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若他不遷將會如何
鄙人認為朱棣遷都北京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面:
1、天子守邊,空白難填
眾所周知,朱棣這個前軍事地主,起兵靖難,回南京奪了侄子的皇位。享受了絕對權力的無邊,也擔起了絕對權力的 責任。所以當他借著藍玉北征的蒙古的大勝的紅利期,快速南下時,蒙古北元勢力就少了兇狠塞王的監控,又有機會死灰復燃了。
而事實上明帝國和北元的對掐一直貫穿有明一代,而這不正說明,補洞邊防,天子守邊的重要性嗎!
㈡ 如果朱棣沒有造反,沒有遷都北京,之後的歷史會怎麼演變
這個題實際上是個連環套:若朱棣不造反,若造反而不成,若造反成功而不遷都,歷史將怎麼發展?
事實正是如此:若朱棣造反不成功,明朝不會遷都,將繼續以南京為都,成為唯一一個以江南大城為京師的大一統王朝(過去立都南京者,都是偏安政權)。
同時定都南京,倚靠富庶的江浙和沿海,國本比北方更為穩固。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在中原滋擾,明朝從容定亂,也將更有餘裕。至少不會困守北京,清軍迫於前,流賊亂於後,始終處於腹背受敵的窘境。
明朝在崇禎十七年驟然亡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北京四面皆敵,被鱉在瓮,毫無迴旋餘地造成的。
而明朝長期將國家的主要資源投在北京,對江南幾無經營,唯虛設一名義上的留都,卻極為缺乏實力基礎。使得中原淪陷後,南明雖在此倉促建國,卻毫無經略御敵的資本。待清軍南下,頓時土崩瓦解,不在意外。
因此我認為,明朝如果不遷都,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國力更強,民更富,戰略形勢更優。明朝的國祚或許也會更長些,崇禎十七年不至於驟亡,即使中原淪陷,它也有望像南宋一樣,抱半壁江山以求自存。
朱棣強行遷都北京的決策,是他缺乏戰略眼光的結果。
㈢ 明朝的首都如果一直是南京,那麼會有哪些事情被改變
如果明成祖朱棣沒有遷都北京的話,可能大明王朝會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方面發生重大的改變。與之相對的是明朝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城保衛戰也許不會出現,但是大明王朝大概率不會持續200多年的國祚,更大的可能會成為偏安江南的南明政權。紙醉金迷的江南讓大明帝王恐怕再也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即便是江南再富庶、經濟再發達,在以文馭武政策下也許明朝不過是重復南宋的悲歌罷了。依照歷史上南明君臣的成色,也許最終還不如南宋崖山之戰的悲壯。
作為雄才偉略的淮右猛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並沒有甘心定都南京,所以曾經派太子朱標考察長安、洛陽等遷都的備選地。起初之所以暫時建都南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和其他王朝建都長安一樣,作為崛起江南的淮西軍事集團在當時尚未統一時自然要把都城建立在自己地盤范圍內。2、經過長期開發江南已經非常繁榮,加上水陸兩系的便利幾朝古都南京自然納入視野。3、所謂“江南佳麗地 金陵帝王州”,在我國三大龍脈占據顯著位置的南京在封建社會自然具備天子氣。在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無論什麼原因最終還是決定遷都北京,如果大明始終沒有遷都我們推測一下給明朝帶來的巨大變化:
㈣ 朱棣如果不遷都北京,明朝會多延續幾百年
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不少政權都將其作為都城,而以此定都的王朝有遼、金、元、明朝、清,有意思的是,不難看出這些王朝除了明之外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這是因為北京在古代中原的眼裡,雖然交通便利是兵家重鎮,但還是太過於危險且偏遠,即便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遷都的時候也頗費周折,不僅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堅決反對,上位之後甚至一度想將都城遷回應天府(南京),手底下的大臣也多有意見,不願意前往北方荒涼的地方,然而朱棣一意孤行,硬是將朱家的統治中心移到了北平。
朱棣認為,首都距離長城很近,才能有效的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而明成祖也就以北京作為基地先後5次北伐北元的殘余勢力,北京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遠遠是處於後方的南京不能夠比擬的,可以說,正是朱棣的這一次遷都,導致明朝在土木堡之變之後,依然能夠堅決的組織北京保衛戰,而不是向西晉、北宋那樣放棄北方,一旦敵人攻破北京,那麼整個華北平原將無險峻可守衛,明朝自然也就延續不了幾年了,因此朱棣的這個做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