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話和閩南話有區別嗎
相當閩南語和粵語。。。天差地別。。
福州話應該屬於閩東語系。。。。
⑵ 福州話和閩南語一樣或差不多麼
不一樣。差別很大。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吃晚飯:福州話發音類似「些慢」;而閩南語發音類似「夾美」。
玩耍:福州話發音類似「喀六」;而閩南語發音類似「踢桃」。
數字的1、2:福州話發音類似「縮」、「藍」;閩南語發音類似「及」、「冷」。
⑶ 閩南話和福州話差多少,聽起來差不多
差很多哦,福州話主要在福州地區(五區八縣)使用,閩南話主要在廈門、漳州和泉州使用的,這兩種語言是不互通的,也就是雙方都是聽不懂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⑷ 為什麼福州話和閩南話不同
不同,閩南話和福州話是兩個語系,福州話比閩南話優秀太多了,無論詞彙文化等等
⑸ 福州話和閩南話是不是同一個祖宗發展而來的
就是樓主說的這樣 !
你既然知道了還問,樓主如果還是不太確定的話可以看下以下資料:
閩語群都同源,不管是詞彙還是語法上,比如說「人」字,所有閩語的白讀都是訓讀為「儂」,等等。
中原移民在西晉末年遷入閩南的過程中,第一站是現在的南京和鎮江(他們在南京定都),另一部分人經過浙江來到了福建,落腳點在福州和泉州(然後泉州那一支還有繼續南遷到粵東的),所以福州的閩民系的先祖當然也是來自古河洛地區。
閩南語和閩東語的分化應該是在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所升茄亂以像撮口呼字,兩者就很容易看出區別來。而且,閩東地近吳越,語音上受到南吳語影響比閩南大一些,所以後來韻尾逐漸減少,而閩南語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下來。並且,由於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話影響較深,所以聲母里濁吵檔塞音納知和濁擦音都消失了,但閩南語保存了一些。 可以看出,福州話口語中的許多常用詞彙都與古代漢語息息相關,許多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上面所分析的福州話特有的詞彙表明其與《詩經》的關聯性遠超過其與《楚辭》的關聯性,顯示福州人的祖先來自河洛地域,而不是江湘地域,盡管後者更接近福州。
⑹ 福州話和閩南語誰代表福建
當然是閩南話啦!
1,閩南話的使用范圍廣,廣到什麼程度呢,在新加坡,在菲律賓的華人界里,閩南話是通用的。泉州地區(特別是晉江(包含石獅)、南安等)華僑特別多,形成廣泛影響力。
2,你跟樓上談論的福州作為閩地的政治中心,福州話為何代表不了福建。這個理由我不多說,我舉個例子吧。——杭州,杭州話跟浙江其他地方的吳語完全不同,為何?因為杭州曾經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政治中心,杭州話事實上跟開封話較為相近,因為當時南宋的統治者、貴族均是開封遷過來的,而他們所說的話,是官話!代表著官家!
3.能不能代表某個地方,是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的,閩南地區一直是福建的經濟中心(現在仍然是!),華僑也特別多,文化傳播范圍比較廣(例如閩南語歌曲,唐宋的泉州市舶司,作為一個大港口城市),而福州僅僅是作為一個政治中心(千年來,政治中心都是因地利而起,福州附近是平原,而閩南多丘陵),相形見拙了。
⑺ 福州話的比較
閩語群都同源,不管是詞彙還是語法上,比如說「人」字,所有閩語的白讀都是訓歲臘宴讀為「儂」,等等。
中原移民在西晉末年遷入福州的過程中,第一站是現今的南京和鎮江,另一乎銀部分人經過浙江來到了福建,落腳點在寧德、福州和泉州,另一支從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江西-福建-福州。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閩江流域的下游,當時中原人南下的人群最南的只到泉州晉江流域上游,當時還沒有漳州。 (當時還沒有漳州, 並且人數極少,西晉南下的移民主要集中閩江下游-福州,而少部分在閩江上游是閩北-建州和晉江流域上游-泉州惠安) 福州地區還有晉安、青州、懷安、洛陽、長樂、長安、汾陽、華陽、東關、西關、南陽、燕陽、阡中、林陽、太平港、萬安、虞陽等地名,今天還保留長樂、長安、晉安、汾陽、東關、西關、青州、阡中、南陽等地名。
福州話的白讀比閩南話的白讀更加久遠,福州話的白讀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比局粗如福州話白讀詞彙的「犬」khen,而閩南話是「狗」kau,同樣代表「狗」的意思。 福州話講「尋」sim(福州話也有用「揣」,讀音為tshuei),而閩南話講「揣」tshue,同樣代表「找」的意思。 閩南語和閩東語的分化應該是在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的文讀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所以像撮口呼字,兩者就很容易看出區別來。 並且,由於福州受官話影響較深,可以看出,福州話口語中的許多常用詞彙都與古代漢語息息相關,許多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上面所分析的福州話特有的詞彙表明其與《詩經》《左傳》的關聯性遠超過其與《楚辭》的關聯性,顯示福州人的祖先來自河洛地域。 在《詩經》各篇中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詩經·邶風》和《詩經·鄘風》的出現。眾所周知,歷史上從中原向福建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發生在西晉末期的308 AD(公元),即所謂「衣冠南渡」,或稱「八姓入閩」。所謂「八姓」系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其中的林、陳、鄭與唐朝末期892 AD 入閩的王氏共同構成二十世紀初福州的四大姓氏。當時有「林陳一大半,王鄭滿街擺」之說 (「王鄭」在福州話中與當地的一種叫「黃彈」的水果同音)。福州話的形成相信就發生在「八姓入閩」的前後。據傳,林為比干之後,周武王在克商之後賜此姓氏,源於河南牧野;黃源於黃國,在河南潢川一帶,亡國後以國為氏;陳為舜之後,源於陳國,周武王所封,都河南淮陽,亡國後以國為氏;鄭為周王室的一支,在河南新鄭,鄭亡國後以國為氏。這三大家族均來自於河南,而邶和鄘也就在豫北的湯陰一帶,與「八姓」之首的林氏發源地咫尺之遙。由此可見,福州話受到河南特別是豫北一帶的古方言影響是合乎邏輯的。 用福州話朗讀唐詩也是和韻的,證明福州話音系並不來自古越語。
以下僅僅舉出一些古體詩與詞,要求通韻或和韻都可以,可見普通話和福州話都是以古漢語音系為主要演變對象的。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普通話中是 (者zhe-下xia),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者[t¢ia]-下[kia]),合韻。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在普通話中是 (山shan-間jian-關guan-灣wan-還huan-顏yan),全部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山[sa崁-間[ka崁-關[kua崁-灣[ua崁-還[hua崁-顏[愁崁),合韻。
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在普通話中是 (聲sheng-情qing-征zheng),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聲[si崁-情[t¢i崁-征[ti崁),合韻。
杜甫: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祗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在普通話中是 (紛fen-雲yun-聞wen),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紛[hu崁-雲[hu崁-聞[u崁),合韻。
上述古詩在福州話,普通話中都是通韻的。也有一些古詩在福州話或者普通話均不合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