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2.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一百年前就是1910年,當時中國正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晚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也就是說中國那時候還有皇上,人民還梳辮子。中國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中國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深深的困擾著中國人民。盡管政府想採取措施改善,但是都已經回天乏力了。
帝國主義入侵已經半個世紀了,大量的軍事開銷,賠款及奢靡讓人民苦不堪言。
當時中國人民大約超過3億,僧多粥少,已經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境地,終於在2年後,發生了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哎呀,那可多了,很多不知道,知道的也打不玩啊,你才給5分
3. 90年代的福州是什麼樣子
福州,別稱榕城,因境內有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地處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福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曾是船政文化的發祥地。這是一組90年代福州的老照片,跟隨這些老照片,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昔日的福州。圖為90年代初期的福州江濱大道。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等稱號。
福州現轄5區2縣級市6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5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4.8%。全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全市常住人口為728萬人(含平潭,截止2012年),當地居民以漢族的閩海系族群為主,通行閩東語福州方言。
90年代的福州東街口俯瞰。東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業中心,是福州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90年代的福州五一路口街景。五一路位於市區中部,跨鼓樓、台江二區。
90年代的福州西湖公園。西湖公園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被稱為“福建園林明珠”。
90年代的福州老溫泉公園南門。福州享有“溫泉之都”的美譽,福州泡溫泉的歷史悠久,從晉朝開始,福州人便有泡溫泉的習慣。
90年代的福州江心公園。江心公園是一個島嶼公園,位於閩江之中,公園建於1982年,四面環江,園內綠樹成蔭,植被茂密。江心公園是很多老福州人記憶里不可或缺的一個地方。
90年代的閩江俯瞰。閩江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處,福州處於閩江的下游,閩江穿城而過,是福州的母親河。
4. 現在的福州跟三十年前比有什麼變化
從天空俯瞰大地,河流像一條藍色的藤,在綠色和黃色混合
的大地上爬行。每到一個重要的轉折口,河流便選擇了一塊幸運
的土地,打一個結,產下一個五顏六色的瓜--城市。然後,河流繼
續爬向海洋,並在入海口的三角地帶,結一個特別強勁的果實。
「巡天遙看一千河」,河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城市是人
類智慧與勞動的藝術結晶,人與大自然就這樣親和著,默契著。
作為東方的萊茵河,閩江貫穿了福建,淘洗了千年閩越文化,
註定要在它的入海口造就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並且註定要在
沿江的灘頭誕生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街區——中亭街。
話題又得從五代閩國的王審知說起。追尋閩江的足跡,王審
知將城市自北向南擴展、將於山和烏山納入城池之後,並沒有停
下前進的腳步。開明的王審知站在城南的寧越門城樓上,審視城
外的江渚、沙洲和流水,不知聽信了那方高明的薦言,向江河流
沙要土地。他組織軍隊,發動百姓,將帶有枝葉的竹竿插在江邊
沙洲的邊緣地帶,加快了水中泥沙的沉積,在擴大洲地的同時,
擴建家園,並以免徵賦稅的優惠條件,發展農業生產,改良土壤。
這樣堅持下來,至今留下歷史痕跡的地名便有義洲、幫洲、蒼霞
洲、鴨姆洲、鰲峰洲……
距今900多年,時值大宋元■年間,那時的閩江北岸大約在
今天的中亭街小橋附近,江岸的正南方從江水中「冒」出了一個
楞嚴洲(今大橋北端的陸地),將水流一分為二,後來又在楞嚴
