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後廠村:精英雲集 ,「月入五萬消費五千」卻成為常態
後廠村,一個不可思議的人才聚集地;一個違反生存規律的互聯網工作地;一個數十萬年輕人嘔心瀝血的財富之地。
這里一沒有大型中心金融圈,二沒有風景優雅的青山綠水,三沒有各式各樣的消費商鋪,卻被稱作 「中國互聯網的心臟」。
就是這個離北京市區二十五公里以外的五環郊區,卻吸引著 社會 各地的精英爭相投奔,舍棄城區生活的享受,舍棄相對輕松合理的工作,寧願把人生最好的十年燃燒在這里,後廠村。
互聯網公司作為信息時代的龍頭企業,必須有一塊屬於它們的工作區域。美國有 矽谷 ,印度有 班加羅爾 ,中國有「 後廠村 」。
後廠村位於北京海淀區的西北角,在二十年前是真正的村子,距北大、清華所在的五道口片區,再往西北6到9公里。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中關村軟體園二期(後廠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式拉開建設,並成功從一個農業經濟主導的地區轉變為著名的高 科技 園區。
根據相關信息, 科技 園區目前聚集了 能源 、 交通 、 通訊 、 金融 、 國防 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行業龍頭企業,代表了新興 科技 技術應用的國內頂級水平。
在2015年, 科技 園迎來了企業增長的巔峰,在這年,網易從五道口搬遷而來,新浪從海淀黃庄遷來,僅僅兩年企業數量就翻了一番。
目前,該園區的從業軟體工程師超過8萬人,擁有「十百千工程」企業28家等等,國內互聯網的龍頭企業,諸如 滴滴 、 網路 、 騰訊 、 聯想 先後入駐。
園區每平方公里產值超過800億元,而國內同等面積產值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也不過9.76億元。
根據 TGI大數據 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精確地了解到:後廠村的男女比例和 社會 總體水平相當,不存在大眾對電子行業性別比例失調的刻板印象的現象體現。
從年齡構成來講,35歲以下人群佔比達到83%,而25-30歲的人群佔比接近40%。
「後廠村村民」有72%是本科以上學歷,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著「985」「211」的名校光環,但是在這里也只不過是大廠中最為普通的一員。
顯然,後廠村 科技 園是 高素質互聯網人才 的密集聚集地,這類 創新城區 對城市人力資源集聚、產業轉型、城市更新具有支撐和推動作用,而高產值自然會有高收入。
在這里新人起步工資就是一萬,然後再憑自己的努力奮斗去攀升更高的回報。
年輕人把自己的青春和夢想揮灑在這片土地上,換來一線城市的戶口、家人穩定而舒適的生活、以及在未來的智慧生活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後廠村工作的人,對這里的感情都很復雜。這里只有工作,也適合工作,甚至跳槽也很方便。
互聯網四大巨頭就在後廠村路的十字路口鼎足而立。 在年輕人看來,這里工作機會多,人力資本流動性強,在這一家企業積累經驗,轉而去投奔大廠尋找更好的機會、賺更多的錢。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 比肩美國 科技 心臟 的互聯網重地,卻有著極其不匹配的交通環境。這里的居民面對媒體的采訪,說的一句話就是, 「宇宙最堵之路——後廠村路」。
後廠村路是唯一一條進入園區的幹道,然而,最近的地鐵西北旺站和西二旗站離軟體園都有幾公里的距離,而後廠村裡的人流數量在工作日 日均約28萬。
拿13號線舉例:該線路2016年的日均客流量已經接近 80萬人次 ;2018年的早高峰數據顯示,西二旗站每小時的出站量高達 2.5萬人次 ,回龍觀至西二旗的早晚高峰滿載率超過 129% !
