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在祭灶和除夕的時候有什麼別與其他地方的
祭灶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後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於漢代。據《後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諷刺灶神糊塗官),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除夕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除夕之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是夜再拂掃廳堂,放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用木製蒸飯甑裝盛,周圍插朱紅筷子十雙,貼紅紙,扎紅繩,並撒上「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在廳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門戶、窗簾、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物件壓上「金銀紙箔」,意味著這家金銀財寶多到從門縫里溢出,象徵著明年發大財。
大年三十長輩還有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從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謠「拜年拜年,沒桔也要錢。」一個春節下來收益還不少呢!
舊時,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債主討債、債戶躲債最緊張的日子。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就是不能過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5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債之事早已消聲匿跡。現在年貨供應,花色品種,應有盡有。機關、工廠、商店張燈結綵,街道兩旁,彩燈萬朵,火樹銀花,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Ⅱ 祭灶的各地風俗
河南風俗
河南漢族民間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的俗諺。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干親的干兒、乾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乾娘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乾娘家的正式成員。
河南漢族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說其鍋台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漢族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歷法和農歷二十四節氣表,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灶爺牌位」。
河南人祭灶歷來由男人主祭,漢族民間傳說,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後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同時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祭灶時,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然後,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禱詞,其內容多種多樣,均為求助祈福之語。禱告畢,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置於紙馬上焚燒,同時高呼「送灶爺騎馬升天」,祭祀便告結束。
祭灶後,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餅和共進晚餐。在上蔡等地,所進晚餐多用面條等素食,不食葷腥,講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稱「填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祭灶節後也是貧苦人家難過的日子,稱作「年關」,這時地主多派人到窮人家討債要帳。一些難以還債者只好躲出去,謂之「躲年關」,到年三十貼了對子後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兒貼花門」之後外人便不可進家的規矩,故稱「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聯。」
北京風俗
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歷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灶王爺」。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製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雲「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為「祭灶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門前烤化,然後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灶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
福州風俗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時間不一樣。福州有句俗話「官三、民四、曲蹄五」,指當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曲蹄囝(疍民,連家船民)廿五祭灶。
以前,灶公坑就設在廚房內面向灶的方向。祭灶這天,灶公坑也要打扮一番。香爐放在中間,兩旁點上一對紅蠟燭。燭台的旁邊,一邊擺上一個花瓶,一邊擺上福橘。擺花瓶,祈求平平安安,而擺福橘,則祈求吉祥如意。
在灶公坑的下方,桌上擺著供品。灶糖、灶餅是用麥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請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
大家要把舊的灶公畫像揭下來燒了,而不是撕了,意思是恭送他上天。
福州人祭灶日為何要吃甘蔗,還有個傳說。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灶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灶公灶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所以福州小年祭灶時,要保留蔗頭。
在福州地區,祭灶還需要用到年糖年餅,又叫灶糖灶餅。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視察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末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這時候家家戶戶都祭灶為灶神餞行。祭灶分兩天舉行:廿三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廿四夜「祭素灶」,這時候年餅就派上了用場,祭素灶只供水果和灶糖灶餅,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所以傳統的年餅一般都以糖餡為主。
Ⅲ 福州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福州屬於福建,因此春節的習俗和福建的相同。
1、春節期間,福建民間有祈福祭祀習俗,人們會在院落、居室、灶房、倉房、畜棚也會貼滿不同體裁形式的年紅。年紅寄託著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將宅院裝飾一新,烘托出節日氣氛。
老福州過春節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歲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結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
2、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房門兩側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
3、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
4、新年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3)福州人祭灶為什麼這么甜擴展閱讀:
福州人的其他習俗:
1、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因鴨蛋與福州話發音「壓浪」諧音,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2、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3、食俗,閩菜世界聞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拌面、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
Ⅳ 福州人怎麼過小年
1、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福州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2、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Ⅳ 福州有什麼傳統民間習俗
與雞素有深緣的榕城人,正聞雞起舞,迎接雞年的到來。
說福州人與雞有深緣,還真有這回事。福州人說的俗語話中就有「聞雞即醒,早起三朝抵一工(天)」、「雞不食米胲(素囊)里病」、「沒廇討雞胲掛」、「手裡沒把米,呼雞都不理」、「雞角囝斗大」、「魚頭雞腿柄———好食」、「雞母(母雞)扒糞倒———沒事討事做」……等等。福州的先人在時代的更替中,也不忘給後人留下雞角弄、雞母寺、金雞山等地名、廟名、山名。如今又一個雞年到來,人們還為雞母辯冤,說「雞母扒糞倒———沒事討事做」這話說得不對。雞母扒糞倒是為了生存,是在為雞寶寶覓食,是勤勞,更是偉大的母愛,怎說是「沒事討事做」呢?
