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人說話是閩南語嗎他們一般用普通話嗎
福州人不說閩南語。他們都說福州話,而且福州五區的福州話是差不多的,但是八縣的福州話腔調和音調會有些不同。他們普通話的地方音不怎麼重,但是一般來說老人家會比較重,而且有些老人家普通話不清楚。不過一般來說外地人都能聽懂。
我是在福州上學的外地人,宿舍就有兩個福州人,她們的普通話都挺好的呀。至於外語嘛,好像跟其他地方差不多,沒有說特別多或是少的啦,不用擔心。
② 福州話是什麼地方方言
福州話是閩方言之一,閩東話的代表。閩方言是漢語方言的一支,分為閩東話、閩南話和閩北話。福州方言流行於福州市和所轄的閩侯、長樂、福清、平潭、永泰、閩清、羅源等8縣(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等縣(市)。覆蓋面占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強。在閩東方言區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鎮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③ 福州話的簡介
福州話又稱平話(區別於「廣西平話」,兩者沒有任何關系),雅稱晉安語。
總使用人數: 超過一千萬
語言系屬分類: 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東語→福州話
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准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福州話主要通行於中國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長樂、連江、永泰、閩清、羅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華僑組織稱福州十邑同鄉會。 覆蓋面占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
中國台灣省的「連江縣」(馬祖)也使用福州話。今寧德地區所轄的部分縣市(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華人社區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其主要原因由漢代、晉代、唐代大規模移民,也有古齊語、古晉語的殘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現代晉語中的切腳詞),這些來源逐漸融合形成了現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來,福州話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律、字音的變讀方面和詞彙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特色
從音類來說,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說,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於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別字義而變讀。從語言結構來說,由於語音系統自身條件及詞彙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著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輕聲等。日本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受中國唐宋影響,而唐宋和東洋交流的過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現日語里的詞彙有許多都和福州話相近,放慢語速以逐詞交流日語和福州話還是有共同之處,和閩南話的差異是同樣道理,不過福州話和閩南話同是閩語,同源和語法一樣,日語則有自己的發展。 歷史
福州地區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造原始文化。在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和繇遂帶領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並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後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公元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後,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後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並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
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現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地方言。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亂頻繁,中原地區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長樂,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話大致形成於唐朝,經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
歷經數次中原地區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彙(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
現狀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基本屬於單語社會。辛亥革命之後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導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由於學校長期使用普通話教學;甚至使用體罰的方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說福州話;和不少家長認為說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2004年,東南快報記者對福州市區的2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發現其中9人不會說福州話,占將近半數;受訪者的學生中,沒有一人會哼唱福州話童謠。近年來,政府和民間人士逐漸開始致力保護福州話。2008年3月16日,福州電視台生活頻道開設福州話節目《攀講》欄目,此後數年,該欄目獲得眾多福州市民的喜愛。
在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台灣當局於2000年頒布《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並在馬祖校園里實施當地鄉土語言教育。在福州,福州電視台開播了福州話節目《攀講》,福州人民廣播電台《左海之聲》頻率FM90.1於2010年10月開播,這是全國第一個24小時以福州方言為主,專門對馬祖播音的廣播頻率,其中,《福州話、齊來講》播音員有與聽眾互動,教學福州話。以上那些都對保護福州話起著積極作用。但閩東一帶不以福州話為方言的地區,方言接近福州話,許多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