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洪瀨天香的歷史沿革
據《洪瀨鎮志》記載,四都「王登,大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舉進士第,官至從事朗崑山丞,因時局變遷,朝代易元,公無志久仕,(從泉州晉江)遷居四都德教鄉崇安里馬坂堡。」 譙琉戴氏,「琉瑭肇基始祖維清字劍源,生於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據傳,維清……沿溪而下,果然在琉瑭溪邊遇上有人在洗腸子,於是定居下來。」 揚美徐氏,元末從莆田延壽支派遷徙於此。東林村黃氏「明洪武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從豐州移居東林」。西林官田後美宅及油園黃氏先祖於明朝中期(約1450年左右)從豐州移居。溪霞張氏,明末由福建漳州南靖霞圖宗珍來洪瀨發祥。葵星蔡氏,明末從晉江青陽移居;吳氏明末從泉州浮橋移居。由此可見,洪瀨較大姓氏家族均始於宋元之後從外地移入。外來人口遷居洪瀨等地,既為洪瀨帶來眾多的人口,又帶來外來的文化.
宋朝,洪瀨街設有樹德古用鋪。始建於北宋的樹德寺,原名樹竹寺。據樹德寺碑記記載,南宋末年(1279年),元軍入侵,京都臨安淪陷。宋幼主趙昺在忠臣張世傑、陸秀夫的保護下南下福建,經泉州(因泉郡守將蒲壽庚已降元)轉道洪瀨,將樹德寺作為臨時行宮,故洪瀨有「金城內」之稱。元朝時期,鄰近洪瀨的溪霞村建石豹宮。
宋至明尤其是明朝(1368~1644年),洪瀨鎮區及周邊地區大量興建宮廟,如楊梅山雪峰寺(宋代)、本官岩,西林村泉南玉湖檺林廟(1578年),小路觀音宮、水尾宮、祠公媽宮,官田油園紅帝公宮,前峰古頭宮、護界公宮,譙琉宮口琉瑭宮,洪瀨水尾巷阿媽宮,溪霞後廍宮,集新象頭五都普玄宮,象頭福山大人館,鳳橋觀音宮,陳厝塔山廟,壩頭康大人宮,揚美大塘宮、井安宮、澗溪宮,三林霞美水尾宮、尾墘祖仕公宮、亭洋水尾宮等等,一大批宮廟的興建,說明洪瀨此時經濟相對繁榮,人丁興旺,宗教活動活躍。
據《泉州府志》載,明代嘉靖初年,南安有2.8萬人。《南安縣志》載,南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人口4.98萬人。後來,人口隨著年代而逐步減少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已不足3萬人(為2.86萬人)。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只有2.4萬人。宋至清時,南安設8鄉31里,洪瀨地域分布於4鄉6里,宋時人口約有7000人左右,街道人口約在1000人左右(據了解,民國時期街道有5000多人)。人口遞減的主要原因有兵亂、疾病等。在宗教活動日盛的情況下,群眾在一年之春舉行春祭活動,祈求人丁興旺、歲序平安,追求幸福,就順理成章。由此推算,洪瀨天香最早應在宋朝以後明朝以前(元朝期間)這段年間,但盛行應在明朝時期。
據了解,洪瀨周邊鄉村舉行天香的時間比鎮區早。農歷正月初四日,一般舉行接神儀式(農歷十二月廿三日為送神日)。最早的天香日子只能為農歷正月初五日。如西林村官田後美宅的天香是用「卜杯」來擇日的,2005年為正月初五(2006年為初六),福林村厝仔為初七,西林村官田油園為初八,譙琉村為初九,福林村福院、壩田村、東林村陳塘、樓仔為初十,都心村各個村落的天香從十一至二十,前瑤村有的村落是十一,有的為十三,溪霞村街頭宮境為十五(元宵)等。
