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湧泉寺有什麼特色
擴展閱讀
上海控制線束質量怎麼樣 2024-10-18 16:31:12
廈門手外科醫院怎麼樣 2024-10-18 16:29:31

福州湧泉寺有什麼特色

發布時間: 2022-01-13 03:54:45

㈠ 有誰知道福州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有什麼特色

西湖公園
位於城區西北部卧龍山。福州西湖為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郡守嚴高所鑿,唐末僻為游覽勝地。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繼位,在此建造亭、台、樓、榭,湖中設樓船,西湖成為御花園。清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一九一四年辟為西湖公園。園內長堤卧波,垂柳夾道,按自然形成幾個湖嶼,其間由飛虹橋、步雲橋、玉帶橋等相連。飛虹橋東有開化寺;步雲橋邊有荷亭和宋代李綱祠堂,祠旁有桂齋,是林則徐浚湖辦事處,以及動物園、博物館、展覽館等。園內還有林則徐讀書處和禁煙亭等。

閩江公園
位於福州市區閩江南北兩岸,她是福州市內最大的開放式休閑公園。
閩江公園分為北園和南園,以江為界。北園全長5.5公里,面積44.24公頃,集親水性、生態性、藝術性為一體,體現了獨特的閩江流域文化特色和榕城風情。她由9個景區組成,自西向東依次為:河園、錦江園、金沙園、望龍園、繽紛園、橋梁園、華龍園、閩風園和閩水園。
南園位於閩江南岸,全長2850米,佔地27.4公頃。南園的原生林較多,人工雕琢的痕跡相對較少。她由一個主入口廣場和8個景區組成:荷塘月色、江畔閑情、夢里田園、童趣天地、十里花徑、花鄉廣場、洪塘古渡、日沐椰風。

鼓山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
文物價值很高的摩崖題刻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餘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9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歷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群謨慶歷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厘米。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厘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峰磐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在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以湧泉寺為中心的百餘景點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湧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於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游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森林公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九大森林公園之一。原名福州樹木園,是集科研與游覽的綜合性公園。位於福州北郊新店鎮赤橋村。1960年2月建,面積859.33公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以福飛路為界,西至湖頂與葉洋村接壤,南至八一水庫北岸堤壩,北至嶺頭鄉與筆架山毗鄰。呈長方形,最高處的筆架山海拔643米。以搜集、展覽福建樹種為主,引進南方的木棉樹,北方的鑽天楊,熱帶的南洋杉,亞熱帶的樟樹,溫帶的油松和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水杉等2500多種國內外珍貴樹種。分森林區、苗圃、溫室、專類園、休息區等5個部分。休息區內有1株胸圍8米多、覆蓋面積1330多平方米的古榕樹,相傳是北宋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時種下的。森林公園是福建省首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也是福州唯一的中國4A景區。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原名福州樹木園,創建於1960年2月、1988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福州森林公園"。1993年,改為"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集科研與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面積859.33公頃。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以福飛路為界,西至湖頂與葉洋村接壤,南至八一水庫北岸堤壩,北至嶺頭鄉與筆架山毗鄰。呈長方形,最高處的筆架山海拔643米。園南八一水庫最低海拔僅47米。經營面積860公頃。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以搜集、展覽福建樹種為主,引進南方的木棉樹,北方的鑽天楊,熱帶的南洋杉,亞熱帶的樟樹,溫帶的油松、銀杏、水杉等全國各地及36個國家2500多種國內外珍貴樹種。龍潭溪自北向南流貫園中,以蘇鐵園、棕櫚園、珍稀植物園、竹類觀賞園、樹木觀賞園,花卉盆景園及榕樹景觀區等多個植物專類園構成的樹木觀賞區,融園林藝術於一體,碧水青山、瀑布奇石、古榕碑刻,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歷史悠久的宋古驛道、清劉冰心墓、正心寺等構成了森林公園鍾靈毓秀的自然風光和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園內有多種受國家一類保護的珍稀植物,如曾轟動世界的一枝葉片可換回5噸鋼材的"活化石"--水杉,譽滿全球的"中國鴿子樹"--珙桐,數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樹。據說望天樹可以長到70多米,人站在樹下望不到樹頂。還有1960年才發現的"茶族皇後"--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稱古森林遺跡的桫欏。以及世界著名的巨樹之一,人稱"萬木之王"的禿杉。園內受國家二類保護的珍稀植物也有多種,如銀杏、連香樹、普陀鵝耳櫪、杜仲、柏樂樹、夏臘梅、長瓣短柱茶、雲南山茶、槿棕、海南粗榧、荔枝等。園內碩果僅存的澳洲栗豆,也在這里舒枝展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竹類觀賞園是目前我國園內收集品種最為豐富的竹類品種園。竹子品種多達226種,種類比位於我國浙江安吉的聯合國世界竹類研究中心還多出50餘種。這里還有世界五大風景樹種的日本金松、南洋杉、雪松、金錢松、海岸紅杉和風靡世界的三大飲料--咖啡、可可和茶樹。尤其是那株被譽為中美"友誼使者"的海岸紅杉,它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先生訪華時送給我國已故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友誼樹的第二代。此外還植有世界四大街道樹種--懸鈴木、榆樹、七葉樹、椴樹和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其中僅山茶花就有74個品種)。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國花,如澳大利亞的鶴望蘭、日本的櫻花等,也都在這里安家落戶。

