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包河區福州路屬哪個街道
擴展閱讀
深圳4月份哪裡有花看 2025-02-06 16:53:45
上海人吃火鍋配什麼調料 2025-02-06 16:37:49

包河區福州路屬哪個街道

發布時間: 2023-08-22 04:25:07

Ⅰ 南昌市東湖區福州路235號屬於什麼街道什麼社區

南昌市東湖區福州路慶宴235號屬於江西省南昌東湖區大院街道院一或差讓社區。江西興飛信息技術有衫局限公司的地址為南昌市東湖區福州路235號,位於江西南昌東湖區,屬於江西省南昌東湖區大院街道。

Ⅱ 福建省福州市郊區下屬有些什麼鄉

福州轄區:
【概況】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北緯25°58'-26°25',東經119°10'-119°41'。面積1036.4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66.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74萬人。代碼350101,郵編350001。
【區劃】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轄33個街道、13個鎮、4個鄉。

【沿革】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
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籌備處,1946年元旦劃鼓樓、大根、小橋、台江、倉山5警區,正式設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市區仍設5區。1950年市區增設水上區,市郊設鼓山、洪山、蓋山3區。1952年市郊增設新店區。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區。1956年市區並為鼓樓、台江、倉山3區,市郊撤蓋山區。1960年市郊設鼓山、新店、馬尾3區。1961年市郊增設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蓋山區。1968年9月鼓樓、台江、倉山更名紅衛、赤衛、朝陽區(1978年4月復原名),10月設郊區。1970年撤郊區,市郊設北峰、馬江2區。1975年市郊撤銷北峰區,設郊區。1978年馬江區並入郊區,增設環城區。1982年環城區並入郊區,另設馬尾區。1996年郊區更名為晉安區(國務院1995年10月27日批准)。

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為省轄市,市區仍設5區。12月,實行市縣劃界,從林森縣劃入松鼓、雙岳、西豹、凈屏、江南、江北、雙湖、白湖、開閩、平遠10鄉。市區面積由原來17平方千米擴大為206平方千米,增設洪山、鼓山2區。
1950年市區增設水上區,市郊設鼓山、洪山、蓋山3區。1952年市郊增設新店區。1950年6月,拆倉山區白湖和雙湖2鄉置蓋山區;7月,拆台江區江南鄉和小橋區江北鄉置水上區。1952年2月,拆洪山區部分鄉鎮設立新店區;12月,設郊區行政辦事處,轄洪山、鼓山、蓋山、新店4區。
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區。1955年4月,閩侯縣的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5月,撤銷鼓山、洪山、新店區建制,其所轄鄉(鎮)直隸郊區行政辦事處。
1956年市區並為鼓樓、台江、倉山3區,市郊撤蓋山區。1956年,撤銷大根區,並入鼓樓區;撤銷小橋區,並入台江區;撤銷水上區,並入倉山區;撤銷蓋山區,其所轄鄉(鎮)直隸郊區行政辦事處。1957年,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其所轄鄉(鎮)由市直隸,次年成立市郊人民公社,下設鼓山、洪山、蓋山、新店4個分社。
1958年閩侯縣劃入,翌年劃出。1960年市郊設鼓山、新店、馬尾3區。1961年市郊增設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蓋山區。1959年,撤銷市郊公社,復設郊區行政辦事處。1960年,閩侯縣的馬尾公社劃歸福州市,隸屬郊區行政辦事處;3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設立鼓山、新店、馬尾3區。1961年,撤銷鼓山、新店、馬尾區建制;11月,閩侯縣的亭江、琅岐、建新、北峰公社劃歸福州市。1962年,復設郊區行政辦事處。1963年6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公社分別改制為區。
1962年連江、羅源2縣劃入,1963年又劃出。1968年9月鼓樓、台江、倉山更名紅衛、赤衛、朝陽區(1978年4月復原名),10月設郊區。1968年,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設立郊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鼓山、新店、蓋山、馬尾、建新、亭江、琅岐、北峰8個區改為人民公社建制。
1970年撤郊區,市郊設北峰、馬江2區。1970年,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北峰區和馬江區。同年,琅岐公社劃歸連江縣,閩侯縣城門公社劃歸福州市。
1973年閩侯縣再劃入。1975年市郊撤銷北峰區,設郊區。1978年馬江區並入郊區,增設環城區。1975年,撤銷北峰區,復置郊區革命委員會,增設蔬菜區,連江縣琅岐公社復歸福州市。1978年,紅衛區復名鼓樓區,赤衛區復名台江區,朝陽區復名倉山區,蔬菜區更名為環城區,同時撤銷馬江區,並入郊區。1981年,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設立郊區人民政府。
1982年環城區並入郊區,另設馬尾區。1982年,撤銷環城區,並入郊區;拆郊區馬尾鎮和馬尾公社,設立馬尾區。