在普通話中雞與「吉」諧音不說,在福州的民俗中,雞更是吉祥的動物。因為福州話中雞與「羈」諧音。凡是喜事都希望「羈」著不中斷。所以男女雙方聯姻,定親之後,男方就要送「雞面」:一隻大公雞,一大包線面。女方收了「雞面」,放了鞭炮,就等於婚姻大事宣布了。出嫁的女兒,向娘家送年時,除送一塊大年糕、一腿大豬蹄外,也要送一隻紅毛大公雞。
特別要提到的是,台江隆平路的一枝弄,每年元宵節有擺「雞角企糖粿」的民間風俗。據傳此俗是早年長樂人遷居該地,為供奉弄里真人廟里的真人而形成的。每到正月十五,弄里的家家戶戶都炊一甑大糖粿(年糕),殺一隻大公雞,製成標本,企(站)在糖粿上。在真人廟里供畢,即抬到弄里一字擺開,供遊人參觀評說。這種獨特的雞俗,至今仍久傳不衰。
有人說雞年不利,此言無據。1981年是雞年,那是改革開放的第三年,國家百廢具興;1993年也是個雞年,當年國家的各項事業正如日中天,百姓生活步步提高。如今,八閩大地,榕城內外,人們正高歌昂首,喜迎金雞獻瑞。(方炳桂)
http://county.aweb.com.cn/2005/2/3/7383420.htm
===========================================
【祭灶·儀式】
一年兩次糊弄「灶王」
「今天就是祭灶的日子,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福州人祭灶好像還分成兩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一位60多歲的劉老先生說。在他的記憶中,祭灶的日子不單只是在農歷廿四這天。而且還有首民謠唱得挺好聽的,「可惜現在年紀大了,也想不起來。」
主持人請教了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他告訴主持人,在福州人的傳統中,祭灶確實分成兩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戶送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要拿好東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時候一身的酒氣惹玉皇大帝不高興,醉醺醺得胡亂匯報,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時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給他吃,叫作『祭素灶』,這是在農歷廿四,在農歷廿三,人們就會拿好酒好菜招待這個一家之主,叫作『祭葷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兩次,這種習俗在全國都十分特別。祭灶的時候,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在其中。祭灶完畢還要抓把糖塗在灶門口,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讓他少說話,以免言多必失。
過去,在祭灶的時候,孩子都會唱著一首童謠:「祭灶祭胡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
福州民俗典故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據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這一習俗,也始自宋代。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州縣官吏,每逢元宵,倡導大鬧花燈,「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模燈會;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民國後則無定規。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此詩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鰲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觀賞,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愛外孫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雲:「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此詩描繪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昔日福州南後街與南台台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後來還有飛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當時有首詩雲:「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元宵之夜,有的鄉鎮街道游燈上街時,結合迎神賽會。迎神隊伍中,多隨有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http://3f7x.fzqq.net/Showlfz.asp?ID=351
Ⅵ 請問福建民間習俗,什麼是祀灶
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神,俗稱「祭灶」。