於山
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此,故名。 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九仙山。最高處海 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 稱狀元峰.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 代碑刻。由五一廣場步上於山文化游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定光塔在於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閩王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辟基時發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創建。兩年後朱溫滅唐,建立後梁。為祝賀 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天演論》譯 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 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 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卧之處。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 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時,為革命軍前 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於 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於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㈡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年代特色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曆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佔。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一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佔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一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一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曆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鍾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台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曆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曆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一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岩」,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卧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一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一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一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一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牆、鍾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台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曆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岩、甘露寺諸岩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㈢ 福州有哪些寺廟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以荔枝聞名。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華林寺 :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湧泉寺:
福州市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還有崇福寺雪峰寺等等。。

㈣ 鼓山湧泉寺怎麼樣

湧泉寺,到福州後游覽的第一個景點,位於鼓山山頂,為福建五大禪林之首。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現在的羅漢泉已經變成一汪死水,水面上漂浮著片片落葉,更多的只是一層象徵意義,寺前的石牆上刻著「知恩報恩」四個大紅字,滴水恩,湧泉報。進入鼓山山門,無論是步行、乘車還是纜車,沿途都看不到湧泉寺的蹤影,偶們坐車沿著盤山公路而上,一路只見鬱郁蔥蔥的樹木,確實瞧不見湧泉寺,據說這是因為湧泉寺獨特的建築構思,依山度勢,建在白雲峰的頜處,全寺深藏不露,素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之稱。作為名山大剎,湧泉寺的「三空」:陶塔、雕版、血經書,「三鐵」:千年鐵樹、鐵鍋、鐵桌,頗有價值。寺前的陶塔雖然不大,但很古樸沉穩;雕版、血經書並未有幸目睹真容;千年鐵樹只是寺內的平常擺設,也許鐵樹開花才能奪人眼球;四口千僧鐵鍋很壯觀;鐵桌有點相形見絀。By the way,寺廟自製的平安餅很好吃,外皮鬆脆,綠豆做的餡泥清新香甜,不油不膩,六元一盒,價格實惠,大家每人都買了好幾盒准備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嘗嘗味道,可惜一來天熱,二來嘴饞,旅途沒結束就都分來吃光光了。

㈤ 福州的特色地方有哪些

福州的特色地方有這些:

1、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在旅遊開發商業化後,已經成為福州城區的旅遊地標了。中間主幹道南後街成為商業步行街,兩旁的店都是統一的仿古建築風格。旅遊特色店不少,很吸引遊客。尤其看到麥當勞和星巴克等中西結合的店面風格,挺有意思的。再深入左右坊巷探尋,各種故居和文化,別有一番洞天。而且,三坊七巷裡的文化活動和展覽很多。

㈥ 福州湧泉寺是佛教八大宗的禪宗嗎

那倒不是,佛教八大宗的禪宗在嵩山少林寺。湧泉寺是福州四大禪林之一而且歷史悠久可以說是千年古寺了。而且風景秀麗風景宜人還是可以去遊玩的好地方

㈦ 福州有什麼特色地方

三坊七巷、南後街、江濱、鼓山、西禪寺

㈧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㈨ 福州的特色是什麼

特色食物-蔥肉餅

蔥肉餅,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干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干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特色食物-光餅

光餅是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是福州人所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但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

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吃光餅,那些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福州時,都要買許多光餅用作途中干糧,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子們用功程度的代名詞。現在的福州人吃光餅,更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將芥菜心夾在餅里的辣菜餅,還有將米粉肉夾在餅里的夾肉餅等等。以前光餅屬於街頭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擺上了光餅。福州人在請遠方客人品嘗光餅時,都要自豪地給客人介紹光餅的傳說。

