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新飛機廠在哪裡
擴展閱讀
福州膏葯貼機哪裡定製 2025-02-07 01:29:47
上海市號文路屬於哪個區 2025-02-07 01:24:16

北京新飛機廠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7-02 14:38:11

A. 大興新機場具體位置在哪裡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PKX,ICAO:ZBAD),位於中國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交界處,北距天安門46千米、北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67千米、南距雄安新區55千米、西距北京南郊機場約640米。

截至2019年9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有一座航站樓,面積達70萬平方米;有四條跑道,東一、北一和西一跑道寬60米,長分別為3400米、3800米和3800米,西二跑道長3800米,寬45米;機位共268個,可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量62萬架次的需求 。

(1)北京新飛機廠在哪裡擴展閱讀:

自駕路線:

駕車前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可選擇大興機場高速公路,全長27公里,通行時間大約需要20分鍾;也可選擇京台高速、京開高速轉由大興機場北線高速前往大興機場;出發樓層(3層、4層)車道邊不允許長時間停放,上下車後請立即離開;需停放私家車的旅客,請前往停車樓停放車輛[58]。

B. 北京幾個飛機場,分別在哪裡

北京有2個飛機場。
一個是首都機場,在順義天竺鎮。
另外一個是大興國際機場,在大興大紅門鎮。

C. 北京幾個飛機場,分別在哪裡

北京2個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北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於中國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禮賢鎮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

1、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為4F級國際機場,是中國三大門戶復合樞紐之一、環渤海地區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群成員 、世界超大型機場。

2、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北距天安門46千米、北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67千米、南距雄安新區55千米、西距北京南郊機場約640米(圍場距離),為4F級國際機場、世界級航空樞紐、國家發展新動力源。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相關介紹:

1、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建成於1958年。1980年1月1日,T1航站樓及停機坪、樓前停車場等配套工程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11月1日,T2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同時T1航站樓開始停用裝修。2004年9月20日,T1航站樓重新投入使用。2008年春,機場擴建工程(T3航站樓)完工。

2、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2014年12月26日,北京新機場項目開工建設;2018年9月14日,北京新機場項目定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北京南苑機場正式關閉;2019年10月27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實行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24小時過境免辦邊檢手續政策。

D. 北京新機場是怎樣一座機場

以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為起點,沿中軸線延長線向南46公里處的北京新機場,每天都在生長,每個月都呈現出不同的樣子。一年之後,2019年10月,這座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光澤的超大型機場,將如同鳳凰展翅,以靈動的姿態,吸引全球的目光。

新機場地處的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坐標——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中軸線的象徵意義,給新機場的設計方案增添很多挑戰,這里必須連接傳統,在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上,與天安門、鍾鼓樓、鳥巢遙相呼應。這里更要面向未來,新機場距離雄安新區55公里,將直接服務於雄安與世界的連接,這必將是一座面向未來的機場。

預計到2040年,新機場每年吞吐量將超過1億人次,他們在此相聚或離別,踏上家的歸途,或者飛往生活的下一站。

最遠登機口步行只需8分鍾

北京新機場的規劃,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醞釀,可以說是世紀工程。

選址工作始於1993年,當時北京市初步規劃了張家灣和龐各庄兩個中型機場場址。2002年,首都機場開始擴建,民航總局牽頭組織了一次選址調研,選出了四個備選場址,其中廊坊市西偏北的舊州為首選場址。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對《北京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對新機場的選址又進行了新一輪深化調研,同樣選出了四個備選場址,其中推薦的是北京大興南各庄和河北固安西小屯兩個場址,在城市規劃修編中作為預留。

歷經十餘年之後,到了2006年,新一輪選址工作正式啟動,一共比較了北京、天津、河北境內的十多個場址,直到2009年,最終確定了北京大興南各庄作為首選場址,理由是:離主客源地較近,空域環境和外部配套條件較好,區位上能便捷連接京津冀,更適合建設大型機場。

選址塵埃落定之後,新機場各項規劃工作開始緊鑼密鼓推進,航站樓方案競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新機場航站樓的設計方案徵集,從2010年就開始啟動。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郭雁池告訴,新機場在方案招標前,確定了一個規劃的主導原則:集中的飛行區,南北盡端式航站區布局,南北旅客容量約為3:7,北航站區集中的航站樓主樓+衛星廳的規劃分期建設,分別對應4500萬人次及7200萬人次的年旅客量。

