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王莊新村的舊王莊新村印象
王莊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區之一,應該算得上福州最早幾批的拆遷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檔為主的一個大居民生活區,隨著王莊人口密集度不斷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華又帶動了王莊四周的發展。沒有人知道這兒到底住了多少人。 晚上,地攤從長樂路頭排到長樂路尾,大排檔從晚上七點開到凌晨,永遠人聲鼎沸。因為生活的緣故,王莊永遠洋溢著一種熱火朝天的繁榮氣息。
伴隨福州城市的發展,王莊新村原來的居民慢慢地選擇新的社區,王莊的房子或留給老人居住,或轉手出讓他人,或出租給附近商家、剛畢業的學生、外來打工人員等等。因為生存的緣故,王莊不可避免地給人以臟亂的感覺。王莊是福州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過渡,在老福州的記憶中,這里夾雜了各種不同的文化與商業氛圍,雖繁華,卻缺少一些貴族之氣。隨著福州城市的擴容與升級,王莊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區的老邁之態盡顯無遺,這些老社區的建築多以鋼混為主,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危險系數較高,特別在5·12汶川地震之後,這些老社區的改造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 從王莊新村桂園小區的角落望去,隨處可見混雜在一起的廣告牌和電線 王莊新村被周圍陸續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略帶幾分滄桑。
王莊新村的誕生是從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間的虛歲演算法,到今年,王莊新村已經30歲,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兩架待售的自行車擺在路旁破舊的宣傳欄下,一名小攤販在賣水果倒回30年前,王莊新村還是一片農田。當時恰逢要建設五一廣場,原本住在那一帶的水部等幾個村,必須集體搬遷。於是就有了王莊新村,作為他們新的村,1981年開始建設。 那一年,26歲的福州市民鄒增惠搬進了這里。他結婚沒多久,家中祖屋牆上的大紅喜字還沒撕掉,他帶著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來到這個新的村,搬進了二區一個四層單元房裡。
在鄒增惠的想像中,所謂新村不過是一個陌生又新鮮的住所,盡管祖屋時常漏水,只是一棟木質結構的房子,但那裡留有他太多的回憶,他很不舍。跟他有著相同想法的,還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輩子說搬就搬,難以割捨。
這種難舍,很快就被新鮮感取代。王莊新村帶給他們的,是一個與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棟都是五層高,外牆刷著紅漆,新村裡大小綠地21處,還有公園,邊上晉安河靜靜流淌,放到現在可稱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後,鄒增惠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每天早上7點半,他花10分鍾騎著自行車去鰲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則到新村四區附近一個早市買菜,那裡有成排的小攤販,肉、海鮮、水果,什麼都有,價格也便宜。
再過幾年,女兒可以上學了,學校就在小區里。每天放學,女兒和同學一起到小區旁的公園綠地里玩,雖然沒有摩天輪,石桌、石凳也能增添無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來越多。到1989年底,王莊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總人口已經達到35937人。