特色食物-蠣餅

福州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則味道更好。

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這種點心。

特色食物-燕皮

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製成的薄片,又稱肉燕皮,創於清末光緒年間,色白質香,平滑細潤,脆嫩爽口,可切成絲狀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風味小吃。晾乾後的燕皮可以長久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燕皮在食品店裡均可買到。此外它還可以做成太平燕等多種名菜和風味小吃。

㈩ 福州有哪些特色

福建省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 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 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迥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福州為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是世界上久負盛譽的溫泉名城,它不僅以溫泉集中市區中心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見,且泉脈廣、水量大、溫度高、質量好而馳名遐邇。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飯店、賓館都設有溫泉沐浴,中外遊客來到福州都以進行「溫泉浴」為快。

福州市是全國工藝美術的重點產區,數百年來福州工藝品的精美絕倫傾倒中外遊人。主要品種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金銀首飾、文房四寶、煙花鞭炮、竹木傢具、軟木畫、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紙傘、花燈、角梳等。如福州壽山石中的「田黃」尤為珍貴,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藝人生產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宮,價值連城。號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之一的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齊名,從1898年至1937年39年間十六次在巴黎、柏林、東京、巴拿馬等地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福州軟木畫是我省獨創的工藝品,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福州市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福州籍海外華僑約85萬人。福州與台灣一水相連,平潭距離台灣最近處僅73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發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屬15萬人,台灣島講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0多萬人,他們都想回故鄉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和投資辦廠,為福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源。

福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南國地方特色。特別是福州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在烹飪界獨樹一幟,成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的主體,故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福州美食,高檔的有閩菜系的滿漢全席、魚翅席、海參席、燕窩席、魚唇席、佛跳牆等;其中最享盛名、譽滿中外的是「佛跳牆」,被列為閩菜譜的「首席萊」。閩萊常列為國宴之一,曾宴請西哈努克親王、里根總統、伊麗莎白女王等國內外佳賓。福州的風味小吃有魚九、扁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shi粿、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深受廣大民眾和遊客的歡迎。近年來,福州還引進了川菜、粵菜、京菜、浙菜、蘇菜和西餐、西點等其他七大菜系的名菜,使飲食業形成繁花似錦、眾星拱月的盛景,被人稱為是「美食家的樂園」。

閩萊

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菜譜多達2000餘種,其選料精細,用料和調味均以地方材料為主;操作嚴謹,注重刀工、火候;擅長炒、留、煨、燉、蒸、爆諸法,偏重甜、淡、酸、湯,色、香、味、形俱佳。閩萊在色、香、味、形、器以及選料、用料上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多湯、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精細典雅等特色。在烹調技藝上,最突出的特點有四個:

一是善於調湯,以湯保味。有「重湯」、「無湯不行」、「一湯十變」、「百湯百味」之說。福州菜的廚師能在一種原湯中加上適當的輔料,比如紅糟、桔汁、沙茶醬、蝦油、香菇、冬筍、魷魚、鯽魚、干貝、竹蟶乃至茉莉花、烏龍茶等,就可以使原湯變化出無數美味,而又不失其本味。因此,有人稱「湯」是閩菜的精髓。

二是刀工奇巧,著意在味。閩菜對刀工的要求嚴謹、精當、細膩。要求切絲如發,片薄如紙,造型美觀,使刀工更好地體現和突出閩菜的風味。例如,將僅紅棗般大小的黃螺肉,用滾刀法切成如紙薄片,且厚薄均勻,使之成菜時極其脆嫩。

三是調味獨特,自成一格。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也是區別於其他菜系的標志之一。福州菜的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所以用糖以去腥膻;用醋達到酸能爽口,適合福州氣候;淡是為了能保存本味和鮮味;並且做到甜而不膩、酸而不澀,淡而不薄。此外,福州菜還善於運用各種調味,特別在用糟方面有獨到之 處,以糟烹制的名菜有醉糟雞、糟片鴨、 烘糟雞、烘 糟羊、三絲拌糟雞、淡糟香螺片、糟汁氽海蚌等。

四是手法多變,各臻其妙。閩菜手法有炒、蒸、煨、熘、炸、爆等25種以上,尤以炒、煨、熘、蒸、 等見長,烹制出的菜餚不但味美,有獨特的風味,而且外形生動多姿,色澤明亮艷麗,器具小巧雅緻,達到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心醉神迷的境界。

