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1. 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其名字的變遷反映了我國歷史的深厚底蘊。在戰國時期,它被稱為薊,是燕國的都城。後來,遼國稱之為燕京,金國則改稱為京都。到了元朝,它又被尊稱為大都。
2. 1369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寓意著平定了北方,帶來了安寧與平靜。直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平,並將其名字改為北京,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3.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又將北平恢復為北京這個名稱,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也是對新中國的期望和祝福。
4. 關於北京市的名字來歷,明朝時期的北平府管轄著大興、宛平等七個縣和四個州,這些地方都是今天北京市的一部分。而元朝時期的大都路,則更是涵蓋了今天北京市及其周邊地區,顯示出北京市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地理范圍。
5. 這些歷史資料,不僅讓我們了解到北京名字的由來,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歷史的連續性和發展性,激勵我們繼續前進,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⑵ 北京建國以前叫做北平,可為什麼後來改名叫做北京呢
北京稱為北平,並非是民國遷都南京後才改稱。北平這名字出現於明朝初年,比北京這名字還早。元朝的首都大都,其實即今日北京城,後來朱元璋於公元1367年建立明朝,次年派大將徐達領兵北伐攻佔大都,將蒙元逐出中原。由於明朝定都應天(南京),大都光復後再不是中國首都,遂改稱為北平府。其實北京稱為北平,並非是民國遷都南京後才改稱。北平這名字出現於明朝初年,比北京這名字還早。元朝的首都大都,其實即今日北京城,後來朱元璋於公元1367年建立明朝,次年派大將徐達領兵北伐攻佔大都,將蒙元逐出中原。由於明朝定都應天(南京),大都光復後再不是中國首都,遂改稱為北平府。明太祖在位時,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直至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皇位後,是為明成祖,明成祖於登位後(永樂元年,公元1402年)改北平府為北京,至永樂十八年更由應天遷都北京。應天之後降為陪都,由於在京師北京之南面,故稱為南京。公元1928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消滅北京的北洋軍閥政權,由於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故將北京名字改為北平,因『京』解首都的意思,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由於定都北平,才改北平為北京。明太祖在位時,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直至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皇位後,是為明成祖,明成祖於登位後(永樂元年,公元1402年)改北平府為北京,至永樂十八年更由應天遷都北京。應天之後降為陪都,由於在京師北京之南面,故稱為南京。公元1928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消滅北京的北洋軍閥政權,由於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故將北京名字改為北平,因『京』解首都的意思,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由於定都北平,才改北平為北京。
⑶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從明朝開始,北京的名字就基本在「北平」與「北京」兩個稱呼之間變化。
北,古今文中有10餘種釋義,其本義為方位,與「南」相對。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二人相背狀,後引申為背脊之「背」。中原以北建築,多背北朝南,故泛指北方之北。《詩經·大雅·大東》:「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孫子·軍爭》:「背丘勿逆,佯北勿從。」皆含此義。
京,古今文中有數種釋義,其本義為高丘。《說文》:「京,人所為絕高丘也。」亦指京城、國都。《詩經·大雅·文王》:「裸將於京。」張衡《東京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皆為此義。北京,即為地處北方的全國都城。
北京成為明代全國之都,當與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1360—1424年)「清君側」,以武力奪取皇位有關。《明史·成祖傳》載: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王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
有關史料載: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起兵自稱「靖難」,建文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永樂元年(1403年),改順天府為北京。
其實,「北京」得名更早。《金史·本紀第五·海陵》:「改燕京為中都,府日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為北京」。北京之名,始於此。其時,中京府治,在今吉林省和龍市古城。因位於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北,故名。
明初北京之名,始載國史、地誌。永樂七年(1409年)拓管北方至庫葉島一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於此,稱京師,仍習稱北京,並置順天府,府下領州、縣 , 州下亦領縣,以南京為留都。其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強化中央集權,維護鞏固多民族國家;擴大對外交往;加強文化建設,編纂《永樂大典》;對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亦多有貢獻。因壓迫剝削日重,其在位期間曾爆發唐賽兒農民起義。
1404年開始了北京城的改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北京這一名稱。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朝對北京城的營建,真正造就了之後的明清北京城。
元末戰亂飢疫,大都人口死亡逃散數十萬,城北部居民空疏,明軍進入北京後,為了縮短防線,將北城牆向南收縮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帶,增建一道城牆,將城垣變為「日」字形布局,由於新築北城牆西端正值河床,因此北城牆西處向西南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又為了消滅「王氣」,明軍將元代宮殿全部拆除鏟平。元大都土城現存北段、西段城牆遺跡,以及護城河(小月河)。現被開辟為元大都遺址公園。
明成祖遷都蠟像
朱棣營建北京宮殿時,為了給皇宮前方留出足夠的空間,拆除部分原在長安街的元大都南城牆,向南二里,正陽門一線重建了新的南城牆。北京城南部修建了山川壇(清改名先農壇)與天壇,城外人口逐漸增多。
明代中葉,蒙古騎兵多次南下,逼近京郊。為抵禦外敵,1533年明朝開始修建北京外城牆,原本要圍繞北京城一圈,由於經費困難,無力環繞整個京城,只修建了城外南面部分,把永樂時建成的天壇和先農壇及其形成的鬧市區前門市場包在其內,使北京城平面成了「凸」字形。
原北京城就稱為內城,增建的南部稱為外城,至此,北京城最終格局形成。
1644年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定為國都。
清朝統治期間對北京城內建築有所增補改建,但對北京城規模與格局未做大的變動。
清初,實行滿漢分治,滿人住內城,漢人住外城,後逐漸鬆懈。民國時北京城內建築多有改動,包括為通行火車在城牆開洞等,但北京城大體格局依然保持完整。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屬直隸省、順天府、宣化府。直隸州領縣, 一般州不領縣。清順天府下又設東、西、南、北四路同知, 亦稱四路廳,非一級行政區。
民國前期 , 北洋政府仍以北京為都。廢順天府,改置京兆特別區,又廢州稱縣。1928年國都南遷,改北京為北平,置北平特別市,僅轄城區和近郊,城區范圍同清代。廢京兆特別區,原屬縣劃屬河北省(直隸省改名)。1930年,北平特別市降為北平市, 屬河北省。北平市設轄若干區。
1949年10月1日始, 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央直轄市。後地名不變,區劃數調,境域大擴,始成現域。境內依山偎海,多沖積平原;河流眾多,氣候適宜;富有礦產,農業多特產,高科技產業密集;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歷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現為全國文化、教育中心;文物眾多,尤以周口店猿人遺址、房山董家林西周古城遺址、八達嶺長城、故宮、圓明園遺址等聞名於世。今生態日益改善,漸成公民宜居大都市。
⑷ 北京為什麼叫北京
北京正式定名為「北京」始於明成祖朱棣。他奪位成功後,就將明朝的首都由南京遷至他的發祥地——北京。之所以叫「北京」是相對於原來的首都南京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