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哪裡能吃到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
西城: 華天護國寺小吃店,在護國寺街人民劇場對面,並在護國寺街西口的大街路西新開了一家分店(原北來順),離梅蘭芳故居很近,向東沿定阜街可到輔仁大學舊址和恭王府花園。
華天地安門小吃店:坐落在地安門十字路口東北角。臨近景點:景山、北海後門、什剎海、鍾鼓樓。 華天西安門清真飯館:坐落在西安門西什庫大街把口。離西什庫教堂、北海、西四、西單很近。
華天小吃白塔寺店: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對面。 華天新城小吃店:新街口豁口南側路東。 西來順飯庄:和平門西交民巷把口,原來在白塔寺。早點供應部分小吃。
(1)老北京掛汁醬肉在哪裡賣擴展閱讀:
北京風味小吃有輝煌的歷史,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B. 能不能介紹一下老北京的小吃,四合院,故宮,東安市場
王府井小吃街:夜幕降臨,食客驟聚。王府井小吃街由於地理位置好,價位相對也較貴一些。五湖四海的小吃匯集一處,令人眼花繚亂。
王府井的小吃部正宗, 建議你去大柵欄(前門),延樓子後面的那條馬路右手邊向難走,有很多東西走向的胡同。有一個胡同里都是涮羊肉的就往裡走,有四家老字型大小。小腸陳,爆肚馮,褡褳火燒,月勝齋。在到胡同口之前有「梅園」可以吃奶製品。
北京小吃街 隆福寺小吃街:這里有眾多美食,您可以在此悠哉悠哉的邊逛邊吃,全國小吃匯集在這里,正宗京味小吃當然非白魁老號 莫屬。這里有正宗的豆汁,焦圈,鹵蒸,還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清真餐廳。當夜幕降臨,小遲屆更是熱鬧非凡,長達百米的小吃攤,熱氣騰騰的場面,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於耳,您可以站在攤邊要上一份灌腸或是炒魷魚,價格在3-5元不等。
簋街:不要被名字嚇倒了,其實這條街的名字是源於這是一條24小時晝夜營業的食街,愈夜愈火爆。這里的小吃店及其適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歡,店面不大,裝修陳舊,卻總有那麼幾道小菜令人回味無窮,香辣蟹,水煮魚更是長盛不衰的名菜;夏天還可以去怡園餐廳,月上枝頭,四合院林蔭下,這里更像一個盛大Party,屋裡屋外洋溢著服務生熱情的招呼和美食的氣息。悄然興起的平民化美食鴨脖子也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京味兒小吃——灌腸、豆汁兒
京味兒小吃有百餘種,由於種種原因,流傳至今雖已剩寥寥,而被人稱之為
「沒啥營養」的炸灌腸以及味如「餿泔水」的豆汁兒卻久盛而不衰,尤為老北京
人鍾愛。為此我們走訪了四家經營京味小吃、菜品的餐廳,對這兩種京味兒小吃
的佼佼者進行了探查。
京華食苑
位置:龍潭路1號
特色:傳統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齊全,還包括江米梨等一些近乎失傳的小吃品
種,店內常有正宗的魯菜名廚在此獻藝,不定期推出各式傳統魯菜。
四合院式的京華食苑背依秀美的龍潭湖。這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銅壺、百年
的古樹,環境十分優雅。店內經營各種京味兒小吃,其中灌腸是加過紅曲水的,
色粉紅,切成薄薄的小圓片兒,湯油煎制而成。入口焦、嚼勁足,蒜汁調和得粘
稠濃香。
食苑內的豆汁兒數得上第一,汁濃而稠,長時間放置無水漿分離。這里不僅
豆汁兒味道正宗,且配合喝豆汁兒的食品最齊全:焦圈、馬蹄餅。鹹菜香辣,佐
之豆汁兒,十分開胃。
建議:小餐廳內的餐桌太小,應改換大一些的,營業時間應再延長一些。
四合軒食街
位置:建國門外大街京倫飯店內四層
特色:不僅經營傳統的京味兒小吃,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味兒食品。就餐
環境優雅,極具民族特色。
能在四星級的飯店開設京味兒小吃街,四合軒是京城的獨一家。食街內古樸、
別致的京式裝修,讓食客備感清新。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雖不齊全,但也不算
少。只是沒有豆汁兒,讓人感到有些遺憾。如果說沒吃過豆汁兒的人算不上真正
的北京人,那麼京味兒小吃街沒有豆汁兒似乎多多少少失去了些京味兒。好在這
里的食客大多數不會點上一碗怪味兒的豆汁兒。這里的灌腸,片兒切得極薄,上
桌時,蒜汁也入盤內,製作得精細,但總體的味道有些不夠正宗。
小吃街內不僅經營正宗的京味兒小吃,也還不定期地推出各地風味兒食品,
如麻辣燙(川味兒)、拉麵、灰豆(蘭州風味兒)等。不論從環境,還是服務,
四合軒都是沒的說。小吃的綜合口味也很好,只是少了些如街頭吃小吃般的正宗
味道。
建議:有些小吃做得過於精細,失去了本味兒,可以粗放一些,如這里的麻
辣燙就很地道。京味兒小吃的品種可以再增多一些。
大紅燈籠涮鍋村鼓樓分店
位置:鼓樓小吃街街南第一家店
特色:專營各式京味兒小吃,片兒湯、糊餅、疙瘩湯、蘿卜皮、砂鍋吊子等。
在這家小吃店吃過多次,很難與涮鍋村相聯系。來此吃飯的大多是老北京的
街巷人,專程來吃各式京味兒小吃的。雖然餐廳不大,但這里經營的如炸醬面、
疙瘩湯等京味兒食品味道卻十分正宗。這里的爆肚很嫩,到這兒吃飯少不了點上
一大盤爆肚。而其灌腸製作得也極好,湯油煎制,兩色焦香,內里嫩軟。美中不
足的是蒜汁兒中的大蒜是切碎的,而非搗爛成泥,因此汁兒顯得有些清淡,入味
不足。這里的豆汁兒極好,濃而稠,無分離狀,入口酸,餿腐味兒在口中回味異
香,喝起來十分過癮。
只是餐館位於胡同內,愛喝啤酒的客人方便起來就困難些了。
建議:如今店內經營的多為人們常見的京味兒小吃,應再多開發一些新鮮的
小吃品種。有些京味兒小吃應製作得再精細一些,如疙瘩湯內的疙瘩少一些大的