建於唐僖宗年間的關聖廟,街鄰商賈初始以關公「忠孝節義」為楷模,選擇前對雙架山,後枕東溪水的吉地建龕亭,把關公奉為洪瀨鄉集的保護神。宋至清時,洪瀨地域分布於唐安鄉二十一都,從政鄉崇化里遵教里四都、靈感里五都,德教鄉嘉禾里六都,懷德鄉豐年裡十九都,其中洪瀨鎮區為十九都。鎮區按宮廟所在劃分為四境,關聖廟所在境為蓬萊境,關公為境主。其他三境為康宮境(樹德寺)、福慶境(街尾宮)、後廍境(後廍宮)。舉行天香踩街時間一般在二月初至中旬,順序以蓬萊境為先,其次為康宮境,其他二境先後沒有固定。
天香踩街的儀式為:由「佛頭」(境內從事宗教活動的人)主持,組織群眾到所在境的宮廟抬佛轎(轎中放擋境佛)游境,各家各戶在家門口供奉「果合」或「三牲」等,群眾或坐車或走路,執著彩旗,有的還聘請「陣頭」逡巡,以示隆重熱鬧。****隊伍,沿途敲鑼打鼓吹笙,放銃槍燃鞭炮。綿延數里,蔚為壯觀。
天香踩街,反映了洪瀨人民每年春耕春播之前,祈求風調雨順,年豐民樂的美好意願和對幸福生活的渴盼。鎮區四境的踩街與鄉村的踩街大同小異。最主要的區別是:康宮境在踩街時,組織龍閣、水車閣、船閣、鐵枝閣等參與,後廍境組織龍閣參加踩街。
「妝閣」,是洪瀨鎮的天香踩街的一項主要活動。其俗源自元朝閩南一帶的民間草台「蜈蚣戲」(已失傳),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過節,成為民間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進鄰里往來、和睦。「妝閣」的閣,指用一張綁好兩根鐵棍的板凳組成一個小舞台,由成年壯漢抬著(旁立數人備為輪流替肩者)。上面坐著各家各戶將自己年約七、八歲的小孩伶人,裝扮《狀元遊街》、《陳三五娘》、《桃花搭渡》、《士久弄》、《番婆弄》、《騎騾探親》、《三藏取經》、《八仙過海》、《桃園三結義》、《關公保二嫂》等古代戲文人物造型。活動開始後,由每家的兩個成年人抬起坐在板凳上的童男童女,組成一列長長的隊伍走街串巷。坐在龍閣上被人們抬著的小孩,一個個粉雕玉琢,服飾繽紛。這些小孩,有的扮成耀武揚威的小騎士,有的扮成千嬌百媚的小公主,有的扮成君臨天下的帝主,有的扮成傲慢神氣的王公大臣,共同演繹著「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的傳奇故事。
踩街抬閣通常是有說有唱,音樂一般根據所扮演故事配以南音或民間小調。
作家許地山曾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的點點滴滴》一文中寫道:「宋朝的訝鼓,現在還存在於福建漳、泉間的『迎閣』,但事實上恐是訝鼓的轉音。……這頗類於宋人的肉傀儡。」「印度有一種節日舉行化裝****的風俗,梵語叫做『訝咀羅』,音近於訝鼓與迎閣。」(註:1925年12月寫於英國牛津大學印度學院)莆田、泉州、漳州在宋代都有訝鼓的藝術形式,南宋詩人劉克庄(莆田人)有詩:「訝鼓流傳自柳營」。泉州的傀儡調中有「大迓鼓」,泉州弦管中也有「大迓鼓」的曲牌。朱熹曾把訝鼓界定為「舞隊」,《朱子語類》載:「如舞訝鼓,其間男子、婦人、僧道、雜色,無所不有。」看來是一支化裝****隊伍。
鐵枝閣 單個的彩閣,表演者由預先裝置好的鐵枝架高高架起,甚至可連壘數人,稱之為「鐵枝閣」。
水車閣 過去,洪瀨沿東溪傍岸布滿著靠溪水沖力旋轉帶動石臼碾谷磨粉的水車磨。有一年正月十六,村裡游鄉,有人倡議根據蓮花閣的形式,仿照水車磨造型,別出心裁地設計出這種流傳至今的民間踩街隊。水車閣整個外形骨架與生活中的水車輪相似。車輪腰部是一對轎杠,出迎行進時由4個壯漢抬著行走(現在改為裝置於車上)。轎杠中點是一對軸心,軸心中套著一個直徑達2米許可以旋轉的圓輪,似圓形水車;輪圈再用4根竹杠分成8等分,間隔處用鐵鏈懸掛著4個鞦韆狀的木箱或小椅。圓輪外圍再用木條及竹條搭一個床框狀帳篷,既可遮日避雨,又可在框上張燈結綵,整個閣棚就象一輛琳琅滿目的彩車。水車閣4個木箱或小椅中,分別坐一稚童男女,扮成《陳三五娘》、《西遊記》等故事人物,圓輪緩慢地沿著軸心轉動,邊轉稚童邊演唱。閣棚下的鼓樂隊邊奏邊和,上下呼應。踩街時,龍旗、彩旗前導,大鑼大鼓開路,「四管」、「八管」伴陣,隊伍浩盪,聲勢頗大。
