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明清北京城道路系統有什麼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衣服便宜 2025-01-08 06:58:19
金科在天津有哪些樓盤 2025-01-08 06:55:20

明清北京城道路系統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1-06 21:23:40

『壹』 元明時期的建築是什麼樣的呢

1.元明時期的城市建築

①元大都城——城市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的大都城,是唐代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礎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告完工。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

大都總體布局呈方形,東、西、南三面各3門、北面2門,為三重城垣。宮城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分前朝和後宮兩部分,社稷壇位於皇城以西,太廟在皇城東部,鍾鼓樓一帶為商業活動區。

大都城布局嚴謹,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宮城為中心,南起麗正門,經過廣場和錄星門進入皇城、宮城,直達皇城以北位於都城幾何中心的中心閣。

元大都的道路系統為方格網狀,南北向道路貫穿全城,東西向道路因受中間皇城的阻隔而形成若干丁字街。

元大都城中的水系工程是由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規劃的,主要水系有兩條:一條由金水河引水入城與通惠河相通;一條由高梁河引水經通惠河流往城東通州。城市的排水通過城牆下預先構築的涵洞將廢水排出城外。

元大都以其嚴謹的規劃布局,高超的建築技術使它成為13~14世紀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②明都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開始營建這座古老的城市。1366年至1386年在原城基礎上建起了外城、府城和皇城。

南京城平面南北長,東西窄,城周長約為67公里,城垣高度約14~21米,有城門13個,最宏偉壯觀的是聚寶門。外城周長120公里,都城城牆至今還保留著。皇城位於城東,平面方形,內有宮城即紫禁城。皇城以中軸線為主幹,自洪武門至承天門間有大街。宮城內依中軸線建有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和乾清、坤寧二宮。城中心建有鍾樓、鼓樓。鼓樓東南有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

南京城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

南京城內各種宗教建築非常多,如報恩寺、靈谷寺、天寧寺、朝天宮、凈覺寺等。

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很快就使南京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城還一直保持著其特殊的地位。

③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於明洪武九年建成。它背山臨海,地勢險要,是明代典型的海防要塞。

蓬萊水城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以小海為中心,建有水門、防波堤、平浪台和燈樓等建築;二是以水城為主體,建有炮台、敵台和水閘等軍事設施。小海位於城的正中,是水城的主體部分,面積有7萬平方米,是停泊船艦和水師操練的場所。小海北端建有防波堤和平浪台,布局非常科學,水門外即使波濤洶涌,小海內卻是風平浪靜,小海內深度可以始終保持3米以上,船艦能任意出入,不受潮汐影響。

蓬萊水城從選址、規劃、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表現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術,在我國海港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東方最大的宮殿——故宮

明故宮是在元大都宮殿基礎上依明朝南京宮殿的格局建造的。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至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共歷時14年,徵用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才建成了這規模宏大的宮殿群。

太和殿內景明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四周砌10餘米高的城牆,牆外是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間。

故宮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正北為玄武門,正東為東華門,正西為西華門。午門為紫禁城正門,有崇樓5座,以游廊相連,兩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稱五鳳樓。午門外為一條石板御道,稱天街,與承天門、端門相通。進入午門是一寬敞庭院,庭院正北是皇極門,是明朝皇帝聽政之處。故宮的全部建築可分為外朝和內庭兩部分,由午門到皇極門是外朝建築的開始。

外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舉行各種典禮和政治活動的地方。奉天殿建於高8米的白石台基上,殿高27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頂為重檐廡殿頂。殿內左右立有6根纏龍貼金柱,中央為一座雕鏤精美的高台,上有皇帝寶座,寶座後有九龍屏風一塊。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妃、大將出征等重大典禮均在此殿舉行。華蓋殿是皇帝典禮前休息的地方。謹身殿則是皇帝賜宴和科舉殿試的地方,平面呈方形,上蓋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設有香爐、日晷、銅龜、祥鶴等,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

內庭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稱為後宮,還有養心殿、後花園,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乾清宮位於謹身殿後,是內庭正殿。正門乾清門,精巧別致,沒有外殿的高大宏偉。交泰殿在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方形,琉璃瓦蓋,四角攢尖頂。宮後苑又稱御花園,在坤寧宮北面,佔地11700平方米,整個園林建築格局左右對稱,布局緊湊,環境清幽,是皇帝和後妃們嬉戲、遊玩的場所。

故宮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分布,層次分明,主體突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群。

3.元明時期的寺觀建築

①元代佛教建築的典型——廣勝寺

元代實行的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使各種宗教建築得到空前的發展。許多規模宏大的寺院平地而起,據統計,當時國內各地共建造寺院達24318所,其中著名的有大天壽萬寧寺、大聖壽萬安寺、慶壽寺和崇國寺等。

