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頤和園是什麼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北京頤和園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29 15:30:40

Ⅰ 頤和園的位置,歷史,作用是什麼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

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頤和園於1987年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物收藏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余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

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

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Ⅱ 北京頤和園是哪個朝代建的,為什麼要建造頤和園

頤和園是中國清代的皇家園林,原名青衣園,位於北京西郊。它離市區很遠。當頤和園時期在紅麗修建青衣園時,它正好與所謂的「繁榮乾隆時代」相吻合。花園建設項目有足夠的資金和物質支持。當我們在納拉重建頤和園時,情況將完全不同。烏鴉15日佔領兩公里後,這位歷史上備受關注的國王,為什麼要修建這樣一座花園。

整個花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包括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面積2.97平方公里),水面在頤和園的一些建築上代表著慈禧的手腳。具體原因是清代皇家園林,原名青衣園,位於北京西郊,距市區15公里,佔地面積約。頤和園的主要建築:頤和園的重要全景點是什麼?頤和園佔地293公頃,主要由許多教科書覆蓋。事實上,這是一般性的。它位於北京西北郊,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原名青衣園。

Ⅲ 頤和園是什麼意思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郊,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園林。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佔四分之三。這座古典園林素以規模宏偉、嬌麗多姿而享有盛名。

園內除有亭、台、樓、閣、宮殿、寺觀、佛塔、水榭、游廊、長堤、石橋、石舫等100 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外,還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萬壽山等。

頤和園歷史上曾兩次遭到嚴重破壞。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重新修建,並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再次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1902年重修,即成現在規模。

(3)北京頤和園是什麼擴展閱讀:

頤和園著名景點

一,東宮門

頤和園正門,門為三明兩暗的廡殿式建築,中間正門供帝、後出入,稱為「御路」,兩邊門洞供王公大苫出入,太監、兵卒從南門北兩側邊門出入。匾額「頤和園」三字為光緒皇帝御題。雲龍石刻有二龍戲珠浮雕;龍為皇家尊嚴的象徵,又是諭旨和敕令的標志。

二,仁壽殿

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緒年間改為今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聽政的大殿,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一。

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准其專褶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歸失敗。

三,長廊

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畫廊,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長廊。

長廊彩畫題材十分廣泛,有花鳥、樹石、山水、人物等。18世紀中葉,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宮廷畫師到杭州西湖寫生,得西湖景546幅,這些湖景被悉數移繪到長廊273間畫廊的梁枋上。

本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不僅保留了西湖風景畫,還增繪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畫14000多幅,使長廊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廊。

Ⅳ 古代頤和園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古代頤和園是清代帝王們休閑與讀書的地方。

頤和園是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是集中國園林藝術之大成的皇家園林,是清代帝王們休閑與讀書的地方。與氣象森嚴的紫禁城相比,它的陳設更藝術化、生活化,也更具觀賞性。

頤和園是皇室私產,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儀退位,頤和園作為溥儀私產,仍由清室內務府管理。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中國清朝的皇家園林,佔地290公頃。頤和園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設計風格的大型景觀園林。它是以杭州西湖、昆明湖和長壽山為基礎的。它也是皇家園林博物館的最完整的皇宮。

頤和園大約有3000個宮廷花園,分為行政、旅遊、生活等各個部分。亭台樓閣,樹木和假山相得益彰。頤和園的古樹,山水交融。

(4)北京頤和園是什麼擴展閱讀:

頤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佔地面積290.8公頃,水面(昆明湖)面積約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園林,由昆明湖和萬壽山組成。始建於金代(1153年),為金代第一個皇帝完顏亮的「金山行宮」,又稱「西山八院」,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助聖夫人羅氏又在瓮山建造圓靜寺,更名為「好山園」。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開始大規模修建,改瓮山為萬壽山,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並對金水大加疏浚後改名「昆明湖」,同時又在園內修建了亭、台、樓、軒、閣、廊、榭、寺等許多建築,乾隆二十九年建成後更名為「清漪園」。

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火焚,許多建築物被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予以重建,十年後竣工,改稱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焚毀部分建築。

Ⅳ 頤和園是什麼時期建造的,歷史來源於那裡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
靜宜園、玉泉山
靜明園、萬壽山
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Ⅵ 有關頤和園的資料