麵疙瘩。
壇根院食坊
位置:地壇東門外北側
特色:傳統的老北京式服務,餐廳門口有拉洋車的,就餐時間有精彩曲藝、
文藝、雜耍表演,主營傳統的老北京家常菜。
真正京腔、京韻老北京味兒的舊式服務如今並不多見,而壇根院食坊便是其
中一家。這里門口迎賓、送客的六旬老大爺熱情的服務讓客人為之嘆服。
食坊內經營的京菜大多屬老北京的家常菜以及舊日京城街巷上常見的食品,
也有如鮑魚、魚翅等高檔菜品。這里的京味兒小吃品種也不少,如香椿豆、棗窩
頭、燜酥魚、豆汁兒、焦圈等。新近推出的灌腸,色灰黑略發白,湯油炸制,兩
面焦黃、脆香,內軟可口。燜酥魚酥爛咸香略帶醋香,製作得十分講究。豆汁兒
味正,佐食豆汁兒的鹹菜口味最佳,只是豆汁兒加水略多,久放有分離狀。羊油
炒的麻豆腐如奶般滑嫩細膩,佐之的辣椒油香辣開胃。
食坊內邀請了眾多曲藝界名人,上演的節目令滿堂喝彩,十分熱鬧。如果真
想體驗一下老北京的古樸民情,壇根院應為主選之地。
建議:京菜味道大多濃厚、油膩,應多推出一些口味清淡的菜品。
老北京的爆肚兒[轉帖]
所有北京小吃里頭,最讓人上癮的當屬爆肚兒和豆汁兒。
爆肚兒可是中國飲食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代表,一個羊肚子可分為食信兒、肚板兒(又分陰陽面,去了皮稱「板芯兒」)、肚領兒(又分為「大梁」和「銀錠扣」,去了皮稱「肚仁兒」)、葫蘆、大草芽兒、散丹、蘑菇、蘑菇頭兒等部位,區區數斤的一個肚子被分為十幾個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獨有了吧。
「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白酒是爆肚兒的好搭檔,就著白酒,吃上盤脆嫩的散丹、蘑菇頭兒或是牛羊肚仁兒,那是至高的享受,當然這幾樣也夠價兒;手頭不寬綽也沒關系,羊肚板兒最便宜,當然也不太好嚼,只能「囫圇下咽果生吞」了。
早先,爆肚兒就是爆羊肚兒,沒牛的,據爆肚王老爺子跟我講,水爆牛百葉是從他父親王福奎那兒開始興的,而水爆牛肚仁兒是王金良受油爆肚仁兒啟發,改油爆為水爆,遂流傳開來。
爆肚兒的質量高低取決於選料、洗料、刀切、水爆、調作料等諸多方面。百葉是黑的,即可判斷是糟牛的,肚子上的「草芽子」發黃,證明吃的是青草,食料不同肚子的品質也就不同。洗肚子既要快又要凈,還得用涼水;部位不同,刀法亦不同;水爆時間精確至秒;調作料要精當,否則功虧一簣。
舊京是以爆羊肚為主,如今反了過來,以牛貨居多,主要是羊肚子嬌嫩,稍經存放及冷凍便不易保鮮,且各部位受火程度不同,較難把握,而牛百葉便於存放,對廚師的要求也不高,於是京城爆肚館紛紛上馬,真個是「蘿卜快了不洗泥」,手藝高低暫且不表,更有甚者竟用熟肚絲下鍋蒙騙顧客。下面介紹3家老字型大小,供您選擇:
金生隆爆肚餐廳:北土城西路103號。
爆肚馮餐廳:前門外廊房二條39號。
東興順爆肚張: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製作方法:
將羊肚洗凈,分割成肚領、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蘆、肚板和食管
撕凈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蘆上的薄膜撕去,順著肉紋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
將香菜末連同蔥花、芝麻醬、醋、醬油、辣椒油、豆腐乳和鹵蝦油一起放入碗內調勻
鍋內半鍋涼水用旺火燒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攪拌,肚散丹氽5秒鍾,肚板永7秒鍾,肚蘑菇、肚領、肚板約餘8秒鍾,食管約氽12秒鍾,熟後撈入盤子,蘸著調料即可食用。
爆肚滿:牛街輸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爆肚宛: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往東的白橋,地鐵崇文門站
106路電車磁器口站。
茶湯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糜子面洗凈,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凈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面
茶湯壺內灌滿涼水,燒沸,取碗一個,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調成麵糊,再用開水將麵糊沖熟
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湯李:阜成門內,42、13路汽車,102、103路電車阜城
門站,地鐵阜城門站。
炒肝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後語。吃炒肝時應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
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腸子洗凈,盤成若干捆,用繩紮好後,將腸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時,將腸撈入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
豬肝洗凈,切成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黃醬、薑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狀成熟蒜泥
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將沸時,撇去浮油,
