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
擴展閱讀
天津視同工齡指數是多少 2025-02-05 19:57:14
杭州包裝膜多少錢 2025-02-05 19:43:54
杭州市河庄路屬於哪個區 2025-02-05 19:27:56

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7-20 07:52:46

⑴ 北京以前都叫過叫什麼

北京以前都叫過燕京、幽州、北平等。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趙公被封於延豐。燕都得名是因為它是古代燕國的都城。在戰國時期的七位英雄中,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九州之一。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有州始建於漢、魏、金、唐,均為北京所治。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昭區被廢,北京改為北平。



(1)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首都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六里河鎮。遺址依然存在。黃帝後人於集,現居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

北京市共轄16個市轄區,分別是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北京市人民政府駐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7號。

⑵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哪些名字

北京在歷史上出現的名字有: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
具體對應朝代如下:
戰國時期燕國首都,時稱薊城(燕都或燕京),秦漢時期置縣,稱薊縣;
西晉時期,置燕國,十六國後趙時,燕國改設為燕郡;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改名涿郡。
遼國時期,在今北京地區設置陪都,稱南京;
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於1153年正式建都於北京,稱中都,歷時119年。作為北京正式建都史的開端;
1270年元朝建國時,忽必烈建都北京,稱大都,歷時97年;
明朝初年(洪武建文年間),改稱北平;朱棣奪位後,於1421年遷都北平,改稱北京,歷時223年。
1644年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未改名,歷時276年。
民國時期(含明國初期和抗戰時期),北京曾一度改名為順天府,北平。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方才更改為北京,作為首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採納,謝謝。

⑶ 北京在歷史上一共有多少種名稱

在古中國歷史上北京的名稱很多,共有27個歷史名稱,同時還有13個不太正式的別稱。北京的名稱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姬發建立西周的時候起,武王滅商之後,分封了黃帝的後代到到了一個叫做薊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在現在的北京市范圍內。與此同時周武王還分封了一個叫做燕的國家,這個國家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薊的封底最後被燕國兼並,並且定都於此,因為這個地方被叫做燕都。

元帝國建立之後,這里又被稱之為大都。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後,將首都由原來的金陵遷往大都,改大都為北平。滿清建國之後,定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又改名北平,新中國成立之後,定都北京,北平再次回復北京的稱號。

⑷ 北京從古至今都叫過什麼名字

1、薊:據史書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外一種說法稱周朝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為北京的別稱,上世紀80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類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4、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代稱。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都將「日下」指代北京。

5、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4)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古都,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千米。

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

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

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後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⑸ 北京在歷史上曾有過哪些稱呼

薊、燕、廣陽、幽州、范陽、幽都、析津、薊北、南京、燕京、燕山、永安、大興、大都、北平、順天、宛平。

「燕國」,其實在先秦時期一直被寫作「妟」(yàn)或「匽」,直到秦漢時期才被改寫作「燕」。所以,不僅西周燕都所在地在商代與西周時期會被寫作「妟」,東周時的薊城也會因為燕都的關系而被稱為「妟」。

所以說,在先秦時期,北京地區有兩個曾用名「薊」與「妟(匽)」,這兩個曾用名只是在後代史書上被寫成了「薊」與「燕」。

秦朝的薊縣為廣陽郡治所在,兩漢魏晉時期則先後是廣陽郡治、廣陽國都、燕國國都。廣陽郡轄下還有一個廣陽縣,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廣陽村,北齊以後這處廣陽縣整體並入了薊縣,所以漢魏時人往往稱呼廣陽縣為「小廣陽」,那麼「大廣陽」自然便是郡治所在的薊縣城了。

另外,兩漢時人有用郡名稱呼郡治所在城池的習慣,因此薊縣也被稱為「廣陽」。所以,廣陽便是北京地區在「薊」、「燕」之後的第三個曾用名。

隋唐時期,「幽州」便完全成為一個以今日北京市區為州城所在的地名。而且,由於隋唐時期對於地名與行政區劃經常在「州」與「郡」之間搖擺,所以幽州也偶爾會被改稱為「范陽郡」,「安史之亂」發動者安祿山曾經擔任過的「范陽節度使」便是幽州被叫做「范陽郡」時所授予的使職。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唐朝比較忌憚「范陽」這個名號,便再也沒有使用「范陽郡」與「范陽節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了。所以,「幽州」與「范陽」便分別是北京城的第四、第五個曾用名。

(5)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⑹ 北京在歷史上曾經叫過的名字

北京在歷史上叫過: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6)北京歷史名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西周: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明清: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由皇家普魯士軍火協會制圖部門繪制的詳細北京地圖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⑺ 北京在古代時候的名字叫什麼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北京這一城市也有淵遠的歷史,北京在古代有許多名字,比如燕都,日下,幽都,春明,燕京,汗八里,北平等。直到明成祖朱棣成為皇帝後,把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建立了北京城。並且將首都遷至北京,由此才開始正式命名為北京,並且一直作為後來王朝的都城,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的北京依然是中國的首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已然成為一座保留歷史輝煌並且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許多國內國外遊客觀光游覽,甚至定居於此。

一、燕都與日下

古時候北京作為燕國的都城,故而得名燕都。戰國時期,七國鼎立,燕國位居燕山附近,因此得名燕國,燕國的都城也就被稱作燕都。這一名稱可以從許多古籍典故中查詢驗證。而到了晉國時期,晉國的首都在洛陽,北京距離洛陽很近,因此得名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