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有幾環怎麼區分的
截至2020年6月24日,北京環路共有7條環路。其中七環路也稱為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正在新建中。
1、一環路
民國時期,為了開通有軌電車,於是修建了一條有軌電車路。這條有軌電車線路圍繞紫禁城環繞一圈,從天安門前開始,往西到西單。折向北,過西四,到平安里(現改為平安大道)。折向東,到地安門。折向北,到鼓樓。折向東,過交道口到北新橋。折向南,過東四到東單。折向西,回到天安門前。這是曾經的北京一環路,現已不再認為是環路。
2、二環路
二環路由25 條道路組成,全長32.69公里,於1992年9月建成通車,是中國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沒有紅綠燈的城市快速環路,是北京交通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二環路是沿著明、清北京「凸」字形城牆位置走向形成的道路構成,在建國門立交與復興門立交以北的半環,道路大致在原城牆位置;兩座立交以南的半環,道路的主路則建於護城河以外。
3、三環路
三環路由12 條道路所組成,共長47.62 公里。有趣的是,北京先有三環路,後有二環路,三環路才是北京第一條建成通車的環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配合東郊工業區、西北郊文教區的建設等工程就開始了東、南、北三環路的建設,早於1958年就建成通車,西南三環則到1981年底建成通車,中間隔了二十幾年。
經80年代多處改擴建,三環逐漸成為快速環路。唯獨玉泉營環島一處,直到1999年國慶前,才改造成立交橋,從此三環路作為全立交的城市快速路全線建成。
4、四環路
四環路的部分路段,主要是北四環學院路到四元橋路段,就已經建成並通車。但整個四環路的建設持續了十餘年。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東四環路建成並通車。到2001年6月,整個四環路全部連成一體。
5、五環路
五環路跨越大廣、京哈、京滬、京港澳、京藏、通燕、首都機場等高速公路和京通快速路,並與京順路、阜石路、京良路、京原路、成壽寺路等二三十條城市主幹道相交,共架設大小立交橋70餘座,幾乎匯集了北京已有的各種橋梁式樣。
6、六環路
六環路是位於北京市的一條環形高速公路,又稱G4501北京繞城高速公路,以前的名稱曾為「公路二環」,後為了統一名稱改為「北京六環路」,全長187.6公里,2009年9月12日實現全線貫通。
7、七環路
北京七環路一般指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簡稱首都地區環線高速,也稱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北京七環,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為G95,途徑河北省張家口、涿州、廊坊、承德,以及北京市大興區、通州區和平谷區等地。
線路全長940公里,由密涿高速(含廊涿高速)、張涿高速、張承高速、承平高速組成。其中北京市境內包括密雲至涿州高速北京段、承德至平谷高速北京段,約90公里,河北境內約850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環路
㈡ 北京一環指的是哪裡
對於一環有巨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紫禁城周邊環城一號線就是一環,也有人說皇城周邊的環路就是一環。
早在明朝的時候紫禁城的周邊就被1號路給環繞,而這條道路是專門提供給皇帝和他的官員們遊玩設立的,所以說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說是不被允許進入這樣一條道路的。因為這條路是提供給皇室所用,指岩所以說也不符合對環路的定義。
還有一些人說一環應該是圍繞著皇城四周成立的環路,然而在民國以前,老北京道路是沒有東西向的穿城馬路。東西向亮告的路也是不貫通的,因此,即便是民國以前也是沒有對所有人開放的。
北京各環路的劃分方法
1、北京環線的區分還是比較明確的,以天安門為中心,環繞一周形成的環路。根據距離天安門遠近分為2-6環。
2、北京二環是距離市中心最近的環線,全長32.7公里。是在原城牆的位置上修建的城市快速環路。
3、三環全長48.3公里,東、南、北三環早於1958年建成通車,西南三環1981年底建成敬逗明通車。
4、四環平均距離北京市中心點約8公里,全長65.3公里。主路雙向八車道,全封閉、全立交,被認為是國內有史以來市區道路建設標准最高、規模最大的城市快速環路。
5、五環全程98.58公里,於2003年11月1日全線建成並通車。
