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國哪一個縣進士最多
由陳建才主編的《八閩掌故大全》記載,全國共有18個千名進士縣,其中,福建省佔了4個。這4個縣分別是:晉江,歷代進士1299人;莆田,歷代進士1433人;閩縣(今福州),歷代進士1159人;建安(今建甌),歷代進士1107人。
B. 古代進士最多的縣
據載,中國封建社會從隋朝至清朝末年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縣,其中福建省佔4個。而莆田一縣的歷代進士,竟多達1433人,因而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其次為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屬南平市)。又據載,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狀元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遠1人;以賦魁天下者有鄭厚、劉夙、林旖、吳鑄疇、鄭從甫、葉大有等6人;為別試所第一名的有宋椿、林慮、林益嚴等3人,可謂占盡天下科舉風流。
更為奇特的是,莆田行民不但創造了中國科舉史的奇觀,還留下許許多多至今還廣為流傳的科甲佳話。諸如「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後裔,有九個官至刺史)、「一門五學士(唐黃璞進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館職)、」一科兩狀元「(1076年文武狀元分別為莆田人徐鐸和仙遊人薛奕所得)、」魁亞同榜」(1138年,莆田人黃公度、陳俊卿同時中狀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黃公度、陳俊卿)」和「龍虎榜頭孫嗣祖(指宋徐鐸與其祖唐徐寅均為狀元)、鳳凰池上北聯兄」之類美談,如此等等。
正由於莆田有如此壯觀的科舉成就,加上學術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獻名邦」(宋度宋贊語)、「閩越之地,鄒魯之邦」(宋真字敕字)、「興化多進士」(宋王安石贊語)、「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贊語)、「比屋業儒,號衣冠盛處」(宋游酢贊語)、「家習詩書,多出魁人韻士,為中州冠」(宋張友贊語),「莆田,文物之邦」(宋黃公度贊語)、「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黃灝贊語)等美譽著稱於世了。
C.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江蘇常州,福建福州,浙江紹興,江西吉安,浙江寧波,福建莆田,福建泉州,安徽徽州。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3)福州和莆田哪個進士和狀元多擴展閱讀:
現分唐、宋、元、明、清5個部分來查看各個朝代進士的地域分布情況:
1、唐朝
唐朝考取進士最多的10個地方為長安、洛陽、吳縣、安平、河南、宜春、華源、莆田、河東和湖州。
2、宋朝
宋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依次為莆田、閩縣、鄞縣、吳縣、侯官、晉江、永嘉、仙游、臨海、臨川等。在宋朝進士籍貫第一陣營的10個地點中,僅福建一省就占據了5個席位。同時,四川成都和江西撫州(臨川)也是兩個十分突出的進士產出高地。
3、元朝
元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廬陵、平陽州、婺源州、哈剌火州、鄞縣、吉水州、茶陵州、豐城、上饒和天台。與宋朝相比,元朝的第一陣營又出現了一些北方的地名。不過由於元朝科舉屆數較少,給非漢人考取功名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所以元朝的統計結果與其他各朝代有較大的不同。
4、明朝
明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是莆田、餘姚、晉江、華亭、鄞縣、閩縣、安福、豐城、吉水和長洲。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24536人。
5、清朝
清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大興、仁和、錢塘、閩縣、宛平、侯官、武進、吳縣、臨桂和昆明。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此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畿地區可與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相抗衡,一南一北兩個文化中心,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