佛跳牆

佛跳牆是將雞、鴨、魚、參等原料用文火煮沸後裝入酒壇,加入鮮湯,密封壇口,文火烘煨,待鮮湯收汁時揭開封口,再加進雞湯及調味佐料,重新密封烘煨而製成煲類菜餚。此菜配料考究,做工精細,集中了閩菜在選料、刀工、火候等方面的特點,味美醇厚,色香俱全,是福州地區的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任界推為閩系菜譜的「首席菜」。

佛跳牆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據傳最初出自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局一位官員夫人之手,後經閩菜奠基者鄭春發加以細心改進而定型。有一天,福州官錢局的這位官員在家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官員夫人對烹任頗有研究,便效法古人將雞、鴨、豬肉和幾種海鮮加上佐料,一並放人空酒壇內煨制,名曰「福壽全」。酒壇上桌啟蓋後,香氣撲面,周蓮品嘗後更是贊不絕口。回衙後,周蓮仍然惦念不忘,遂命衙廚鄭春發登門求教仿製。鄭春發掌握製作方法後,又根據烹飪的「色、香、味、型」四大要素,在用料、宰殺、浸泡、剁切、裝壇和調味方法上做了改進,尤其是多用海鮮,少用畜肉,使之更加葷香可口。後來鄭春發集資經營聚春園萊館。一天,一批舉人、秀才到聚春園聚會,「福壽全」這道菜抬上桌後,壇蓋一打開,立刻滿堂溢香,眾人拍手叫絕,紛紛吟詩贊美,其中有兩句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福壽全」就被易名為「佛跳牆」。

現在的"佛跳牆"在選料上葷素搭配、甜酸兼有,品嘗起來更添一番獨特風味。

雞湯氽海蚌

雞湯氽海蚌是將長樂漳港所產的海蚌即西施舌切成薄片,在沸水鍋中氽至六成熟後,用紹興酒等調料腌漬,吃時淋以燒沸的雞湯,現淋現吃。此菜雞湯清澈見底,蚌肉如水中芙蓉,脆嫩鮮美,味道極佳,餘味悠長,營養豐富,是福州的傳統海味名菜。郁達夫在1936年所著《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稱贊此菜為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1983年在全國烹任技術鑒定會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萊中獲最高評價。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傳統名菜,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製法是將豬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塊。因剞的深度、寬度均勻恰當,炸後卷縮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醬、香醋、白糖、醬油等調料即成。

芋 泥

芋泥是將檳榔芋頭蒸熟後用刀板壓製成泥,加入白糖、雞蛋、熟豬油和水攪拌均勻,裝碗上籠用旺火蒸-小時取出,淋上熟油,並用切碎的紅棗、瓜子仁、櫻桃、冬瓜條糖等分別撒在面上而製成的。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口,是閩菜傳統甜食之一。

據說1839年,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英、德、美、俄等國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特備了西餐涼席宴請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在吃冰淇淋時出洋相。事後,林則徐也備盛宴回請,幾道冷盤過後,端上來芋泥。芋泥顏色灰暗,不冒熱氣,乍看猶如冷盤,實則燙舌。外國領事們一見佳餚,紛紛舀起來就吃,滿嘴粘著,燙得晤晤直叫。林則徐這時才幽默地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州的名菜芋泥。」

芋泥深受福州人的喜愛,是酒樓、菜館宴席上的常菜。每當宴席接近尾聲時,端上來的最後一道「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

鼎邊糊

鼎邊糊是將米漿均勻輕潑於鐵鍋內緣四周,烘乾後鏟入由蟶、蜆、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製成的沸湯內而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是福州人人喜愛的獨具一格的風味小吃。 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每到「立夏」,市民和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過夏,農閑時農家也經常製作、食用鼎邊糊。早起晚上街頭巷尾更處處是鼎邊糊小吃攤。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嘗鼎邊糊時說:這么簡單的原料,這么簡便的製作,這么簡化的吃法,卻有這么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嘗後難以忘懷。如今,鼎邊糊還有袋裝「鼎邊糊片」,可以隨時煮食。

