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胡同里的門叫什麼
如意門在北京胡同里最常見的門就是「如意門」了。
這種門是在前檐柱間砌牆,在牆上居中部留門洞。門洞內安裝門框、門檻、門扇以及抱鼓石等構件。關於名字的來歷,一種說法是這種門在兩個門簪上常寫「如意」二字而得名,但也有寫其它吉祥話的,也有不寫字的。另一說法是因其磚雕內容常寓意吉祥如意,所以稱如意門,可不少如意門並無磚雕。因此兩種說法都存在一定爭議。但這並不要緊,只要是這種形制的門不管其有無磚雕、門簪文字如何,都被稱作如意門。
B. 北京胡同名稱的變化有哪些趣聞
北京的胡同多,其名稱自然就多,它包羅萬象,涵蓋萬物,深入研究其名稱的來源及變化,能夠發現無數有趣的現象。
明清時期,北京胡同重名的特別多,如扁擔胡同就有11條,井兒胡同也有10條。
後來為了便於區分,將它們都改了名字。如東城建國門的扁擔胡同改成了大雅寶胡同,崇文天壇附近的扁擔胡同改成了東半壁街,東城朝陽門的扁擔胡同改成了竹桿胡同,西城豐盛的扁擔胡同改成了武定胡同,崇文花市的扁擔胡同改成了北河漕胡同,建國門附近的扁擔胡同改成了平坦胡同,宣武大柵欄的扁擔胡同改成了青竹巷,崇文門的扁擔胡同改成了剛毅胡同,西城廠橋的扁擔胡同改成了養蜂夾道,現存的扁擔胡同位於東城北新橋。
那10條井兒胡同改後的名稱有的聽起來特優美,如新街口南的"百花深處"、地安門大街的"杏花天"等。
有些胡同名卻十分難聽,像西直門內的屎殼郎胡同,不過現已更名為"時刻亮胡同";又如太僕寺街南的狗尾(老北京人把這個字念成"乙")巴胡同,現改成了高義伯胡同;鼓樓東大街的臭皮胡同,現改成壽比胡同;祟文門外東西興隆街的糞場大院,現改為奮章胡同等。
還有些胡同名稱,由於歷史悠久,人們逐漸用一些褒義的諧音字代替了原字。像東城的驢市街變成了禮士胡同,燒酒胡同變成了韶九胡同,悶葫蘆罐變成了蒙福祿館,東皇城根變成了東黃城根,東江米巷變成了東交民巷。
西城的臭水河變成了受水河,褲子胡同變成庫資胡同,大小沙鍋胡同變成大、小沙果胡同,牛蹄胡同變成了留題胡同,劈柴胡同變成辟才胡同。
祟文區的上、下鍋腔胡同變成了上、下國強胡同,纓子胡同變成了續子胡同,喜鵲胡同變成了喜悅胡同。
宣武門的打狗巷變成了大溝沿胡同,打劫巷變成了大吉巷,爛面胡同變成了爛漫胡同,牛血胡同變成了留學胡同,褲襠胡同變成了庫藏胡同,褲腿胡同變成了庫堆胡同,褲腳胡同變成庫角胡同。
很多胡同名稱非常耐人尋味。如有的胡同竟以柴、米、油、鹽、醬、醋、茶命名。柴棒胡同(安定門附近),米市胡同(宣武陶然亭一帶)、油坊胡同(西城西絨線胡同西口)、鹽店胡同(海淀清河)、醬坊胡同(西城德外大街)、醋章胡同(宣武牛街)、茶兒胡同(宣武大柵欄)。
還有的以金、銀、銅、鐵、錫命名的胡同,如金絲胡同(西城福綏境)、銀絲胡同(祟文門)、鋼鐵廠胡同(西城廠橋)、鐵門胡同(宣外大街)、錫拉胡同(東城東華門)。
此外,還有以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紅、黃、藍、白、黑等命名的胡同。
胡同的名稱如此豐富多彩,以至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興趣,有人曾以胡同名作出多副對聯。如以今日西四到新街口路西十四條胡同名稱出的對聯,上聯是禮帥報壽石南太;下聯為:武車石寶大金公;橫批為:順阜德安。
上聯指禮路胡同、帥府胡同、報子胡同、壽壁胡同、石老娘胡同、南魏胡同、太安侯胡同,下聯指武王侯胡同、車兒胡同、石碑胡同、寶禪寺胡同、大帽胡同、金絲溝胡同和公用胡同。
這些胡同今日尚在,只不過前八條胡同現已改名為西四北一至八條,石碑胡同則改為育德胡同了。
橫批指的是老北京四座城門名,即順治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