鄒增惠說,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夜市的出現讓王莊夜生活更豐富了。一開始只有幾個小攤,擺著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後來發展成一條街,晚上車水馬龍,逛街購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學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檔的加入,更加熱鬧。逛完夜市,就在街頭任意一家坐下,兩瓶啤酒,幾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湧動,品自己人生得意。
一個王莊,已能滿足居民從購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這里從一個村,發展成了一個繁華的小城市。
時間帶來了熱鬧繁華,也帶來了歲月滄桑。轉眼間,女兒已經出嫁,鄒增惠也55歲,年過半百了。小區里漂亮的紅牆,陸續褪色。樓下花圃的台階,開始松動。
新村裡電線盤根錯節,從樓下望去好似一條蛇盤旋頭頂,隨時會咬人。而那尊上世紀90年代初,為紀念女排七連冠而擺在新村裡的「拼搏」雕塑也滿是污跡。
一些王莊人帶著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則又帶著家人搬了進來。王莊新村被周圍陸續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略帶幾分滄桑。
如今,55歲的鄒增惠坐在新村公園里感嘆,老了。 2010年11月10日,農歷十月初五,是王莊人信奉的朱將軍大壽的日子。這一天,壽宴照常舉行,就在搬遷廢墟邊上的百神閣前。
這一天,是王莊人的節日。他們中有人凌晨5點起床,去市場采辦食料。有人從早上7點開始做幫廚,一直忙到晚上8點。還有人早早趕到廟邊,幫著端菜布桌。王莊新村二區的公園因此熱鬧不凡。
吃過晚飯,還有精彩的閩劇可以欣賞。戲台就搭在百神閣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長。鑼鼓一響,看戲的人擠滿台前。老人們有經驗,一大早就從家裡端把椅子,放著佔位子,舒舒服服看戲。小孩只能爬上樹,往下瞧,還有人專程從連江趕來看戲。 王莊人很闊氣,請的戲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閩劇一團是常來的明星戲班子,《貽順哥》、《陳世美不認妻》……這些本子,王莊人都很熟悉,還能哼出幾句。演員們咿咿呀呀用福州話唱著,底下老人聞之落淚。小孩則對小販穿梭其中叫賣的零食更感興趣,乘著爺爺、奶奶落淚感動時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幾元零錢買吃的。台上戲劇,台下人生。陳世美終於狠下心不認妻,王莊人吃罷今年的晚飯,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莊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暫時散了。在之前的8月份,機器轟鳴,一棟棟樓倒下。只有原本不屬於這的工人,從樓頂、窗檯跨入任何一個曾經封閉的空間里。
一間房間里貼著個大紅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間的角落裡擺著一對洋娃娃,吊在窗檯上的紅燈籠異常喜慶。屋外工人燒垃圾的氣味充斥著房間,屋內還殘留一對新人在此共結連理的喜氣。
另一個房間,牆上刷著卡通圖案,雜亂的地板上擺著一圈彩色鉛筆,紅橙黃綠,煞是好看,曾經有個小女孩住在這里,用鉛筆畫過20年後的一個夢,已在王莊新村長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邁的父母身旁。
王莊新村的時間,終於停留在2010年8月的某一天。如同候鳥南遷一般,王莊人攜家帶口集體離開。
離開,還會再回來。就像我們身邊的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歷史一一終結,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歷史就此一一掀開。 王莊新村蛤埕龍舟會的會長,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鄭」。他的全名叫鄭景興,今年63歲,住在王莊新村二區11幢。這兩天,他一直在為新的龍舟房的事奔波。
「現在這一帶要進行動遷,龍舟會也得重新選址。」老鄭說,龍舟會目前有5條龍舟,其中最早的一條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因為舊的龍舟房面積有限,之前它們被分別放在龍舟會、晉安河邊。