魚 丸

魚丸是用鯉魚、鯊魚或淡水魚剁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鱘肉等餡心,製成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 魚丸的來歷據說與秦始皇有關。這位性情急躁的「千古一帝」喜食魚,但又十分討厭魚刺,有好幾個廚師為之喪命。有一次,輪到一位名廚為秦始皇做萊,他洗好魚後,想到自己吉凶未卜,身家性命全系在這條魚上,不由得怒火中燒,順手用刀背狠狠地向魚砸去,魚砸爛了,魚刺也露了出來。這時,太監來傳膳,他急中生智,順手揀出魚刺,將砸得稀爛如泥的魚肉在湯里氽了丸子。秦始皇吃了丸子後,十分高興,便給它取了個異常的名 稱:「皇統無疆鳳珠氽」。以後魚丸從宮廷傳到了民間。 福州魚丸是以魚肉做外皮的帶餡丸子,選料精細,製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沒有魚丸不成席」。從這句俗語中便可知福州人對魚丸的偏愛了,尤其是那些久別故里回榕探親的僑胞,都以能品嘗家鄉的魚丸而感到欣慰。

蠣 餅

蠣餅,福州傳統風味小吃。將浸泡後的大米、黃豆磨成漿,海蠣肉、豬瘦肉、芹菜調成餡,用特製的長柄瓢勺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可單獨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更佳。

春 卷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溫書應試,整天埋頭攻讀,常常廢寢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勸他也沒用;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以萊肉為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萊。這種小吃後來定名為春卷,並逐漸流行於城鄉各地。福州人春節期間常常食用,跟北方過節包餃子一樣普遍。蔡襄曾寫詩贊說:「春盤食菜思三九」。 現在春卷皮已改用麵粉,餡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乾,有的還放上肉絲、筍絲、蔥花等,較高級的春卷則用雞絲或海蠣、蝦仁、冬菇、韭黃等製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黃色,外酥內嫩,又稱為「炸春」。

芋 粿

芋粿,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早米、白芋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將早米浸泡後磨漿,白芋刨成細絲,調和攪勻加花生、芝麻、鹽巴等配料上蒸籠蒸熟,切成小塊,下鍋油炸而成。皮呈金黃色,外酥香,內軟嫩,味美適口,多與鼎邊糊、肉粥、鴨羹粥、豆漿等配食。

九層粿

九層粿 ,又名九重粿,福州傳統風味小吃。每逢重陽節,福州風俗登高,吃九層粿,寓意步步高升。九層粿的做法是:用上等晚米磨成稀漿,加上配料,分九次倒入蒸籠,蒸熟後形成九層。加白搪、紅糖的果面為黃色,次層與底層為白色,中間呈紅色,切成三角形,質嫩甜潤,適於冷食。民間蒸九層粿多不加糖,蒸好後適於加肉絲、香菇、花蛤等煮食。

光 餅

光餅是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是福州人所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侵寇侵擾福建沿海,戚繼光奉旨率戚家軍入閩抗倭。當時倭患猖獗,戰事不斷,沿途百姓爭相犒勞三軍,但戚家軍軍紀嚴明,不收禮品。閩清縣的老百姓就特製了一種中間帶孔的餅,用鹵咸草串起來,掛在成家軍將士的脖子上,戚繼光深感百姓愛軍心切,又看軍隊也需要便於攜帶的干糧,就命將土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消息傳到福州後,當地百姓製作了一種體積比閩清餅小一圈更便於攜帶的餅,用細繩穿起來贈予戚家軍。戚繼光在作戰中見這種餅非常實用,就令伙頭軍如法製作。後來,人們為紀念戚繼光抗倭,就稱小餅為「光餅」,稱大餅為「征東餅」。 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吃光餅,那些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福州時,都要買許多光餅用作途中干糧,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子們用功程度的代名詞。現在的福州人吃光餅,更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將芥菜心夾在餅里的辣菜餅,還有將米粉肉夾在餅里的夾肉餅等等。以前光餅屆於街頭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擺上了光餅。福州人在請遠方客人品嘗光餅時,都要自豪地給客人介紹光餅的傳說。

蔥肉餅

蔥肉餅,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干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干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肉 松

肉鬆是用豬瘦肉、白糖、紅糟、醬油、熟油精製成的細絲狀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膩,入口自溶,鮮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 肉鬆相傳是福州一位官廚補錯救急而發明的。清咸豐六年(1856年),福州鹽運使劉步溪的廚師林鼎鼎,在烹調時不慎把豬肉煮得太爛,這時鹽運使招待客人又催著送菜。林鼎鼎靈機一動,急忙加入各種配料,炒製成肉絲粉末端上席去。誰知客人們品嘗後紛紛贊不絕口,鹽運使以後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專門烹制這道菜。後來,林鼎鼎辭去官廚回家開設店鋪,專門製作油酥肉鬆,並掛起「鼎日有」招牌,意為「鼎中日日有」,風靡榕城。福州官吏進京還把它作為貢品或禮品,於是揚名全國。