6、六環全程187.6公里,是連接北京第一圈衛星城的一條環形高速公路。
㈢ 北京的環是怎麼劃分的
北京環線的區分還是比較明確的,以天安門為中心,環繞一周形成的環路。根據距離天安門遠近分為2-6環。
北京二環是距離市中心最近的環線,全長32.7公里。是在原城牆的位置上修建的城市快速環路。
三環全長48.3公里,東、南、北三環早於1958年建成通車,西南三環1981年底建成通車。
四環平均距離北京市中心點約8公里,全長65.3公里。主路雙向八車道,全封閉、全立交,被認為是國內有史以來市區道路建設標准最高、規模最大的城市快速環路。
五環全程98.58公里,於2003年11月1日全線建成並通車。
六環全程187.6公里,是連接北京第一圈衛星城的一條環形高速公路。
(3)北京一環是多久興起的擴展閱讀:
北京市有超過一半常住人口聚集在五環以外。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根據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發現,本市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7.1%;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941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43.8%;五環以外有1098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1.1%。
北京常住外來人口與常住人口在環路分布情況上基本一致,但向外拓展聚集的特點更突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637.6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77.9%;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532.1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65%;五環外有422.5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51.6%。
㈣ 北京的一環在哪
北京的環路有很多,從二環開始,現在已經到了六環。說起二環、三環、四環路,現在的北京人都知道。可是要問你一句:勞您駕,一環路在哪?恐怕您真得好好想想才敢說在哪。不過連著問幾個人,恐怕能出好幾個答案。為什麼呢?就因為對北京的一環路的定義不同,所以會有多種答案。就像北京的二環路,還有內二環和外二環之說一樣,一環路也得看如何定義才行。 北京的「環路」這一概念,是從什麼年代開始有的?這就先要說一說老北京城的道路布局。在民國以前的明清兩代,老北京城的內城,是沒有東西向的穿城馬路的。您會說:東西長安街不是嗎?不是!當年的東西長安街是不通的。中間部分,也就是現在的天安門廣場,是屬於皇宮大內的禁區。在中山公園和文化宮南門正對的長安街位置,當街建有兩座拱圈門,稱為東長安門和西長安門,也叫左右長安門。東西長安街到此為止,想進長安門借道而行,那得有大內發的腰牌,百姓是不行的。當年想從東城的東單去西城的西單,只能繞行。一是從東單向南,向西穿過東交民巷,走棋盤街,過大清門,再穿過西交民巷,到宣武門,向北才能到西單。二是從東單向北繞道東四、大佛寺街,向西經過地安門、平安里再向南走四里地才能到西單。總之是要圍著皇城繞半圈才行。為什麼?就因為北京內城的中央有一座皇家的禁區——皇城,把東西城隔開了。 到了民國,才把東西長安街連成一體,方便了百姓的通行。 真正有了環路概念,是從有軌電車的修建以後。有軌電車大部分是南北向的行駛路線,以西直門和東直門為起點,到崇文門、宣武門、前門、永定門。東西向還是受到老北京城街道布局的制約,線路不多。後來為了方便東西城百姓的通行,借原有的線路,開通了一條百姓稱之為「環城車」的電車線路。車的起點是西城的太平倉(平安里),雙向發車,經西四、西單、天安門、東單、東四、北新橋、交道口、鼓樓、地安門再回到平安里。這是北京百姓第一次有了「環城」的概念。有軌電車停運後,還設過一段時間的公共汽車的環城線路。本來環城路應該是個矩形,但是由於北京內城的西北部有一片水域,割斷了鼓樓到新街口之間的聯系,所以只好由鼓樓向南經地安門,再向西回到平安里。路程是一樣的,只是環路成了一個缺角的矩形。 解放後,舉辦北京市民春節環城長跑運動,又給北京人增加了一個「環城」的概念。這個環城賽,起點是天安門,順時針方向出發,經西單、西四、平安里、地安門、鐵獅子胡同(張自忠路)、東四、東單回到天安門。這個環城路線,甩掉了環城電車線路現在平安大街以北的部分,成一個矩形線路,比較規整。 這兩個環城路線,逐漸的在百姓心中有了印象,也被百姓們認可了。這就是百姓心中的一環路。雖然有兩個路線版本,可是相差不多。地鐵環城線完成後,在原來內城護城河外面修了一條環城路,就是內二環。二環就是相對一環而來的。 既是城市的環路,那就應該有一個中心,圍繞中心轉一圈稱之為「環」。北京的環路是以哪裡為中心?大家會說:以故宮為中心。其實以上兩個一環路都不是以故宮為中心的,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真正以故宮為中心的一環路,我以為應當是以長安街、南長街、北長街、景山前街、北池子、南池子組成的環路,才是真正的一環路。這是一個規規矩矩的矩形環路,而且是以故宮為中心的。