放入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後,立即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天興居炒肝店: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電話:67023240
焦圈
北京風味小吃。本品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種古老的食品。
南來順飯莊裡曾有個「焦圈俊王」,他的技藝無人能及,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樣,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北京護國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製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明礬、鹼面、精鹽一起砸碎,加入溫水,用槌研攪出米粒大的泡沫花後,再倒入適量溫水製成調料溶液
取出一成溶液留用,其它與麵粉和成面團,從一成溶液中取一半灑在面團上揉勻,餳15分鍾,再蘸上溶液揉按片刻餳15分鍾,以後塗上花生油餳1小時
將餳好的面團製成六七分寬的小劑,取兩小劑,油麵對油麵地橫疊起來,在小劑中間橫著按一道溝,再用小炸刀順著溝切一道縫成面坯
將面坯放入用旺火燒至六成熱的花生油中,把筷子插入縫中,將縫撐圓成圈,炸至兩面呈深黃色時即成
芸豆卷
芸豆卷是民間小吃,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芸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芸豆磨成碎豆瓣,去掉豆皮,放入沸水鍋中,加入鹼和明礬,再多加些水,煮至將豆瓣搓捻一下成粉就算煮好了
將芸豆瓣撈出用布包好,上籠蒸一刻鍾取出,逐次舀一些豆瓣倒在馬尾籮上,刮擦成泥,晾涼後放入冰箱保存,以防吸潮
將和好的芸豆泥搓成圓條,放在濕布中間,壓成片狀,再抹成長方形薄片,鋪滿三分之一的濕布上,在上面鋪滿芝麻餡,將另一半濕布蓋在餡上,壓實
將濕布揭開,將一半芸豆泥捲成一個大卷圈,捏實後,撤出卷進去的濕布,按同樣方法,捲起另一半芸豆泥即為芸豆卷
豌豆黃
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宮里吃的時候通常裝在精緻的盒子里,還點綴以金糕。紅黃相間。據說慈禧喜食。而沿街叫賣的通常加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豌豆黃兒哎----大塊的!」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聽鸝館飯庄製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
將豌豆磨成碎豆瓣,簸去皮,用水洗凈
鋁鍋放在旺火上,倒入涼水燒沸,下入鹼和碎豆瓣,燒沸後,用文火煮成稀糊狀時,放入白糖,將鍋端下,將豆瓣和湯舀在籮上,用竹板括擦製成小細絲豆泥
把豆泥倒入鋁鍋中,用旺火攪炒,以防糊鍋,當撈起豆泥往下流得很慢並形成一堆,逐漸與鍋內豆泥融合時,即可起鍋
將炒好的豆泥倒入白鐵模內攤平,用干凈的白紙蓋在上面,放在通風處晾五六個小時後,再放入冰箱內凝結後即成豌豆黃
北京小吃
大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小吃」與點心和正餐不同,「小吃」是不到吃飯時間,用來「墊補」肚子或是吃著玩兒的食物。風味小吃的特點是:一是味道濃厚,帶有地方色彩,甜咸分明,味覺刺激明顯;二是質地純正,要麼酥脆可口,要麼軟滑順口;三是溫度極端,有的特燙,非乘熱吃才有味兒,像白湯雜碎、熱炸糕;有的真涼,如江米涼糕、涼粉;四是價格便宜,都是好吃不貴。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
來北京的朋友,我告訴你們幾個品嘗北京小吃的地方:一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南來順」,那裡特色小吃70多種;二是北京市東城區的隆福寺小吃店,這里以清真風味小吃見長;三是北海公園里的仿膳飯庄,專門供應宮廷風味小吃;四是百姓大眾小吃--東華門夜市小吃街。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說實在的,我在北京住了40多年,北京小吃都沒嘗遍,還得有時間慢慢去吃。
建議你去這個網看看:http://www.oldbj.com/bjlife/nosh.htm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
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
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
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
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北海、景山、什剎海附近都有人力三輪車「北京胡同游」,你找他們就可以了。不過記住千萬找正規的,那些黑車不能坐。
故宮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後、皇太後、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C. 正宗老北京小吃都在哪裡
1.新街口的稻香春門臉,有個小極了的四川小吃店裡的熱乾麵一絕,好像只要兩元五喲
2.從地百北邊的胡同串向後海,中途會有個小店,裡面的鍋貼一絕,也很便宜喲,兩個MM吃,連湯不超過10元,絕值!