福州「鼎日有」肉鬆有油酥肉鬆、干貝肉鬆、牛肉鬆、兔肉鬆、雞肉鬆等品種,1981、1982年連獲商業部和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獲外貿部授予的榮譽證書,暢銷國內及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特別為福州籍華僑所喜愛。

燕 皮

燕皮是將豬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製成薄如紙張的片狀食品,又稱肉燕皮。福州肉燕皮創於清末光緒年間。成品燕皮色白質香,平滑細潤,脆嫩爽口,可切成絲狀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風味小吃。晾乾後的燕皮可以長久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肉燕皮配以其它原料,可做成扁肉燕、太平燕等多種名菜和風味小吃。扁肉燕是將鮮魚肉、豬五花肉、蝦干、芹菜莖剁成餡;以切成二寸方片的干燕皮包餡,並將燕皮中腰合攏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又名「小長春」。待蒸熟後入開水中煮沸撈起,調入紫菜、芹菜米、蝦油、紹酒等佐料,沖入豬骨湯即成。此菜與鴨蛋共烹即成福州地區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的必備菜餚--太平燕。太平燕因其別具風味、香郁可口和菜名中蘊含的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福州人青睞。過去在喜慶宴會上,每當「太平燕」上席時,鞭炮齊鳴,客人們停筷停杯,恭候新郎、新娘或壽公、壽婆前來向賓客敬酒,使喜宴氣氛達到高潮。

線 面

線面,福州特產。以精麵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乾後而成。福州線面主要有兩大品種:一種稱為特線面,面條稍粗,直徑在0.7毫米以內;另一種稱為「面尾」,面條較細,直徑在0.6毫米以內;有的能用半公斤的麵粉,製成直徑在半毫米以內,長度5.5-6米的線面近1000根,連接起來長達6公里,可以說是「麵粉纖維」了。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達9小時,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麵等7道工序,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說的就是線面。 因福州民間傳說線面是九天玄女指點創制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制面始祖」。家裡供奉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懸掛對聯,左邊是「金梭玉帛」,右邊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福州線面以其精湛的製作技術,美妙的滋味,風行於世,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成為家家戶戶常備的食品。 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後撈起,盛放在碗內,即倒入燉好的羊肉或雞肉、上排等高湯,芬香味美;福州風俗,過生日時要吃線面煮成的壽面,-般用雞湯,再加上兩個鴨蛋,稱為「太平面」,象徵著平安長壽。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順風和家居平安。現在賓館中也有炒線面的吃法。 福州龍須線面兩次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暢銷海內外,尤為華僑所喜好。

魚 露

魚露,福州特產,俗稱蝦油,有些地區稱為魚醬油或水產醬油。它是精選新鮮小海魚為原料,經數月或數年發酵,釀製成鮮味液態調味料,其色澤橙紅,滋味鮮美,為福州居民烹飪佐餐常備的風味品。 福州民天魚露曾獲部優產品稱號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戀江南

文/Magic Angel
江南的小雨
零零落落從初春到仲夏
城市的喧囂紛紛揚揚
伴著日出到月明

青山的襯托,閩水的環繞
江南之都---福州處處黯然生機..
踏著歲月的腳步
腳下的這片沃土正在悄然改變
羽翼日漸豐滿...

闊別多年的遊子啊
在他們身上流淌的血液牽系著多少故鄉的情感
在他們的心中深埋著故鄉的魂...
曾經出外奔波的離愁
如今歸回故里的喜悅
榕依然是遊子魂牽夢繞的家啊...

駐扎在福州的人們
又何嘗不深愛著自己的家鄉?
圈圈圓圓圈圈
天天年年天天
生存在江南都市中的樂觀的人們
為了家園的美好忙碌著
揮灑著自己滿腔的熱情...

江南夏俅航ピ?br>榕城換新景..
關心福州論壇的板油和過客
相信大家也是一樣鍾愛著...
鍾愛著這片充滿深情的江南都市...

福州,美麗的江南之都..
充滿濃郁鄉情的海濱城市..
我眷戀的故鄉.......

http://ourtour.com.cn/destinations/39/cityintro.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