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為什麼北京話是普通話
擴展閱讀
深圳社保沒有記錄怎麼辦 2025-04-12 14:09:38

為什麼北京話是普通話

發布時間: 2022-02-28 00:41:20

1. 北京話和普通話差別大么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大學幾年記得最熟的定義。。。。


北京話就是一種方言好嘛

「大爺」這個詞,可以打招呼也可以罵人!我老家南方方言說「大爺」就是「大爺」!但是在北京說別人「你大爺的!」這也可以說只是一種加強語氣,心裡不爽了唄!南方罵人的話一般問候的不是大爺!

咦個,倆,撒,澀,唔額,六,齊拔個,九

負帖兒,馬蓮(輕聲),長蟲,歇了虎子,家巧兒,二唆,老果(輕聲),燕面虎

小時候北京土話就想到這么多,現在都不這么說了。

2. 為什麼北京話是普通話,而粵語不是 普通話

中國的文化中心在北方,中國人的主體是北方人。在漢語形成之初,兩廣還不是中國版圖,而是百越之地,生活著馬來人。廣東人的祖先都是馬來人,不是中國人。廣東人的口音,與越南人,泰國人沒有什麼不同。廣東話是馬來口音講漢字。怎麼能夠當作國語呢。

3. 為什麼北京話普通話都有對應漢字

古時通用雅言,書面語一般是和各地的實際語言脫節的,所以各地漢語實際上很少有文字記錄,因此慢慢地,很多人雖然會說,但卻沒辦法在書面上正確表達自己的母語,這是比較可惜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很多東西去把這些字重新考察出來,普通話的用字其實也就是幾十年前規范下來的,而且是以北京話為基礎。

4. 北京話是普通話嗎

有人認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比如可以說「她會說普通話」,也可以說成「她會說北京話」,這就是把普通話跟北京話當成一回事。其實嚴格地說,「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個相聲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話同北京話的區別。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而北京話只是諸多方言的一種。普通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民族共同語後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一般認為,這個定義是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加以規范。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准音,即北京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而不包括北京話的土音;同時,普通話詞彙也不包括北京話中的一些土話。
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語音、詞語來說話,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詞、土語。怎樣分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普通廣播、電視,多聽普通話教學錄音、錄像帶,學說標準的普通話。

5. 為什麼要以北京話為國語

北京長期是很多朝代的首都,在歷史上很多人都會講官話,也就是北京話,都是用各地交談的,和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有歷史淵源的。

6. 普通話為什麼要以北京話為標准呢

誰說普通話是以北京為標準的,暈倒!北京話可是一點也不標准,好象是咬著舌頭說話。普通話是根據古漢語的拼音規則演繹而來的。

7. 為什麼北京話會成為普通話,原因是什麼

以北京語音作為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標准語,這是國語運動經過多年的爭論與語言實踐達成的共識.

首先,在北方話區域諸城市中,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最大.北京是我國的六大古都之一,但在這六大古都中,又以北京對我國的影響最大,因為其它幾個古都,影響主要在宋代以前,而自金朝起(金朝在北京建中都城起)至今,金,元,明,清各朝均在北京建都;新中國成立也確立北京作為首都,因此800多年來,北京在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斷被強化並輻射影響全國,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沒有間斷過,一直在加強,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也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北京的這種特殊地位,是其它城市所不能比的,北京語音作為普通話的語音標准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

③城市的語音,由於受書面語的影響比較大一些,相對比較穩定,這種相對穩定的語音適合作為共同語的語音標准.

第三,普通話語音以北京語音作為標准音,這里的北京語音是指北京音系而言,不是全盤吸收北京話中所有的語音,所有普通話語音不等於就是北京語音.

8. 北京話是不是就是普通話,為什麼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范圍通常指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區縣的方言。 基礎 漢語標准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盡管如此,北京官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相對於普通話而言,北京官話也是一種方言。 北京話,亦稱北京方言,屬於北京官話的京師片,流傳於北京市區。說話人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話的濃重口音稱為「京片子」、「京腔」。其實嚴格來說,北京官話並不等於普通話,而北京方言則更是與普通話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學習了普通話約等於掌握北京話。 北京官話在清代中後期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的標准語,現在稱為「國語」或「普通話」。北京官話所屬的華北官話覆蓋麵包括了整個北京市,河北北部、內蒙古部分地區,廣義的華北官話還覆蓋東北三省,也有人稱其被北京官話,但這容易引起歧義,實際上北京官話又稱北方官話,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逐漸取代南方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主流語言。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元朝以北京為大都,元朝統一全中國,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標准音,北京話第一次成為中國的標准音。明朝成立後,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話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准音。西晉後的北方話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和留在中原的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語言融合的產物,初步形成北方話,北方游牧語影響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晉後的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中國西晉後期之前的中原人總體是漢民族,而西晉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並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歷史稱為東晉十六國的時期,中原出現了留在中原的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後的中原人已經不只是有漢族血統,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而由於漢文化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發達,漢語比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容易使用,漢族人在經濟等方面的發達,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經過幾百年的漢化後[1],自己民族的語言已經很少說,甚至不會說,而更大量使用漢語,初步形成了北方漢語,再加上後面幾次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逐漸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北方漢語大體形成,為現代的普通話奠定了基礎。那時不僅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自己在漢化,還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動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遼朝時期,少部分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金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2]。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遷入中原,元朝以北京為大都,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標准音此時的語言為官話雛形.比如從元朝初年開始,元朝統治者已經把遼朝金朝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 明朝時期,還有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現了民族、民系的融合,還有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建都北京,北京話再次成為官方語言,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話逐漸演變形成了清朝的北京話。清朝時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軍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大統一,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華南人等再次在統一的國家裡,比較徹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終無法解決的邊患問題,為華北的民族融合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不少少數民族再次遷入華北(包括中原),北方話繼續形成。同時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國首都北京話為代表的為北方話最後形成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准語言。隨著現代教育、傳媒的普及發達,當代的北京官話 - 普通話,在華語圈有向各種方言滲透的趨勢。 是否受滿語影響 對於北京話的語音及詞彙系統受到滿語及滿式漢語影響的程度及范圍也有人提出了商榷[3]。具體來說,前一種觀點認為北京話中的輕聲及兒化等語音現象是受到了滿語或滿式漢語的影響而產生或加強的。但是,有觀點認為它們是漢語自身發展的結果。 特點 北京話是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輩的不純粹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作為國語標準的北京話(如老舍、愛新覺羅溥儀的錄音),而更貼近於20世紀初期的東北話(如張學良的錄像),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京白,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9. 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嗎

北京話不是普通話,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才是全國普通話標准音採集地。

北京腔調的官話是在北京話和北方話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更准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

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准語言。

(9)為什麼北京話是普通話擴展閱讀:

1909年清政府將北平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東北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熱河省省會(1955年中央裁撤熱河省承德劃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10. 為什麼以"北京話"作為同一的普通話

樓主您的提問是錯的,普通話並不是北京話!
普通話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普通話」的定義,解放以前的幾十年一直是不明確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准,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普通話」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准,那麼這些標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准,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é)」說成「hàn」,把「蝴蝶(húdié)」說成「húdiěr」,把「告訴(gàosu)」說成「gà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詞,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這也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普通話的標准讀音。因此,普通話的語音標准,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范。
就詞彙標准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准,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棒子」,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話的詞彙都作為普通話的詞彙,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方話地區的方言詞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方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普通話詞彙行列。普通話所選擇的詞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面上的詞語。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將對普通話詞彙進一步作出規范。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個標准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