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是元代佛教建築的重要代表。

廣勝寺包括上寺、下寺兩部分。中軸線因受地形限制不是一條直線,上寺的山門、前殿、飛虹塔及毗盧殿都是沿軸線布置的。上寺各殿的支柱布置和木構設計都非常巧妙,前殿中、前、後只有4根金柱,並向左右推移,省掉了8根金柱,使空間更為開闊。下寺由前後兩個院落組成,歇山式屋頂,正殿面闊7間,進深4間,大殿也採用了減柱移柱法,省了6根金柱。上部梁架置於橫向大內額上,梁架是以斜梁的方法製作的,這也是廣勝寺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廣勝寺曾於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重建,明清時多次修復,但始終保留著元代的布局。

②元代道教建築的典型——永樂宮

道教在元代十分受尊奉,因此當時道觀祠廟建築也很多,如元大都的東岳廟、河北曲陽北嶽廟德寧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廟都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築。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省永濟縣的永樂宮。

永樂宮的建造於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開始,直到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前後共用了110年的時間。

永樂宮建築規模十分宏大,是元代全真教的三大宮觀之一。永樂宮沿中軸線建有宮門殿、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5大殿。其中三清殿最為雄偉壯觀,殿中祀奉有三清神像,殿長28.44米,寬15.28米,全殿僅後部立有8根金柱,使空間寬敞開闊。龍虎殿又稱無極門,造型非常罕見。純陽殿又稱混成殿,內置呂洞賓像。最後是重陽殿,也叫七真殿,是為紀念全真祖師爺王重陽和他的弟子而建的。宮門是清代後改建的,已沒有了元代的建築風格。

永樂宮各殿中共繪有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畫。題材豐富,場面恢弘,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精品佳作。

4.元明時期的陵墓建築

①明孝陵

明孝陵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開始營建,朱元璋親自參與了整個陵區的規劃和建設。歷時三年,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落成。

明孝陵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為神道部分,後為陵園主體部分。神道全長1800米,依山而建,曲折迂迴。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飛馬等6種12對石雕一個立姿,一個跪勢,立於神道兩旁,增添了陵墓的神秘崇聖之感。

陵園主體部分成縱軸對稱,前後共分為3個院落,前院院內兩側是祭祀時使用的神廚和神庫。它後部的明間台階呈納陛形退入到了台基內中院,後部有隆恩殿,殿前兩側有廊廡,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後院是方城明樓和寶頂,是休息的場所。

明孝陵的規劃格局在歷代帝陵傳統的基礎上作了很大的變革與創新,它導致了帝陵建築高潮的來臨,為十三陵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範本,使陵墓建築得到了重大突破和發展。

②中國古代陵墓群的突出代表——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即明朝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直至清初才最後竣工。明朝共歷經14個皇帝,除景帝朱祁鈺葬在金山外,其餘13帝均葬在此地。它們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等13個皇帝。

中國其他各代的帝陵沒有一個形成統一陵區的,只有明十三陵是這樣,它也是中國古代整體性最強、最善於利用地形的陵墓群。

5.元明時期的禮制與祠祀建築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傑作——天壇

北京天壇位於正陽門外東側,沿北京城中軸線與先農壇東西相對。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整個建築群佔地280公頃,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正門朝西,內外牆的南面為方角,北面為圓角,象徵「天圓地方」。

整個天壇建築群分為4組:祭天的圜丘及附屬建築;祈年殿及附屬建築;齋宿處齋宮;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和樂舞人員居住的神樂署。圜丘是一個用漢白玉砌成的3層圓形石台,壇中心鋪圓石一塊,外圈用石塊圈成9環,每一環的石塊數為9的倍數。祈年殿為一圓形平面大殿,位於天壇中軸線北,高38米,大殿內外用木柱支起,內部用4根木柱,鎏金頂,屋面為三重藍色琉璃瓦,裝飾華貴絢麗。

天壇的總體格局生動地體現出崇高、神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再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科學的藝術構想。

②太廟

太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城市規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明代北京太廟是模仿南京太廟而建,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佔地約16.5萬平方米。太廟圍牆共有3重,層層環繞,均為黃琉璃瓦牆頂,紅牆身。南部正中建一戟門,門外列有120桿戟為儀仗,進入戟門即為正殿,是太廟的主建築,共9間,是皇帝祭祖行禮的地方。正殿的柱、枋均為沉香木,連內壁上也以沉香木粉塗飾。大殿建在3層漢白石台基上,雄偉壯觀。寢殿在正殿之後,面闊9間,供奉皇帝祖先靈牌。最後是祧廟,與寢殿一牆之隔,供奉著皇帝遠祖。

