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福建在古代叫做什麼
福建在古代叫做"閩"。
戰國後期,越王勾踐後裔就來到福建境內,與當地居民組合成新的部族,稱為閩越族。唐朝後,王審知被封為閩王,福建稱為閩王國。這之後,福建就簡稱為閩。
唐朝,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置行省於泉州。
明朝洪武元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後來,南明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
(1)福州屬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至28度、東經115度至120度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福建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
②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③ 福州(308):福州名字的由來與哪一朝代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 (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 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 (557)屬閩州,為州治。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唐武德元年 (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 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 (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 (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 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 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10縣,萬曆八年(1580)懷安縣並入侯官縣。清順治三年(1646)仍為福州 府,屬福建行省,領縣仍舊,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縣增置屏南縣。1912年廢府,設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領閩侯、長樂、古田、屏南、閩 清、永泰、連江、羅源、福清、平潭、寧德、霞浦、福鼎、福安、壽寧15縣,為福建省省會。1925年廢道。1933年11月20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 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1934年為第一行政督察區(駐長樂),轄長樂、閩侯、福清、連江、羅源、永泰、平潭。 1935年永泰屬二區。1938年一區遷駐閩侯。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籌備處,1946年元旦劃鼓樓、大根、小橋、台江、倉山5警區,正式設福州 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市區仍設5區。1950年市區增設水上區,市郊設鼓山、洪山、蓋山3區。1952年市郊增設新店 區。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區。1956年市區並為鼓樓、台江、倉山3區,市郊撤蓋山區。1958年閩侯縣劃入,翌年劃出。1960年市郊設鼓 山、新店、馬尾3區。1961年市郊增設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蓋山區,1962年連江、羅源2縣劃入,1963年又劃出。1968年9月鼓樓、台江、 倉山更名紅衛、赤衛、朝陽區(1978年4月復原名),10月設郊區。1970年撤郊區,市郊設北峰、馬江2區。1973年閩侯縣再劃入。1975年市郊 撤銷北峰區,設郊區。1978年馬江區並入郊區,增設環城區。1982年環城區並入郊區,另設馬尾區。1983年閩清、永泰、長樂、福清、連江、羅源7縣 劃入。福清、長樂分別於1990年、1994年撤縣設市,1996年郊區改晉安區。
④ 福建福州在三國時期屬哪國哪城
三國時期,福建屬吳,設置建安郡,出現了福建歷史上第一個城鎮——晉安(即福州)。
⑤ 是在哪個朝代設了福建省
福建之稱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在閩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相當軍區長官),並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起初專管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轄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等,取代了道一級,變成了地方最高長官。福建之稱至今已有1273年了。
⑥ 福州古代叫什麼
古豐州古泉州(今福建省)治所閩縣(今福州)
⑦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國時期屬於哪一個國家。
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國逗改時期屬於東吳。
三國時候吳國的揚州包括荊州以東,長江以南的大片地方。包括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和福建,州治是吳縣,後來到了京口(現鎮江),建業(現南京)。
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今福州隸屬於它)。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被正式封為閩越國國王,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部分閩越人被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設立冶縣。三國時期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
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侯官縣屬建安郡。置典船校尉,主謫徙之人造船於此。福州開元寺東直巷即吳時都尉營,號船場。
(7)福州屬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
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
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高指歷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宋末、明末福州戚搜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之一。
⑧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