龍閣 又叫「閣隊」、「蜈蚣閣」、「鳳閣」。「龍閣」表演與一般「彩閣」不同,通常由十幾塊至幾十塊木板連接組合而成。每塊木板長1.5米至2米,寬40至50厘米,稱為「閣棚」;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又於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閣棚」裝飾得五彩繽紛,上面裝置一高凳,每隻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妝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見的有《昭君出塞》、《水滸》、《陳三、五娘》等。表演時由兩撥人輪流抬行,坐在高凳上的童角則手持各種樂器、道具,做出各種身段,一路放炮,一路表演。因其節節相接,彎彎曲曲,逶迤而行,形似蜈蚣,故稱為「蜈蚣閣」。洪瀨踩街所用「閣隊」也有在首尾處分別裝上龍頭、龍尾或鳳頭,鳳尾的,則「閣隊」又稱之為「龍閣」或「鳳閣」。 後來,龍閣又廣泛流傳於泉州各縣區及廈門、漳州等閩南一帶及台灣、金門地區。
人們為什麼要抬龍閣參與踩街呢?這主要要從人們崇拜的圖騰說起。據考察,古代人類氏族社會時候,每個氏族都以一種動物為圖騰崇拜對象,如鹿、馬、蛇等。由於氏族兼並,其中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族最強大。洪瀨先民大多數為古閩越族,崇拜蛇圖騰,奉蛇為祖先,認為自己是蛇的後裔。南安市詩山至今還有蛇王廟。後來,圖騰逐漸變化融合為傳說中龍的形象,並且說它能夠騰雲駕霧,興風作雨,制服萬物;龍是多種圖騰的結合體,如龍的頭是牛頭,龍的角是鹿角,龍的身為蛇身,龍的鱗為魚鱗,龍的腳為鳳爪,龍的形象成為團結、向上、奮斗的象徵。龍的形象四處可見,如皇帝龍袍、龍椅,圓柱雕龍,宮廟屋脊雕龍……龍與人的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於是,舊時在眾多的民間節日中,就有「龍抬頭」節(指農歷二月初二日)。四都嶺口土地宮廟土地公因仁慈之心,庇護一方百姓,備受人們敬奉。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是嶺口土地公的生日,又是中國傳統的「龍抬頭」的節日。於是,四都鄉民就把農歷二月初二日作為紀念活動的節日,在嶺口土地公廟進香,祈求土地公庇佑。於是,洪瀨天香康宮境、後廍境在踩街時,就出現抬著龍閣(又名蜈蚣閣)逡巡,它表達的意思就是祈盼年年風調雨順,人們祥和安康;並盼望人們像睡龍覺醒一樣,人們要團結起來,積極向上,努力奮斗,建設美好家園,創造美好生活。
洪瀨龍閣因其造型獨特、內涵豐富、鄉土文化氣息濃厚而深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自明代以來尤其是在21世紀以來,已成為傳統的踩街節目。自2001年至今,洪瀨龍閣多次參加泉州市、南安市政府舉行的民俗民風踩街活動。2002年元宵期間,洪瀨龍閣以「錦閣迎番貨」為名,參加由泉州市政府主辦的中國民系(閩南)文化節暨中國泉州「海絲」文化節民俗踩街游燈表演,榮獲泉州市評比一等獎。2003年元宵節在泉州踩街時,接受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等領導觀閱。2006年5月27日,參加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館閩南風情活動。