方案競標從2011年正式啟動,幾家入圍最終競標的設計單位在全球都非常知名。法國巴黎機場集團建築設計公司(ADPI)在全球機場設計領域實力雄厚、大名鼎鼎,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包括阿聯酋迪拜機場、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上海浦東機場等。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是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設計者。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曾參與了多項國內地標性建築設計,包括2008年奧運會國家體育館、首都機場T3航站樓等。民航設計總院則承擔了國內70%以上機場的規劃與設計。而扎哈建築事務所以已故的扎哈·哈迪德女士命名,其獨特的「扎哈曲線」在全球都享有極高辨識度。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最初想找我們一起聯合做設計,但我們希望自己做原創,所以婉拒了合作。」北京院第四分院院長馬瀧告訴。

民航院和北京院最終選擇了強強聯合,組成了中方最強設計聯合體。

「當時概念設計方案的排名情況是,ADPI第一,國內聯合體第二,福斯特第三,扎哈第四。」馬瀧回憶。?

ADPI最終勝出,中標了北京新機場航站樓設計方案。

中標的方案構型簡潔:只有一個航站樓,以單點為中心,延伸出五條指廊,整個航站樓呈輻射狀構型。同時,在開闊的樓前區域增加了一條陸側指廊,形成六條指廊的均衡布局,每兩條指廊之間的夾角,都是60度。

馬瀧發現,有趣的是六條指廊正好對著三條軸線,分別指向北京、雄安、天津,「這個概念在方案初期是沒有的,也是一個美妙的巧合。」

簡單方案的背後,卻蘊含著深意。機場航站樓方案,往往是功能性和藝術性、現實需求和遠景目標等多重因素綜合考量後平衡的結果。在多位設計參與者看來,ADPI方案被選中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因為強調功能性第一。

馬瀧的同事、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師王曉群,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做機場設計,現在也依然是北京新機場的設計負責人。王曉群從2004年開始進入到機場設計領域,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首都機場T3航站樓,此後十餘年,一直深耕於此,做過的機場項目越來越多。

「對於大型集中式航站樓來說,既要有足夠的外邊輪廓長度來接駁大量飛機和車輛,又要控制樓內的旅客步行距離,兩者形成了構型設計的一對主要矛盾,因此放射型或類放射型就成為了這類航站樓構型的一個重要選擇。」王曉群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闡述了航站樓構型方案背後的考量因素。

比如,首都機場T3航站樓,設計容量為每年4300萬人次。由於周邊條件限制,T3兩側跑道的間距僅有1525米,是滿足兩側飛機獨立起降條件的最小間距。這塊狹長的用地,將T3航站樓壓縮為縱向的一條,中間的兩組聯絡滑行道又將航站樓切分為三段,國內在南側近端(T3C),國際在北側遠端(T3E),地下的旅客捷運、高速行李和各類服務通道將三座航站樓串聯起來。

而對於北京新機場,單點放射構型有效控制了航站樓的指廊長度,樓內的分區運行模式又進一步縮短了旅客步行距離,安檢後旅客最遠步行距離約為600米,正常步行時間為8分鍾,既避免建設內部捷運系統,又實現了旅客出行高效便捷。

在王曉群看來,這個方案被選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方案中的放射狀,「放射狀是一個很基本的形態。機場規模增大後,停機位增多,又要控制旅客的步行距離,放射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王曉群告訴,關於航站樓究竟是分散式更好,還是集中式更好,業界歷來都有爭論。

比如,英國福斯特公司最初的競標方案,就是分4個單元運行,每個單元內旅客步行的路程更短,但不同單元之間的中轉會變得更麻煩。王曉群說,作為一個樞紐機場,中轉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中轉連接距離遠,機場的樞紐運行效率會下降,「但旅客的步行距離只是一個衡量維度,而很難說是決定因素。」

中外之間的國情不同,也會對航站樓的規劃有影響。王曉群介紹,國外機場建設以航空公司為建設主體,往往一個航空公司只建一個樓,建築過程是逐漸加量,很少一次成型。而國內機場客流量增長很快,對未來容量的預期很大,傾向於選擇更完整的集中式方案。

集中布局也有上限,不能無限大,否則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交通壓力,當外部交通全都集中在一個航站樓區,是否可承受,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還有整個系統的復雜程度,如果系統過於龐大,復雜性會大幅增加,這既給機場建設帶來麻煩,也不利於日後的運營。