洲與南台島之間的水中「冒」出了一個中洲,將水流二分為三。
宋代,福州城的南門已擴展到九仙橋外「沙合門」(今小橋附近),
據說城門外是三面臨江。從古閩越國的冶城,到晉代子城、唐代
羅城、後梁夾城,到宋代外城,福州南城門經過這么「三級跳遠」,
追到了江邊,再求發展就只能將眼光投向隔江的南台島了。於是,
到了該建橋的時候了。
在閩江建橋的歷史上,第一個登台表演的是宋代太守王祖道,
第一座大橋是浮橋。18根大石柱繫上粗大的藤纜,拴住百餘艘木
船,便成了浮動的橋墩,鋪上木板便是橋面,可以走行人通車馬,
兩旁紮上竹竿便是欄桿扶手。為了便於通航,還在浮橋中間設兩
個活吊板為「通航門」。石柱、藤條、木板船,這樣古樸的橋,
深深地記載了文人太守詩一樣的氣質。據說,王太守在建浮橋的
同時,還給橋頭的萬壽寺置了田產,讓他們以租養橋。可惜這座
浮橋存在於攝影技術發明之前,無法「立此存照」,畫家們的寫
生畫一時又未找到,惟有義大利漂泊者馬可·波羅追記過它美麗
的身影,可信但不太准確。憂郁的南宋詩人陸游,曾有詩曰:「九
軌徐行怒濤上,千船橫系大江心。」成了閩江浮橋的千古絕唱。
壯觀、詩意但又脆弱、經不起風浪的浮橋,在洪水爆發時節,
常常被洪水沖垮。浮橋畢竟不是長久之橋。元代,福州城在北方
游牧民族的統治下,城區是色目人的天下,大量的漢人因種族歧
視而移居城外,無意中造成了城外南台島的繁榮。建橋,建好橋,
建長久的橋成了當務之急。
86歲的僧人法助此時正是管理浮橋的寺廟頭陀,他一生共建
19座石橋,即將建造的萬壽橋是他的大手筆,也是他的絕筆之作。
有人曾編造過一個故事,說他某日過浮橋,風浪乍起,險象環生,
他便萌發了建橋的慾望。其實這樣解釋倒是小看甚至抹殺了法助
大師建橋的偉大動機,要知道他此前已建過18座橋啊,建橋,建
規模大的橋,恐怕是他行善一生的一個生命情結。
元大德七年(1303年)得朝廷恩准之後,法助奉旨募捐建橋,
大橋歷經師徒兩代19年方才竣工。能工巧匠們用木筏載石沉入水
底,再砌上6至8米高的砌石層,然後建造水面船形尖頭橋墩,
墩與墩之間架上20噸重、9米多長的石樑,橋欄上刻上精美的小
石獅。大橋開工不到3年,耄耋高齡的法助大師便圓寂了。人們
重修了萬壽頭陀寺,並將大橋定名為萬壽橋,以緬懷這位建橋先
賢。
大橋建成670多年後,在舊城改造的拆遷工地,我在塢尾的
一條小巷裡找到萬壽頭陀寺。曾經指揮過浩大建橋工程的「指揮
部」,曾經在建橋風雨中為大橋建設者祈求過平安的宗教聖殿,
曾經在大橋完工慶典上告慰大師亡靈的祀堂,曾經在動亂歲月做
過塑革廠車間的頭陀寺,原來是這么的簡朴、小巧,除了建築語
言上具備了佛寺最基本的「詞句」之外,其用地布局更像是一座
普通民居。常年掌管萬壽橋的廣大田產,自身卻是如此清貧,完
成了浩大的建橋工程,自己卻身居陋巷在風雨洪水中與平民百姓
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萬壽頭陀精神。今天,善男信女和百姓保
護它,重修它,其意義也正在於此。我僅希望修建工程能修故如
故,如果將頭陀寺改造得金碧輝煌,那將不會是一生求奉獻的法
助頭陀的本意。
楞嚴洲和中洲在江中相繼生成出現,是大自然對人們的一種
無聲暗示和有力支助,我們的先輩選擇在這里建橋,也就註定了
要在這里的江岸上培育一條街。從沙合橋通往楞嚴洲原先並沒有
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沙土淤積的路(有時淺水可以沒過人的
腳背),木板、石塊鋪就的路。有了路,就會有攤點,攤點擴建
又搭起了木的、竹的、茅草的棚,窩棚擴建再改成板房。路像一
條長堤,自北向南延伸。路上還建起了亭子,不止一個,供路人
歇腳納涼,於是便有了中亭和中亭街的名稱。
最早的中亭街就是那突出於江岸的一條通往大橋的堤,堤高
於江邊沙洲的土地,堤邊有簡易的竹木窩棚,棚主人主要是來自
城市和周邊鄉村的小商販。隨著橋的一次次擴建、改建,中亭街
也越來越像條街了。街邊按福州的習俗用木板建造了商住小屋,
為了讓屋與街面平高低,板屋是用杉木架起的「吊腳樓」,屋後
必然有菜園、果園、花園,用竹籬笆圍成一圈又一圈,混雜在江
渚沙洲的茅草雜樹之中。隨著街市的擴展,泥土的進一步淤積,
街道兩側的大片土地開始依照地勢和河流的布局,築成了成片的
板屋,其間又有不少小巷、小河。那些小巷的命名有兩大特色,
一是以開發者的姓氏定名,如歐厝弄、姚厝弄、穆厝弄;二是以
行業來定名,如麻油弄、道士弄、鐵線弄。由此形成以中亭街為
中軸線的一片社區群落,從中不難覓出當年的中亭街風情和文化。
在中亭街的歷史上,從無到有,從土堤到石板小街,中亭街
經歷了第一次飛躍。當時經過中亭街的主要是行人、轎子和馬車。
1910年初,福州的第一條馬路竣工,不是中亭街,而是始於水部
門終於台江,與中亭街擦肩而過,幾年後才延伸到萬壽橋頭與中
亭街接了軌。到了1930年,改建萬壽橋為水泥公路橋之後,中亭
街向南門明代古城牆「買」下了城牆石,才鋪就了凹凸不平的車
行道。我們從一張1932年在萬壽橋頭拍攝的中亭街方向的老照片,
可以看到中亭街作為商業街區的繁華景象,此時的中亭街已經是
石板路與洋樓的結合體,古樸的地面上已經擠壓著現代的情愫,
體面的小洋樓很牛B地立在中亭街兩側。這是中亭街歷史上的第
二次飛躍。
中亭街的小洋樓已經無比破舊了。20世紀之末,走在中亭街
改造拆遷的工地上,看那些小洋樓,實在是不敢恭維。在那動盪
不安的年代,建築者們放棄了東方的建築語言,引進了歐美的建
築形式,本是一個進步,卻又沒有能力將它做大,做精緻,做瀟