2006年3月12~15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閩台緣》攝制組、廈門市華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到洪瀨進行天香民俗采風,並將編製成專題片在中央台播出。中央、福建等各級電視及新聞媒體紛紛報道洪瀨「龍閣」的活動情況,將為洪瀨「龍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我們相信,在眾多熱心鄉土文化仁人志士的關愛下,洪瀨龍閣將來有望成為洪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有魅力的節目(寫作此文時,獲悉南安市英都鎮拔拔燈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政協南安市委員兼文史委員、《洪瀨鎮志》主編黃榮周
每年農歷二月,為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南安洪瀨鎮區五境人民都要舉行行香(天香)踩街活動,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活動期間,四鄉八里的人們都趕來觀賞這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盛會。
蜈蚣閣、鐵枝閣、雨傘閣、舞龍、南音等踩街隊伍,熱鬧非凡,場面宏大。蜈蚣閣、鐵枝閣、雨傘閣、舞龍、南音、吹鼓隊、拍胸隊、馬隊、車隊、人隊等踩街隊伍,熱鬧非凡,場面宏大。裝扮成各種歷史人物的孩子,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洪瀨鎮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晉江東溪中游,因晉江東溪流至洪瀨時,地勢下斜,水流湍急,溪洪有過峽落花流水瀨之勢,故名「洪瀨」。洪瀨的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蕭衍建南安郡於豐州,毗鄰郡治的洪瀨因水陸交通方便就逐漸形成小集鎮。
關帝是商業之神,商業重忠義,每年春天開年之後,關帝就要出來巡遊,據說宋朝洪瀨就已經是繁華商業之地,洪瀨天香已經有千年歷史。
三月十日 農歷二月十一 踩街熱身 天香巡境正式開始是三月十一日,也就是農歷二月十二,但之前出巡隊伍就會「熱熱身」,製造一些氣氛。晚上七點多,大街鑼鼓喧天,領頭而來的是一輛小卡車,渾身披著彩燈,前掛旌旗,流光溢彩,緩緩駛來,跟在彩車之後的是鑼鼓手,邊走邊奏,沿途鞭炮齊鳴,熱鬧非凡,隊伍沿著洪瀨主要的大街巡遊,彷彿預示著明天更加精彩的場景。
三月十一日 農歷二月十二 凌晨三點多就已經零零星星有人來進香了。
上午八點半,開始的是「關平出巡」,名曰「關平探路」,為下午「關帝出巡」打頭陣。隊伍集中地點在新洪南大街至萊州宮口,隊伍前面是八面大牌「肅靜」「迴避」然後是彩旗,涼傘,關平坐在馬上,身披彩袍,威風凜凜,後面一隊人馬緊跟,上午的隊伍由萊州宮口出發,繞境內一些大街道,穿街走巷,最後返回萊州宮,整個儀式持續一個多小時。
關帝巡境中午十二點半,蓬萊境天香出佛巡境開始,從萊州宮口溪邊新車路出發,近百餘小汽車摩托車隊開路,全部披著彩旗,車前面大紅花,所有小汽車都是本境的,足見洪瀨經濟發達的程度了,而摩托車隊則多是年輕人組成的,一個個神氣活現,身手敏捷,每一個摩托車背後插著一二支彩旗,最熱鬧的是摩托車後面的自行車隊伍,全部是本境的中小學生,他們爭先恐後,在隊伍里穿梭自如,大聲的叫著喊著笑著,一片歡騰的海洋!