頤和園來歷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在西山園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這三座山上分別有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再加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就是所謂的五園。「三山五園」獨立成園,各具特色,但又相互連接,浩浩盪盪次第展開,如此集中的園林也為世所僅見。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內的皇宮,因此,西山花園多為私家擁有。從清朝康熙帝開始,內城已無發展,皇家園林才開始湧向西山。現存的皇家園林多為清代中葉所建。
最初,皇家園林只是帝後宮妃們的消閑避暑之處,政務、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內。清雍正帝繼位後,園林開始有了離宮的味道,最後乾脆就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里,政務、讀書、游樂等都一並處理。園林成了政治的心臟。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布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盡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占 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迴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歷史: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 靜宜園、玉泉山 靜明園、萬壽山 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區域劃分:慈禧大力修復此園的目的乃為了避暑和頤養天年,她獨獨看中了這塊具有「萬壽」名稱的寶地。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由於慈禧常需在這里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為此在園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生活居住區,所以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園可大致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由於頤和園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佔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其中,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Ⅶ 關於北京頤和園的資料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前身是清漪園,取「頤養太和」之義。

現在的頤和園是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總稱,總面積290公頃。全區布局可分為政治活動區、生活居住區和風景瀏覽區三個部分。

政治活動區以仁壽宮為主體,是召見群臣、處理朝政的地方;風景瀏覽區是以萬壽山為中心,分為前山、昆明湖、後山三部分;樂壽堂是其寢宮。頤和園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長廊728米,彩畫8000餘幅,是其它苑圃所不可及的特色和長處,被列為我國十大名勝之一。

(7)北京頤和園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Ⅷ 頤和園是什麼樣的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約10公里處。元代稱為瓮山泊,明代有西湖之稱。曾在此建圓靜寺,清乾隆挖湖堆土於湖東岸為東堤以蓄湖水,改名萬壽山、昆明湖,在圓靜寺舊址建大報恩靈壽寺,並點綴亭台樓閣,定名清漪園。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重修,歷時8年,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可以分為昆明湖和萬壽山兩大部分,全園面積3.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約佔1/5,山高60餘米。其布局由政務活動、居住、游覽三區組成。從東宮門到仁壽殿的一組建築是政務活動區。仁壽殿坐西面東,不用琉璃瓦以示行宮的特點。仁壽殿後臨湖有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三組大型四合院,互相有游廓相連,此三處分別為光緒、光緒後隆裕、慈禧的起居處。仁壽殿的德和園是慈禧看戲的場所,有大戲樓,樓高21米,舞台寬17米,造型宏偉。

游覽區是頤和園的精華,由前山、後山、昆明湖三部分組成。在前山中部,從昆明湖前的雲輝玉宇牌坊向北,有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形成全園的主軸線,全部建築均覆以黃琉璃瓦。佛香閣平面八角形,高41米,聳立於半山的高台上,台高20米,有八字形台階攀登。排雲殿共21間,東西有復道相連。智慧海是兩層無梁殿,外飾黃、綠兩色琉璃,壁上嵌有精緻的琉璃小佛。在主體建築群東西兩側的半山,對稱布置轉輪藏、銅亭兩組建築。此外,在萬壽山上均衡地分布一些賞景和娛樂建築,如景福閣、雲松巢、畫中游等。在山麓和昆明湖之間有728米的長廊橫貫東西,共273間,每間的枋樑上繪有蘇式彩畫,共4000餘幅。

後山以清幽取勝。西自荇橋東至諧趣園為一條溪流,山坡水際留有清漪園時代的建築殘跡;北宮門南的松堂、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等建築群基址,以及後湖長橋兩側的蘇州街。

湖區,沿東堤分布有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昆明湖中最大的島嶼——南湖島,亦稱龍王廟,面積約1公頃,環島堆迭具石,島上有主要建築涵虛堂,南有露台,圍以雕欄。島之東有十七孔橋與東堤相連。橋長150米,寬8米,望欄上雕刻有姿態各異的石獅500餘只。西堤是乾隆時仿杭州西湖蘇堤建造的。堤間點綴六座不同形式的橋,其中以玉帶橋最為優美,由漢白玉和青石砌築,橋身高聳,曲線柔媚,望柱上雕有仙鶴,形象栩栩如生。

頤和園湖山秀麗,殿閣崢嶸,集中了優美的自然景色,豐富多彩的建築和傑出的園林藝術,充分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