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金山是哪個領導開發的
擴展閱讀
杭州包裝膜多少錢 2025-02-05 19:43:54
杭州市河庄路屬於哪個區 2025-02-05 19:27:56
杭州工作多久可以轉正 2025-02-05 19:12:08

福州金山是哪個領導開發的

發布時間: 2023-08-29 09:44:27

㈠ (福州)金山地名的由來

金山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時期已有村鎮,從明代成為江南海運和軍事重鎮。

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難治,奏請分縣,分華亭縣東南境白沙鄉和雲間鄉建奉賢縣;分婁縣的胥浦鄉及華亭縣西南一部分建金山縣。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也就是說那一年金山縣正式成立了。

朱涇鎮:
朱涇:
以河道朱涇得名,河道得名因東漢時朱冶俸邑而名,朱涇又稱朱溪、珠溪、洙涇。朱涇在元代已成鎮。18世紀末金山縣治從金山衛城移至朱涇鎮,遂成為縣政府駐地,1997年金山撤縣建區,區政府移往石化地區。

新農:
原名三召址。傳與清朝一個叫戴有祺的人有關,他能文善書,參加殿試,因其書法出眾,康熙欽定為狀元,任翰林修撰,然他「秉性孤介,翛然出塵」, 皇上貶他去做知縣,但他「堅不赴任」,皇上就連下三道聖旨宣召,「三召旨」,後諧音演變,名「三召址」。
1951年自朱涇區石鼓鄉分出部分境域為新農鄉,新農這名字在那時沿用,50年代,為我們金山縣委的互助合作基點鄉。1957年撤區並鄉,就以基點鄉新農命名。

呂巷鎮:
呂巷:
集鎮在宋代已形成,舊稱璜溪,後因元代松郡名士呂良佐居此,後來人集居成巷為街,不忘呂良佐的聲名,改稱呂巷。

干巷:
舊名干將里,相傳春秋干將曾居於此,故名。又傳元代干姓望族居此(「元代有干姓者雄居村落,故鎮以姓授名」)又名干溪、東干,亦名胥浦里。集鎮發展後稱干巷。南北朝梁代時胥浦縣縣治曾在干巷附近。

楓涇鎮:
楓涇:
南北朝梁天監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熙寧間,受蘇軾等人推崇的屯田員外郎陳舜俞,字令舉,居楓涇,自號白牛居士,時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他為民上疏不遂,被罷去官職,後棄官隱居於此。當地居民敬仰他的高風亮節,將白牛村改名為「清風涇」。因鎮內河道稠密,鎮域形似荷葉,而且荷花甚多,故俗稱芙蓉鎮。據說後人種植荷花以示哀思,故地多荷池。楓涇荷花里、荷花灣、蓮葉涇渡等地名有數十處之多。元代至元年間始立為鎮,初稱白牛鎮,別稱「楓溪」, 又稱為「清風涇」,逐漸演變成「楓涇」。

興塔:
因宋代建有興塔禪寺(今廢),故名。清乾隆年間已有集市。抗日戰爭以前商市較盛,後鎮區遭受日軍三次焚燒遂衰落,1957年成為鄉駐地後商市漸興。

張堰鎮:
相傳漢朝留侯張良曾跟從赤松子游,旅居此地,故名赤松里,又名張溪、留溪。宋代在張涇河築堰閘,以御閘外咸潮,名張涇堰,為華亭十八堰之一,又因堰得名,簡稱張堰。

亭林鎮:
亭林:
相傳南朝梁、陳間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居於此修《輿地誌》。舊作顧亭林,有亭林湖,因以為名。一說顧亭是亭名,附近有樹林,故名。

松隱:
原名郭匯。一名赤松溪,,別名松溪,相傳張良從赤松子游於此,因名。後以鎮北建有松隱禪寺稱今名。

金衛鎮:
金衛: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筱館(小官)鎮設衛。因與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衛。金山衛鎮以金山衛城得名。現在金衛和金山衛兩名並稱。

錢圩:
因舊時附近的圩田,多為錢姓富戶所有,故名錢家圩,簡稱錢圩。

廊下鎮:
廊下鎮古稱景陽,明萬曆間御史大夫、禮部尚書姚景燁曾居於此,人稱姚家廊下。清嘉慶稱姚家廊市,後簡稱今名。

山陽鎮:
古名山洋,後因地處原柘山之南,稱山陽。清初形成市集,抗日戰爭中遭嚴重破壞而衰落,1949年後成為漕涇區駐地後逐漸復甦。

漕涇鎮:
古名曹涇。後以地處運輸漕糧的水道(漕溪)漸稱今名。宋代後期鹽業漸盛,元明間鹽商匯集,市面興旺。漁產集市貿易活躍。

金山工業區(朱行):
相傳明洪武年間朱姓在此設米行,遂成集市,里人稱朱家行為朱行。

石化街道:
1970年末,在金山金衛填海平地,建設了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簡稱石化