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最出名的是什麼山
鼓山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
文物價值很高的摩崖題刻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餘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9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歷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群謨慶歷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厘米。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厘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峰磐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在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以湧泉寺為中心的百餘景點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湧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於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游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貳』 泉州哪些地方好玩
泉州10大必玩景點
1、崇武古城:南方的北戴河
原是明朝時為抵禦倭寇所建,現為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爬上老城牆,站在最高的燈塔處,視野開闊,可以清晰看見整個古代軍事戰略要地的城牆輪廓,還能望見海上女神媽祖像的柔美背影。
2、大開元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
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大開元寺的景點沿著中軸線有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寶殿、桑蓬古跡、甘露戒壇、藏經閣等。其中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壇。
3、清源山:參觀最大老子雕像
位於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是泉州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5A級景區,可以算是泉州的標志性景點了。清源山面積廣袤,風景優美,山上景點也很多,有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等。
4、泉州中山街:穿梭騎樓式建築中
中山街是騎樓式建築,於上個世紀初興旺發達起來,現已經漸漸成長為繁華的商業街。翹角屋檐、精美雕花、紅牆灰瓦,獨具閩南特色。
5、清凈寺: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它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有很多刻著迴文的石刻石碑。雖然已是一片廢墟,但是高聳的阿拉伯式門樓輪廓依在。
6、天後宮:閩南特色的媽祖廟
天後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海邊的人都信天後,所以很多人來祭拜,香火非常旺盛。走進天後宮,山門、戲台、天後殿、寢殿、梳妝樓等依次排列,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檐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7、泉州南音藝苑:音樂中的活化石
泉州的南音被稱為音樂中的活化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南音藝苑是最官方的演出場地,由泉州南音傳承人蔡雅藝創辦的「南音雅藝」會不時舉辦一些演出,非常精彩有特色,值得一看。
8、岱仙瀑布:虹霓霞霧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
9、洛陽橋:賞古代橋梁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遷,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橋也因此得名為洛陽橋。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10、西沙灣:崇武海濱
西沙灣是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西沙灣地處著名的崇武海濱。區內擁有2000多米長的優質沙灘及有「天下第一奇廟」之稱的解放軍烈士廟,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雜技表演。
『叄』 福州景點
首先是歡迎你來到福州,玩的有西湖,左海(最好都是晚上去不會太熱),這兩個在福三中那片區,你問問就知道了.吃的有燕皮,魚丸,牛肉丸.用的有角梳.(這可是福州名品)建議你去三坊七巷那去買比教正宗些.五一路有五一廣場(這個晚上去最好人多還有歌舞表演),有一越洋書城.津泰路有小賣一條街(晚5點到晚10點)還有一新華書城(這算市區最大的了),在個就是江濱一條街在金山大橋那個片區,坐車到埔下這個站,在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一大片沙灘,可以游泳,這些是比教大的地方,不用爬山.但都建議晚上去好些,福州天氣太熱,小心中熟.出門看看網路天氣早知道有時會有陣雨,其他的你就隨意吧!!!!祝你玩的開心呵呵.
『肆』 福州的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至2012年年末,城市道路總長度1170.8公里,道路面積2562.8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4平方米;建設完成600公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制村通客車率96.48%,全市共有公交營運線路288條,公交營運車輛4066輛;共有各類計程車6304輛;市區共有自來水廠襪喚8座,日綜合生產能力155萬噸,2012年全年供水總量29610.87萬噸;市區全年液化氣供氣總量6.05萬噸;天然氣供氣總量13608.1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99.5%;全社會用電量305.13億千瓦時。
城鄉面貌: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園綠道等一批城市濱河景觀休閑道,啟動沿江沿河慢行系統建設,已建成22公里休閑步行道;建成區綠地面積8921公頃,綠地率37.15%;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750公頃,比上年新增350公頃,綠化覆蓋率40.6%;共有公園63座,公園綠地面積254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3平方米。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950家,各級醫院共計103家,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6家。衛生機構床位28611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4.66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91人。全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7個,衛生技術人員1283人;社區衛生服務站127個,衛生技術人員1075人;鄉鎮衛生院123個,衛生技術人員4591人。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331.57萬人,參合率99.9%。
截止2012年,福州市擁有體育場館418個,全民健身活動點1330個,各級老體協組織2656個。全市2243個行政村已有2052個建有全民健身設施,覆蓋率達91.5%。全市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僅老年人就有40萬人,約佔全市老年人總數的一半以上。各種全民健身活動和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10萬人健步走、橫渡閩江、海峽傳統龍舟賽、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社區運動會、全國登山健身大會暨海峽登山活動、市直機關運動會、海峽門球賽暨百隊千場門球賽、農村百隊千場籃球賽。
福州市多次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群眾體育優秀組織獎」。2011年,被授予創建全國全民健身示範城市試點單位之一。「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兩次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正式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猛御」,於2015年10月在福州舉行。 市標——三山一水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許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園。它象徵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負盛名,遠銷海內枝好岩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 市果——福橘
