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個人投訴鎮海樓
擴展閱讀
深圳有哪些煙標公司 2025-02-11 09:47:19
福州水族箱哪裡買 2025-02-11 09:47:19

福州哪個人投訴鎮海樓

發布時間: 2023-07-25 06:07:17

㈠ 鎮海樓的起源

鎮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後又題名為「鎮海樓」,有雄鎮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

關於鎮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後。一天,他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鍾山,游興正濃之時,鐵冠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壓住「龍脈」,否則日後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後,游興頓失,急忙派人到廣東查詢,發現廣州的越秀山上現王者之氣。朱元璋立即下詔,命令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住。聖旨下來,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於是,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海樓。該樓呈絳紅色,據說亦有辟邪鎮王之意。

鎮海樓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樓高28米,闊31米,共五層。第一、二層用紅砂岩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牆綠瓦,造型古樸獨特。樓前對峙一對高達二米的紅砂岩石獅,為明代雕刻。鎮海樓坐北向南,翹檐飛脊,巍峨挺拔,雄鎮山巔,氣度非凡,獨具特色。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盛贊鎮海樓山海形勝、瑋麗雄特,雖黃鶴、岳陽不能超過它,實「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在清朝時期,鎮海樓一直是廣州最高的建築物。登上樓頂,遠眺珠江水波盪漾,波瀾壯闊,蔚為壯觀;近俯雲山層巒疊翠,羊城錦綉,氣象萬千。

鎮海樓的西側,是剛介紹過的古城牆,東側是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4塊,是研究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料。在林林總總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貪泉」碑刻,上面刻有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的《貪泉詩》,這里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東晉時期,廣州由於地處南海之濱,比較富庶,而當地官吏貪污成風。有所謂「經城一過,便得三千兩」之說。廣州北石門,是中原往來廣州必經之地。石門有一泉水,名為貪泉,來廣川州上任的官員唱了貪泉水就會變為貪官。東晉元興初期(402~404年)、吳隱之為廣州刺吏。他到廣州赴任經石門時,聽了這個貪泉水會改變人原來廉潔之性的傳說,特地酌易水飲並寫詩一首,雲:「古人雲此水,一款()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吳隱之以詩明志,在廣州為官期間,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個清官形象。後人因而在貪泉建碑,以警示貪官污吏。此碑原豎於石門,1963年移於此。

在碑廊旁邊,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門由佛山所造。當年,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為加強廣州城的防務,命佛山炮工鑄造一批大炮,這些土炮便是當年所鑄的。大鐵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0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廣州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武器。鴉片戰爭失敗後,這些鐵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嚴重破壞,炮身兩側的炮耳被打斷,點火的炮眼用鐵釘釘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猙獰面目與色厲內荏的本質。

五層樓頂層高懸著一個「鎮海樓」金色巨匾,兩邊有一副木刻的楹聯: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楹聯是清光緒年以兵部上書銜赴粵籌辦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華所作。聯中的「故侯」即鎮海樓建築者朱亮祖,而今樓存人故,可證歷史滄桑。 「目空今古」和「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軍入粵,駐節鎮海樓上。他反對李鴻章議和不成,也只有「淚灑英雄」了。李棣華深知上司胸懷和遭遇,故由詠樓而意境磅礴,是聞名海內外的名聯。轉瞬六百載,鎮海樓下,物換星移,人世全非。只有這絳紅的古樓,經歷無數劫難,多少風霜寒暑,兵荒馬亂,碧瓦朱牆依然如故,它彷彿歷史長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們訴說著逝去的歲月。

五層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陳列著廣州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共4000餘年的歷史文物。一樓容千載,兩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駁陸離的銅器和古陶瓷,還有發黃的歷史文獻和照片,讓人們了解2000多年來廣州城市的發展歷史。

五層樓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1996年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樓」之名被評為廣州旅遊十大美景之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原有的陳列已不能滿足需求,廣州市政府撥專款在樓的東側興建了一座二層的古建築。這座新陳列室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和五層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登上鎮海樓,極目江天萬里,只見山上綠樹婆娑,十里翠屏,奼紫嫣紅,景色秀美,珠江兩岸彩虹飛架,瓊樓玉宇鱗次櫛比,珠水如帶。那藍天、那白雲、那紅花、那綠樹,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秀麗的廣州圖畫,怎不令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

㈡ 清代以後鎮海樓屢毀屢建是什麼樣的

鎮海樓自明清以來,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歷史進入清代後,鎮海樓在1659年7月又被台風吹倒了。《榕城紀聞》記載:

