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北京的龍脈在哪裡
城西,太行山山脈婉蜒由南向北而來;城北,燕山山脈簇擁拱衛著北京。兩股山脈交會、聚結,形成了風水上津津樂道的龍脈。
北京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關,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海,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龍脈是藏風蓄水、豪富大貴的風水寶地。
在風水學上,常常藉助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升沉、遷移轉變、變革。因為龍這種動物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象龍一樣,是以以龍脈稱號之。
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長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藏龍、飛龍、潛龍、閃龍。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樑,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參考:360doc 磊石山人 《北京城的風水龍脈》
2. 北京八寶山的龍脈起源於哪裡
對於北京的龍脈有很多說法,一說是在天壽山,另一說是北京的中軸線,還有說在東郊皇陵。在一本論述故宮風水的厚書中,作者在談到北京的龍脈時說,紫禁城的龍脈就是北京城的龍脈。中國的龍脈在昆侖山,在引用了許多古人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的關系後斷言北京的龍脈在昌平的天壽山,龍穴就在紫禁城。「古人建城必靠山,古人建陰宅必選山」、「古人建城必尋龍脈」、「定龍脈是建城的首要原則」。意思就是古人在建北京城和紫禁城時肯定是先選定天壽山龍脈後建城。如果二環路內的北京城是明朝選定的,倒可勉強附會,可偏偏這個城址不是明朝的首選地,而是明的前朝元選址定都的。明清紫禁城也是在元故宮的遺址上南北稍加移動修建的,決不是明朝根據龍脈重新選址修建的。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明白,昌平那座山明朝之前叫黃土山,明朝選為皇陵後才改名天壽山,因此所有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關系的書都是明朝以後文人的附會說。
所以現在基本認定北京有兩條龍脈:一條是旱脈,指的是故宮中軸線,一條是水脈,只中南海,後海,一直到恭王府的那一條線。
3. 北京的龍脈在哪
我所知道的龍脈是以昌平山腳開始到京密引水渠北側的一個名為「龍山」的小山,這龍山是盡頭,在匯佳大學的東側。在改革開放之後這條龍脈更名成了白浮泉路,「白浮泉」是龍山流出的泉水,在歷史上是北京的主要水源。如今的京密引水渠的河道就是仿照當年郭守敬引白浮泉水修建的通惠河的河道修建的。
4. 北京的龍脈是那裡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密雲的霧靈山景區,在清順治二年,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禁地」,封禁長達270年。清東陵陵區佔地2500平方公里,分後龍和前圈兩部分。其中陵寢後龍,是風水來龍之地。
5. 中國的龍脈在哪裡,具體的地方 比如北京 請舉例說明
脈的本義是血管,引申為像血管一樣連貫的東西。龍的身軀多取材於蛇,可謂以綿長為特徵,那麼,從字面上看,龍脈就是龍的綿長連貫的血管了。龍是來自自然界,卻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價值和意義主要通過象徵的方式表現出來,因而,大凡綿長連貫的東西,都可以謂之龍脈,反過來說,龍脈可以象徵那些綿長連貫的東西。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山的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所謂祖宗山,就是山脈的出處,群山起源之處,父母山就是山脈的入首處,審氣脈即指審祝山脈是否曲伏有致,山脈分脊合脊是否有輪暈,有輪有暈為吉,否則為凶。還有尋龍需分九勢,九中龍勢中有:回龍、出洋龍、降龍、生龍、巨龍、針龍、騰龍、領群龍。來龍就要山勢曲折婉轉,賓士遠赴。
【中國的龍脈】
一、龍脈的走向
中國的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二、龍脈的數量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漢朝的龍脈在豐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當然,這些都是大致的范圍,其實龍脈的具體位置是很難確定的,這是因為龍的活動范圍是變動不定的,並且大多數龍脈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三、龍脈的分布
按照風水學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的狀態中,西進方向的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的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域以後會形成中國新的大龍脈。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昆侖山。昆侖山的左邊(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昆侖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昆侖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龍的主脈落在陝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後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支,形成井體的昆侖山脈體系。 昆侖山到了中原以後,向東有六盤山、秦嶺;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嶺;加上五嶽:北嶽恆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還有東邊的黃山和台灣的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的峨眉山。這些舉世聞名、舉世無雙的大大小小山脈--大大小小的龍脈,構成了一幅中華巨龍圖,是大龍、中小龍混雜的卧龍圖。因而,就有西方個別敏感的政治家,稱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從政治上來講是對的,但從風水學上來講卻不對的。因為它不是一條,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卧龍。