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且皮薄、色紅、汁多、味甜,風味獨特,稱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歲末,福州風俗以「紅」見好,且「桔」與「吉」音似,所以成為民間吉祥物和賀年贈品。主要產區分布在閩江兩岸。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福桔為市果。 十大名片
福州「十大名片」評選活動始於2006年12月18日,2007年4月28日活動結果揭曉,分別是:三坊七巷、馬尾船政、林則徐、三山兩塔一條江、鼓山、閩劇、溫泉、壽山石、曇石山文化遺址、青雲山。這十張名片涵蓋了福州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福州濱江濱海城市性格的概括。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本地人稱之為平話(一說:百姓話(意為民間話,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讀快點和平字的差別細微))。福州方言(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話主要通行於福建地區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古田、屏南、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福清、平潭、羅源、連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過一千萬。今寧德市(舊福寧府)所轄的7縣(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節俗 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因鴨蛋與福州話發音「壓浪」諧音,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廚師們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食俗 閩菜世界聞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拌面、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緻,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兩大光鮮特徵:一為刀工靈巧高明,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較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多種多樣,素有「一湯十變」之說。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其中以聚春園佛跳牆最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筍、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錯。福州許多寺廟、萊館都經營素菜,其中以鼓山湧泉寺的素菜最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圖冊舌尖上的福州來源: ) 曇石山文化: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於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並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徵。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後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製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於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更是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閩劇: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為全國城市之最,福州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的外來宗教文化歷史悠久,而且這些宗教幾乎都是在傳入中國之初就在福州建立了據點,這與福州自古以來就是海外貿易的港口密切相關。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國家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一帶)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後開禁設關,福州對外貿易又趨繁榮,「使西南洋諸口咸來互市」。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長期以來,外國使節、商人等紛至沓來,使福州的外來宗教文化豐富多樣。
福州保留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遺存。三國時期,佛教就已傳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國」之稱。福州開元寺是福州市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歷史。福州另一佛教寺院——鼓山湧泉寺的歷史亦可追溯至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門兜有一座清真寺,其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從清真寺內保存的明、清碑記大致可以了解當時福州伊斯蘭教傳播、發展的狀況。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來到福州傳教。10年後,福州城內已有教徒百人。福州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島的泛船浦天主教堂(建於公元1868年)。
福州的另一宗教文化是其帶有海洋性特徵的民間信仰,這與其地里環境相關。福州地處閩江下游,瀕臨東海,本是水國之鄉,江河、湖塘、河浦、沙洲極多。城區有白馬河、東西河、晉安河、光明港4條主河道,另外還有安泰河、打鐵港、五四河、瀛洲河、達道河、茶亭河、洋洽河、龍津河等10多條內河。江海內河相連,海潮江水相通,使福州文化中烙下了海洋性特徵。福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徵體現在其民間信仰上,即福州人對河神、海神的崇拜。
『伍』 福建福州有什麼好玩好吃的(有特色的)!!!大神們幫幫忙
福建歷史悠久,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盛譽中外。人們採用日常食用最多且產於本地的稻、麥、芋、薯、魚、蝦、貝、藻、禽、獸、蛋、蟲、菇、筍、蓮、栗、蔥、菜、花、果等,以醬、醋、糖、辣、酒及名貴中葯相佐,精心製作加工,反復品嘗改進,形成具有濃厚民俗特色、風味新鮮獨特的福建地方小吃。中外賓客到福建旅遊觀光,在飽覽山水風光之餘,品嘗一番琳琅滿目的地方小吃,其樂無窮。魚丸福州市著名湯菜之一。它用剁成醬的鮮魚肉,與團粉及各種調料拌勻,捏成圓丸再包以瘦豬肉或蝦、鱘肉等餡心,下鍋煮熟,然後配以美味高湯即成。潔白的魚丸與切碎的蔥花共浮於湯面上,一青二白,美稱「七星魚丸」。魚丸除了作宴席上的佳菜之外,還可作待客的點心。在市內小吃店、魚丸鋪都可以吃到,而且味美價廉。燕皮燕皮是將豬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製成薄如紙張的片狀食品,又稱燕皮。福州肉燕皮創於清末光緒年間。成品燕皮色白質香,平滑細潤,脆恁爽口,可切成絲狀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風味小吃。曬干後的燕皮可以長久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桂花尾梨糕早期的福州夏令小吃「尾梨糕」具有解暑清涼作用。是用清水攬勻的馬蹄粉漿,澆入桂花、馬蹄、肉絲煮開的糖水裡,用武火煮成糊狀,經模盞成型後,冷卻。成品晶瑩透明,口感軟滑甜爽,桂花香味。太極芋泥芋泥是將檳榔芋頭煮熟後用刀板壓製成泥,加入白糖、雞蛋、熟豬油和水攪拌均勻,裝碗上籠用旺火煮一小時取出,淋上熟油,並用切碎的紅棗、瓜子仁、櫻桃、冬瓜條糖等分別撒在面上而製成的。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口,是閩菜傳統甜食之一。芋泥深受福州人的喜愛,是酒樓宴席上的常菜,每當宴席接近尾聲時,端來的最後一道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並且人們為這道菜送一個極雅緻的名字,稱之為「太極芋泥」。木金肉丸木金肉丸選用上等白菜、菇粉、豬肉、紅棗、芝麻、紅白糖等原料,用手加工成。一粒粒煮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適口的肉餡,吃起來奇想撲鼻,軟潤俱全,甜中帶咸,油而不膩。由於物美價廉,不少名廚和菜館也訂購肉丸,作為酒席上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