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北京的龍脈在哪裡
城西,太行山山脈婉蜒由南向北而來;城北,燕山山脈簇擁拱衛著北京。兩股山脈交會、聚結,形成了風水上津津樂道的龍脈。
北京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關,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海,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龍脈是藏風蓄水、豪富大貴的風水寶地。
在風水學上,常常藉助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升沉、遷移轉變、變革。因為龍這種動物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象龍一樣,是以以龍脈稱號之。
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長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藏龍、飛龍、潛龍、閃龍。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樑,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參考:360doc 磊石山人 《北京城的風水龍脈》
『貳』 十三陵龍脈的龍頭在哪裡
十三陵的龍脈龍頭分別在:故宮紫禁城,另一個在中南海。
分別是火龍,水龍。火龍龍頭在故宮紫禁城,龍尾在十三陵。
另外一條是水龍,龍頭在中南海,龍尾在十三陵水庫。
坐車從110國道到十三陵去玩, 路邊的一個懸崖上有個龍頭,
有緣的人才能看的見,若是無緣人便擦肩而過。
(2)歷朝龍脈在北京哪裡擴展閱讀:
明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叄』 北京的龍脈在哪
我所知道的龍脈是以昌平山腳開始到京密引水渠北側的一個名為「龍山」的小山,這龍山是盡頭,在匯佳大學的東側。在改革開放之後這條龍脈更名成了白浮泉路,「白浮泉」是龍山流出的泉水,在歷史上是北京的主要水源。如今的京密引水渠的河道就是仿照當年郭守敬引白浮泉水修建的通惠河的河道修建的。
『肆』 我國歷史上的二十四個王朝,竟然對應了二十四道龍脈,你知道嗎
風水學是中華文化有悠久的歷史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比較學術研究的叫法稱為堪輿。風水學是大自然的能量,是宇宙空間的大電磁場動能。風便是元氣和場能,水便是流動性和轉變 。風水學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發揮校察自然地理的方式,也叫地相、舊稱堪輿術,它是一種科學研究自然環境與宇宙空間規律性的社會學,人既然是當然的一部分,當然也是人的一部分,做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自然,以山脈的走向來分辨一個實際所在位置的自然環境優劣,是有它的大道理的。因此 ,對龍脈是不是歸屬於封建迷信這個問題,大家應當持相對性謹慎的心態。既不徹底堅信它那一套繁雜的基礎理論,另外也不可以一刀切,徹底逃避該基礎理論里邊的有效核心。
居家風水覺得全球的山脈全是起源於昆侖山,昆侖山之左是峨眉山脈、柴達木盆地山脈、魂墟山脈,北有阿爾泰山,右側則是唐古拉山、阿爾卑斯山等。天山山脈夾在這種雄峻的山脈中間,持續往東拓寬,產生一條龍形。龍的行為主體落在陝西省西安市、東出河南省,另外往北、南等方位支系,這種許許多多的山脈,在地圖上看便是一幅極大的龍圖,因此 ,我們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也是有特殊緣故的。
『伍』 北京的元大都在哪裡
元大都在北京市朝陽區芍葯居甲2號;元大都城垣遺址在北京市朝陽區健安東路。
元大都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北京元都市長垣遺址公園分為海淀段和朝陽段。它有十多公里長。它是北京市區最大的帶狀公園。它集文物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休閑旅遊於一體。
(5)歷朝龍脈在北京哪裡擴展閱讀:
元代大都的名稱,在源自漢語的「大都」之外,還大概源自畏兀兒語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譯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
這個詞在《馬可·波羅游記》的各種西文譯本里有兩種拼寫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這兩種形式都常見於當時的西文文獻。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蒙古人只說「大都」、「上都」,Khanbaliq這個詞可能並不為蒙古人所用,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個蒙古語詞彙。汗八里是包括畏兀兒在內的突厥語和伊朗語各分支語言人群所使用的,他們甚至到明代還用汗八里稱呼北京。
後來元朝北撤,蒙古人仍然保留著對大都的記憶和懷念,並繼續用「大都合托」(Dayi Qota)一詞來稱呼明朝都城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大都
『陸』 北京八寶山的龍脈起源於哪裡
對於北京的龍脈有很多說法,一說是在天壽山,另一說是北京的中軸線,還有說在東郊皇陵。在一本論述故宮風水的厚書中,作者在談到北京的龍脈時說,紫禁城的龍脈就是北京城的龍脈。中國的龍脈在昆侖山,在引用了許多古人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的關系後斷言北京的龍脈在昌平的天壽山,龍穴就在紫禁城。「古人建城必靠山,古人建陰宅必選山」、「古人建城必尋龍脈」、「定龍脈是建城的首要原則」。意思就是古人在建北京城和紫禁城時肯定是先選定天壽山龍脈後建城。如果二環路內的北京城是明朝選定的,倒可勉強附會,可偏偏這個城址不是明朝的首選地,而是明的前朝元選址定都的。明清紫禁城也是在元故宮的遺址上南北稍加移動修建的,決不是明朝根據龍脈重新選址修建的。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明白,昌平那座山明朝之前叫黃土山,明朝選為皇陵後才改名天壽山,因此所有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關系的書都是明朝以後文人的附會說。
所以現在基本認定北京有兩條龍脈:一條是旱脈,指的是故宮中軸線,一條是水脈,只中南海,後海,一直到恭王府的那一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