40多年前,它們睡的迷迷糊糊,中華民族才從先進走向落後的。現在已經群龍蘇醒,我們的民族必然要復興;從落後走向先進! 當然,江河是龍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中國有三大河流,即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的黃河與長江同是發源於青藏高原,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的發源地,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唐古拉山則是長江的源頭。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向東流,分別流入渤海、東海與南海。黃河全長54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陝西到山東流入渤海,經過九個省區;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到上海注入東海,流經八省、直轄市。珠江源於雲貴高原,流經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廣東省,經廣州市形成富饒的珠江三角洲,而後流入南海。三大河流配合大龍脈的走向而流動,使成為大地的地方形成了山環水抱之勢。 除了三大河流之外,還有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嫩江;西北的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東部地區的淮河、海河,等等。 此外,各省各地均有自己的江河。諸如湖南的湘江、四川的嘉陵江、廣西的邕江、紅水河,等等。全國還有調節江河水(龍的血液)的2000多個湖泊;這些天然的淡水湖,緩解了江河的急流,使水來個大彎小彎,形成了山環水抱的作用。例如鄱陽湖,位於江西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長江到這里打個大彎,水注入鄱陽湖,使江西的風水地理成為全國之冠,成為全國的三大(江蘇、湖北、江西)才子之鄉,居於湖北、湖南中間的洞庭湖,也在長江中游的彎曲處,故湖南人靈地傑、人才輩出。據湖南的地形圖來看,湖南有龍鳳呈祥之形。龍指的是新化的大熊山為龍尾,過漣源-婁底-寧鄉-韶山,龍頭落於漣水。韶山位於龍的七寸部位,嶽麓山是龍足。鳳指的是,南嶽是尾,過雙峰-湘鄉,鳳頭與龍頭隔漣水相望。而曾國藩的故里處於鳳頸與鳳背的結合部位,故這一帶凈出女傑。在這當中,以大熊山龍脈為最貴,其祖山九龍池海拔1622米,高蓋湘東、北、南、西之大部分地區。九龍池頂原有一池,周圍有九條山脊,每一條山脊下有一股泉,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還有泉水流出,現已基本消失。 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因而,龍脈離不開山與水。自古以來,山環水抱之地都是風水寶地。即便是拋開風水學、龍脈說的觀念不談,任何人在這種山奇水秀的環境中成長、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種和諧、和樂的享受。中國的龍脈( 山嶺 ) 星羅旗布,到處皆有,江河水流( 脈絡,血液 )快慢節奏均衡,龍脈和江河湖海配合得非常緊湊,編織成一幅壯觀的,宏偉的,美麗的,到處山環水抱的地理藍圖。
四、北京的龍脈
古人認為北長街為北京的龍脈,在此建造雷神廟,有龍則靈。龍能造水,水能克炎。明朱國禎《涌幢小品》:「余過西華門,馬足恰恰有聲,俯視見石骨黑,南北可數士丈,此真龍過脈處。」
五、龍脈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從秦始皇被稱做「祖龍」、漢高祖稱自己是「龍種」之後,龍就成了君主帝王象徵、比附的對象。於是,龍脈就有了另一個喻義,即指那些出過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夠安葬帝王、護佑王室後裔的山水之脈。於是,就有了當政的帝王花大力氣為自己「尋龍探穴」,即為自己也為後代找一塊安葬「寶體」的「萬年吉地」,及所謂的「埋金更名建寺廟、挖斷龍脈泄王氣」之類的事件。 像涉龍的許多詞彙其詞義都有擴展一樣,龍脈一詞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的意義。如把新修成的青藏鐵路,稱為入藏的「龍脈」;把證券市場上的綜合指數走勢,稱為股市「龍脈」;把由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開創,世代華人不斷承續、發揚的中華人文精神,稱為「華夏龍脈」,等等。
【全球龍脈】
全球龍脈均發源於昆侖之西,龍脈之祖為帕米爾高原,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 北龍兩條:一為蔥嶺、薩彥嶺,去蒙古。一為天山、陰山、燕山、興安嶺。兩龍在中國東北(現俄羅斯境內)交會,主龍去勘察加、過海去美洲,為洛基山脈、安第斯山脈,渡海而連南極山脈。支龍回頭南下,形成朝龍(案山,即東洋島鏈。詳見下。) 東龍為昆侖山脈,中龍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為太行山,南支為桐柏山、大別山。 南龍為喜瑪拉雅山,南下印尼、紐西蘭、一支去澳洲。 西龍兩條:一條去烏拉爾山脈,形成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一條去高加索山脈,去西歐分為兩支:一支北上挪威芬蘭,一支南下非洲。 昆侖又為中龍,居天下之中,入於中國。 天下之中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中國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豈是虛言?! 有龍脈為證: 從全球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十分明顯:左青龍為北龍(為中國北部蒙元舊邊疆)。 右白虎為南龍(為中國西部、西南邊疆)。 案山為東洋島鏈:阿留申、勘察加、千島、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馬來亞島鏈。(乃中國舊藩屬邦)。 昆侖龍脈特別眷顧中國,更神奇的是: 單從中國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 左青龍為阿爾金山脈,去陰山交會北龍,東下三韓陷幽冥。 右白虎為唐古拉山脈,去江南之南嶺。 案台為舟山、琉球、台灣諸島。 這是中國古代堪輿家所認為的「大南龍」、「大北龍」喲。當時他們眼裡的天下只有這么大,不知道還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龍脈。 這要感謝全球衛星地圖了,連海底的龍脈都能看清。呵呵。 單從中國中原地區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 昆侖主脈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太行山為青龍, 南支桐柏山大別山為白虎。 泰山為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