因此有這么一句玩笑:如果哪一天13號線臨時停運,那一定是震驚中國互聯網界的大事件。
既然公共交通如此地擁擠,「村民」們為什麼不選擇就地居住呢?後廠村也不是沒有住宅小區。
西北角「 回天社區 」是一個集聚了近90萬常住人口的「 亞洲最大社區 」,但這里房價普遍在7萬每平以上。
即便是租房,裝修一般的一室一廳月租也高達5000-6000元。
因此,如果不是高級別的職工,只能退而求其次,到幾公里以外稍便宜的小區居住。畢竟對於在這里工作的大多數人來說,現在的收入並不能無謂地花在臨時居住這部分上。
二十年前, 國內經濟騰飛的曙光 已經顯露,但那時誰都不可能想像到,中國軟體信息產業能發展得這么快,引來這么多大企業和員工,所以配套建設相對滯後也是可以預見的。
軟體園的配套交通路線目前只修好了50%,某企業的一條上班小道竟然還像菜地一樣泥濘不堪。
考慮到如此艱難的通勤條件,對於那些追求准時上班的員工來說,就只能縮短在家的休息時間,在早高峰之前完成通勤。
慶幸的是,園區糟糕的配套設施終於引起了 科技 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園區正計劃培養有助於享受創業的 科技 人文氛圍 ,以解決高新 科技 人才工作之餘的幸福生活需求。
針對交通問題,園區會新開建地下停車庫,對現有不規范的道路進行升級改造。
設立便利店、幼兒園等便民服務項目,搭建公園、雕塑等人文景觀,同時也在組織活動,增加 科技 宅們的交流機會, 也可以解決很多青年的婚姻問題。
軟體園畢竟是 科技 發展的 核心地帶 ,通過環境修繕來提高年輕人們的幸福指數,將會滿足這些高端人才的 歸屬感和自我價值實現 等方面的需求。
城市裡的多數員工,一般情況下其收入水平必然匹配他的消費水平。
但是在後廠村,卻出現了 高收入 、 低消費 的反常現象,這其中除了「村民」計劃掙錢別作他用的理由以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 配套生活設施的嚴重匱乏 。
由於園區建設年份較為久遠,當時的規劃沒有現在的產城融合理念,所以也沒有規劃商業、 娛樂 和餐飲配套,大部分的公司都被迫獨立設立了 生活功能區 。
員工可以在公司大樓里完成 用餐 、 健身 、 美容美發 、 購物和 游戲 娛樂 等大多數生活項目,就和早年的大國企一樣。
沒有豐富的消費項目,自然就限制了消費支出,所以就有了 「月入五萬消費五千」 這樣的名談。
一位看起來十分平凡的中年人,卻在某大廠擔任過重要職位;穿著廉價連衣裙或戴著便宜而精美的耳飾的小姑娘,很有可能是某公司的高管。
並不是這些擁有豐富人生履歷的「後浪」不想裝扮自己,而是工作和夢想的雙重壓力時刻影響著他們。
日平均工作時長 超過14小時 ,回家以後也要時刻操心著項目有沒有什麼紕漏。
許多剛畢業的學生來到這里時,完全沒辦法適應和舒適的校園截然不同的廠區生活狀態,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疲憊,臉上毫無生活的氣息,有的只是無盡的工作。
村民們雖然被稱為 「高薪低消費」 ,但這也不是說他們不善於消費。
TGI數據顯示,超過80%的村民消費達到了中等水平,茶餐廳、咖啡廳和高爾夫廳是大家最喜歡消費的場所,顯然這些情況已經完全滿足中產階級小資的標准了。
同時,這些 年輕人也熱愛 旅遊 ,常年在工作室裡面對電腦的工作摧殘著他們的身體, 旅遊 是最好的緩解方式,而 日韓等東部鄰國 是最受歡迎的周遊地。
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所謂「月薪五千的生活」,只是因為園區設施嚴重不足,消費資源匱乏,員工們空有一身 「武藝 」卻無用「 武 」之地。
他們可以在互聯網的世界裡縱橫捭闔,肆意發揮,對這個虛擬世界進行改造,而一旦回到現實世界,他們發現可以做出的選擇實在是不匹配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後廠村人大概可以概括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出身普通 ,通過努力學習謀求到一份高收入工作。
他們永遠充滿工作激情,哪怕互聯網工作是如此繁瑣和折磨,因為他們再也不想回到曾經的環境里 甘於平庸 。
另一種人則生來豐衣足食 ,他們來到這里是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體驗更高的階級環境,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即便工作和生活的巨大落差讓他們年紀輕輕就失去 健康 ,他們也希望能用青春和自由換來階級躍遷, 努力跟隨時代的浪潮追逐不同的人生夢想。
老人們常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年輕人圈子裡充滿著狂妄、頹廢、無知、懶惰。
然而,以後廠村 科技 園員工為代表的精英,完美詮釋了什麼叫 清晨的朝陽 , 生活壓力的形式在不停變化,但艱苦奮斗的精神卻仍在流傳 。
不僅是互聯網,年輕人正在不斷地充實著各行各業的發展血脈,付出比先人更多的努力來建設未來。
後廠村人也許是幸運的 。相比大搞剝削的商業公司,這里的企業 從不強迫加班 , 也不剋扣薪水 ,反而還用高額補貼作為惡劣環境的補償。
企業和員工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願意留下來的沒有怨言,不願留下來的走得也痛快。
對於 階層躍遷日益困難的大陸 ,後廠村儼然成為了這群特殊的年輕人攀升的一扇門。無論是血與淚的艱辛,還是積極面對生活,後廠村無疑為年輕人們的未來樹立了一座 希望的燈塔 。