Ⅲ 福清市的歷史和行政區簡介 福清市的歷史和行政區介紹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福清屬閩中郡,從此納入全國行政區劃。

2、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福清屬閩越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福清屬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冶縣。

3、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福清屬會稽南郡侯官縣(治所在今福州)。

4、三國時,福建為吳地,永安三年(260年),福清屬揚州建安郡。

5、晉朝,福建分建安、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兩郡。太康三年(282年),福清屬揚州晉安郡原豐縣;元康元年(291年),福清屬江州晉安郡原豐縣。

6、南北朝時期,福建境內曾出現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晉安郡為晉平郡(後復為晉安郡),福清屬江州晉平郡原豐縣。南齊時,屬江州晉安郡原豐縣。梁時,屬東揚州晉安郡原豐縣。陳永定元年(557年),屬閩州(今福州)原豐縣;天嘉六年(565年),屬東揚州晉安郡原豐縣;光大二年(568年),屬豐州原豐縣。

7、隋朝滅陳後,把豐州改為泉州,州治設在今福州,代表福建全省的名稱。隋開皇九年(589年),福清屬泉州原豐縣;開皇十三年(593年)屬泉州閩縣;大業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閩州,屬閩州閩縣;大業三年(607年),閩州改名建安郡,屬建安郡閩縣。

8、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福清屬建州閩縣;武德六年(623年),建州又改為泉州,析閩縣置新寧縣,不久,又改新寧縣為長樂縣,福清屬泉州(今福州)長樂縣。

9、公元699年(唐聖歷二年),析長樂東南太平、感德、崇福、山亭、孝義、萬安、長樂、永樂8鄉置萬安縣,隸於泉州(今福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名福唐縣,隸於長樂郡(今福州)。公元808年(元和三年),長樂縣並入福唐縣。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復析出置長樂縣。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改名永昌縣,隸福州。公元923年(後唐同光元年)復名福唐縣。

10、公元933年(長興四年,閩龍啟元年)以「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會於治所」,改福唐為福清。隸長樂府(是年,福州升為長樂府)。兩宋,福清縣仍隸福州。其間,在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曾改隸興化軍。公元983年(太平興國八年),復隸福州。公元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升福州為福安府,福清縣隸福安府。

11、元初,福清縣屬福州路。公元1295年(元貞元年),以戶滿四萬,升為福清州,仍隸福州路。公元1369年(明洪武元年)復為縣,隸福州府。公元1645年(南明隆武元年),隸天興府。清代,福清縣仍隸福州府。公元1798年(嘉慶三年),析福清縣海壇島地置平潭建軍廳,直隸福州府。

12、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福清縣屬東路道(公元1914年即民國三年,改稱閩海道)。公元1926年(民國十四年),福清縣直屬省轄。公元1933年(民國廿二年)12月至民國廿三年1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期間,福清縣屬閩海省。公元1934年(民國廿三年)7月,福清縣隸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同年8月,南日島歸福清縣管轄。公元1935年(民國廿四年)4月,南日島從福清縣析出,設立南日島特種區,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同年9月10日,南日島歸福清縣管轄,列為第四區署。公元1936年(民國廿五年)12月,第四區署改為南日特種區,直屬省轄(南日島脫離福清。公元1940年即民國廿九年5月,南日島特種區裁撤,劃歸莆田縣管轄)。公元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4月,福清縣直屬省轄。

13、1949年8月16日解放。歷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9月)、閩侯專區(1950年)、晉江專區(1956年)、閩侯專區(1959年)、莆田地區(1971年)、福州市(1983年7月)。

14、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1991年5月5日正式掛牌。

15、2005年底,福清撤銷音西、陽下、宏路、融城等3個鎮、1個街道,析出海口鎮8個村委會,整合設立玉屏、龍山、龍江、音西、宏路、石竹、陽下7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