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在古代叫什麼
北京在古代先後被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幽都、中都、元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
1.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又封堯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2.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
3.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4.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5.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6.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
7.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
8.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1)北京古代叫什麼名兒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 ,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❷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如下:
1、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2、燕、薊、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3、薊縣。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4、燕郡。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5、涿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7、燕。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8、南京、燕京、析津府。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興府、中都路大興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13、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14、順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也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2)北京古代叫什麼名兒擴展閱讀: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歷史——戰國時期燕昭王修黃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積水潭,聚的是物資;明成祖朱棣從全國招來20萬工匠、上百萬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製造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和高等院校落戶北京,人口和優質資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異的同時,也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源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
「攤大餅式」的發展,使城市如同一個體形越來越龐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57輛增至目前的570餘萬輛;常住人口從200萬增至目前的2170餘萬;城市歷次總體規劃中,1000萬、1250萬、1800萬的人口紅線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開始下降,毗鄰動物園的「動批」周邊環境嘈雜混亂,兒童醫院門口常有家長帶著患兒支著帳篷等待排隊掛號……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來襲的霧霾,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應有的樣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總書記所說,「光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經不行了」,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找到治根兒的良方。
功能太多——總書記對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為國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經濟、金融、產業發展、教育、科研、醫療等幾乎所有方面「全面發展」,樣樣做到最好,自然會導致攤子越鋪越大,聚集的資源和人口越來越多,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越來越尖銳。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總書記為北京開出的「治病」處方,從根本上著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霧霾、堵塞、擁擠中困頓的北京豁然開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麼都搞;解困局,疏解勢在必行。
疏解之於北京,不僅是空間所迫,更是發展所需。全市上下統一思想,「讓城市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迅速成為共識,一場有序疏解的攻堅戰由此打響。城市,特別是城六區開始由聚到疏,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從一直做「加法」到引入「減法」,走內涵式集約發展的新路。
新的規劃圖緊鑼密鼓進行調整修訂,勾勒出城市未來的發展路徑:設定城市總人口紅線——2300萬;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明確五環內不再新建大型綜合醫院,不再大規模開發商業項目;設定水資源紅線——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漫灌農業徹底退出北京。
❸ 北京在古代時候的名字叫什麼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北京這一城市也有淵遠的歷史,北京在古代有許多名字,比如燕都,日下,幽都,春明,燕京,汗八里,北平等。直到明成祖朱棣成為皇帝後,把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建立了北京城。並且將首都遷至北京,由此才開始正式命名為北京,並且一直作為後來王朝的都城,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的北京依然是中國的首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已然成為一座保留歷史輝煌並且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許多國內國外遊客觀光游覽,甚至定居於此。
一、燕都與日下
古時候北京作為燕國的都城,故而得名燕都。戰國時期,七國鼎立,燕國位居燕山附近,因此得名燕國,燕國的都城也就被稱作燕都。這一名稱可以從許多古籍典故中查詢驗證。而到了晉國時期,晉國的首都在洛陽,北京距離洛陽很近,因此得名日下。
❹ 北京在歷史上一共有多少種名稱
在古中國歷史上北京的名稱很多,共有27個歷史名稱,同時還有13個不太正式的別稱。北京的名稱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姬發建立西周的時候起,武王滅商之後,分封了黃帝的後代到到了一個叫做薊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北京市范圍內。與此同時周武王還分封了一個叫做燕的國家,這個國家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薊的封底最後被燕國兼並,並且定都於此,因為這個地方被叫做燕都。
元帝國建立之後,這里又被稱之為大都。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後,將首都由原來的金陵遷往大都,改大都為北平。滿清建國之後,定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又改名北平,新中國成立之後,定都北京,北平再次回復北京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