2. 我在北京朝陽區北苑路北上班,在哪租房子比較經濟實惠
附近有很多小區,綠色家園,萬科,媒體村都很近。這些肯定都是合租。在遠點就是北苑家園,立水橋,天通苑了。小區還是很多的,主要是看你想租什麼樣的房子
3. 趣聞:北京地名的由來
趣聞:北京地名的由來
一、窯:
北京有很多窯,大北窯,黑窯廠街,劉家窯,大瓦窯,小瓦窯,崔家窯、鮑家窯、鄧家窯、嚴窯、魏窯等。為什麼這些地名都帶一個窯字呢?是因為當時明成祖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陝西工匠湧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窯逐漸增多,並集中在南城一代。當時的窯主要生產磚瓦,這些都是興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二、南禮士路:
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門頭溝等郊區的交通非常不便,於是在阜成門附近租驢前往,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擇。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游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直到49年之後,在調整地名時,由於此處已不再租驢,且「驢市路」不夠文雅,就將此路改稱禮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禮士路。
三、五棵松:
清代時,此處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當時的人們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於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松樹下碰頭,然後結伴而行,五棵松這個地名於是從此叫開了。後來1965年國家修建地鐵,由於技術問題,使得這五棵松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在此處補種了五棵松樹。
四、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里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後來這里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五、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後第一次游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淀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里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象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六、公主墳:
公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中,據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其父叫孔有德, *** ,立下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順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陣亡。孝庄皇後將孔四貞認定為自己的義女,留在宮中撫養,封她為和碩公主。孔四貞自幼善騎射,通武藝,特賜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後嫁內務大臣孫延齡,並同往廣西節制軍務。孫後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率兵討伐,平息雲南叛亂,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七、亮馬河:
東直門外有條河,稱亮馬河。是因古代商旅經常在此集散,其時要將馬在河中洗刷干凈,然後再附近晾乾,於是這里便得名「晾馬河」,後來逐漸改成亮馬河。
八、天橋:
天橋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時要經過的橋,因為只有天子能走,故稱天橋,而天橋下就是著名的龍須溝了。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後,在民國時期,又經過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橋不復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九、長椿街:
長椿街本叫象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象,用他們來搬運物品,拉車。於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大象的府邸。但是後來由於馴養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