奔波了幾日,龍舟們的「新家」總算有眉目:在則徐中學邊上,面積大約有200平方米,要比現在大上2倍左右。
老鄭舒了口氣,他戲稱,再過兩年龍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讓老鄭奔波的龍舟,是王莊人眼中的寶。早在搬進王莊新村前,蛤埕村的龍舟就聞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帶口,另外扛著5條龍舟來到王莊,在二區18幢樓旁,建起了一個新的龍舟房。
1982年的端午節,第一次在王莊新村過節,他們在新村旁邊的晉安河上舉辦了龍舟競賽。
忙碌的除了老鄭,還有很多鄰里街坊。女人們組成後勤隊,今年48歲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進來那年,她剛結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員。丈夫一早就幫忙采購去了,她則挽起袖子,幫著請來的大廚燒水、煮點心。
一聲鑼響,一條快龍出江,鼓點越密,龍舟劃得越快,站在岸邊的女人、小孩會追著龍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橋橋頭。
看著龍舟飛馳,老鄭很開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龍舟的威名傳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鄭的組織下,新村裡一群10歲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來組成少年隊。每天早上8點,哨聲一響,集中開始跑步,然後下水訓練。老鄭這個總教練,一當就當了近10年。
在他的記憶里,1999年是最難以忘記的。那一年,國際龍舟邀請賽在光明港舉行,美國、俄羅斯等國都派了隊伍參加,蛤埕龍舟隊也是其中一支參賽隊伍。經過比賽,他們獲得了600米和800米兩項冠軍。
那一年,也是整個龍舟隊的鼎盛時期,光是龍舟就發展到8條之多。當時集資蓋的龍舟房已經放不下那麼多龍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晉安河邊。今年8月份王莊新村動遷,他搬到附近的蓮園跟女兒同住,一起劃龍舟的人也陸續搬走。搬走後,他一直有個心願:兩年後大家還能回到這里,一起抬著龍舟下晉安河。
如今新的龍舟房基本選定位置,將來它還會叫蛤埕龍舟會。王莊人也陸續得知將來的新家將在哪棟樓,他們的家叫作新王莊。老鄭的心願,再等幾年就能實現。
屆時,老王莊人會再回到這,新王莊人也會加入,他們會和老鄭一起抬龍舟,下晉安河。
屆時,鑼鼓依舊喧天,龍舟還會並進。 經意間,已在王莊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鍵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帥氣青年,那麼多的點滴記憶卻難以忘卻,記錄那逝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 時光是如此的殘酷,帶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經的王莊將在推土機的轟隆聲中漸漸消失,除了鐫刻在腦中的記憶碎片,我想用光影記錄下片段。
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王莊新村,據說是當時福州第一個新村。
30年過去,新村的樓房已經顯得破舊,因為都是磚縫結構,個別舊房已破敗成危房。
此次拆遷,涉及一半多的樓房,王莊新村樂東、桂園、杏園、菊園、梅園等小區暫未列入拆遷范圍,不過也是遲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區一角,破舊的小區中難得有這么一處美景。溫馨的美景,午後的休閑生活。濃蔭遮蔽,桂園小區的綠化不錯。
王莊新村南湖公園的三角梅常年盛開,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錯去處。
梅園小區流動人口多,由於沒有專門的公共信息發布欄,牆上、門板上經常可見租房信息。 綠樹成蔭,已經人去樓空的舊王莊,但新王莊會更美好。如此親切的線面,恍惚中,回到了鄉下。
杏園小區旁便利的糕點攤,餓了就買一個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懶的貓咪躲藏在雜貨箱里曬太陽,見了顧客都懶得動身。
