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西火車站怎麼進候車室呀在哪個候車室呀
我無語了····哥們
你沒出過遠門啊?
你下車
看到北京西站
走到西站北廣場
面朝西站
你的左前方是
售票處
正中間是
候車室
你直徑走進去就好了
上電梯
注意;左上方有塊LED大屏幕
上面顯示
正在候車的車次
和
候車室名稱。注意看下你的車次
找到相對應的候車室
就OK。等到點了
直接驗票上車。你這個樣子
家裡人怎麼放心
你去三亞。一路順風
。請原諒
我的無聊
。
❷ 北京西站坐高鐵從哪個口進啊
北京西站,第8至11候車室都有高鐵車次檢票口。第7候車室也有部分高鐵車次在此檢票,所以建議到候車室先看車站大屏幕,上面有滾動的車次顯示,並且標注了明確的候車室檢票口。例如:
❸ 在北京西站坐高鐵是在一樓乘坐還是二樓
從北京西站乘坐高鐵是在二樓,進站安檢在一樓,進站口在二樓。
❹ 北京西站候車室在幾樓
北京西站候車室一樓和二樓都有,北京西站現有13個候車室,候車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可容納2.5萬人同時候車。
北京西站整體布局:
北京西站設計為上進下出模式,即地面以上為旅客進站、候車系統,地下部分為旅客出站系統,地下負二層設有4個出站口,分別為北一出口、北二出口、南一出口和南二出口。北京西站現有13個候車室,候車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可容納2.5萬人同時候車。
北京西站的站場為通過式,置於三環路與北蜂窩路之間,採用高架候車、上進下出、南北開口、北側為主的橋上站類型。車站東、西兩側,均設出站地道;靠近站台端部設郵件、行包合用地道,並以橫向地道溝通(呈U型),盡量減少站台上車輛穿行。
聯系南北廣場,專供行人使用的地下中央自由通道,布置在車站中部附近的人流集中處,既解決車站南北兩側居民的自由往來,又兼顧南北廣場公共交通間的換乘。
北京西站的站房分為南北兩側。其中,北側站房包括售票、行包、候車、管理用房和以旅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商業用房;南側站房包括購票、行包、候車等用房,便於南側旅客就近乘降。
北京西站的廣場分為步行廣場、個體交通(大、小型客車)和出租汽車停車場。廣場東部安排有公共汽車始發站和郵件處理中心及郵電支局。
廣場西部安排有行包房及其專用停車場;廣場之下擁有可停放小型汽車的地下停車場和地鐵站,其中地鐵站的南出入口在西站進站大廳內,北出入口放在蓮花池東路以北。
北京西站各次列車均實行實名制購票、驗證驗票進站,車站於開車前5分鍾停止檢票進站。乘坐Z97次去往九龍(紅磡)的旅客,需在開車前90分鍾進入聯檢區域開始辦理驗關手續,開車前20分鍾關閉聯檢大廳進站通道並停止檢票。
接乘坐動車的旅客請到南一、南二出站口接站,接乘從普通列車的旅客請到北一、北二出站口接站(註:南一、南二出站口之間相通,北一、北二出站口之間相通)。
(4)北京西站k574在哪個候車室擴展閱讀:
北京西站的建築設計:
北京西站是「八五」計劃的重點工程,由北京市和原鐵道部共同出資,總投資65億元人民幣。截至2015年3月,車站主建築群建築面積50多萬平方米,直接服務旅客的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
北京西站的設計利用地鐵站穿過車站中軸線形成的結構布局(高層建築基礎原在地鐵兩側)的中央空檔,借鑒中國的「關」、「城門樓」的形象, 設計成了一個45米寬、50米高的大門洞, 在45m長的巨型鋼結構上放了一個「門樓」,現代鋼結構與傳統門樓的組合。
這一主題重復出現在東西出站口組成三座門,成為火車站形象的基調。同時,設計採用了民族傳統建築形式,做為蓮花池歷史文脈的延續,強調西客站的紀念性。
此外,北京西站也強調了時代精神的表現。車站通過巨型鋼架和鋼亭的組合及巨大的門洞產生時代感,吸收了國外車站使用玻璃的做法,在西客站設計了玻璃大雨擁、中央大廳玻璃棚、中央通廊玻璃天栩等,在大量人流集散的部位盡量做到引入自然光,變過去車站的昏暗壓抑為明亮通透。
通過大球形網架的形象與傳統建築形象互相滲透,在主亭上用暴露結構的方法露出鋼亭、屋頂網架桿件和支持飛檐的桿件,使門樓融進鋼結構和網架形象,代替了木結構的斗拱,使主亭也具有時代特點。
車站南北廣場中心設置了兩座城雕,其中,南廣場為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雕塑,北廣場為以走向21世紀為主題的雕塑,從而形成「一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崛起」的完整構思,以此烘托西客站的紀念性主題。
客運流量
1996年,北京西站全年旅客運輸量為1742萬人次。
2004年,北京西站全年旅客運輸量為4906萬,同比1996年增長182%。
2009年2月,北京西站在2009年春運期間上下車的旅客超過1300萬人次,創下建站以來的最高記錄。
2015年,北京西站日均旅客20萬,高峰期達到40萬。
2015年中秋節和國慶節,北京西站發送旅客240.5萬人,日均18.5萬人。
2016年,北京西客站日均客流量18-20萬人,高峰期間日客流量達到40-60萬人次,覆蓋人群近1.8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