十、燈市口:
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二里許,即現在燈市口地區。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民間稱為燈節。舊時北京人過燈節不僅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假十日以慶祝燈節,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近游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之名便因燈市而起。
十一、北新橋:
傳說高亮一槍扎破龍女變的水簍之後,龍婆就帶著受傷的女兒逃到了山北的黑龍潭,在那裡安了家業。這一下惹急了龍公,他帶著波浪滔天的大水,追趕高亮。高亮死後,水也才還原。可龍公始終憋著一口氣,卻又惹不起劉伯溫,就帶著龍子龍孫順著玉泉山泉眼鑽到地底下去了,這也就是玉泉山泉水之所以又多又甜的緣故。幾年後,北京的八臂哪叱城終於修完了,劉伯溫也帶著隨從,離開北京去見皇上交差去了。龍公聽說劉伯溫走了,就帶著龍子,順著地下的水道,往北京這邊趕來。父子倆接連往上撞了幾處海眼,都因有鎮物而沒能撞出去。後來走到北京城東北方,看見一處海眼,龍公帶著龍子又一撞,沒想這回一撞就出了地面。一眨眼功夫,周圍一片汪洋。二軍師姚廣孝一聽報告,心說劉伯溫早料到孽龍要搗亂,果真孽龍來了。匆匆換好衣服,拿著寶劍,依照劉伯溫囑托,與孽龍展開了一場惡斗,龍公、龍子被捉住了,水也就隨著落下去了。姚廣孝就勢把龍公鎖在了被撞開的海眼裡,上面又修了一個深深的井筒,拴上長長的大鎖鏈,井上建了一座三間大殿的廟,為感謝幫自己拿住龍公的岳飛元帥,姚廣孝命人在廟里供奉了岳飛。龍公被鎖進海眼時問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姚廣孝說等這的橋舊了,修起橋翅兒來,就是你的出頭之日。從此,這一帶就叫了北新橋,於是,北新橋就沒有了橋,也就沒什麼橋翅兒。龍子被鎖在崇文門鑲橋下的海眼時也問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姚廣孝說只要你聽見開城門的時候打碘,就可以出來了。打這兒起,崇文門開城、關城不再打碘,一律改為打鍾。(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史話》——侯仁之著)
十二、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東四十條:
古代北京城裡有很多牌樓。在古代西單處,有一個牌樓,稱為單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位於北京偏西的位置,則稱西單牌樓,後簡稱西單。東單的得名與此相同。至於西四,就是從前在西四這個地方有四個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處於京城偏西的位置,故稱西四牌樓,後來簡稱西四,東四的得名與此相同。而東四十條則是因為當時的東西的第十條胡同比較寬廣,通了公交車,公交車站的站名就簡稱為東四十條,後來這個地名就這樣傳開沿用了。
十三、 *** 房,騷子營:
*** 房位於望京北邊崔各庄鄉,當時是崔姓農民的聚集區。關於這個名稱的說法有很多,最具說服力的有兩種,其一說為 *** 房是清朝皇宮里挑選奶媽的地方。其二說為 *** 房的地名源自元朝,當時這里有養馬場,並為蒙古貴族提供馬奶,稱馬 *** 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 *** 東村和馬 *** 西村騷子營位於圓明園西側,近曾是蒙古兵軍營,因 *** 蔑稱蒙古兵為騷 *** 而得名。
十四、王府井:
王府井由來,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過當時被稱為「丁字街」。明成祖時在此建了十個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 *** 繪制《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這些都是史料上記載的了,現在到王府井逛街,街頭的廣播里就有這些介紹。王府井由於它的知名,各種記載非常豐富,正史年鑒,野文逸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傳說。
1912年2月29日晚,亂兵洗劫東安市場,並在東安電影院放起大火,市場化為灰燼,這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記得的第一次王府井大火;另一場大火起於1920年6月9日夜,當時一家玩具店失火,禍延整個市場。僅有北稻香春、東來順等數家商號倖免,也是令人相當不堪的回憶。到得1933年,王府井得到了很大發展,那時的東安市場已是「寸土寸金」之地了,許多好逛之處。據統計,當時全市場商販已多達925戶,在很多名家的記憶文章里,對當時的盛況頗有記載。王府井在解放後的發展以1955年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竣工為起點,這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百貨商店,有「新中國第一店」之稱。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經過改造後第一次「開街」,當時日均客流量達到30萬人,節假日更多達70萬人;2000年9月11日,中秋前夜,王府井二次「開街」,經過這次擴建,王府井商業區南起長安街,北至燈市西口,東接金魚胡同,西連東安門大街,恰好呈一個「金十字」構架。如此「定格」,標志著這條古老的商業街正朝著北京中心商業區的目標邁進。(以上段部分文字引自《當代北京旅遊史話》——金貝倫著)