政府關注民生群眾健身器材,百姓們強身健體好去處。
桂園小區一角,綠化還是非常好的,空氣清新。
很多王莊居民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戶,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莊新村居民幾乎每家每戶的陽台上都種些花花草草。王莊新村大部分都是磚縫結構的,老房子了,無法抵禦地震等自然災害,所以這次拆遷,老百姓絕大部分都搬走了,雖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莊一定會非常的美麗,老百姓都期待住進新家的那一天。
著名的王莊大排檔,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囂到下半夜。
在拆遷工地的路邊,露出一尊名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來歷?有市民來電「解密」,最終得知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為紀念中國女排五連冠而建的。
「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個扣球動作。」那時我家就在「王莊新村。」回憶,雕像應該是在1986「年、自己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建造的。」
說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實現『五連冠』,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學習女排勇於拼搏的熱潮。」這座雕像就是在這種氛圍之下,由街道辦牽頭建造的。當時中國女排有兩位福建籍選手,侯玉珠和鄭美珠,女排「雙珠」可謂家喻戶曉,這尊雕像就是以她們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園中心的雕像,如今卻被遺棄在工地邊,「心裡有些不好受!」建議,雕像應該保護起來,「 可以安放在閩江公園南園,到時我們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紹那個時代和雕像背後的故事。」
姓名:林鍵 性別:男 身份:律師
常常會想起當年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幾個同學合租在王莊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檔喝啤酒,聊工作,談理想。我們幾個人的工作穩定、發展之後,各自都成家立業,現在想起,很懷念當時住在王莊的日子。
期待新王莊的中心生活」
姓名:羅文英 性別:女 身份:教師
我在王莊長大,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極為便利,我現在搬到金山來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個小時,還是期待新王莊早日完工,我能恢復中心的生活。
人氣還是王莊旺」
姓名:丁陽陽 性別:男 身份:夜市商販
我曾經在王莊夜市擺了兩年的攤位,賺了近6萬元。由於王莊舊城改造啟動,我不得不換了新地點,這段時間下來,我覺得福州其他夜市無論是規模還是人氣都比不上昔日的王莊夜市。
期待新王莊是一艘商業航母」
姓名:林忠良 性別: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園業主
我住在王莊邊上的永升城市花園,曾經的王莊很熱鬧,就是檔次太低了,現在世歐地產來開發新的王莊,我希望能配套比較齊全的商業,在市中心做一艘豪華的商業航母,更加方便我們的生活。
B. 武漢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什麼
武漢小吃
炒白果昔日入秋後,街巷市井便出現一些挑著擔子賣炒白果的。擔子不大,設備也很簡單,一小泥爐子,一小鐵鍋,一鍋鏟。白果則裝在擔子另一頭的木桶里。據說炒白果系由上海傳入,因此生意人邊炒邊賣,口裡學著上海話喝著:「香?香,糯?糯,銀白果,銅白果,要買的,一個銅板買六顆。」邊唱邊炒,有聲有色,其情景很能吸引食客,特別是孩子。炒熟的白果肉質軟嫩可口。在那涼風蕭瑟的深秋,食用炒白果有種特別風味。
