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福州叫榕城啊
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
宋代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開寶七年(974年)和熙寧二年(1069年),刺史錢昱和程師孟先後擴建城池。慶歷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間大興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
(1)福州稱為什麼城擴展閱讀:
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福州城市精神風貌。
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
Ⅱ 福州又叫什麼城
榕城是福州的別稱之一,福州在東晉前叫冶城,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樹,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從此,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鴉號。此外,福州還有「閩都」「三山」「左海」
等別你
Ⅲ 福州是什麼城
福州稱為「榕城」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Ⅳ 為什麼福州的別稱叫蓉城
福州的別稱叫榕城,不叫蓉城。蓉城是四川城都的別稱。
福建的省會城市福州,別稱榕城。由來: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榕樹四季常青、枝 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使福州有「榕城」美稱。目前,福州仍有較多榕樹。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榕樹為福州市樹。
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後簡稱蓉城或蓉。
Ⅳ 福州簡稱叫什麼
福州簡稱"榕",福州城別稱"榕城"。福州城在唐末就有「榕城」之稱
福州簡稱"榕",福州城別稱"榕城"。福州城在唐末就有「榕城」之稱了,而不是通常所說的: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在《全唐詩》第703卷013首〖甲子歲銜命到家至榕城冊封次日閩王降旌旗於新豐市堤餞別〗一詩中,標題中即有「榕城」而字。
Ⅵ 福州為什麼簡稱榕
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 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現有古榕樹近千株。位於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這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
Ⅶ 福州和拉薩各稱為什麼城
拉薩因為其海拔較高
,以及布達拉宮的所在
被稱為日光城和聖城。
福州嘛
好像是被稱為榕城。但千萬注意並不是成都那個蓉城、
Ⅷ 閩省會城市福州為什麼別稱為榕城
福州別稱榕城的原因:
榕城,顧名思意榕樹之城。福州的榕樹多,且長勢好,還有一顆榕樹王。福州在東晉前叫冶城,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樹,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從此,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雅號。此外,福州還有「閩都」「三山」」左海「等別稱。
Ⅸ 什麼地方被人們稱為什麼城
我國歷史悠久,許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還流傳下來各種別稱.
有些城市有多個別稱,如揚州有3個——廣陵、江都、維揚;
常州有4個——延陵、毗陵、晉陵、陽湖;蘇州有5個——吳中、吳門、姑蘇、閶門、金閶;南京有6個——金陵、秣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文人墨客在寫詩作文中涉及某個地方時,往往不直呼其本名或今名,而是拐彎抹角地用一些古稱或別稱來代替,如唐人李白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的詩句;宋人柳永有"錢塘自古繁華"的詞句;元代周密撰有<武林舊事>;清代地理學家劉獻廷自號廣陽子,其著作名為<廣陽雜記>;清人紀昀著有<灤陽消夏錄>;清末革命黨人秋瑾自號"鑒湖女俠";毛澤東有"索句渝州葉正黃"的詩句等.不知底細的讀者面對林林總總的地名別稱,確實茫然不解.其實"錦城"(成都)、"錢塘""武林"(杭州)、"廣陽"(北京)、"灤陽"(承德)、"鑒湖"(紹興)、"渝州"(重慶),等等,都是某個具體城市的別稱.
北京,古稱"燕京""薊門""幽州",因北京是春秋戰國時燕國國都薊城所在地,也是漢朝以後幽州州治所在.秦始皇滅燕後曾在其地置廣陽郡,因而北京別稱"廣陽".
"直沽""津沽""沽上""津門"都是天津的別稱,因天津本名直沽,明朝永樂年間築天津城後,即別稱"津沽""沽上";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其地正當畿輔門戶,故別稱"津門".
上海簡稱為"滬",因境內吳淞江(蘇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又一簡稱為"申",因境內黃浦江舊稱春申江或簡稱申江.