十五、酒仙橋:
原來的壩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就是酒仙橋,酒仙橋的邊上,有座酒仙廟。傳說橋修成的這天,誰也不敢第一個走過去,都怕自己的福氣小,沖了橋的運氣。等到太陽偏西了,來了個推獨輪車的花白鬍子老頭兒。小車兩邊各裝了兩簍酒,直奔橋而來並輕松推上了橋,大夥兒說這老頭兒力氣不小,准有福氣。誰知話沒落音,那推到橋頂的獨輪小車向右一歪,兩簍酒越過橋翅兒,掉在河了里。出乎意料的是,老頭兒瞧也沒瞧,飛快地推著小車,過橋轉眼間不見。大夥兒琢磨,兩簍酒掉在河裡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細心人還說道:小車的一邊二百多斤,另一邊空著,還飛快地推著走,凡人誰有這本事?準是神仙!正議論著,忽然一股酒的香味從河水裡飛出來,遇仙人,又有了好酒,於是,有人提議這座橋就叫酒仙橋。
有了酒仙橋以後,附近的鄉親住戶們,鼻子里老是聞著有酒味,愛喝酒的人就從家裡拿飯碗舀了喝,這事情一傳開,河邊上成了酒店,都來喝這不用花錢的酒。這天,來了一個黑鬍子老頭兒,擔著一簍酒和傢具,在河邊上搭間小棚子賣起酒來。棚子前面還貼上真正凈流老燒酒的招子。從此,河裡的水,酒味就一天比一天淡,而黑鬍子老頭兒的生意,卻一天比一天旺盛。村裡的一個小夥子便疑惑是黑鬍子老頭兒做怪,決定暗中觀查。一天晚上,小夥子吃完晚飯,趴在酒棚子旁邊的高粱地里等待,到了三更天,黑鬍子老頭兒走出來,見四處無人,就手提酒簍、舀子,走到河邊,舀了多半簍河水進了棚子。第二天,酒仙橋的鄉親們跟著小夥子,直奔黑鬍子老頭兒酒棚子而來。到這里一瞧愣啦,不但有黑鬍子老頭,還有推小車過橋、掉酒簍的那個花白鬍子老頭兒,另外還有一個長著二尺多長雪白鬍子的老頭兒。他們正在拆棚子收拾傢具,雪白鬍子老頭兒看著疑惑的眾人,哈哈大笑起來,一指花白鬍子老頭兒說這個往水裡兌酒的是我的兒子。又一指黑鬍子老頭兒說這個往酒里兌水的是我的孫子,哪有什麼酒仙啊。說著,他們收拾東西走遠了。從此,酒仙橋的河水,就再沒有酒味。打這兒起,酒仙橋一帶賣酒的,誰也不敢往酒里兌水,更不敢往水裡兌酒啦!
十六、馬甸:
馬甸位於八達嶺高速公路起點,相傳這里曾是明代京城販馬的集散地,稱為馬店,後演化為馬甸。明朝永樂年間,德勝門內有一家茶葉店,老闆姓常,他經營的茶葉品種多,貨色好,在北城一帶很有名氣。誰知他後來染上了賭癮,不到一年就把全部家底和茶葉店輸光,只好搬出城裡,在德勝門外給人趕馬車。一次他跟著車主到蒙古買馬,回來後就琢磨著也弄幾匹販賣,於是辭了差事,買回三匹馬在離德勝門不到十里的地方販賣。果不出所料,沒幾天,馬就賣出去了。就這樣販來賣去,半年工夫,又發達起來。別人見他販馬掙了大錢,也跟著效仿,不少蒙古人也趕著馬到這里來販賣,漸漸在這一帶初步形成一個馬的交易市場。明弘治年間,這一帶店鋪越來越多,形成販馬集散地,到清康熙時期基本成為村落,俗稱馬店。乾隆年間,蒙古王公貢納的馬匹趕至京城,因馬店地處北郊,地面開闊,水草豐盛,很適合放馬,於是貢馬都圈養在這里,以等候上駟院(皇家負責飼養馬的部門)官員挑選,剩餘的馬匹就地變賣。民國以後,雖然把馬店改成馬甸,但依然有二十多家馬店存在。直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店才開始逐步消失,但馬甸地名一直叫到今天(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地名發展史》——孫冬虎著)。
十七、海淀,芙蓉里,稻香園,萬泉河
海淀名稱的由來,源自這里曾經的地貌特徵。幾百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河網縱橫,溪流交錯的美麗水鄉。海淀區的中心海淀鎮附近更是因為有溫泉流經,水域遼闊。「海淀」這個名字,就是指了當時這里水網遍布的地貌。而縱觀海淀鎮附近的地名,能發現其中都包含了這個信息。
海淀鎮位於目前的海淀圖書城,在它南邊,有一個叫芙蓉里的地方。現在走進芙蓉里小區,隨處可見高大的芙蓉樹(這里作者有誤,應該是合歡樹,芙蓉里小區我在沒課的時候去過)有些人認為這個地方因此得名。殊不知這地名中的芙蓉,原本指的是水中荷花,而非木本的芙蓉樹。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澤國,水中多荷花,所以得名芙蓉里。那芙蓉樹都是後來為配合這個地名而特別栽種的。
離芙蓉里不遠,還有一個稻香園。這里曾經種滿了水稻。在北方地區,由於氣候等原因,糧食作物中多以種植小麥為主。而這里是個意外,因為西北部的溫泉流經此處,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得以灌溉,也成為了這里特殊的一景。
海淀鎮附近還有一處地名—萬泉河,這條河的源頭曾是西北部那數不勝數的泉眼,故而得名。萬泉河曾是此處飲水灌溉的主河道。對海淀鎮人民的生產生活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