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達嶺萬里長城是哪個朝代建成的啊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的延慶縣境內,東經116°65』,北緯40°25』,是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這一帶山巒起伏,多險峰峻嶺,離北京市區70多千米。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達嶺萬里長城是萬里長城最傑出的代表,是明代長城的精華。
Ⅱ 八達嶺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明朝
現在的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
Ⅲ 長城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建造的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1、先秦時期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
2、秦代
秦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築見稱。
3、漢代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漢武帝修築長城驅逐匈奴,對維護西漢帝國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4、隋代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動用勞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5、兩宋時期
宋長城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千米宋長城牆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發現有炮台遺跡。
中國長城專家成大林在岢嵐考察長城後認定:岢嵐境內的長城為北齊、隋、宋三個王朝修築。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宋代長城,填補了中國長城史研究的空白。
寧夏發現的宋代長城遺跡,位於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南北兩側。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並存,充分說明這一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續的文明歷史。
6、明代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朝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
7、清代
清長城與明長城及歷代長城不同,修建的目的是用於對內血腥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對內而不是抵禦外敵。清代長城是滿清政府的權益之計,相對而言建造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單一,因此很少提及,更無法同明長城相比。
Ⅳ 北京長城是哪個年代的
長城(Great Wall)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Ⅳ 八達嶺長城是哪個朝代修築的
明朝。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
建於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
Ⅵ 現在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是在哪個朝代修建的
長城大部分是明朝重新修建的,所以北京的八達嶺長城是在明朝建立的
Ⅶ 長城始建於哪個朝代
中國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Ⅷ 長城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秦長城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果追溯到西周末年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齊國等長城,我國長城至少已有2700多年歷史。即使明代修築的長城,至今也已600多年。
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亘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長牆。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築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八達嶺在北京延慶縣境內,距北京市60千米。它是關溝的第四道重關,也是居庸關之北口,地勢險要。現在嶺上尚留有「天險」兩字。八達嶺為長城經過北京的著名地段,此處交通四通八達,南通北京,北達延慶,西往宣化、大同,故有八達之名。
八達嶺山勢極為險峻,這段長城是以巨石為基,上層用大型城磚砌成。它依山而築,隨勢而曲,高低不一,寬窄不同,其平均高為7.8米,牆基寬約6, 5米,牆頂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進。城牆內每隔不遠就有一拱門,作守城兵將上下之用。牆頂迎敵面修有垛口,垛口中,上有望眼,下有射口,為監視和射擊來敵之用。垛口作用很大,它既能隱身防敵,又能打擊敵人,兩個垛口間在危急之時,還可丟滾木、擲擂石、澆開水,以防敵人仗雲梯登城。為了有效的防禦,在外城牆上每隔70米左右就築有一個突出牆外的敵台,這種敵台的防禦、戰斗價值很高,它可以在來犯之敵已悄然臨近城下即將登城時,從側面射擊敵人,將來敵置於左、右和正面三方交叉射擊點上,使來犯之敵難以登城。這就是所謂「兩台相應,左右相救」和「旁敲側擊」的兵法在軍事工程上的具體應用。
萬里長城的四大特點
歷史悠久
秦長城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果追溯到西周末年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齊國等長城,我國長城至少已有2700多年歷史。即使明代修築的長城,至今也已600多年。如此古老的偉大建築,並能保存至今,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稀有、珍貴與難得的。
長度驚人
我國從春秋戰國到明朝,歷代對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修與增建。長城遍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既有東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總長度達108000華里(計五萬四千公里)。其中超過一萬里的就有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由於計達萬里以上,所以稱之為萬里長城。
工程浩大
據科學家粗略計算,如果把明長城的土、磚、石方用來修築一條1米寬,5米高的城牆,那麼可環繞地球一周;假如用來鋪築一條厚0.3米,寬5米的公路,則可環繞地球三周。據美國登月宇航員報告,他們在月球上不用天文望遠鏡而僅憑肉眼遙望,只能看到地球上的兩個人造建築物:一是荷蘭須德海的圍海造田工程--海堤,但短而小,模糊難辯。一是中國的萬里長城,橫跨在地球的北半部,形似一條綵帶,十分壯觀,由此可見這一工程之偉大。
建築高超
萬里長城所經之地,或高山深谷,或江海湖岸,或沙漠草原等等,地質地形極其復雜險峻,施工作業尤為艱難。要把長城修築起來,是必須懂得和應用數學、力學、幾何學、測量學、地質學、建築學以及組織、運輸等多種科學技術知識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能將這一巨大而復雜的工程興建起來,並能千載屹立人間,這表明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及偉大的創造精神,無不令人折服與謳歌。
Ⅸ 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的極盛時期.歷數各個朝代,明長城修築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建築也最為精美.長城高大雄偉,形成中國北部東西向的堅強防線. 級別:學弟 2006年9月15日 明代是中國修築長城的第三個高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明初確定的三大國策,而「高築牆」又居首位。自其建國第一年即派徐達築城,直至清兵已經入關,山海關的工程尚未結束。一般常謂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其實,在山海關外尚有經遼陽附近、遼寧與青林交界處、直抵寬甸滿族自治縣鴨綠江畔的虎山南麓的長城。明長城全長達3150餘公里。不過後者工程質量多數不如關內的堅固,但也有很具特色者,如錦州附近的九門口長城水關,跨河而過,是迄今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的水關。 到了明代,特別是戚繼光主持修建長城後,對烽燧制度加以改進,使之更加完善:烽燧點燃的堆數改依來敵數量而定,並且同時鳴放火炮,這便在光之外又增加了聲音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來敵若約百人,舉一烽,同時鳴炮一響;來敵若約500人,則二烽二炮;若千人以上,則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若萬人以上則為大舉來犯,五烽五炮。煙高易散,烽數難辨,更在燃料中雜以硝、硫、灰、鉛粉、紫粉、麻油、黃丹、瀝青、樺皮、、青黛等,使之分別呈現黑、白、紫、青、紅五色,即可醒目易辨。如此則不僅可知有敵犯境,而且可知來敵數量,即可調集己方將士,確保萬無一失。 「轟」的一聲,北岔口長城邊的採石場炸開了石洞,「嘩啦啦」一聲,清脆的城牆石塊紛紛塌落。昨日青銅峽文物所副所長謝小燕嘆道:「寧夏的『八達嶺』經不起這樣的折磨啊!」 這段長城位於青銅峽北岔口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處,修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土築和石砌城牆。土城牆基寬6米,高8米;石砌城牆高3.6米,基寬2.5米。北岔口長城隨山勢走向而修築,氣勢磅礴,綿延40公里,素有寧夏的「八達嶺」之稱,是目前北方地區僅次於北京八達嶺長城的一段明長城。
Ⅹ 北京長城建立於哪個朝代
建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後來經過秦漢,以及各個朝代的修繕,最後一次大修是在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