重慶又名"渝州",因隋唐時曾置渝州於此.又因重慶全年霧天在一百天以上,故別稱"霧都".
南京是我國古都之一,別稱"金陵""秣陵""建業""建康",戰國時楚威王在此設金陵邑,秦時改為秣陵縣,三國時孫權遷都於此,改名建業,西晉時改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南京簡稱為"寧",因古時這里是江寧府的治所.
開封也是著名的古都,別稱"汴京",汴是古代水道名,唐代在此置汴州;又因開封在戰國時為魏國都城大梁,故又稱"梁",或與"汴"合稱"汴梁".
太原別稱並州,因太原為漢朝以後並州州治所在.
杭州別稱"錢塘",因秦代在此設錢唐縣,唐代改為錢塘.南宋時遷都於此,並為臨安府治所,故杭州又稱"臨安".杭州西湖西部的靈隱、天竺諸山,古時統稱武林山,故杭州另一別稱為"武林".
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都城,故有"吳中""吳門"等別稱.另外,蘇州西南有姑蘇山,城西有閶門,閶門有金閶亭,故蘇州還別稱"姑蘇""閶門""金閶".揚州古稱"廣陵",因秦代曾在此設廣陵縣;又稱"江都",因隋代曾在此設江都郡.<尚書·禹貢>有"淮海維揚州"之句,於是後來又摘取"維揚"二字作為揚州的別稱.
常州有別稱"延陵""毗陵""晉陵",因春秋時此地為吳國貴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漢代設毗陵縣,晉代改名晉陵.因縣東有陽湖,清初曾在此置陽湖縣."陽湖"就成為常州另一別稱;清代散文流派陽湖派也小有名氣.紹興別稱"山陰""會稽",因紹興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秦朝時置山陰縣,隋朝改為會稽.又因境內有鑒湖,故紹興別稱鑒湖.
合肥別稱"廬州",因隋代置廬州,合肥為州治所.
長沙別稱"臨湘""潭州",因秦代設臨湘縣,隋代置潭州,長沙為其治所.
曲阜別稱闕里,因孔子曾在城內闕里聚眾講學,而歷代在此疊加增修的孔廟幾乎佔全稱面積之半.我作為孔子的後人,現在還沒去過曲阜,途中經過次數不少,以後要找機會了哦.
承德因地處灤河之北,故稱"灤陽".
廣州別稱"五羊城""羊城"或"穗城",傳說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到此.
濟南稱為"泉城","泉甲天下".生活在濟南的我,還知道附近的章丘被成為"小泉城".現在生活在這,越來越鍾情於泉城的山水之間了.
福州別稱"榕城",是因為北宋時曾在城內遍植榕樹.
廈門別稱"鷺江""鷺島""鷺門",是因為廈門島形似白鷺,另一說古時此地為白鷺棲息之所.成都別稱"錦官城""芙蓉城",前者得名因成都盛產蜀錦,蜀漢時有管理織錦事務的官署設在城南;後者得名因五代後蜀孟昶下令在城內遍種芙蓉.錦官城又簡稱"錦城","芙蓉城"又簡稱"蓉城".
蘭州別稱"皋蘭",因皋蘭山為市區游覽勝地.
寧波境內有甬江和四明山,故簡稱"甬",別稱"四明".
南寧別稱"邕城",因其地瀕臨邕江,又為唐朝邕州州治所在.
拉薩光照充足,全年無霧,故別稱"日光城".
這么多城市,擁有其可愛或貼切的別稱,不過前幾年哈爾濱好象不太滿意自己"冰城"的別稱,聲稱冬天等季節對城市的旅遊等帶來不利的影響,意欲要換,卻沒再見下文^^^
另外還有鏈接:可以去看看:
http://www.zgma.com/ziliao/chengshi.htm
Ⅹ 福州被稱為什麼城
【福州概況】福州市簡稱榕,英文簡稱Fuzhou。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又稱「榕城」;此外又有「合沙」「東越」「左海」等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