順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風起,自辰至未,壞樣樓、鰲峰亭,開元寺大殿、鐵佛殿、尊經堂、石坊並七門城樓,其餘衙門、公署、民居無不飄盪。其風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鎮海樓再次。但後又被毀,在康熙年間進行了3次重建。據雍正年間的《福建通志》說:

康熙初重建,復毀。後總督姚啟聖、郭世隆相繼興建。

1678年至1684年間,姚啟聖任福建總督。後來,又有6位任總督。接著,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總督。其中,有兩次重建的鎮海樓存在的時間較短,只有20年左右。而總督郭世隆重建的鎮海樓,存在時間較長,

約有50年,但後來不幸於1760年秋毀於雷火。

關於這次被毀,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補》記載較詳細: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靂一聲,樓四面火出如燈,綠色,人皆以為雷火,乃屬人意。按:自國初以來,毀已數次。

論者采形家言,謂:『山尖而銳者,為火星,圓而秀者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銳似火,作屋不宜復用稜角。屋脊作卷棚以培之,庶可無患。』或亦有見。

鎮海樓經歷這次大火,於是就有人給它「算過命」,說越王山山形尖銳屬火星之相,建築物不宜再用稜角屋脊,應改作卷棚式的圓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鎮海樓實際上並未因此免於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毀了鎮海樓。但不久,經「官匠建立」的鎮海樓再度於1792年被雷火焚毀了。當時,為鎮海樓大興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並與民間共集資。鎮海樓仍為上下兩層,以明代制式重建,雖經多次毀建,但其基本尺寸變化不太大。

過了68年,在1860年鎮海樓又被雷火焚毀了。過了3個月,鎮海樓就再次重建起來了。清代學者林楓在《觀我錄》中說:

咸豐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鎮海樓災後數月重建,物料偷減,制視昔獨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創造之意,於風水有礙,未知然否。

這次重建,因資金緊缺,其寬度縮減了三尺。據光緒年間的《晦訥齋文集》記載說:

咸豐間改造,規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傾圯隨之。

果然,不到40年,鎮海樓於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緒年間歷任芝山書院、白鹿洞書院、致用書院主講的謝章鋌撰寫的《重建鎮海樓碑記》的記載:

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關於重建後的鎮海樓,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碑記》寫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廣十三丈七尺,周邊的城牆厚五尺三寸。

1892年,閩浙將軍希元、總督譚鍾麟和官紳都捐了錢,整整用了一年時間的修建,於第二年就竣工了。樓的建造按舊制「尺無所短,寸有所長」,其尺寸與舊制誤差不超過一尺。福州學者謝章鋌撰《重建鎮海樓碑記》,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陳寶琛揮毫題寫碑文。

據說,在清代末年時,登上鎮海樓仍可以看見大海。清末福州田園詩人魏傑《越王樓遠眺》詩道:

欲窮千里目,獨上越王樓。

雙塔排城市,三山鎮福州。

人從台際望,海入眼中收。

地傑鍾王氣,雄風自昔留。

因此,後來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樣樓望海」一景。它與當年的福州的「龍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載入《新修西湖志》。

後來,光緒年間重建的鎮海樓曾失於大火。之後,重修的鎮海樓基本保持了明代時期的制式,城樓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加腰檐,城門式高台二層樓閣。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簡瓦和板瓦,檐口飾有瓦當、滴水,適當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為了凸顯該樓,重建時特地抬高了一層約11米左右的架空台基,使它更宏偉、壯觀。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台基採用城牆磚、首層台基地面採用金磚鋪設,欄桿使用漢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樑柱外飾木質材料,小木作均採用實木,重建後的樓高、進深、面寬均嚴格按古建築的尺寸和規制建設。

鎮海樓樓高22.3米,台基高10米,由基座層、台基層,基座層內設地下宮。面闊43.5米,進深24.5米。門窗及牛拱等均為實木,吊頂為平暗式,並與梁架之間施以彎枋、一斗三升,為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式樣。

在鎮海樓門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著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層圓台,其中心鑲嵌陰陽魚,共60甲柱,代表時間的周期。在此設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此外,鎮海樓前還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間有三組各9層台階,海浪翻滾,蟠龍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規格。

鎮海樓的一樓大廳中央,設有金絲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題有「清客肯來榻還下我」的詞句。陪侍這扇屏風的,是七八十厘米高、一剖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廳西側,供養在鎮海樓建築模型右側的,是熱心人費盡心力從海南弄來的「佛教七寶」之硨磲、珊瑚。水晶、硨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們,庇佑福州城的鎮海樓,更加法力無邊了。

