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道戰)遺址在么什地方了
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免費開放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
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邯鄲峰峰地道遺址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堡壘。由於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並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