除了旅客的視角,還有飛機和飛行員的視角,飛機的停靠、進出是否方便,都涉及機場的運行效率,都是航站樓構型要考慮的因素。

在馬瀧看來,目前的首都機場T3停機夾角是120度,飛機進出非常寬裕。而北京新機場,六條指廊之間的夾角均分為60度,是銳角,理論上說,肯定不如飛機直線排開更方便停靠和出發。但因為新機場建築尺度足夠大,所以絕對空間依然很大,能夠形成開放性的大區域,也能夠方便飛機的進出和停靠。

「我們在對原方案瘦身後,航站樓最終的絕對尺度依然很大。主樓的寬度是350米,停機港灣圓弧大而寬,便於飛機進出。」王曉群解釋,這種設計下,整個新機場航站樓可以停79架多為大機型的飛機,三條指廊都是雙側停機,只有兩條是單側停機,還有很多組合機位,停機效率總體不錯。

「對於北京新機場這種規模,這個設計是聰明的。」但對於一些中小規模的機場,由於建築尺度可能不夠,馬瀧並不推薦採用這種方案。

「每個指廊之間的角度都是60度,這是一個很完整的形態,包括前面還有綜合服務樓,一半是酒店一半是辦公,給航站樓提供一些近距離服務。」王曉群說,總體而言,主樓更集中,旅客步行距離更短,建築形態更完整,是新機場航站樓的最大特點。

「北京新機場規劃設計首先遵從的是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也就是以機場功能定位及容量需求為目標。」郭雁池總結,最終形成的設計成果,是各種問題、矛盾平衡的結果。

更人性化、智能化的綠色機場

建設於21世紀的北京新機場,和修建於上個世紀的機場,會有什麼不同?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首都機場T1到2008年的T3航站樓,再到今天的新機場,跨越了半個世紀。「與機場規劃設計緊密相關的科技發生了很大變化,必然會帶來規劃設計和關注重心的調整。」郭雁池解釋,首先,最外在的是,飛機尺寸和性能大大進化,直接導致了機場跑道間距及長度的變化。

而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理念也被放大到越來越多層面和細節,幾乎無處不在。

「新機場的設計非常強調人性化,這從民航管理層就有明確要求。」王曉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了機場功能、流程上的各種便捷性設計以外,人性化理念還體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航站樓內部的宏大、通透空間有利於旅客辨明方向並且發現目標。空間設置照顧到了喜歡熱鬧和喜歡安靜的不同旅客,進行了「動靜分區」,在國內候機指廊內,兩列商業店鋪形成了中央通道熱鬧的商業街,並分隔出兩側相對安靜的候機座位區。

幾萬人聚集的新機場,必須具備良好的通風性能。除了必備的空氣質量監測,包括PM2.5監測、通風、過濾等措施外,新機場具備自然通風的條件,幕牆下部、屋頂天窗、屋頂側壁、天窗側壁上都有通風口,空氣會受熱壓作用流動,促進了空氣流通,在好天氣的時候可以為航站樓引入更多自然風。

新機場考慮了充分的設施保障和完善的旅客服務系統。機場的各類服務設施非常強大。除了常規的行李打包、行李寄存、失物招領、郵政-快遞、銀行-兌換、醫務-急救、上網、充電、ATM機、飲水機、自動零售機設施之外,還特別設置了兒童看護、更衣室、祈禱室等。

「新機場還對衛生間的設置進行了專項的研究。」王曉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機場航站樓特別加大了衛生間密度,保證候機區任何位置距離衛生間不大於60米。提高了女衛生間的潔具數量標准,每條候機指廊都設有母嬰專用候機室,公共衛生間都帶有獨立的、可供家庭成員或殘障人士使用的多用途衛生間。殘障設施也嚴格按照現行國標執行,並參考國外機場做法進行了補充。

標識系統也是人性化服務的重點體現。北京新機場航站樓尺度宏大、功能復合、流線眾多。王曉群說,標識系統的設計採用了BIM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對重要流程節點進行專題研究,全樓共使用的40多種規格、2000多塊標牌進行客流引導。

機場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功能也在大大加強。「在新機場設計上,我們學習了新加坡樟宜機場的理念。樟宜機場兼有人性化和商業化,服務齊全,當地人甚至把新加坡機場視作吃喝玩樂一站式的購物中心,這對我們的觀念影響挺大的。」馬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機場的混流中心設有特別大的購物區域,也是為了打造購物休閑的綜合性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