從元朝到清初,北京的胡同名稱以"大"字起頭的最多,共有40多條,如:大口袋胡同、大溝港、大市街、大豆腐巷、大陳線胡同(今改為大乘巷)、大轎胡同(今改為大覺胡同)、大盆兒胡同、大蒲鴿市(今改為大鵓鴿胡同)、大馬神廟胡同(今改為培英胡同)、大席兒胡同(今改為大席胡同)、大外郎營等等。
現今則以"東"字起頭的為最,共有333條,在"文革"時期則更多,達475條。當時僅"東方紅"路就有三條,還有"東風路"、"東風院"、"東輝路"、"東光路"、"東新胡同"等等。
那時,大部分胡同都加上了"紅"字,使帶"紅"字的胡同一下增加到了100多條。東城北新橋雍和宮大街當時改成為"紅日北路",然後從交道口北頭條至北新橋國子監街依次排列為"紅日北路"頭條至九條。
東四北大街當時改為"紅日路",然後由東四頭條至大菊胡同,依次稱為"紅日路"頭條至十七條。
東城東四的梁家大院、東門倉橫胡同、南豆芽胡同、南溝沿胡同、北豆芽胡同、椅子胡同當時都改叫"紅小兵胡同"。
祟文門地區的戴家胡同當年改為"紅哨兵胡同",宣武區的珠市口西大街給改為"紅衛東路",東城區交道口地區的豆角胡同給改成"紅到底胡同",崇文龍潭地區的元寶巷,改作"紅兵街",新街口南大街和西四北大街改叫"紅旗路",宣武區的騾馬市大街改稱"紅衛路",崇文區東花市地區的棗子胡同改為"紅強胡同",宣武區椿樹地區的"麻線胡同"改為"紅線胡同",東城朝陽門的真武廟改為"紅岩胡同"。
此外,那陣子還出現了不少諸如"總路線路"(地安門內、外大街)、"人民公社路"(德勝門內大街)、"大躍進路"(安定門內大街、交道口南大街)、"學毛著胡同"(東城交道口地區的南下窪子胡同)、"滅資胡同"(東城建國門地區的八寶樓胡同)、"反修胡同"(東城北新橋地區的東揚威胡同)、"反帝路"(東城東交民巷)、"代代紅路"陳城景山東街)、"永前進街"(西城德外大街地區的黃寺大樓前安德里北街)等帶有明顯時髦口號標語式的胡同名稱。
雖然這些胡同名字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但也留下了歷史痕跡。
由此可見,北京胡同好比一部網路全書,不僅反映了歷史的沿革,還展示了一些社會風情。像老北京流傳的"東富西貴、北貧南賤"的京師俗諺就反映出當年東城的一些胡同中住戶的基本情況。當時,那裡住的都是一些巨商大賈和殷實有錢的人。
還有一些胡同名稱顯示以前胡同的用處,如作過倉庫的新太倉胡同、海運倉胡同、北新倉一至五巷、北門倉胡同、北新倉胡同、西倉門胡同、東門倉胡同、南門倉胡同、祿米倉東、西、南、北巷等等,都是當年貯藏運河運到北京京官祿米的倉庫舊址。
西城胡同多住的是當官的,清代幾大王府都在西城,如什剎海北岸的醇王府(現衛生部所在地)、南岸的恭王府(現前半部為中國音樂學院,後半部為開放公園)、趙登禹路上的順承郡王府(現為全國政協所在地)、地安門西大街的庄親王府(現平安里太平倉西口路北,老建築基本無存)、大木倉胡同里的鄭親王府(現為國家教委所在地)、新街口東街的誠親王府(現為積水潭醫院)、西黃城根南街上的禮親王府(現為中央單位辦公用地)、府右街西的儀親王府(現為水電部招待所)、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現為新文化街第二小學)等等。
北城胡同中住的較多的是些做小買賣、耍手藝的的人和無業者。
南城胡同住的多是藝人和社會最底層的人,像珠市口以北,前門至和平門之間的八條胡同,從清朝時就是妓女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俗稱"八大胡同"。解放後,隨著妓院的被取締,八大胡同也才徹底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