沖糯米粉各里巷間,有很多挑擔賣沖糯米粉者,現沖現賣。除糯米粉外,還有豌豆粉、藕粉之類,誰喜歡哪種便可沖哪種。沖粉子不僅方便可口,營養價值也較高,人們常以此為「過中」食品。
炒良鄉栗子昔時,每逢秋天,炒板栗十分盛行。賣主挑擔四處流動,擔架上除有鋼灶、大銅、鍋鏟、劈柴外,還用紅紙寫有「真正良鄉栗子」招牌,入夜,還掛有一盞油燈。「街頭炒栗一燈明,?拙煙消火焰生。八個大錢稱四兩,未嘗滋味早聞聲」,《竹枝詞》記述的就是當時的情景。良鄉板栗殼薄,炒熟之後易剝、果肉細、糯性大,含糖量高,所以,賣炒板栗者多打良鄉板栗招牌。
燉蓮子過去,有錢人家多食燉蓮子。小販在前面的挑子上安放有爐和裝水的鍋,鍋蓋上有若干小圓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內裝蓮子,浸於熱水之中,另備有小碗,小瓢。遇有買主,抽出一小筒倒入碗中即可。當然,這些蓮子均為事先燉熟的,並加有糖。
涼粉涼面夏季的武漢,小販多做涼食生意,他們走街串巷,吆喝叫賣,為三鎮獨添風味。他們的涼粉擔子里調料齊全,有一帶孔的小圓瓢,專用來加工涼粉絲。小販動作嫻熟,俄而即成一碗。
蓮藕糯米粥擔子一頭的大銅鍋里盛有熬好的粥,一邊放著灌有糯米並煮熟了的藕。藕又粉又甜,粥則糯中有甘味。買主既可單買一種,也可粥藕同買,十分方便(現在少有了,碰運氣)。
此外,有名的小吃還有烤魷魚片,蓮子薏仁米稀飯、油炸藕元、煎蝦餅、老通城豆皮、小桃圓雞湯、四季美湯包、談炎記水餃、蔡林記熱乾麵、老謙記枯炒牛肉豆絲,福慶和米粉、五芳齋湯元、田恆啟湖湯粉、順香居香油燒梅、什錦豆腐腦、面窩等。著名糕點有麻糖、麻烘糕、酥京果、酥糖等。
水酒
其實就是四川的澇漕。湖北的水酒在夏天是家家都要吃了來解暑的,卻似乎並不怎麼出名,看來,湖北人吃東西是典型的深巷子里的好酒,自家知道就行了。
這里都是早點,你要去湖北(武漢)過早,我敢說你盡可以一個月不重樣,天天有新花樣
水晶糕
不同於一般的米糕,因為它要磨成漿了再去蒸,蒸出來的糕透明得近乎純凈,又被藝術的切成菱形,真的是看起來就有食慾哦。可是工序好復雜哦——和豆餅的製作過程有得一比。
水煎包
不是一般的包子喲。——不是蒸的,而是在平底的鍋里先用水煮後用油煎(據說這個過程極考功夫),故而它兼有煎餃和包子的優點和美味。
熱乾麵
它是武漢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所以當然把它列在這兒。
炒粉
哦,不是一般的炒米粉呀。——福建的炒米粉是很有名的了,還有一種長汀的炒粉干亦是很多福建人所津津樂道的,然而,湖北的炒粉,則也是久負盛名。湖北的炒粉用的是那種寬粉——約有半厘米寬,非常薄,有點透明,又很有韌性,類似西安的涼皮,但因為是炒的,所以那種急火快炒的香又豈是涼拌可以比及的!
鍋盔
那些做力氣活的人們吃得最多的便是鍋盔了,——不同於四川的那種圓圓的鍋盔,倒真的象大腳板(也有做成較小的)。不過鍋盔夾油條真的是美味呀,試想剛出爐的軟乎乎的鍋盔中間是鬆脆鬆脆的冷油條……當然還有另一種鍋盔,叫「芽子(不知到底是哪兩個字,還有為什麼這么叫?)鍋盔」,是鹹的,身價高於腳板狀的,喜歡的人亦是有好多。
包面
霉千張燉胡蘿卜
怪的就是用那種長了霉的千張!可是胡蘿卜切成丁放上些許霉千張在鍋里略炒一下,然後用爐子去慢慢煨約一個小時,那一個鮮!每回我同學去我家,這一個湯必定是最搶手的。也不知世人是怎麼發明了霉千張這個東東,似乎是專為燉胡蘿卜而用的。而這兩種單獨都很難入口的東東組合在一起便成了至鮮至美的靚湯。感謝啊。
蒸茼蒿
天(門)泯(陽)「三蒸」:蒸肉、蒸魚、蒸菜是出了名的。可以用來作蒸菜的有好多種:白菜、白蘿卜、烏白菜(一種青菜)、波菜、包菜(捲心菜)、茼蒿等等。然而還有許多湖北人認為最正宗最能上檯面也最吸引人的味覺的蒸菜便是蒸茼蒿了。茼蒿特有的清香和豬油和在一起,真的是鮮美綿軟無比啊。
蓮藕排骨湯
蓮藕是許多地方都有的,然而又怎及得洪湖與天沔一帶的香面可口?而且燉鍋是那種看起來非常土非常笨重的陶瓷吊鍋,還有放在煤爐上慢慢煨上半天,哪裡去找這樣原始的炊具?
C. 廣州周邊古鎮大全廣州周邊有哪些好玩的古鎮推薦
廣州周邊存在大量的古鎮,這些都是典型的嶺南風格的古鎮,充滿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和風韻,讓你有一種回歸古樸田園時代的美好憧憬,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給你帶來一個美好的周末,下面給大家分享廣州周邊比較不錯的古鎮推薦一覽。
有這樣一種古村,「舊」得很真實,「殘」得很可愛,舊垣殘瓦之間,述說著光陰的故事。走過許多城市,看過許多美景之後,還是那種「舊」、「殘」讓我們心動。這次,讓小編為向導,搭上「時光機」鬧嘩,去廣東古村落尋找心底深處的清涼!