每當有一些大型民間集體活動時候,是大人的節日,更是那些孩子們的節日!更具特色的是馬隊了,馬上坐的都是七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小女孩,粉雕玉琢,有的扮成耀武揚威的小騎士,有的扮成傲氣十足的王公大臣或者打扮成三國演義的英雄或者是水滸傳里的好漢,女孩有的妝成紅樓夢里的美女,有的妝成昭君出塞呢,只見她身披一襲白綢,頭上白紗巾,撐著黃色的涼傘,引得人們羨慕不已,現在又隨著時代變化也看到騎在馬上的小博士了!還有韓劇大長今主角等等!這些小孩子都騎在馬背上,一百多匹馬組成聲勢浩大的馬隊,伴著鞭炮聲,沿街而過。
接著來的是本境彩車、本境大鼓吹、本境板車閣、火公婆隊16人、樹德境鼓吹隊、馬隊、泉州打胸隊20人、建興寺鼓吹隊、馬隊16、泉州王宮車鼓婆19人、馬隊、鼓吹隊、馬隊16、泉州女子排子吹16、馬隊、福慶境鼓吹隊、阿仙踢球13人、馬隊、八面大牌「肅靜」「迴避」、本境通鼓吹10、順忠候騎馬、二面大鑼 清道、太監八名,關帝爺涼傘、周大將軍、土地公。排成長隊足有5000米長.
隊伍踩街最後回到萊州宮,有一個「沖宮」儀式,就是關帝爺、土地公巡遊全境將要回宮的時候,不能象出發和巡境時候的慢慢行進,而是有一個「沖」,在關帝爺、土地公行進離宮門口百餘米的時候,專門派人把路邊觀望的人群散在路的兩旁,讓出道來。七八個抬著關帝爺的小夥子抬著神像拔足飛奔起來,一邊跑一邊大聲吆喝,周圍人群也都大聲喊起來,為他們助興助威,周圍鞭炮齊鳴,十分熱鬧,眾人抬著神像擁進宮里,把神請上寶座;關帝爺之後比較特別的是土地公的「沖宮」,土地公個頭比較小,在眾神譜系裡頭也是神格比較小的,但也是與人們離的最近的、關系最親密的,土地公的「沖宮」,抬著的小夥子一定要一邊奔跑一邊大力的搖晃「顛轎」。據說這樣才會讓土地公高興,保佑全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三月十二日 農歷二月十三 樹德境天香今天舉行的是樹德境天香,大致的巡境隊伍、時間與昨天的相似,不同的是路線有所不同,
樹德境與蓬萊境所轄范圍有所區別,樹德境主要祭祀觀音菩薩。樹德境天香的隊伍里出現了船閣,船閣下面是安裝有輪子的木架,上面是花枝招展的船,繪畫的十分精緻,小孩子就站在船里,隨隊伍巡遊,長長的船連在一起,一起遊行,場景十分壯觀。龍閣有人抬著,小孩子們也是坐在上面,一個個打扮的漂漂亮亮,最前端則是一個巨大的龍頭,張牙舞爪,十分神氣,足足有幾十米長。據說龍閣在洪瀨天香活動里是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是經久不衰的,中國人對龍有著特殊的崇拜,「二月二,龍抬頭」,春天來到,舉行這樣的儀式也是祈求龍能夠佑護一方風調雨順,消災禳福。整個隊伍浩浩盪盪,將近四個小時遊行後回宮。
『貳』 福州賞花攻略2022福州賞花的地方
在福州一年四季都是可以欣賞美景的,並且每個季節的花卉都讓人心曠神怡,深品蘭秋菊黃,夏淺詠荷冬梅霜,那麼2022福州賞花月歷具體的賞花地點都有哪些呢,關於具體的詳情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月:梅花
推薦地:林陽寺
林陽寺位列福州五大禪宗叢林之一。2005年開始,釋修達方丈發願在全寺范圍內遍種500多株梅花。如今,每到開花時節,遍布寺內外的梅花相繼綻放,與千年古剎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往年林陽寺梅花花期:辯汪老1月中旬開始陸續開放,1月下旬進入盛花期,2月中下旬花期已完全結束。