㈤ 北京分什麼 (二環、三環,四環 五環……)是什麼意思
北京環路是指北京市的7條環路,即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3.5環路、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七環路。
北京的交通線路在地圖上呈現「蜘蛛網」形狀。二環、外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甚至七環路,放射的高速公路向四方延展。這種公路的特點就是速度快且沒有紅綠燈。
(5)北京一環是多久興起的擴展閱讀
北京三環路全長48.3公里。東、南、北三環早於1958年建成通車,西南三環1981年底建成通車,是北京第一條建成通車的環路。經80年代多處改擴建,逐漸成為快速環路。唯獨玉泉營環島一處,直到1999年國慶前,才改造成立交橋,從此三環路作為全立交的城市快速路全線建成。
北京五環路全程98.58公里,2003年以前因為被認為是北京市區最外圍的一圈高速公路,名稱曾為「公路一環」,於2003年11月1日全線建成並通車,通車後屬於收費高速公路,後為緩解交通,於2004年1月1日停止收費。
㈥ 北京的一環路指的哪裡
首先題目問的就有問題,北京的環路並不是從二環開始命名的,而是三環。
北京當時是先修了現在三環路的三個方向,簡稱三環路,是三面成環的意思,不是第三個環路,後來修完了完整的一圈,就管這個叫三環路了。後來現在二環的這一圈修了快速路,才叫二環,之後又有了四環,五環之類的。
你可以到路上去看看,三環和後來的四環五環,是叫x三環x路,比如西三環北路,東四環南路,而二環依然叫xx門x大街(路),比如西直門南大街,朝陽門北大街。
另外,關於二環的說法,也是近些年才統一的,之前都是有內二環和外二環的說法,內二環就是現在44路的這一圈,東西二環北段和北二環,以及前三門大街,北京站是包括在內二環里的(區別於地鐵路),外二環才是現在的二環。後來統一了之後就習慣把這一圈全封閉全立交的快速路叫二環了。
北京沒有嚴格意義上講的一環,至於其他人提到的西單東單,平安大街這一圈,算是問北京一環是哪的人太多了,人們根據歷史上公交車的走向杜撰出來的說法,並沒有得到正式官方承認。
其實北京歷史上有一個短暫的一環的官方叫法,全稱「公路一環」,也就是現在的五環路,那時候規劃的六環路不叫六環,叫「公路二環」。那會北京城市規模還沒有現在這么大,公路一環的定位就是北京過境車輛繞行的,建設標准也是高速標准,剛建好的時候五環路是收費的,八高的清河,京開的西紅門收費站修在五環內,完全是因為當時五環收費。後來紀委王書記在北京做市長的時候,取消了五環收費,公路一環做為過境車輛繞行的功能也就從官方定位中取消了,公路二環承擔了這個作用,所以索性公路一環和公路二環的提法也就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五環路和六環路。
其實所謂的七環也是民間叫法,正經的官方名字是環北京高速公路。
所以北京完全官方的路名只有三環,四環,五環和六環,二環是官方承認的約定俗成的叫法,七環也是約定俗成的叫法,是否得到官方認可還不太清楚,一環(不是公路一環)是一個民間都不統一的提法,想約定俗成都沒法約……
㈦ 北京一共幾環
截至2019年,北京市一個有8環。
即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3.5環路、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七環路。
其中的七環路也稱為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全長940公里,其中890公里都在河北地區。目前河北大部分都已通車。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通州至大興段也於2018年8月20日中午全線通車。
(7)北京一環是多久興起的擴展閱讀:
民國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北平市所轄范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東城區全境,朝陽區大部、海淀區南半部、石景山區南部和豐台區北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