灑,做出氣派,現在拆之一點也不可惜。然而,冷靜一想,這蒼
涼的建築語言,正向人們敘說著當年的故事。它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時代福州經濟、文化以及人們思維觀念的一個影子。
中亭街等待著第三次的飛躍。
從中亭街誕生之日起,每一陣潮漲潮落的聲音,每一次漁汛
的歡慶鑼鼓,每一艘遠洋商船的泊岸,每一片木屐敲打石板路的
清脆聲音,都在催促中亭街從無到有,從貧瘠走向繁華。中亭街
便是在閩江潮聲中融合著叫賣聲、討價還價聲長大的,它命定姓
錢,是一條商業街區,經濟的繁榮增長了它商業的智慧,它所伴
生的必然是商業文化。
福州人遇上擁擠的街市便說「姑克中亭街」(比中亭街還要
擠),街很狹小而人很多,只要你穿上一雙木屐鞋,挑上一擔貨
物,擠進中亭街,你便成了一個商人,不管你是失去耕地的農民,
城市貧窮的小市民,退伍的北方士兵,還是逃荒而來的乞丐。所
謂萬商雲集,他們的原始積累便是這樣起步的。沒有排外心理的
中亭街,以海納百川的心態,以一種平民性、公平性,對待來這
里淘金的每一個人。百齡百貨公司的第一個老闆曾經就是一個賣
毛巾跑單幫的角色。
在中亭街區,商貿崇神的文化現象較福州別的城區更為濃厚。
在風雲多變的商海,祈求自身平安、祈望商路順通,不管以什麼
形式,實際上是對商業的崇拜,是對金錢的崇拜。以共同的信念
匯聚起來的商人還借神的名義交流信息、協調矛盾、互相制約。
比如位於星安河旁的張真君殿,就頗有代表性地體現著商人們對
商業保護神的崇拜。各地商會曾在此附近選址建館,這里實際上
成了民間的總商會。在商場如戰場的殘酷競爭中,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依然需要一種親和感。地盤有限,人和店的密度就很高,相
互競爭又相互「伴市」,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發展,促成了商人
間世代流傳不歇的誠信精神。中亭街旁玉環路上的尚書廟,原是
抗元名將陳文龍的祠堂,因坐落在商業街區,便成了商人們的庇
護神廟。這里大年除夕演「避債戲」,是讓生意虧了本的商人年
終避債的地方。
商場的本質在於競爭。喝閩江水長大的商業精英聚會在中亭
街,商業競爭最終成為智力競爭,構成了中亭街商業文化的一部
分。比如,四省葯店在同行中起步較晚,老闆策劃了種種商業手
段為自己爭得知名度--故意侵權招惹商場糾紛,以引起公眾的注
意;仿製香港中葯店的立式葯櫃和圓轉盤葯架,以引起人們的興
趣;僱用印度紅頭阿三看門並迎送客人,供人獵奇傳為新聞;增
加服務項目,添加珍貴稀有葯材以增強競爭實力,等等,每一招
一式都體現了商業智慧,傳為商場佳話。
1842年8月,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其中的五
口通商之所以選擇了福州,是因為福州有著久遠的對外貿易歷史,
有著以閩江流域為腹地的發達的商品集散地,有著良好的深水港
碼頭。從此之後約百年的歷史中,福州便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經濟發展的畸型道路,中亭街便成了首當其沖的橋頭堡。街邊那
不倫不類的半殖民化建築便是那個年代慘痛的印記。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僅過了三天,福州學生便走上
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懲辦賣國賊」、「抵制
日貨,提倡國貨」的宣傳,得到了社會各界和愛國商人的支持。
就在中亭街上,商人們自行銷毀日貨的行動,顯示了中亭街商業
文化中自發的愛國主義傾向,並由此引發了一條國貨路的命名和
一塊「請用國貨」碑的樹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亭街都
是抵制日貨的前沿陣地。
1919年11月,日本領事館組織了日本浪人敢死隊,借口挑
起事端,開始在中亭街一帶對中國市民尤其是中國學生進行武力
報復,擊傷學生、教師十餘人,並動用兵艦馳入閩江口以炫耀武
力。福州人民舉行了空前的罷市、罷課、集會、示威遊行的斗爭,
並得到了全國各大城市人民的聲援和支持。「力救福州同胞」、
「血可流,福州不可丟」的口號,增強了福州人民反抗斗爭的信
心和力量。一年之後,迫使日方調換領事,並公文道歉,賠償撫
恤金。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台江事件」。
1949年8月17日,解放大軍踏上了中亭街和大橋,從此街與
橋更名為八一七南路和解放大橋。我們經歷了50年翻身解放當家
作主的時光,經歷了20年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日子,歷史榮幸地
讓我們這一代人來改造大橋,改造中亭街,徹底清除半封建半殖
民地時代留下的陰影。法助大師開始建橋的692年之後,福州人
以現代的建橋高科技,在大橋原址建造了我國首屈一指的五連跨
鋼管拱橋。它不僅改變了福州城市陸路交通條件,而且改善了千
里閩江的水運條件。與大橋命運相關的中亭街也到了大拆遷的時
候了。這是福州舊城改造中的「大手筆」之一。未來的中亭街是
什麼個樣子?這是慎之又慎的事情,要不留遺憾,對得起子孫。
開發商們都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研討,調研,聽證,一場接著
