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⑵ 福州民俗文化
福州男人居家體貼、細心,在外經商、做官或做學問都崇尚理學,講求中庸之道,注重形象,以至於有「福州人做面子」之說,這些都已傳為美談。福州女人懶散、愛打麻將、不做或不擅做家務,甚至有「好男不取福州女」之說,這些也為大家說熟知;但各位也許不知道福州人這些習性形成與福建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福建人原是閩越後裔,福建實屬越王勾踐的越國腹地,後由於越王子孫無諸隨大漢朝高祖皇帝劉邦南征北戰從而得以在福建重建閩越王國,曾經一度使福建成為東南強邦,人民富庶,從那時起福州就已經是東南首府,就像現在的成都在四川的地位一樣,從那時起由於福州大,而福建其他的州府都較小,屬於大首府小地市的情況,因此從那時起福州本地人就向現在的北京人一樣,覺得自己是「皇城根」的種,比較牛氣且勢利,隨著福州經濟的不斷發展從福州八縣及周邊地市來福州做生意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富,他們為了在福州定居生活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福州人,都爭相取福州的女人為妻,由於這些男人(也就是後來福州男人的主體)雖然有錢卻在福州沒有權勢和家族親戚,為了能仰仗妻子家的勢力好在福州立足,因此就逐步形成了模範丈夫的形象和傳統,而原福州本地的福州男人本著「學而優則仕」的家庭教育,都認真研修儒學、理學,走上朝為官的多數都取了他鄉女子為妻了,而那些不爭氣的為了能夠娶到福州本地女為妻也只好效仿那些外地男人做個模範丈夫了。
:
到了唐朝末年,黃巢過閩,唐朝委任的官員面臨黃巢的大軍紛紛逃竄,而只有福建省建州(也就是)土著陳岩依靠自己組織的九龍軍最終成為福建實際的掌權者。但陳岩在各地土豪自行割據的背景下,並沒有切實掌握福建,他只能控制建州與福州。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來自北方光州與壽州的一支移民隊伍進入福建。這支隊伍的首領原為壽州人王緒,但其部下以光州固始人為多。在南安發生的兵變中,固始人王潮與其兄弟王審邽、王審知控制了這支移民隊伍的控制權,他們攻下泉州為根據地,因此在閩南的男人多數是這支移民隊伍的與當地混居通婚的後裔,由於這支移民隊伍來閩南是把當地的男人大多殺死,而娶當地女人為妻,所以閩南的男人到如今在家庭中都非常強勢,也就是所謂的「大男子主義」。
在陳岩死後,固始人王潮與其兄弟王審邽、王審知又於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下福州,從而統一了福建;這一時期,由黃巢起義開始的大亂已經波及全國,幾乎每一區域都有爭奪權力戰爭,每一塊土地都在流血,幸而王氏兄弟在奪取政權之後,以安民為其主要政策,並鼓勵讓自己的兄弟、將領、兵士都娶福州本地女子為妻,並以入鄉隨俗的方式融入當地文化,福建保持了30多年的安定,從而使福建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在動亂中無法安居的民眾,紛紛進入福建避難,這導致了福建人口的大幅度增長,福建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在這一時期達到較高的水平,文化也有很大的發展,福建從此成為可與中原區域媲美的發達區域,所以至今福建特別是福州的許多地方都供奉著福建人民尊敬的「閩王」王審知的神廟。這是福州人把男人稱為「唐部人」(意思是唐朝部隊的人),把女人成為「主娘子」(意思是當地的娘子)的緣由。這也是福州人甚至大多數福建人都說自己祖籍來自河南的緣由。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次年,其子建立閩國。從此,福建又進入一個政治上的動盪不安時期。閩國的首腦多死於宮廷政變,王氏兄弟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內戰,結果,在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王氏閩國被南唐滅亡,而吳越國也乘機侵入閩土,控制了福州地區。南唐與吳越爭奪福建,泉州的留從效乘機而起割據泉漳二州,於是,福建形成了閩土三分的局面。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在宋朝強大的壓力下,南唐被滅,吳越國的錢氏與割據泉漳的留從效繼承者陳洪進被迫向宋朝獻土,於是,宋朝於978年統一了福建
⑶ 福州人有什麼風俗文化特點
祭祀。說到福州地方風俗首先要說祭祀,祭祀是中國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種儀式。在婚姻、節日,鄉會等舉行前都要先祭祀,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沒有以前那麼復雜了。就說福州人逢年過節或舉辦什麼儀式前都要先通過祭祀來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靈的保佑,讓全家人都能夠無災無病,健康長壽。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為主祭祀神靈為輔,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對象具有現實的意義,更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親人的深情與懷念。福州人祭祀時都會先擺上兩根香燭和一個小香爐,然後再擺上貢品。先擺上的是紅酒,紅酒一般選用福州老酒,有時也用紹興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會擺上十個小酒杯,然後每杯都倒滿紅酒,這樣做的意思是讓自己的祖宗在陰間也能夠有酒喝。接下來就會擺上雞、鴨、魚、豬肉,扁肉燕和魚丸等貢品,而雞、鴨、魚,豬肉是一定要貢上的,同時肉一定要是豬肉,這個原因很簡單,福州人就是喜食豬肉,同時還要在每一個貢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紅紙,至於為什麼要放紅紙,福州人各有說法。當貢品都擺好時,主人會點上香(一般為三根),然後吹滅它們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後就可以將香插在香爐上了。接下來就會拿一個小鐵桶燒紙錢,紙錢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比如衣服、洗衣機,電視機等,還有金幣,意思是願祖宗們在地下能有齊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夠的金錢,福州人在燒紙錢時最忌諱的就是火會熄滅,因為他們認為火一旦熄滅,就說明他們為祖宗准備的東西已經送完了,這樣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夠的東西就會生氣以致不再保佑他們了,於是他們必須保證在燒完最後一張紙錢前火都不能夠熄滅,這樣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時間應放在十二時以前,福州人都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十二時以後不祭祀的話,祖宗就會自行離開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時都很注重把握時間。