古代祭灶是紀念發明鍋灶、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後來逐漸滲入迷信色彩才演化成祀灶神。相傳漢代陰子方臘月見灶神,以黃羊祭祀,遂成巨富,因此人們便在臘月祭灶。到了唐、宋時期,祭灶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進行。明代時有「軍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說,因而祀灶時間有二十三日與二十四日之分。清代以來,福建多數地區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但也有人在二十三日進行。
祭灶的主要習俗是拂塵、換灶神像、祭祀灶神。
拂塵就是大搞清潔衛生。祭灶這天,家家戶戶打掃屋宇,洗滌器皿家什。尤其是廚房,從灶台、鍋蓋、桌椅,到菜櫥、門窗,都擦洗得乾乾凈凈。拂塵的工具也頗為講究,在漳平,許多人特意為此上山采一種當地人稱作「掃豚西」的灌木枝,綁在長竹竿上,專門用來打掃天花板、屋檐等處。在福清,掃塵用的是新砍來的竹枝捆紮而成的掃帚,而且中午要吃豬血滑茹粉(當地人認為豬血有排除吸入體內塵污的作用)。祭灶日搞衛生的習俗,至今在全省還普遍流行,不過有些地方則提前到二十日進行。
舊時,一般人家的灶台上方都貼有灶神像。當搞完衛生之後,便要換上新的灶神像。灶神像實際上是從街上買來的圖。有的用套色木板印刷,更多的是單色木板印刷,一般印製粗劣。灶神形象都是方臉大耳,威儀儼然。灶神統稱灶王爺或灶君菩薩,依地區不同有不同的叫法。福州地區的灶神是一對夫婦,男的稱「定福灶君」,女的叫「增壽夫人」,俗稱「灶公、灶媽」。灶神圖上署有他們的尊號。圖的上方書「東廚府」,兩側寫「調和鼎鼐神仙府,善理陰陽宰相家」。連城的灶神則是個女的,叫「灶神奶奶」,俗稱「灶頭神龕媽」。祭灶日,有的人家換上新的灶神奶奶圖,有的人家只貼上寫著灶神尊號的紅紙。灶神尊號不一,有的寫「九天練廚司命九天元皇感應天尊」,有的寫「南天護福星君利濟真卿東廚司命萬化天尊」,等等。神像或尊號兩側大多配以對聯,常見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奏善事,回駕賜禎祥」。在莆田,灶神像旁多寫「灶公多賜福,弟子大虔誠」。現在,灶神像和尊號大多不貼了,或被「春牛圖」等所取代,但還有些人家仍保留著祭灶換灶神圖的習慣。
祀灶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灶神。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駐人間百姓家中監察善惡的神,每年上天述職一次,匯報每家所行善惡的情況。上天之前,家家戶戶都為其餞行。舊時福建祀灶相當隆重,祭品多具牲醴、瓜果、糖餅,唯恐不敬。意在讓灶神上天後多講自己的好話,不說壞話。福州祀灶舊俗最是繁瑣,臘月二十三日夜祭「葷灶」,二十四夜祭「素灶」。祭「葷灶」時,專供魚、肉、雞、鴨、美酒,祭品共十盤,並以紅酒糟塗在灶口,即所謂「醉司命」。其用意是讓灶神爺喝個爛醉,不會在玉帝面前說三道四。祭「素灶」時,供的是菠菜、豆腐、花生、甘蔗、荸薺、福柑以及灶糖灶餅等素菜,也為十盤。之所以用素,傳說怕灶神爺貪饞,若再用葷,喝得太醉,在玉帝面前信口開河、胡謅一通,豈不壞事?灶糖灶餅是極具福州地方特色的食品,祭灶時絕不能少。一說用它來粘住灶神爺的口,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一說用它來甜灶神爺的口,讓他一開尊口便是好話。福州的一首童謠,道出了人們祭灶的心理和願望:「尾梨(即荸薺)尖尖,灶公上天。灶公上天講好話,灶媽下地保佑奴(福州方言,「我」的自稱);保佑奴爹有錢賺,保佑奴奶(福州方言,即母親)福壽長」。
霞浦的祭灶也頗為隆重,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祀灶之夕(或二十三、或二十四,各依先例),人傢具牲醴,並各種糖食果品祀社神。焚香嗚炮,聲聞四境。祀畢,布席而餕,俗稱祭灶酒。祀灶之前後數日,盛設牲牢、年糕、福桔及山海各珍品。羅列堂前,以謝天神地祇。並延道士搖鈴讀祝,俗稱還福,即古大祝祈福之意。」可見祭祀之盛。上杭祀灶在二十三日夜。祀灶的前幾天,有僧尼挨戶送「灶札」。「灶札」實為「奏札」,黃紙製成,上印有奏文,說是專供灶君上奏玉帝時使用。祀灶之夜。備香燭糖果祭灶君,焚燒紙錢及「灶札」。祭完之後,把糖果分與兒童。建寧舊俗認為灶神二十四上天,二十五日返回人間過年,因此在二十三日晚供果品、茶、酒、米糖送灶神,二十五日再設供品迎接,俗稱「過小年」。尤溪稱祭灶為「大寒節」,除了以糖食特果品祭灶神外,許多人家還從龍山挖土增灶。挖的人多了,被認為有傷地脈,後予禁止。廈門的大多人家在二十四祀灶送神,供品豐盛。俗傳二十四日百神上天述職,為此玉帝於二十五日派天使降臨人間監察。所以這天又多設香案迎接,不敢怠慢,並且忌惡語罵人,不幹瀆慢之事,不討債。漳平的祀灶也有祭「葷灶」和祭「素灶」之分,與福州不同的是,漳平不分兩次祭祀,僅依供品的不同而名稱不同。有的地方用魚肉為供品,稱祭「葷灶」,有的地方以瓜果糖餅為供品,則叫祭「素灶」。盡管祭品各異,但儀式與目的相同,都焚香點燭,祈禱賜福,正如民謠所說:「一盤瓜果糖,點燃三柱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現在,祀灶日的各種祭祀活動在一些地方仍有進行,不過已大為簡化。祀灶作為民間傳統節日,實際成為春節活動的開端。
Ⅶ 過小年為什麼要吃祭灶糖
過小年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1、相傳灶神每年小年的時候,都會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狀,人們這個時候就給灶神吃這種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讓他說壞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一個習俗。現在每到小年的時候人們還總是在鍋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讓灶神吃。