3. 安定門內大街157號謝家胡同「桂林魅」桂林米粉店:招牌牛腩粉7元,素什錦粉5元,北京少見的9寸海碗,一共40多種米粉,地道的桂林風味,據說鹵湯是由50多種香料做的,在胡同口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地鐵往南150米就是,巨棒!
4.首都劇院斜對面(往南斜)有個蘭州牛肉麵館,門臉不大,衛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賴,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裡算極便宜了。
5.地安門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的豌豆黃(個人認為)北京最好吃
6.牛街衛生學校(綠頂)一帶,陳記各式年糕(米的,面的,盆糕)豆面糕(驢打滾)愛窩窩,豌豆黃,糖卷果....旁邊的燒羊肉,燒牛肉,出去CAMP帶著吃,買一斤送一個火燒(要看買肉的老爺子的心情了)。
10.西直門地鐵 西北口上來 右手 牛拉 一級棒 超級便宜 量足 狼吞指數 87
11.東四四條口有一家國營飯館,那裡的鹵煮火燒很棒!
12.東單有一家叫「日昌」的茶餐廳,在協和醫院對面的胡同里,那裡經營的都是廣東風味,和港產電視里的大排檔差不多。那裡的煲仔飯很好吃,飯量小點兒的倆人都吃不了!
15.美術館後街,有一家貴州飯館,進門先上免費苦丁茶先。那裡的米豆腐很香,吃米線5塊錢管飽。
16.我在北京城經常找雲南菜吃,得勝門旁邊冰窖口的雲南飯館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其次是魏公村民族大學後面的「寶勤」傣族菜館,在北京算不錯了。
17.在寬街兒,離過客不遠的地方有家傣家菜,就吃飯來說比較FB,但就味道和特色來說,很值!
18.帽兒胡同口有家新疆館子,裡面的烤羊腿灰常不錯;新街口買當老對角有個小面館,涼面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萬壽路地鐵口向北走10分鍾,路東有個圓明華飯館,水煮黃蠟丁,香;前門胡同里的炒肝和爆肚馮,好吃好吃;視察海右岸的客家菜,不錯;華堂對面小街里的烤串,小腰絕了;水錐子千葉大廈東邊的湖南菜,解饞的很。
19.還有,朝陽門華普地下,到家嘗有個什麼老媽的小灘(忘記全名了),那的合勒面一絕!8元,價還行。
一碗居 (亞運村)老北京餐館,去吃面還是不錯的,很有北京特色,味道正宗,種類豐富、北京小吃多,物美價廉。麻豆腐以及老北京風味小吃也都不錯。環境喧鬧,一進門大堆的人吆喝,不過服務一般。
·到家嘗 (朝陽區光熙門)老北京風味,仿古桌椅板凳,北京氣息濃厚的小畫,服務的是店小二。東西十分便宜,小吃而且挺正宗、地道,值得嘗一嘗。中午人很多,服務有點跟不上。
北平樓酒樓 (海淀區牡丹園)京味兒十足的館子,老北京的特色小吃都很齊全,典型的傳統口味,菜量夠大,價錢也不貴。環境還可以古色古香的,長條凳、四方桌和穿褂子、搭毛巾的服務員,很是有點老北京的感覺。
正宗的北京菜和小吃
月盛齋(醬肉) 崇文區前門大街3號便宜坊(烤鴨店) 東城區和平里中街六區六號樓同春樓 崇文區幸福大街36號森隆飯庄 東城區東四北大街172號烤肉季(烤肉) 西城區前海東沿14號桂香村(糕點) 西便門外大街3號全聚德(烤鴨) 前門西大街14號樓仿膳飯庄(宮廷風味) 北海公園內白魁老號(烤羊肉) 東城區交道口大街158號柳泉居 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217號沙鍋居(涮肉) 西城西四南大街60號南來順(清真小吃) 宣武南菜園街12號聽鸝館(宮廷風味) 頤和園公園萬壽山下,石舫向東60米寶蘭齋(糕點) 廣安門外三路居251號天福號(醬肉) 順義區天竺空港工業區B區裕華路21號稻香春(糕點) 東城區和平里西街1號樓東來順(涮肉) 東交民巷44號都一處(燒麥) 前門大街36號同和居(山東風味) 白雲觀1號樓又一順(涮肉) 西城區黃寺大街28號烤肉宛(烤肉) 宣武門內大街102號鴻賓樓(清真風味) 西城區展覽路11號扣中里1號樓正明齋(糕點) 三里河南蘆草園1號王致和(腐乳) 宣武區棗林前街19號泰豐樓 前門西大街2號正陽樓 崇文區前門正陽門對面全素齋(宮廷素菜) 王府井大街213號天源醬園(醬菜) 宣武區廣外廣軒6號通三益(乾果)一條龍(清真風味) 崇文區前門大街31號豐澤園(海鮮風味) 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83號浦五房(醬肉)錦芳小吃店(清真小吃) 崇文區天壇路54號厚德福(宮廷糕點) 西城區南禮士路58號同春園(江蘇風味) 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甲14號曲園酒家(湘菜) 車公庄月樹胡同24號老正興(上海風味) 崇文區前門大街44號西來順 阜成門內大街194號天興居(炒肝) 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德林功(佛家經素菜) 崇文區前門大街158號來今雨軒 西城區西長安街中山公園內晉陽飯庄(山西風味) 宣武區前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惠豐堂 海淀區公主墳翠微大廈五層馬凱餐廳(湘菜) 地安門外大街3號康樂餐廳(江南菜) 豐台區五里店4號五湘齋 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98號萃華樓(山東風味) 王府井大街58號淮揚春(淮揚菜) 西城區月壇北街三里河東路10號小腸陳(鹵煮火燒) 朝陽區安定門外外館斜街45號餛飩侯(餛飩) 東城區和平里14區1號樓瑞賓樓褡褳火燒 宣武區大柵欄門框胡同9號砂鍋居 西城區缸瓦市西四南大街60號