6.明代園林建築的傑出代表——蘇州園林

明代私家園林的建造有了大規模的發展,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私家園林大肆興建,形成中國私家園林建造的全盛時期。其中尤以蘇州建園最為興盛,為全國之最。

蘇州園林大都以山、水、泉、石為骨架,再以花、草、樹、木為襯托,以亭、台、樓、榭為點綴,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蘇州的私家園林中,著名的有拙政園、留園、藝圃、獅子林和滄浪亭,並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中葉,位於蘇州市東北側,以水景為主,山明水秀,亭榭精美,整個園分東區、中區和西區三部分。

留園位於蘇州市閶門外,俗稱劉園,佔地約30畝。此園經過多次修整,現大致分中區、東區、西區、北區四部分。

這些園林佳作使蘇州園林在中國園林建築史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貳』 北京旅遊景點: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是北京以西包括門頭溝在內的古村、古寺廟、古長城等之間繁雜道路系統的總稱,按照用途它大致分為商道、軍道、香道三個類型。在京西古道系統中,商道及軍道最為矚目,是名副其實的能源之路和國防要道,連通著京西重要屏障沿河城—靈山防線乃至宣懷盆地。

明清時期的京西古道,實際上是當時一個大型的物資中轉站,除了運煤之外,關外的土特產也經由這里運往京城。當那些關外客商們趕著騾馬回返時,騾馬的背上又滿載著從京城采購的日用百貨。
遙想昔日,京西古道上商賈雲集,駝馬絡繹,沿途散落著各家旅店、商鋪和茶棚,接待來自遠方的客商。歲月流轉,堅硬的石板路上也留下一長串蹄窩印記,至今清晰可見。峰口庵處有一段13米長的小路,就凹陷著大小深淺不一的一百多個蹄窩,似乎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當年的繁華景象。
京西古道上除了商旅,還有很多前程的香客。西山寺廟眾多,既有潭柘寺、戒台寺等千年古剎,又有妙峰山、百花山等數峰林立。古香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盧溝橋起始,經長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到戒台寺,然後翻越西峰嶺至潭柘寺。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
門票:27元
開放時間:07:30-18:00
電話:010-61880498
交通參考路線:從永定門長途汽車站到南站幸福路--南站幸福路--開陽路--右安門東街,從右安門東街到南二環--南二環--石擔路--政府大街,從政府大街到水韭路--水韭路,到達京西古道

『叄』 明朝北京城與唐朝長安城相比,城市布局突顯了什麼社會特點

明朝北京城與唐朝長安城相比,城市布局突顯的社會特點:
第一、城市規模的發展:
1、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但唐繼承後又加擴充,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它甚至影響到渤海國東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後來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長安大明宮規模也很大,遺址范圍即相當於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築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復傳統的宗法禮制思想,繼承了歷代都城的規劃傳統。整個都城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前左(東)建太廟,右(西)建社稷壇,並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壇。在城市布局藝術方面,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運用了強調中軸線的手法,造成宏偉壯麗的景象。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至鍾鼓樓構成成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沿軸線布置了城闕、牌坊、華表、橋梁和各種型體不同的廣場,輔以兩邊的殿堂,更加強了宮殿庄嚴氣氛,顯示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勢。
第二、城市設計思想的變化:
1、隋唐長安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
2、明清北京從布局來看採用了很嚴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軸的空間序列,其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長的一條中軸線。採用了層層封閉的規劃形象,層層分隔產生了深遠的空間.尺度的處理也很嚴謹,外朝空間是內廷的四倍,比例為9:5,象徵」九五之尊」。北京故宮的皇家建築,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是保存至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組。體現了一整套的禮制要求,運用了陰陽五行等象徵手法,在雕刻,繪畫,文學等其它的藝術手段上也有相當高的造詣。
第三、城市道路系統的規劃:
1、唐長安道路為嚴整的方格網系統,共有東西11條,南北大街14條,互相直角。長安城的市集中於東西兩市,西市有許多外國「胡商」和各種行店,是國際貿易的集中點。東市則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長安城採用嚴格的里坊制,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約1里見方,和傳統尺度相似;大坊則成倍於小坊。坊的四周築高厚的坊牆,有的坊設2門,有的設4門。坊內有寬約15米的東西橫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將全坊分成16個地塊,由此通向各戶,坊里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2、明清北京城內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礎。街道規劃很整齊。街道的分布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門的街道組成城市的幹道。但是,由於城市中間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門不對應,有些幹道不能相同,故許多幹道是丁字形。在南北的主幹道兩側,等距離的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以胡同劃分為長條行的居住地帶,間距約70米,中間一般為三進四合院,大多為南進口。中軸線的大街最寬為28米,其他幹道25米,胡同寬為5~6米。明代化為5城37坊。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上的劃分,沒有坊牆坊門嚴格管理的坊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