村內最值得玩味的,當數獨具嶺南特色的"鍋耳屋"。
建於屋頂兩旁的"鍋耳",曾是舊時官帽上對耳的象徵,又被稱作"鰲魚牆",有"獨占鰲頭"之意。
除了象徵意義,當火災發生時,"鍋耳"能阻止火勢向鄰近房屋蔓延。一對對的"鍋耳"交織起伏,遠觀令人驚嘆。
嘉魚是三水特產,曾是貢品,其嘴如老鼠、鱗在皮內飢攔,腹部特別多膏。而在大旗頭村的大榕樹下,常有當地居民出售自製的菜乾等物品。
從獅山坐「三水-禪城」慢車到三水汽車站,後轉乘613號車(在站內購票上車),在大旗頭村下
汕頭前美村
汕頭地區流傳著"富不過慈黌爺"、"慈黌爺起厝"這兩句民諺,這位"慈黌爺"指的就是清末富商陳慈黌,他起的"厝"就是如今有著"潮汕小故宮"及"嶺南第一僑宅"之稱的陳慈黌故居。
房屋的總格局即以潮汕傳統"駟馬拖車"的建築架構糅合了西式洋樓,再以亭台樓閣、通廊天橋作為點綴;而內里門廊和窗套既有潮汕嵌瓷,也有西方的石膏泥塑;其裝飾花紋有傳統的花鳥圖案,又有西式的幾何圖形,甚至是英文字母,值得慢慢欣賞。
食在古村:前美村的獅頭鵝個頭比一般的要大,肉質鮮美多汁;隆都米錢(糯米糍)、"老山合"豬肉脯、豬頭粽、蘇南_糕等則是當地特色小吃。
住在古村:村內無旅館,可回到市區住宿。最近的一家是澄海花園酒店,20分鍾車程可到。也可預訂汕頭酒店。
交通指南:自駕車從廣州出發經廣汕高速,到達汕頭市區後走324國道,再入安澄公路即可到達前美村,沿路皆有「陳慈黌故居」的指示牌。
從化錢崗古村
錢崗是一條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比從化建縣的時間還早200年,故有"未有從化,先有錢崗"一說,其歷史悠久可見一斑。
村西,掛在更屋上一塊9米長的封檐板上刻畫了清中後期廣州珠江沿岸集市、賣藝、行船等內容,栩栩如生,值得品鑒。
錢崗特產是"糯米糍"荔枝。
錢崗古村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市
附近有公交站:高田村站(從化)
電話:(020)82619882
深圳鵬城村
鵬城村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是當時的軍事要塞。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遠去,留下的大鵬古城仍巍然屹立,東、西、南三座城門古風尚存。城內有東西、南北向的街道各4條,均用長條青石板鋪築而成,其中南門街與東門街十字交叉,構成了城內的兩條主道。其它小巷則阡陌交錯、迂迴曲折,間隔著鱗次櫛比的民居古建。
食在古村:可試試大鵬特色"將軍宴",華貴豐盛,做工精巧,明清菜式達十餘種之多。
住在古村:建議不要在沙灘旅遊區,房價一般都在400左右(打了特價的),可以在大鵬夜宿,鵬星酒店,標雙打特價是120/間,很乾凈。或者可以住當地村民的度假屋,有的鵬城人家能提供六間房的住宿,150/間(面海)。
交通指南:
364大巴(福田汽車總站——大鵬)至大鵬轉乘往核電站的818
833大液肢行巴(龍崗——南澳)至大鵬轉乘往核電站的818
封開楊池古村
楊池古村位於封開縣羅董鎮,始建於明末,是一個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世外桃源,古村四周有四大奇泉,泉水長年不斷,冬夏迥異。
食在古村:封開杏花雞,油栗,猴頭菇,清泉豆腐花等
乘車:
此外也可乘由廣州至梧州的車至封開。由封開至廣州的班車很多。
由廣州西環高速公路經增教立交上321國道,至封開約317公里。
大嶺村
大嶺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面,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坐東北向西南,背依碧綠蔥蔥的菩山,前臨潮汐漲落的玉帶河。靠山近水,水秀山青。大嶺村建村迄今,已有873年的歷史,因為出了1個狀元、1個探花、34個進士、53個舉人和100多個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聞名。