希望對你有用!
D. 北京協和醫院附近有沒有賣什麼特色小吃的地方,能帶回去的。
1.後海,小吃一條街;
2.護國寺小吃也不錯;
3.新街口(積水潭醫院附近)有"華天"連鎖也很好吃
4.東四十條那裡有一家名叫"福家樓"的飯店有老北京特色小吃,如豆汁\麻豆腐\灌腸\炒紅果\驢打滾\豌豆黃等.
不知道這些夠不夠,不夠還有"地安門小吃店"
北京特色小吃查詢 http://ziye114.com/
北京特色小吃
北京特色小吃--羊肉餡餅
北京羊肉餡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過去以「餡餅周」做的最有名,現在「南來順」製做的也很好。皮薄餡大,餡以菜肉為主。包好後看不出有收口的地方,沒有高超的技術,很難做到這一點。
原料配方:肥羊肉500克麵粉750克凈白菜1.25千克薑末10克精鹽15克蔥末50克花椒水50克黃醬100克花生油100克麻油100克
製作方法:
1.將羊肉餅碎,加入黃醬、薑末、花椒水、鹽攪拌均勻,撒上蔥末,淋上麻油拌勻。然後將白菜切碎,擠去水分,同拌好的碎羊肉放在一起拌成餡。
2.花椒水是用花椒、大茴香加開水泡成,有祛除羊膻味的作用。如以開水250克為標准,約需花椒、大茴香各5克泡呈黃色,冷卻後即可使用。
3.將麵粉加溫水約330克和成軟面,餳約0.5小時。然後將它放在撒有乾麵粉的案板上搓成長條,摘成30個面劑,一個個按扁,每塊面劑上放餡約50克,揭起四周把餡包起來,再在手心上一轉封好口,摘去收口處的面頭,撳成圓餅,隨即將圓餅放在刷有花生油的熱鐺上烙熟即成。
產品特點:金黃色,皮薄綿軟,油潤香嫩。
北京特色小吃--北京浦五房醬肉
浦五房是從上海遷京的南味肉食老店,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它選料精良,做工嚴細,技藝獨到,創制出以甜、香、鮮、爛為特點的多種美食名餚,在京、滬兩地享有盛譽。
製作方法:
1.原料選擇:選用體重50千克左右,皮薄、肉嫩的生豬,取其前後腿。輔料為桂皮、花椒、大料、蔥、姜、食鹽、紅曲、白糖、黃酒、味精等。
2.將帶皮豬肉去毛刮凈,切成750~1000克的方塊,在冷庫中用食鹽腌1夜,然後下鍋。
3.先在白水中煮1小時左右,取出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原湯加鹽,撇去血沫,清湯後再將肉放置鍋中,同時加桂皮、花椒、大料、蔥、姜和食鹽,用旺火燒開。
4.開鍋後加黃酒和紅曲,煮1.5小時加糖,並把火力調小。
5.燒至肉爛湯粘即可出鍋,出鍋時添加味精,並在肉的表面塗上一層醬汁,即為成品。
6.貯存:置通風陰涼處,存放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夏天應現吃現買,在冰箱中可存放3天。
產品特點:色澤紅潤、鮮嫩醇香、爛而不碎、甜中帶咸、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北京特色小吃--甜醬黑菜
甜醬黑菜是北京的傳統名特產品之一。
原料配方:咸香瓜丁100千克,杏仁6.5千克,姜絲6.5千克,甜面醬250千克
製作方法:
1.選料及初加工:香瓜要選取七八成熟的竹葉青香瓜。瓜形勻稱,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杏仁須用清水浸泡開,剝去外皮。姜絲要選取鮮嫩姜。切成2×2毫米細絲。
2.腌制:香瓜漬前應將之剖開,取出瓤籽,用清水洗凈,然後擺一層瓜、撒一層鹽,100千克鮮皮用鹽6.5千克。腌制過程中每隔4小時倒缸一次,共倒缸3次後撈出。
3.切丁:切製成1厘米的方丁,裝布袋壓榨水分。
4.醬制:按上述配料比例摻合均勻後放入甜面醬內醬制,約醬制30天,其中前20天每日應扒3~4次,以後則可1~2次,30天後即為成品。
產品特點:色澤深褐,富有光澤,帶有濃厚的醬香氣和酯香味。成品柔脆、瓜丁整齊不碎。
北京特色小吃--北京月盛齋燒羊肉
月盛齋燒羊肉,為夏令肉製品,具有特殊風味,為北京消費者所喜愛。燒羊肉的生產已有200多年歷史,原是清宮「御膳房」的上等佳品。
原料配方:剔骨羊肉50千克,八角茴香300克,花椒75克,丁香70克,砂仁70克,桂皮70克,黃醬5千克,鹽1.5千克,花生油5千克,香油0.75千克
製作方法:
1.原料整理:選用優質羊肉,按照燒羊肉所需要的部位進行裁選,切塊,以羊的前腿和腰窩為主,用水洗凈後,分別存放待用。
2.煮制:燒羊肉煮制時,每鍋調新湯,以新湯新料煮制,並隨時加入事前配料熬好的花椒、大料水(用花椒、大料加清水5千克熬制而成),以達到寬湯使肉質更鮮。羊肉煮制好後出鍋時要注意手法,做到輕勾輕托,以保持肉塊完整,出鍋後放入特製肉屜中,涼透後進行燒制。
3.燒制:燒制時按鍋容量大小放入油後點火,使油溫升高直到60~70℃時,放入香油,俟香油散發出香味時,將內放在鍋內烹炸,待羊肉色澤已達鮮艷金黃色時出鍋,即為燒羊肉成品。
產品特點:金黃色,光亮,外焦里嫩,無膻味,食而不膩,瘦而不柴,脆嫩爽口,餘味帶香。
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後搗成泥,並准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後,最後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
栗子糕宜秋、冬季製作與食用。此品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北京特色小吃--咸甜酥燒餅、豆餡燒餅
咸酥燒餅和甜酥燒餅都是北京小吃中燒餅的品種。《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說:「干酥燒餅味咸甘,形有圓方貯滿籃,薄脆生香堪細嚼,清新食品說宣南。」