婚姻。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對婚姻是特別看重的。福州人舉行婚禮一般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形式,就算採用西洋形式的婚禮,其中中國傳統形式的成分也佔有不少。對於福州人來說,傳統的婚姻是這樣的:結婚前男女雙方都要先訂婚,訂婚時男方所要准備的禮金都要帶有三這個數字,一般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愛的數字,因為「三」與「升」字諧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雙方都能夠步步高升。禮金准備完後男方還要准備豬腿作為聘禮,然後男女方再約定結婚的日子,由於福州人比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講究的,一般通過算命先生或者看日歷來選擇吉利的結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當這個環節結束後,男方就會詢問女方參加婚禮的人數從而決定婚禮所辦的酒席數量。接下來女方會跟男方講好結婚時所需的酒錢、糖果、香煙,首飾等的數量。到結婚的時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傳統習俗,新娘先要躲在閨房裡,女方的親朋好友會在家門口等候,當新郎來時他們就會「戲弄」新郎,比如他們會要求新郎留下一點紅包,或者要求新郎請戲班演一出戲,或者請藝人講一部評話,通過後才可以將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兩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線面,兩個鴨蛋,少許雞肉和香菇,然後再澆入雞湯而成的),吃完後新郎新娘都要拜過祖宗和女方父母後,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時親朋好友都會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歡送新郎新娘。當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時候,男方的家人也會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歡迎。當新郎新娘進屋的時候,也要先拜過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後也要吃太平面,最後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舉行婚宴時,新郎新娘以及他們的父母要相互見面,親戚朋友們都會舉杯慶祝。當酒桌上端來太平燕的時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鴨蛋、香菇、玉米筍,香蔥等再加上高湯製成的)時,新郎新娘就得出來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見長輩,親朋好友,長輩和親朋好友都會給新郎和新娘見面禮(一般以紅包或首飾為主),見面禮由姑奶奶暫時保管。這可以看出福州人舉辦婚禮所耗費的資金一般是由親戚以及親朋好友來共同分擔的,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男女雙方家庭在舉辦婚禮時的經濟負擔。婚宴後,新郎新娘的親人在送完客人後就會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禮結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點多鍾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後就開始扛著用紅布條紮好的甘蔗到親家母家裡(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扛著甘蔗呢?甘蔗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兩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樣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樣節節升高。當小舅子到親家母家裡的時候要叫新娘回娘家,這時親家母以及新郎都會給小舅子紅包,小舅子收完紅包吃完太平面後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後在女方的家裡吃完太平面後才算完成任務。這就是福州人的傳統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復雜,但都充分體現了福州人耐心仔細的辦事態度,勤勞朴實的精神品質,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生活習俗和對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傳統節日
福州人自己的節日很多,過去的福州人每月都會過上一兩個節日。節日里親戚朋友相互登門拜訪,家家戶戶都會擺設酒桌邀請自己親人朋友。福州人對節日的熱愛源於對生活的熱愛,每個月設一兩個節日也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福州擁有那麼多的傳統節日也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氣息和艷麗的色彩。福州人過節總要和祭祀保平安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有了祖宗神靈的保佑,節日才會過得安寧與祥和,由於福州地方傳統節日太多,只好選幾個有代表性的節日介紹給大家。
拗九節。福州人把拗九節定在農歷正月二十九,拗九節又稱孝順節或送窮節。相傳古時候福州有一位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十分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都會到她母親的墳墓前給她送飯,但是所送的飯都會被小鬼給吃掉,目連因母親吃不到他所做的飯而感到苦惱,後來目連用黑米煮了一碗顏色發黑的粥,那些小鬼們嚇得都不敢吃,於是他的母親終於吃到了兒子送來的粥,在陰間不再受飢餓了。後來福州人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孝順節」(也就是「拗九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裡面放上紅棗、花生、豆豉、芝麻,馬蹄,燒成後先用來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再作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經出嫁的女兒,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願全家都能度過「九」這一關。把孝順作為節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冬節。