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牆為什麼是凸字形
擴展閱讀
北京五里坨有哪些醫院 2025-02-25 14:54:49

北京城牆為什麼是凸字形

發布時間: 2025-02-25 12:28:44

❶ 北京城為什麼建成「凸」字形

因為興建外牆時出現了財政缺口,不得不修改建築物形態,由原來的口字形改為了凸字形。

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市形態形成於明朝嘉靖時期,嘉靖皇帝在位期間,興建和改建了一批禮制性和宗教性的建築,還增築了北京城城牆,並最終將北京城的城市輪廓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形成了內城與外城的城市格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了抵禦蒙古軍隊的入侵,世宗決定興建北京城外城。但是只修完南面的一道城牆後財政就亮起了紅燈。和大臣們商討之後只能採取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修兩道南北向的連接內外城的城牆。於是北京城就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

(1)北京城牆為什麼是凸字形擴展閱讀:

明清北京城的建築變化

明皇城在宮城的外面,周圍18里,有六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為大清門),大明門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承天門內東西朝房兩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廟和社稷壇。

這樣的布置改變了元朝「左祖右社」遠離皇城的布局,使太廟與社程壇緊連著皇宮。承天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御道,兩旁有聯榴通脊的千步廊,組成「T」字形廣場。廣場兩側宮牆的外面,左文右武,對稱地排列著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

從而改變了元大都城內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這樣,宮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宮後的御苑,宮左的皇史宬,宮右的太液池等,都圍在皇城之內。

清北京城簡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內外城和皇城及紫禁城,位置沒有變動。只是外城的廣寧門與清道光的名字約寧,「寧」字犯諱,所以把廣寧門改為廣安門。內城分為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

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門。外城分為七個城門即:正南的永定門,及其兩邊的左安門、右安門,西為廣安門,東為廣渠門。和域內城聯接處的東便門和西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