一場地請來全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建築師。
改造後的中亭街必定是一個商業街區,它的誕生是因為商業,
它的成長也是因為商業,所以未來中亭街的商業屬性只能加強不
能減弱,使之成為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商業區。中亭街文化與大
橋文化、閩江文化是緊密相聯的,沒有大橋便沒有中亭街,其千
百年來文化傳統中的優良成分應該在新的中亭街得到保護和弘
揚。為此,我想到了萬壽頭陀寺,想到了中洲島擴建時掘出的歷
代修橋石碑,想起了古橋上的刻有石頭小獅子的欄桿,想起了
「8·17」解放大軍進城的那一幕,這些東西如果能保留在人們
的視野里,將有助於中亭街經商質量的提高,有助於中亭街商業
文化的提高,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親和。
誰都說,未來的中亭街是中西合璧的。但合璧不是胡拼亂湊。
我們生活在世紀之交,我們應有21世紀的審美眼光和創造力,把
中亭街建設得大氣、恢宏,讓下一代的福州人走出閩之大門是條
龍,留在閩之大門里也是條龍。
②基本上保留了元代建築風貌的萬
壽石橋,攝於本世紀20年代,由中洲向台江方向拍攝。 ④
1932年拍攝的中亭街口。
③從中洲向倉山方向拍攝的1930年改造後的江南橋,橋面可
通汽車,對岸較高建築為倉山郵政大樓。
⑤正在拆遷的中亭街。
5.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 ,軍事上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並大規模屠城,20年間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同時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6.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7. 100多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
100多年前,是上個世紀初,上上個世紀末,100多年前的中國是清末,是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時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恥辱歷史。為了拯救中華民族,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反抗,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在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領導下被欺壓的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終於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統治、趕走了外國侵略者,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身為中國人,我們要不忘歷史,牢記使命,須知「知恥而後勇」,我輩當自強,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我們先看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上的100多年前的中國:
1909年,清王朝組建的新軍照片。甲午戰爭之後,清王朝為了增強軍事力量,由張之洞等人組建新式陸軍,這直新式陸軍完全按照西式軍制、訓練以及裝備,聘請洋人訓練,是清王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1900年上海,華倫將軍檢閱在上海的法國軍隊。
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義和團團民在東單總布胡同西口打死德國克林德男爵。事後無能的清王朝屈從德國的無理要求,於1902年在中山公園南門內修建了一個石牌坊紀念克林德男爵。
轎子上坐的是大清王朝的重臣李鴻章,抬轎的是清朝士兵,兩側扛槍的是日本軍隊和沙俄軍隊。
1908年11月14日和11月15日,清王朝的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去世,眾臣跪拜。史料記載光緒帝是暴斃,慈禧太後是病逝。
100多年前法國日報的舊報紙記錄了上個世紀初的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被列強侵略,可謂是不堪回首。
8. 兩千年前的福州叫什麼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9. 請問福州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10. 福州的過去是什麼樣子的福州的過去歷史古代是什麼樣子的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