大嶺村歷史悠久,各式古石橋跨於河上;古塔立於村西南角;祠堂、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蚝殼牆等在村中皆可見。橋南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魁閣塔,橋北有氣勢恢宏的顯宗祠,玉帶河環繞其間。
食在古村
大嶺村中唯一的食肆——細記大排檔。河鮮中的魚、麻蝦、等都是江中新鮮打撈,以清蒸為主;蓮藕燜火腩、花生燜豬手、銅盤蒸雞以及西洋菜魚滑湯也很很受歡迎,各個菜的份量也算多。適合平時周末休閑游。
自駕路線:廣州出發,走京珠高速石基站出口——清河路(蓮花山方向)——石清公路(往化龍方向)轉入國康大道到第一個路口右到大嶺村。
門票價格:免票
黃埔古村
可以說是離廣州市中心最近的一個古村,而且是真·古村,到現在還有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黃埔古港與黃埔古村是連在一起的,古港是當時的碼頭,現在已開發成一個免費的歷史文化景區,但黃埔古村仍是一派古樸景色。
村中保留的大量遺跡和文物,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世代繁盛,見證了黃埔古港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也見證了廣州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
黃埔古村內有很多小吃店,艇仔粥、姜撞奶、牛雜、腸粉等小店經常都排起等候的長龍。
聚龍村
芳村的聚龍村是市內最低調的一條古村,是保存清代古建築群最完好的一條村子,有著「北有陳家祠,南有聚龍村」的美譽,可見其歷史文化價值之重。
聚龍村內的民居建築,外觀整齊劃一,但其類型實際上有5種,每一座又各有不同。
在百餘年的使用中,差異很大,所以村內最經典的19棟古民居實際上無一完全相同。
小洲村
廣州最文藝的一個水鄉古村,擁有不少民宿、餐廳和小清新雜貨店,若想感受「廣府水鄉」的寧靜和悠然,不如將腳步放慢,在這里做個准主客。
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錯、造型各異的小橋枕溪流之上,莊重的祠堂規整有序,古老的宮廟朴實淡雅,傳統的民居參差錯落,在綠樹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畫有小溪、綠樹、灰垣、素瓦等具有嶺南水鄉特點的水墨畫。
小洲最讓人矚目的是它的古建築蚝殼屋。房子是由當地祖輩人就地取材從海岸上掘出蚝殼再拌上黃泥建成的屋子,冬暖夏涼,還不怕蟲蛀,也不積雨水,很適合在嶺南的氣候。只可惜現在只剩下3間了。
沙灣古鎮
古鎮目前已經開發成一個完善的景區了,不過卻沒有失掉嶺南建築的特色,目前,已修繕了留耕堂、聚福樓等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明清古建築,重現清水井片區4座古建風貌。
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多人,原住民佔了60%左右,這也是沙灣古鎮人文環境的一大特色。
古鎮中,能看到很多嶺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包括沙灣飄色、鍋耳牆等,而且還能品嘗到很多地道的沙灣甜品美食哦!
溪頭村
溪頭村曾在2010年擊敗多個對手,獲得「廣州最美鄉村」的稱號。這里沒有名山大川的氣派,卻憑著古樸老村、青山秀水、漫山遍野的竹林、爛漫盛開的李花,吸引著山外的來客。
溪頭村處在流溪河的源頭位置,沒有工業用地,環境優質自然沒得說了,更令人著迷的是它獨特的萬畝竹林和萬畝李花景色!
對於眾多的驢友來說,溪頭村可謂是大名鼎鼎,影古線、小溪線、雞枕線等七條經典徒步旅行線路都要經過溪頭村,這里可謂是真正的廣東山友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