推薦地:連江梅洋村
梅洋,地如其名,確實是梅的海洋。這個平均海拔600米的連江山村,擁有各類梅樹1.6萬余棵陵困,置身梅洋村,就如同徜徉在梅花的海洋里。村道兩側的白色、粉紅色梅花陸續開放,空氣中散發著一縷縷清香。村中一條小溪從梅樹邊穿過,溪面上落滿花瓣。梅花與梅峰宮、張聖真君堂、劉氏祠堂等百年古跡相映襯。
2月:櫻花、蘭花、鬱金香
推薦地: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龍潭風景區位於森林公園最北端,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雨林特徵。梅花、山櫻花等均栽植於此。
福州森林公園山櫻花花期:1月下旬開始陸續開放,2月上旬進入盛花期,中旬山櫻花林花期基本結束。
-小貼士-
櫻花花期在2~3月,福建冬季較溫暖、霜凍較少,往往過年前後均可賞到櫻花。
其他福州賞櫻地點:
【福州市區(農大/晉安河畔)】
【閩侯荊溪櫻花園】【宦溪鵝鼻村快樂園藝】
推薦:於山蘭花展
每年正月期間,愛蘭的市民可以去於山觀賞蘭花精品。14年的「攜升馬蘭花開」是於山第十屆新春蘭花展,共分為國蘭精品、熱帶蘭精品、蘭花組合盆栽、蘭花景觀、蘭花攝影、蘭花書畫等6個部分。其中國蘭精品區展出的有墨蘭、春蘭、建蘭、蓮瓣蘭、春劍、寒蘭等種類精品,共160餘盆約150個品種。熱帶蘭主要為蝴蝶蘭、大花蕙蘭、卡特蘭、兜蘭、文心蘭、石斛等3000餘盆近百個品種。
-小貼士-
於山蘭花圃是國內十大蘭圃之一,位於於山山麓的幽蘭谷中、攬鰲亭下,平日里都是大門緊閉,只在每年的春節里才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蘭花展。
推薦地:溫泉公園鬱金香展
福州正月期間,大家可到福州溫泉公園觀賞鬱金香花。福州溫泉公園內數萬枝鬱金香競相綻放,奼紫嫣紅,把整個溫泉公園裝點成了花的海洋,置身其中只感覺一片春意融融,成為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小貼士-
其他賞鬱金香地點:福建農林大學植物園
3月:油菜花、李花
推薦地:閩侯油菜花大觀園
閩侯縣梧桐下、白沙灣、新坡村、龍台山生態園等地的油菜花基地都比較出名,因為離市區不算太遠,因為成為福州市民春季踏春賞花出行的優先選項。
白沙鎮位於閩江邊,除了賞花,還能親近山水。
-小貼士-
其他賞油菜花地點:福州農林大學、福州閩江學院
推薦地:閩侯百畝李花園
閩侯洋里田_的300畝雪一樣的李花,在白沙灣油菜花之後沿115縣道雪峰寺方向上山28公里。
4月:羊蹄甲、魯冰花
推薦地:工業路羊蹄甲
4月下旬,在福州市的街道邊、公園里,羊蹄甲花盛開,粉色與白色相間的花朵把榕城裝扮得春意盎然。等樹木。羊蹄甲樹樹冠開闊,枝條低垂,枝葉稠密,終年繁茂常綠,色彩鮮艷奪目,氣味芳香撲鼻。
-小貼士-
福州市區種植羊蹄甲的街道:溫泉支路、金泉路、工業路、高橋路等。
推薦地:閩江公園魯冰花
魯冰花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70厘米,台灣山地的茶農在種植茶葉,特別是台灣特有的高山雲霧茶時,需要在茶山周邊、甚至是茶葉植株的附近就輔助的種上「魯冰花」這種植物,原因是這種植物據說可以幫助茶葉健康生長,並且可以讓茶葉具有芳香甜美的作用。
5月:牡丹
推薦地:雪峰寺牡丹