冬節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種時令節俗,它是被定在農歷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都會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陳列壽面等貢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現在都已經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會團聚在一起,邊搓丸邊唱福州地方民謠,人們將搓好的丸煮熟後蘸糖豆粉吃,象徵著全家都能夠團團圓圓,生活都能夠甜甜蜜蜜。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節,是農歷春節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說只有過完元宵才算把春節真正過完。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龍燈、打獅、放花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等,甚是熱鬧。據歷史記載,晉安橋就是因為宋時大量東門婦女連臂走進福州城觀看舞龍燈而得名,橋上還刻有「樂游古跡」四個大字。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舊時多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後舉行,而現在較多農村仍保留這樣的習俗。每到迎年時農村各戶都會大擺酒席,邀請親戚客人,在城裡的親戚好友也會在此時坐車來參加這一節日。這個節日在農村是僅次於春節的,因此也辦得相當的隆重和熱鬧。到了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廟前都會站滿穿著古裝的人,這是隨神像遊行的護衛。神像都長期放在神廟里,到迎年時才被抬出來,神廟里的神像種類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馬王、尚書公、哪吒,穆桂英等,這些神像都分別由村長所指定的人來頂著,在護衛隊的隨行下搖擺而行。當他們到一戶村民家門口的時候就會停候幾分鍾,該戶人家會放鞭炮以示歡迎,燒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還會在門口大放煙花,因此這一天站在一個比較空曠的地方朝夜空望去盡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為節日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氣息。
中元節。農村稱這一節日為「七月半」,俗稱「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的,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慶祝農田的豐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做豐盛的佳餚邀請親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縣城請廚師來幫忙烹制。如果一個家族的一部分成員住在農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農村的成員就會與城市的成員約好家族的團聚「七月半」時在農村,中秋時在城市舉行。從這五個有代表性的節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豐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時也客觀上為福州地方的風俗文化增添了濃厚的色彩。
⑷ 福州有哪些傳統民俗文化
福州傳統婚禮的服飾很特別,新郎戴小帽、穿長衫褂,新娘確是鳳冠霞帔。新郎要取到心儀的新娘,需要經過的步驟可沒有那麼簡單哦。它要經過提親,議娉,送定,送日頭,迎親,婚禮,拜堂,鬧洞房,回門會親試鼎這幾個步驟!福州的傳統婚禮大概就是這樣了,現在有很多新人都選擇用傳統的方式來完成他們的結婚盛典,大大增加了婚禮的喜慶氛圍,也重溫歷史,十分喜慶。
⑸ 福州文化是什麼,應該如何形容福州文化
福州文化,第一個想到的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堪稱是福州最為經典的旅遊景點之一,也是相對保存最為完整的群落,走進三坊七巷,你就會感受到曾經的繁華與歷史濃重的氣息,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深處在城市之中,值得你細細品味這個地方,之所以成為三坊七巷,是因為他確實有三個坊,七個巷,三坊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此外還有一條街,俗稱為南後街。
第二個,自然是福州的大學城。
福州大學城,莘莘學子,用功念書的地方,每一所大學都值得去逛一下,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旅遊景點。目前有福州大學(福州最好的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葯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州教育學院等。如果能考上其中一所,也算是對得起高中那三年了。
第三個,就是所有學生黨都特別喜歡的學生街。
在福州,有一條街是屬於學生的領域,在福建師范大學(倉山校區)旁,此學生街每到晚上,簡直就是狂歡的天堂啊,熱鬧非凡,各種小吃,比如臭豆腐,福鼎肉片,烤魷魚,奶茶,壽司,燒烤等,在福州,有很多學生街,但當屬這條學生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學生街」。
⑹ 福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布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⑺ 福建的福州有什麼特色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
⑻ 福州有哪些 特有 的民俗
1、游神
或稱聖駕巡遊、游老爺,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
2、拗九節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點之一,是在拗九節時煮的甜粥。製作材料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可加入蓮子、白果等,與白米摻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成粥即可食用。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說,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歷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
其三,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歷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5、壓浪
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⑼ 福州的特色文化
南部是閩南文化特色。
閩北是福州市的八閩之風。
要去看福州市的以前的歷史才能完全把握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