題寫匾額「曹雪芹紀念館」。

陳列的展品中有再現曹雪芹時代民風民俗的八仙桌、躺櫃墩箱、青花瓷器,以及《紅樓夢》中提到的一些民俗器物,如滿族薩滿教的全套祭器、銀鎖、手爐、拂塵等。

館藏主要有與曹雪芹身世相關的文物,曹雪芹一家與正白旗村有關的文物,以及名著《紅樓夢》所描述的實物仿製品等。

據我所知,北京的名人故居還是不少的,找了一些資料僅供參考。

1、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1893-1981),1963-1981年在此處生活,今為宋慶齡故居的宅子顯得幽靜大方,遊客也較少,參觀不禁為宋慶齡先生的生平感嘆。宋慶齡是民族的瑰寶,中國女性的極大驕傲!

2、李大釗故居

李大釗(1889-1927),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主義的先驅。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一個古樸、尋常的院落。李大釗在這里生活了四年之久。

地址:西城區文化胡同24號院

郭沫若(1892-1978),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18號。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葯鋪作宅園。1963年10——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地址 :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4、魯迅故居

魯迅(1881-1936),北京魯迅故居現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建於1924年,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三間,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魯迅先生曾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為魯迅1924年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解放後由其親屬捐獻給國家。這里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魯迅在北京的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建魯迅博物館,1956年對外開放。迄今為止,博物館收藏魯迅及相關文物3萬余件。

地址: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5、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世稱「梅派」被譽為「四大名旦」之首。自1951年,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在此處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梅蘭芳故居也是霸王別姬拍攝地之一,《霸王別姬》中蝶衣的家,一個清幽、安適的四合院,蝶衣跟小四鬧掰以及蝶衣燒戲服的片段均在此地拍攝。

地址:西城區護國寺9號


6、紀曉嵐故居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主持所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是清代目錄學巨著。清官紀曉嵐故居!確實很清貧,不過充滿了文化氣息。

地址 :北京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7、老舍故居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故居。1950年4月,老舍從美國講學回國,購置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10號(即豐富胡同19號)的這所四合院,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1966年8月,老舍自沉於北京舊城牆外西北角的太平湖。有很多事情都是很難用是非對錯來簡單評價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只可惜 歷史 沒有如果。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8、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紀念館是國家為紀念清代文學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而興建的主題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北京植物園內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又叫黃葉村。紀念館是一組低矮院牆環繞的長方形院落,前後兩排共18間房舍,仿清代建築。


紀念館門口有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的題匾,展室中除介紹了曹雪芹的生平經歷,還陳列有與曹雪芹和紅樓夢有關的許多實物資料。黃葉村中環境優美而清靜。村內不僅設有河牆煙柳、薜蘿門巷、柴扉晚煙等景點,還有茶館、酒肆、古墩、石磨、水井等,一派悠閑的鄉村田園風光, 北京植物園10元大門票包含此景點。

地址:北京植物園公園內

9、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是我國畫壇極具特色的畫家。他出身農家,中年學藝。雖身為藝術家,卻總有些農民的朴實可愛,甚至頑固可笑的特性。這在他的畫作中有所反映,在他的居所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保護他的故居,有利於後人與白石老人零距離接觸,體會他特有的心境與狀態。


地址:東城區雨兒胡同13號


10、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僅在北京,就搬過三四次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居所,便是東堂子胡同75號。它既見證了蔡元培振興北大時的春風得意,也經歷了蔡校長被迫離職時的傷心落寞,更醞釀了五四運動的起承轉合。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紅色的油漆大門,比起當年還要氣派了幾分。


地址: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


11、邵飄萍故居


故居是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大門口兩側是典型的歐式石柱,門口上方建有觀光陽台,這里既是邵飄萍故居,也是京報館舊址,小樓正門上方「京報館」三個大字就是當年邵飄萍親筆題寫的。傳說邵飄萍當年住在二樓北頭,他把向陽的房間都讓給了普通編輯。正是在這里,邵飄萍立下了「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的誓言,並成為「鐵肩辣手」的著名報人。


地址:西城區東北部的魏染胡同30號


12、李漁故居


芥子園位於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韓家胡同,為李漁在北京居住時所建,與原籍宅院同名。以布局精巧名傳當時,成為京師名士常臨之所。芥子園後來被改為廣州會館,原有的疊石被拆除。


地址:西城區韓家胡同14號


13、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故居像很多散落在老城區的名人故居一樣,小小的長方形門牌跟周邊民宅混在一起。沈家本是著名法學家,精於經學和文字學,繼承了我國學術傳統中寶貴的考據方法和求實精神,著有《諸史瑣言》。他的故居共有三進院落,門前設垂花踏步,對面設影壁,為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是沈家本於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藏書樓,自題名為「枕碧樓」。


地址:西城區金井胡同


14、龔自珍故居


這里曾是龔氏不辭辛勞、上下求索被後人譽為「龔派」詩歌漫漫途路中的一個驛站。舊宅庭院中,想必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舊宅書房裡,當年或曾出現紅袖添香夜讀文章的求學情景,一首首別具風採的詩歌如涓涓溪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這些影響後人的過去,都藏在這岌岌可危的故居里,等待人們品讀。


地址:西城區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


15、譚嗣同故居


「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故居原是湖南瀏陽會館,這里是1898年譚嗣同在京時的住所。如今紅牆灰檐下堆滿了雜物,門墩上紅漆點染了幾道,彷彿斑斑血跡。整條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這個小院及鄰近的幾間房舍,立在寬闊的馬路邊分外扎眼。


地址:西城區北半截胡同41號


16、婉容故居


婉容故居位於東城區帽兒胡同,宅子現在被分割為35號、37號兩處院落。一半是民居,另一半則用來辦公。宅院本身仍散發著濃濃的皇家味道。

地址:東城區帽兒胡同37號


17、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於後圓恩寺胡同13號院,比起旁邊的深宅大院,這里充其量算是個小門小戶了。四合院大門前有一對長方形門墩,石墩不大,幾個側面都繪有吉祥如意的花卉紋飾,是典型的北京中產之家風格。步入院門,迎面雪白的牆壁上鑲嵌著由鄧穎超親筆題寫的「茅盾故居」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地址: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