福州雪峰寺南國牡丹園佔地約100畝,是我國南方面積最大的牡丹園,園內牡丹百畝,師傅們花費了10來年的心血才形成了這樣的規模。這些牡丹是從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等地引種的。
6月:波斯菊
推薦地:南江濱堤外公園
上萬平方米花海,在陽光下延展開來,彷彿一幅巨型畫卷。鼓山大橋下,3萬平方米的大花波斯菊花田已綻放出紅的、白的、粉的花朵,在江風中搖曳。置身其中,如夢如幻。稍遠處,連綿的鼠尾草、醉蝶花、孔雀草、矮牽牛、百日草、美女櫻等,也已悄然開出了花朵。搭配17公里長的慢行綠道,市民可騎自行車、乘電瓶車沿江賞花海觀江景。
7月:荷花
推薦地:茶亭公園
「棹發千花動,風傳一水香。」明朝的《采蓮曲》生動地描繪了蓮花綻放的景象。蓮花也叫荷花,六月中旬,正是賞荷的好時候。
夏季一直是荷花的「天下」,在茶亭公園、西湖公園、閩江公園、金山公園的荷花都頗具規模,每年七月,福州的荷花美景值得期待。
-小貼士-
荷花有夏荷和冬荷兩類,夏荷在5月至9月開放,冬荷的花期是5月至10月底。觀荷的最佳時間是清晨,帶著露珠的荷花非常美。
8月:茉莉花
推薦地:福州浦口村
福州浦口村,千畝茉莉花田。早在西漢時,茉莉花在福州落戶。從宋朝開始,福州人就開始製作茉莉花茶、茉莉花酒、茉莉花香水等,福州也被稱為茉莉花之城。到明朝,倉山南台島因遍植茉莉花被稱為"瓊花玉島",建新鎮被稱為花鄉,臨近的閩侯上街鎮也被稱作花嶼。清朝,法國領事保羅·克洛代爾稱福州為一座"花與蜜的城市"。
9月:桂花
推薦地:國家森林公園
農歷八月,公園里的桂花相繼開了,從公園門口到龍潭景區,一路下來,空氣中都彌漫著桂花甜甜地特有的香味,隨著風,飄來盪去,時兒濃烈,時而淡雅。
福州桂花花期:由於福州緯度偏南,桂花一般要到九月、十月時,福州的桂花將先後進入開放時期。
公交線路:
到達森林公園的公交車有54路、102路(森林公園線)、72路、84路、87路、54路、102路、72路、84路、87路
福州其它觀賞地點:
溫泉公園、茶亭公園、左海公園、北峰桂花公園、閩江公園北園望龍園、黎明新村丹桂園
10月:向日葵
推薦地:南江濱堤外公園
南江濱大道鼓山大橋下,近3萬平方米的向日葵花海分布在橋的東西兩側,以及觀景平台的西側。眼下,橋東側的向日葵、橋西側池塘邊的向日葵已經大面積開放,在藍天麗日青山的映襯下,金黃色的花海顯得明亮而氣派。漫步在油畫一般的花海中,看著向日葵的花盤在迎風搖晃,陣陣愜意襲上心頭。
11月:菊花
推薦地:西湖公園、茶亭公園
陶淵明歸隱山野,想必也在他的房前屋後種下不少的秋菊,不然這世間也許就沒了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也許正因為是陶淵明這樣的高人,為菊唱過贊歌,使得菊花從此與高人隱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此高人隱士的推崇下,菊花的種族也就日見興旺,品種日見其多,花色日見其繁,花香日見其濃。
12月:百日草
推薦地:南江濱堤外公園
百日草的花語:
想念遠方朋友,天長地久:百日草花期很長,從六月到九月,花朵陸續開放,長期保持鮮艷的色彩,象徵友誼天長地久,更有趣的是百日草第一朵花開在頂端,然後側枝頂端開花比第一朵開的更高,所以又得名「步步高」。百日草花的顏色非常豐富,作盆栽欣賞,觀其花朵,一朵更比一朵高,會激發人們的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