2、祭灶糖是中國民間習俗,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3、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舊灶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4、祭灶節,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製作方法:取成塊的麥芽糖放置於鐵鍋中,加熱使之變軟,摻入芝麻粒,用擀麵杖製作成約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溫度退卻後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膩。
Ⅷ 福州祭灶需要准備什麼
福州祭灶需要什麼:灶糖灶餅、甘蔗荸薺一個都不能少~
今天是臘月廿四,民間稱「小年」。按福州傳統習俗,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祭灶」。福州祭灶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祭灶後,春節就算是開場了。雖然以前過年沒啥好吃好喝的,但有一種特別的熱鬧。
現在,每年臨近「福州祭灶日」,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上街去買甘蔗,結果以往只賣兩三元一根的甘蔗,一下子賣到五六元錢,有的水果店甚至賣到了10元一根。每年臘月十五一過,甘蔗和荸薺就開始漲價,因為福州祭灶少不了它們。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祭灶日,為啥吃甘蔗,
福州祭灶日為何要吃甘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灶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灶公灶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
所以,在傳統的福州祭灶日里,至今還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的講究,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而吃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祭灶還特別注重用糖。祭畢,人們會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讓他在玉帝面前說好話。
如今,臘月廿四這天舉行祭灶儀式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這天,全家歡宴的風俗仍然存在。被改稱為「年糖、年餅」的灶糖、灶餅,也還隨處可見。
Ⅸ 福州人過新年的習俗
老福州的習俗,農歷十二月廿四是
的日子。祭完灶,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孩子們開始眨著眼
著過年。
日子的確定得看
,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農歷三十),則
日是農歷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農歷廿九),則祭灶日是農歷十二月廿三。祭灶時得燒香點
燭,而
主要有
、花生、
、紅棗、
灶餅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
了。
另一種說法是,大年廿三祭葷灶,是
人家辦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豬頭、雞鴨魚等;大年廿四辦素席,是窮人家辦的;
則是大年廿五祭灶。
對理發店、
、澡堂的店員、學徒或
的來說,過年的氣氛早從農歷十二月十六就開始了。這一天,
必定會給他們准備一頓豐盛的食品,飽餐之後,第二天他們就開始大忙了,因為大人小孩都得理發、洗澡、做新衣服准備過年了。這些店鋪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這一天對於木工、泥
來說,則是既喜且憂的日子,因為這一頓飯是「做末牙(祭)」,
給你一年的工錢,也將決定你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對於各家各戶的女人來說,從
吃過
直到
,她們還得擦洗門窗桌椅,從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掃庭院樓閣。
晚上是一定要有
的,因為它寓含著「
」的意思。
以糯米紅糖做的紅
為主,因為紅色代表吉利。紅年糕點綴著每戶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結束。
當然
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頭糅進了花生、紅棗等,再敷上
。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規矩。如
,早上起來開門
後,一般不出門拜年,怕觸了霉頭使得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則去左鄰右舍喝酒。這一天也不煮飯,三餐以年糕為主,或者是
晚上做好的飯菜,熱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餘的,取「
」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戶一般早早地上床,要與小鳥兒比賽誰睡得早,——一年當中難得有這么個清閑的日子。
,就可以訪友拜年
了,直到初四「開假」。出外謀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