從詩中可以知道,這種燒餅是提籃小販走街串巷賣的小吃,做得最好的是宣武門南邊的小販。為什麼宣武區這類燒餅最有名?因為宣武區牛街是回民集中地區,過去走街串巷做小本生意的較多,為了生活和競爭,手藝越做越精,所以就出了名。
製作方法:
咸、甜酥燒餅關鍵在於燒餅的酥。它製作時是用1斤油和2斤面,加鹽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後用白面按8:1的比例,加上發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後再用皮麵包油酥面,包好後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放鹽的就是咸酥燒餅,放糖的就是甜酥燒餅,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利口,咸酥或甜酥。
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製作方法:
先用白面加少量小蘇打,用水和面成面團,取面團一塊,搓長條,揪小劑,成餃子皮狀,包上豆餡(一般豆餡重量要超過面團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進37克豆餡),將口捏緊按扁成燒餅,燒餅四周沾些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勻,然後放入烤箱,因高溫餡兒膨脹,從燒餅邊自然開裂一個小口,吐出豆餡。
豆餡燒餅口感酥軟、香甜。
==北京特色小吃之[[干炸丸子蘸老虎醬]]==
+ ==北京特色小吃之[[驢打滾]]==
+ ==北京特色小吃之[[麻豆腐]]==
+ ==北京特色小吃之[[灌腸]]==
+ ==北京特色小吃之[[杏仁酥]]==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秋梨膏]]==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老豆腐]]==
+
+ ==北京特色小吃之[[乳酪]]==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薄脆]]==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蓮子糕]]==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奶棋子]]==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火紙筒]]==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八寶蓮子粥]]==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炸響鈴]]==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自來白]]==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自來紅]]==
+
+ ==北京特色小吃之[[整米切糕]]==
+
+ ==北京特色小吃之[[鹵煮小腸]]==
+
+ ==北京特色小吃之[[鹵煮火燒]]==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炒肝]]==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北京酥糖]]==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褡褳火燒]]==
+
+ ==北京特色小吃之[[杏仁茶]]==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北京八寶菜]]==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牛舌餅]]==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燒餅油條]]==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艾窩窩]]==
+
+ ==北京特色小吃之[[門釘肉餅]]==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卷果]]==
+
+ ==北京特色小吃之[[馬蹄燒餅]]==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芸豆卷]]==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豌豆黃]]==
+
+ ==北京特色小吃之[[撒子麻花]]==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焦圈]]==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豆汁]]==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炒肝]]==
+
+ ==北京特色小吃之[[茶湯]]==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爆肚]]==
+
+ ==北京特色小吃之[[北京烤鴨]]==
+
+ ==北京特色小吃之[[炸灌腸]]==
+