大廳東側書案正中豎屏是光緒三年一甲一名進士王仁堪的手跡。此人不僅「善設色花卉,書法為時所稱」,而且當官也當得很出色,授修撰,入直上書房,出為鎮江知府,殉職於蘇州知府任上,官聲頗佳。

二樓門額懸掛有「鎮海樓」三字匾額。樓內布置有各色紅木傢具、古董及珊瑚等,還有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所撰對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整座鎮海樓雄居於福州古城中軸線端點的屏山之巔,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邊景色的登高眺望點。其建築重檐飛角,沖霄凌漢,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三山二塔之間的視廊關系。

㈢ 鎮海樓的鎮海樓簡介

福州鎮海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都尉王恭跨山築城,在山巔建樓意為其他諸城門樓的樣樓,為城正北的標志,所以屏山也稱樣山。樓前右側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築此樓以寓北斗之水厭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樓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在海。鎮海樓六百年間十三次建十三次毀。鎮海樓是福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為江南三大鎮海樓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名樓。明清以來,鎮海樓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
鎮海樓重建工程項目於2006年11月18日開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結束了福州鎮海樓有記無樓的歷史。鎮海樓雄居於福州古城中軸線端點的屏山之巔,是市民、遊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點和登高眺望點。從建成後效果看,無論其高度、體量、形式與色彩都是合適的;從樓閣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邊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總體格局,其建築重檐飛角,沖霄凌漢,再現了福州鎮海樓的雄姿;並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三山二塔之間的視廊關系,得到了各方的認同與好評。

㈣ 鎮海樓的鎮海樓歷史

明代,從戰亂之中立國的朱元璋深知城牆防禦工事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為了重建被元代統治者推倒的舊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駙馬爺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王恭將福州城牆的北段從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裡半座在城外。他是個軍事家,他在福州城無險可守的城北,設置了人造天險,而且居高臨下俯視城北平洋;他是個建築師,他在屏山之巔建造了北門的城樓作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樓的樣品,所以開初屏山上的城樓稱樣樓,屏山也有了當年時尚的名稱樣樓山;他是個詩人,他建造的樣樓一時成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樓發幽古之思情,「無諸城北樣樓開,萬井煙花拂檻回」。站在越王山的新樓上,俯視無諸城的萬家燈火,懷想閩越王引領閩越人步入漢文化的殿堂成了當年文化人詩文創作的主題。發出「回首舊時歌舞地,年年春草鷓鴣飛」的感嘆。明代的建築以木構為主,城市建築除了兩塔之外,大多是緊貼著地面擴展,城北居中的山巔上建起高樓,極目遠眺江的入海口,遠處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對海路交通有一種掌控感,漸漸的就有了鎮海樓的美名。「粵王山擁海潮流,山上嵯峨鎮海樓」,是較早的一首登鎮海樓的詩句。其實王恭也可能是個勘輿家,他實際上是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風水樓。閩越人的蛇文化在漢化之後,一方面繼續了閩文化對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漢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讓它長角變成龍,讓它騰飛。建造白塔、烏塔的民間傳說就充分表達了這一思想,而在民間被稱為「龍舌」的苔泉之上的「龍首」山頭建造鎮海樓,如同桂冠為福州之龍加冕。
突出於城市天際輪廓線的鎮海樓,從建成之日起,便成為進出閩江口航船的重要標志。每當五虎門潮水上漲,大船進出江口均以鎮海樓為「准望」,即航行標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霧氣籠罩,航海者均參照鎮海樓方位,找到進港的方向。
作為福州城樓的樣樓,飛檐翹角的鎮海樓分上下兩層,按明代制式建造,雖經多次毀建,但基本尺寸變化不太大。按清代光緒年間歷任芝山書院、白鹿洞書院、致用書院主講的謝章鋌撰寫的《重建鎮海樓碑記》的記載,傳統的尺寸是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廣十三丈七尺,周邊的城牆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現行的長度制式換算,其高度大約為21米,深24米,寬45.6米,連接鎮海樓的城牆厚1.73米,當然這不是准確數。
根據現在能查到的資料記載,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到1970年最後一次拆毀,其間大約600年的時間里,大修建九次也毀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擊、兩次失火、一次被大風吹倒,兩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最後一次1970年人為拆除。而九次為鎮海樓大興土木的大多數是官方倡建並與民間共集資。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樓遭雷擊之後數月重建,可能是因為資金緊缺,寬度縮減了三尺,僅30餘年便坍塌,算是鎮海樓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與民間迷信地認為這是規定的尺寸被改變造成的。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復舊制「尺無所短,寸有所長」,暗示這樓的建造尺寸與舊制誤差不超過一尺。陳寶琛揮毫題寫碑文。1933年,光緒重建的鎮海樓也失於大火,那年十九路軍從上海撤退福建發動「福建事變」,在與蔣介石軍隊的軍事對峙中,鎮海樓舊址上建起了軍事碉樓。抗日戰爭期間,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倡議重修鎮海樓未能如願。抗戰勝利之後閩籍議員倡議將碉樓改造為「林森紀念堂」。這個願望在1946年由薩鎮冰主持開工典禮開始建造,歷時三年建成。1948年建成於鎮海樓舊址上的林森紀念堂於1970年被人為拆除於動亂之中,公開的理由是它成了軍事攻擊的標志物,僅僅存世20餘年。
乾隆年間曾經有人給三次遭雷擊兩次失於大火的鎮海樓「算過命」,說越王山山形尖銳屬火星之相,建築物不宜再用稜角屋脊,應改作卷棚式的圓形,就可以防火了,但是鎮海樓並未因此免於火。在鎮海樓前的山坡地上,還曾設置過一些用六根小石柱圍起來的石缸,共七組人稱「七星缸」,從「風水」的角度上說,它象徵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組合,也是為了防止火災的。那年代木構的福州城火患不絕,連祈禱北方之神真武君神靈的鎮海樓也難免於火災,更何況百姓人家呢?

