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奧運表演如何做到整齊劃一
擴展閱讀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怎麼樣 2024-10-12 11:23:02
上海一婦嬰醫院在哪裡 2024-10-12 10:35:00
深圳龍園路屬於哪個區 2024-10-12 10:18:06

北京奧運表演如何做到整齊劃一

發布時間: 2024-10-12 08:44:18

Ⅰ 北京奧運的台前幕後

令人難忘的「記憶之塔」

30米高塔!幾百人從四面八方一齊沖向塔體,猶如激流,又似烈火,令人驚嘆!

「記憶之塔」是奧運聖火熄滅後首個出場表演的節目,承載著展示中華文明,弘揚「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精神的重任。

節目由美好回憶、聖火重燃、龍舞聖火、祥雲飄飄等7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包含數十個動作,全部在高空中完成,難度系數大,危險性高。參演550餘名官兵克服超乎尋常的困難,成功燃起了人們心中不息的「聖火」。

爬塔訓練,要求演員在攀爬時既要有速度還要整齊、有力度。為了達到要求,在塔體訓練受限的情況下,官兵們充分利用訓練場的攀登樓進行訓練,每一步的跨度,每一個肢體的舒展,都做到一絲不苟。在訓練中,最累的要算是「沖塔訓練」,為了達到節目編委會提出的三維動畫效果要求,隊員們每天要在上下30米高空中往返至少100次。

「記得攀爬最多的時候,一上午爬了190趟。整個上午只休息了20分鍾。訓練結束後,大家的腿直發抖,渾身像散了架,好多人的手都磨得血肉模糊。」隊員郭建龍回憶說。

「每一層塔上表演的隊員爬塔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最初訓練時,小夥子們盡管很努力,但是速度遠遠達不到要求。」負責這個節目的導演李子君介紹說,但官兵們刻苦訓練,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全部達到了標准。

記憶塔頂上的「五人組合」是節目的點睛之筆,需要在30米高的塔頂,在直徑不到4米的高空騰躍起舞,還要完成上百個高難度動作。

「第一次爬到塔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別說做動作了,站在上面連動都不敢動。」組長馬隆彬回憶說。為了越過這座「大山」,5位勇士制訂了一套艱苦的訓練計劃:除了完成導演編排的輔助舞蹈外,每天跳繩500次;做肩繞環、反拉肩、側拉肩、雙手互握拉臂等動作各500次;做腰繞環、腰部屈伸、深度彎腰、行進間正側踢腿、弓步壓腿、橫劈腿、縱劈腿不少於30分鍾。這些「任務」大部分都是他們在中午午休和晚上就寢時間後自己「開小灶」完成的。最終,他們做到了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完成一套又一套只有雜技演員才能完成的動作。

「鼓陣」——彰顯「東方男性之美」

如同開幕式第一個節目——「擊缶」的震人心魄,在閉幕式表演中,第一個出場的節目——「鼓陣」表演,同樣令人叫絕。

由200名武警官兵完成的200多個專業舞蹈動作,早在5月27日的匯報演出時,便得到了總導演張藝謀的首肯。

為了領會、揣摩導演意圖,官兵們細化、規范每一個動作表情。從練馬步、練手勢到練眼神、練姿態,官兵們用近乎專業演員的標准要求自己。他們還自己編寫出《鼓陣單個軍人表演動作》訓練指導小冊子,確保訓練質量。

鼓陣表演是藝術的表演,僅僅做到動作的整齊劃一是遠遠不夠的,表演者的眼神、神態等等,都決定著表演者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為了提高表現力,他們請來作曲家卞留念,從點滴學起,一招一式地練協調、練眼神、練表演技巧。他們聽音樂、看錄像,反復理解導演意圖,揣摩舞蹈動作、表情,使表演藝術與軍人的整體美有機結合,把對藝術的理解變成舞台上的完美動作。

戰士們的表演道具本來是每人一個腰鼓,但在7月中旬以前,他們始終是用兩個粘在一起的塑料桶充當腰鼓進行訓練。幾個月下來,戰士們敲壞的塑料桶、鼓槌都堆成一座小山了,但他們的藝術表現力也產生了質的飛躍。總導演張藝謀和副總導演陳維亞爭相稱贊官兵們為「具有專業演員水準和東方男性之美的一流演出隊」。

「光束飛輪」展示現代色彩

在閉幕式第一章節的鼓陣表演中,有一支平均身高不到1.65米的小個子組成的獨輪車表演隊。表演中,官兵們猶如一隻只輕盈的舞雁,快樂嫻熟地穿梭於美麗的「祥雲」間,向世人展示了絢麗的「中國色彩」。

光束飛輪,高2.08米寓意北京2008,車身為鳥巢似的「鋼結構」,造型優美別致,但駕馭起來卻是相當的不容易,車子中間僅有直徑不足1.2米的環形空間供人乘騎,內圓相對車輪轉動,重心很難掌握。領受任務後,60名官兵信心百倍地迎接著這場特殊的挑戰。

在沒有現成教案和教學方法的困難情況下,官兵們僅用短短13天時間,就學會了騎行,而且還掌握了器械的拆裝、維修與保養。

四連士官甘達慶,是第一個學會簡單騎行的人。他的辦法是在保持重心基礎上,藉助兩腳與地面的摩擦力讓車子快速滑行,再藉助慣性,將車子騎起來。其間,兩腳同時滑行,同時踏上腳踏板,以免因一側先著力導致重心發生偏移。很快,官兵們都可以順利騎行了。導演驗收時,無一人落選,無一人掉隊,全部踏上了挺進「鳥巢」表演的光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