+ http://www2.wiki8.cn/wiki/index.php?title=%E5%8C%97%E4%BA%AC%E7%89%B9%E8%89%B2%E5%B0%8F%E5%90%83&curid=5094&diff=7881&oldid=7761
+ 北京特色小吃
北京的特色小吃,多為大眾化的吃食,其製作講究,但用料卻以簡單為上,因而價格也是走的大眾檔次,講究物美價廉。
其中,清真做法的受江南食風影響,擅制糯米糖食,肉類只用牛、羊,以燒、醬為主;漢民則精製各種面類主食,肉類則多選用豬肉,以鹵煮為主。另外,清代因坐吃皇糧而變得游手好閑的八旗子弟利用他們過剩的精力和才智琢磨出來一些類似小吃的民間菜,從炸醬面、疙瘩湯,到扒肘子、蔥爆羊肉,形式多樣。小吃還包括老百姓家制的各類面點、醬菜以及鹵味,其形式多樣、製作簡單、味美可口而又經濟實惠。
<CENTER><B>--------------------------------------------------------------------------------
<P>
愛窩窩</B><P>
</CENTER><P>
愛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以往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在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據說,窩窩後來又得名愛窩窩,是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當然不敢自稱"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
愛窩窩的做法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晾後揉勻,揪成小塊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而成的餡既可。 由於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CENTER><P>
</CENTER><P>
<P><CENTER><B>--------------------------------------------------------------------------------
<P>
豆渣兒糕</B></CENTER><P>
豆渣兒糕又稱豆豆昔兒糕,碾碎了豆子叫豆豆昔兒。豆渣兒糕是北京小吃的品種之一。
豆渣兒糕所用的原料是江米面,加水蒸熟,用屜布沾水揉光滑,分成兩塊;白芸豆洗凈煮爛,揉成碎塊,用凈案板將一塊江米面拍成長方形,上邊抹上豆餡,然後再鋪上一塊江米面。兩層面,一層餡,最後把豆渣兒碎塊撒放在最上一層,切成相同小塊,粘白糖或澆紅糖水,冷熱吃均可。豆渣兒糕糯口,有豆豆昔兒的清香味。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對北京小吃豆渣兒糕有這樣的描述:"豆渣兒糕價值廉,盤中個個比鶼鶼。溫涼隨意憑君擇,灑得白糖分外甜。"過去賣豆渣兒糕的大都是挑擔叫賣,賣時,用筷子一雙,挾糕兩枚,所以說"盤中個個比鶼鶼",鶼鶼是比翼鳥,喻一雙;"灑得白糖分外甜"既寫實,同時又將這一雙比翼鳥的比喻賦予了甜蜜的含義.
<P><CENTER><B>--------------------------------------------------------------------------------
<P>墩餑餑</B><P>
</CENTER><P>
墩餑餑是北京小吃的一個品種。
餑餑是北京人對面制點心等食品的一種稱謂。在客人來了要擺餑餑、 煮水餃,稱煮餑餑,因此北京糕點店舊稱餑餑鋪。
墩餑餑也可說是北京宮廷小吃的一個品種。清以後的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餑餑局,為皇室做美點。
墩餑餑做法是:用酵面加鹼、白糖、桂花揉在一起,搓成小條, 並摁成中間稍薄周圍稍厚的扁圓形,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呈黃色後, 碼入烤盤,入爐烤熟。
墩餑餑顏色白黃,松軟有彈性,味甜潤,宜涼吃。所以烤熟後要晾涼,或放在木箱中悶軟,適合於老人食用。
<P><CENTER><B>--------------------------------------------------------------------------------
<P>鍋餅</B><P>
</CENTER><P>
鍋餅由山東傳入,也稱山東鍋餅,很早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的品種之一。
顧名思義,就能知道鍋餅是用鍋烙出來的餅。如果用500克面,則加200克水來和面,發面要硬一些,然後對鹼揉勻至光滑,擀成3厘米厚的圓餅,上面用花杖擀出花紋,放在鍋鐺上用微火烙,然後蓋上鍋蓋兩面烙,熟透即可。
鍋餅賣時用刀切條,特點是筋道利口。
<P><CENTER><B>--------------------------------------------------------------------------------
<P>芥茉墩</B></CENTER><P>
芥茉墩是百姓家的尋常小菜。
很多講究北京味兒的家庭主婦都要在大白菜上市、快過年的時候,做芥茉墩兒。過年吃得油膩,可以用芥茉墩來換換口味。它的味道清爽,利口,解膩。