㈤ 福建鎮海樓

福建鎮海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飛南路139號,地處福州屏山之巔,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初為福州各城門樓的樣樓,後定名為鎮海樓,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樓,中國九大名樓之一,原建築俱已損毀。

鎮海樓分上下兩層,飛檐翹角,現存建築均按明代制式格局復原,為重檐歇山頂,施以斗拱,屋面為陶制簡瓦和板瓦,兩側漢白玉雕作欄桿;樓高21米,地基深24米,樓寬45.6米,連接鎮海樓的城牆厚1.73米。

鎮海樓是通過聲、光、電等多種呈現方式展示本土特色的歷史建築,將歷史、文化、特色、魅力濃縮於一座樓,全面的展示了福州的歷史文化與人文風貌。

福建鎮海樓的歷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帝婿王恭督建明代福州府城,將福州城牆的北段從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在屏山頂部建造了北門的城樓作為福州城未建的七座城樓的樣品,故稱樣樓。

清咸豐十年(1860年),鎮海樓遭雷擊不幸焚毀,數月後重建,樓寬縮減三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鎮海樓整體坍塌;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鎮海樓,恢復原有規制。

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清光緒朝重建的鎮海樓毀於大火,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發動「福建事變」,於鎮海樓原址建造了軍事碉樓。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鎮海樓原址上的軍事碉樓改造為林森紀念堂。

1970年,林森紀念堂在十年動亂中被人為拆除。

2006年11月18日,文物部門按明代鎮海樓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

2008年4月28日,鎮海樓復原工程竣工,結束了福州鎮海樓有記無樓的歷史。

㈥ 福州屏山的鎮海樓基本概況

福州鎮海樓在福州鼓樓區屏山頂上。 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為山峰形狀像一座大屏風,所以稱屏山。越王時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詩人陳軒詩曰: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明初,福州時有海患。為了防禦倭寇的入侵,也為了城市的發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駙馬都尉王恭負責砌築石城,稱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繞於山、烏山。城牆東、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 建福州府城時,王恭先在屏山頂修建一座譙樓,作為各城門樓建造的樣本,稱為樣樓。樣樓是重檐歇山頂的雙層城樓,高約20米,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成為城正北的標志。樣樓樓前廣場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稱七星缸。 當年登樣樓可以望見大海,所以又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乃至東海。過去海船夜航進閩江口,都以此樓為航標。清代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記》中說: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標志和代稱。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標高之志。屏山有鎮海樓,烏山有烏塔,於山有白塔,形成三山兩塔一座樓。 鎮海樓,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為案,東襯鼓山,西托旗山。左前於山相扶,右前烏山呼應。烏龍、白龍雙江如玉帶環腰。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陳亮,寫下《冶山懷古》詩:東西屹立兩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紆。八郡河山閩故國,雙門樓閣宋行都。自從風俗歸文化,幾見封疆入版圖。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當年的樣樓望海與龍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載入《新修西湖志》。 本文來自:福州新聞網 http://news.fznews.com.cn/zt/2007/zhlnwzl/2007-9-28/2007928GAlNAnGUxw179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