做芥茉墩,要選細長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層老幫洗凈,切5厘米左右的段,用開水澆燙一下,置入洗凈的瓷罐,碼一層菜段,撒一層白糖,抹一層芥茉,然後再碼一層菜段,再 撒白糖、抹芥茉,一直將罐或盆碼滿後,適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後用大白菜葉子蓋在上面,蓋好蓋,過幾天就可打開食用了。
食用的時候,要用干凈筷子把芥茉墩逐個地夾出來,放在小碟內,再倒些原湯,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
<P><CENTER><B>--------------------------------------------------------------------------------
<P>肉末燒餅</B><P>
</CENTER><P>
肉末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宮廷小吃品種。
燒餅做法獨特,是用發面和好對鹼,加一點白糖揉勻,揪成小坯子,將坯子用手掌在案板上壓成圓片,在圓片中央放上沾有一點香油的小面球,將其包進去,然後手按成5厘米厚 的扁圓形餅,餅上刷上點糖水,粘上芝麻仁,麻仁面朝上,放入特製的有柄的餅鐺中,用炭火烤熟。燒餅中間之所以要夾上沾香油的面球,是為了在吃的時候,掰開後能完整的取出,使燒餅中空,用來夾炒肉末。
據說這種吃法是清宮的老佛爺慈禧想出來的。宣統溥儀的胞弟溥傑先生的日籍夫人愛新覺羅·浩寫了一本《食在宮廷》的書,談到炒肉末時說,這個菜是西太後想出來的。它的製法是"豬肉切成末,青豆洗凈切成末,蔥、姜分別切成末。鍋內放油,燒熱後下肉末,炒至肉末無水分時投入蔥、薑末,炒後加入青豆末,攪炒數下,倒入醬油,炒到汁盡時出鍋裝盤,即可供膳"。肉末燒餅中夾的肉末就是這樣炒出來的。
肉末燒餅不僅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也是清宮內的御膳。
北海公園內的仿膳飯庄每天都有供應。
<P><CENTER><B>--------------------------------------------------------------------------------
<P>饊子麻花</B></CENTER><P>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
它的製作方法是: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搓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左右一個的小塊。再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40克左右一個的小塊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搓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的油要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形,然後再整個放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P><CENTER><B>--------------------------------------------------------------------------------
<P>酸棗湯</B></CENTER><P>
北京夏季時令小吃的一種。
舊京城京畿郊野隨處可見小酸棗樹,農民稱它為酸棗棵子。每當夏末初秋,乃至冬季,均有紅熟的棗果掛滿枝頭。人們采來曬干,洗凈,既可當果子吃著玩兒,又可在來年的暑天加水熬成酸棗湯,盛入罐內、瓶中,封嚴口子,沉入水井或用冰鎮,用來解暑。
酸棗湯酸涼沁心肺,不僅能解渴,還有養人治病之功效。酸棗仁可養心安神,治虛煩不眠、驚悸等症。故舊京城農家有"酸棗兒酸,酸棗兒酸,酸棗兒熬湯解渴、治病不花錢"的諺語。酸棗湯中加適量黑糖及蜜制桂花,酸甜香涼。
<P><CENTER><B>--------------------------------------------------------------------------------
<P>炸餎餷盒兒</B></CENTER><P>
炸餎餷盒兒是一種油炸小吃。它的原料是雜豆面和蔬菜。其製法是將雜豆面和成糊,放在鐺上攤薄,熟後鏟起備用,將香菜、胡蘿卜、蔥花等切碎,加進 五香粉、香油、鹽等拌合成餡。鐺上抹油,再攤一張雜豆麵糊,將拌好的餡均勻鋪上,然後將預先作好的那張雜豆面餅抹一層麵糊,放在餡兒上邊。 將做好的餎餷盒兒切成方塊,入油炸即成,其口味外酥咸香。
<P><CENTER><B>--------------------------------------------------------------------------------
<P>炸年糕坨</B></CENTER><P>
炸年糕坨是春節過年時時令小吃的一種。
炸年糕坨的製法是:用黃米面或江米面,加水和成面團,上籠蒸熟,熟後取出稍晾一會兒。將蒸得的面團放在案板上揉勻,搓成圓條,揪成小塊,用手壓摁成圓餅,再把兩個餅摞在一起,用力摁一下,使其粘住,即成年糕坨了。
在做完的年糕坨表面涮上花生油,以防皴裂。在鍋內倒入花生油,用旺火燒八成熱,分批下入年糕坨,待炸至金黃色時撈出,裝在盤內,撒上白糖即成。
炸年糕坨外皮焦酥,內質軟糯,醇香甜潤,只有趁熱吃時口感才好。
--------------------------------------
我的部落: 行遍天下
http://www.heiyou.com/Tribe/homepage.aspx?tribeid=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